梁铁夫:爱国志坚定 中华情不移

来源 :杰出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0月1日,在国庆61周年纪念日,由中国公益事业发展联合会、中国集邮总公司联合发行了“共和国之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1周年纪念邮票”,纪念邮票选取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十位具有崇高精神和感人事蹟的先进代表。香港代表两位,一位是香港特区发勳衔制度中最高荣誉奖章、大紫荆奖章获得者——曾宪梓先生,另一位便是本文的主人公,一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华侨优秀楷模——梁铁夫先生。
  梁铁夫先生一生获奖无数,他还曾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获颁十大傑出华商领袖,曾於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获颁世界傑出华人奖,並在人民大会堂受国宴款待等。然而,在无数的荣誉中,最让他感到自豪,最被他珍惜的便是这份“共和国之子纪念邮票”,因为这是祖国对他一生为祖国贡献心力的认可,这是祖国赠予他的最高荣誉。
  与国旗颜色一样火红的中国心
  2009年,梁铁夫先生获颁“中华十大财智人物奖”,获奖理由是“遊学海外,攻坚科研,在飞行工程和中医针灸领域,遊刃有餘;实业报国,捐资助学,以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公益,不遗餘力。梁铁夫爱国不倦,影响不凡,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英才。”
  有什麽爱比对国家的爱更深厚?有什麽情比对祖国的情更真诚?有什麽心比对祖国的心更火热?有什麽力量比爱国的力量更强大?爱国,对於梁铁夫先生而言,是一种生活的姿势,一种人生的态度,抑或是一种境地。听着他的故事,感怀他的人生,我们与其是说在品读他的故事,倒不如说是在解读他的爱国人生。
  梁铁夫先生在香港出生、成长,年轻的时候远赴他国求学,从事中医针灸和飞机工程学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不论身在哪里,他的骨子里流淌着的都是纯正的炎黄子孙的血液,他有着的都是一颗大义凛然的中国心。
  在荷兰的日子,看到外国同学肆意践踏毛主席像章、践踏自己的民族自尊时,梁铁夫先生悲愤交加,怒髪冲冠,挥起拳头,他用相对弱小的身躯为民族的尊严发起了顽强的战斗。因为,在梁铁夫先生的概念里,民族的尊严不容许人践踏,任何人都不可以。
  他不断地努力学习,最终凭突出的表现进入荷兰福克飞机製造公司,担任科技员,他是参与F16型战斗机製造的唯一一位华人,让人刮目相看,他用自己的突出表现提升了一个华侨在異国他乡的地位,让华侨在異国他乡扬眉吐气了一番。师夷长技,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他要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他要为祖国自立於地球之上而努力。
  人在異国他乡,心卻从来不曾与祖国分离过,为了让出生在国外的中国人认识中国的文化,他曾在爱国华侨的热心支持下,创办了海牙中文幼儿园;他曾联繫留荷学生、华侨创办了鹿特丹华侨中文学校等五家中学;他让中华文化的精髓流入每一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的心里,让中华文化在每一个中国人走过的地方,留下芬芳。他的心中,有一份让中华文化不息不灭的期盼和坚定不移的信念。他将“爱国”这个抽象的概念化成了最真实、最朴素的行动。
  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这一政策,仿佛一道天光,划亮沉寂多年的漫漫长夜,坠入整个神州大地,连远在荷兰的梁铁夫先生也感受到了这道光带来的希望,他为祖国的这一大的迈步感到高兴。祖国的每一次进步都牵动着他的心——一位遊学海外的赤子心。
  1980-1990年初,那个香港回归中国的谈判阶段,那个对祖国信心不稳的阶段,那个移民潮一浪高过一浪的阶段,身在荷兰的梁铁夫先生一脸焦急,他奔走相告,致力消除谣言,焦急地为同胞打气,增强大家对祖国的信心。
  在枯黄的秋天,他用赤忱的心灵剪刀,在爱国的树上,裁剪出叶绿的枝头,在他人的内心有些困惑或遗憾的夜里,用灵魂点燃起豆大卻明亮的光。而他的内心也在焦急地等待着回国的日子,盼望着,早一点回到祖国。
  与火红相互映衬的赤子情怀
  作为一位华侨,梁铁夫先生的内心里有一段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义无反顾的爱国情,无论身在何处,他的脑海里总保留着一抹对祖国、对家乡最深沉的思念,“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也非久留之地。”正是这样一份感情和思念,让他放棄了荷兰的生活,1989年圣诞,梁铁夫先生带着家人及嗷嗷待哺的女儿,回到了祖国,回到了日思夜想的香港,从回到香港的那一刻起,他便更坚定了从心底发出来的声音:“我回来了,我将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不离不棄。”在外生活十餘载,祖国在他心中的地位依旧不能被取代。他动情地说:“22年来,我永远记得,回香港那一年,女儿才一岁。”
  回港後的梁铁夫先生接掌了家族事业——大棠荔枝园产业,开始了实业报国的历程。他常说:“我们要对得起这身上的黑头髪、黄皮肤,作为中国人,要为中国人服务。”
  1995年,那个香港回归前夕,港英政府出动大量警力强迫回收梁铁夫先生的大棠荔枝山庄的时期,身处其中的他,不卑不屈,挺身而出。他把一封长信从香港寄到了北京,将深藏的问题剖析,依靠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力量,向港英政府施加压力。他的爱国行动震慑了港英政府,只得作罢,最终挽救了大棠荔枝山庄。
  十多年来,梁铁夫先生以新界总商会为平台,致力於香港和大陆公益慈善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他的带领下,新界总商会已在国内捐建十多所学校,当雪災、地震等災难发生後,梁铁夫先生和祖国受难的同胞在一起,他在第一时间发动大家的力量,为同胞捐款,帮助同胞渡过度过难关,梁铁夫先生满怀爱国深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於公益慈善、经济社会发展中。
  他为30年前的改革开放政策自豪,因为他看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他为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而自豪,因为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他心中最强烈的企盼,因为香港、澳门回归十几年来,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社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他为2008年,祖国在历经汶川特大地震後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依旧成功举办奥运会而自豪,因为他看到了祖国真的已经强大;他为今年祖国改造的航空母舰正式试航而自豪,因为在这件事中,他看到了一个大国的风范,足以让世界震撼。历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今天的五星红旗已经在世界的舞台上飘扬着绚丽,在整个地球上飘扬着火红的颜色,没有什麽事能比祖国富强更值得人高兴了。   2011年9月18日—27日,梁铁夫先生受邀参加了在北京钓鱼台及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的三项重要会议以及国庆系列活动,在忙碌和辛苦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留有一份幸福和自豪。
  中心为忠 忠诚为国
  梁铁夫先生常说:“我们生活着的社会确实充满着矛盾,但是我们要支持改革开放,支持香港回归,因为社会、国家要富强,每个人都要贡献力量,力量的大小並不是关键,关键在於一个人的心。”
  梁铁夫先生爱自己的祖国,祖国的每一件大事都牵动着他敏锐的神经,他希望“家和万事兴”。2011年6月23日,他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香港家和万事兴 新界僭建村屋需要冷静、冷静、再冷静》,文中说:“香港1997年回归,已经十多年,大家才是当家作主,是一个真正的大家庭社会,牛脾气、拳头、武力、激进抗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徒令事情恶化,更增加官民之间的裂缝,仇视和身体不必要的创伤和日後新界经济发展带来不合作的因素……”言辞恳切,一片为港之心,可见一斑。
  2011年7月15日,梁铁夫先生在《文汇报》发表了《献言和平发展创未来》一文:“历史潮流变幻莫测,两岸四地的同胞要比以前更加团结,求同存異,和谐相处,加强加速经贸往来,携手共创未来,为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秉承历史责任,发扬光大,营造日後国家民族和平统一大业,更为人类和平献一份力。同胞先放下己见,以国家为重。”
  2011与2012年是香港的选举年,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会,也是一个竞爭自由的城市,竞选“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是香港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大喜事,多人可参与竞选,亦可称为一件好事,“我祈望日後无论谁成功当选,都要努力地去推动国家两岸四地的人民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交流和发展,让我们这一代人能夠见到祖国两岸四地和平统一。”梁铁夫先生说。中国的和平统一大家已经盼了许多年,在梁铁夫先生的意识里,祖国的利益高於一切,它重於泰山,它比大地还要辽阔,他祝愿祖国富强,人民丰衣足食,两岸四地同胞齐心协力,为祖国做出贡献。
  如今,梁铁夫先生已经逐渐地将事业放手给家族里的其他人打理,但依旧坚持着十餘年以来的习惯:早上六点起床,直到晚上十一点。他说:“我要抓紧时间为国家做事。”
  从小,他的母亲就常教育他:“你一定要相信祖国一定会富强,长大之後,一定要好好地为国家,为人民做事。”直到他的母亲在2008年98岁高龄去世前仍对梁铁夫及其兄弟姐妹说:“我们这一代人不是辛苦,六十年前,国家一穷二白,国家内乱,弱国无外交,小小的一个日本打我们中国,香港沦陷,大部分同胞不得温饱,流离失所,那时国家领导人才是辛苦。”他的母亲,在说完这些话後,含笑而别,多年过去了,母亲的话语犹在耳。他时刻怀念他的祖父、父亲和母亲,每逢清明和重阳,他必然会在他们的坟前,为他们烧去国家颁发给他的个人纪念邮票的副本,以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他的母亲一生关怀同胞,关心祖国大事,一生以大爱教育他们,如此情怀,让人为之动容。这种高尚的爱国情怀被一代代地延续着,让梁铁夫先生倍感自豪和欣慰的是,孩子们都遗传了他那份对祖国的深情,孩子们跟他一样,对祖国的爱发自内心,对祖国忠诚。
  许多年後,纵使许多荣极一时的名字会被雨打风吹去,抑或被时间的浪潮冲刷掉,而梁铁夫先生爱国的光芒,将会刻在许多人的心里,被许多人感动,那份国旗下的赤子情怀在燃烧,在传递中,化作永恒。
  梁铁夫先生爱自己的祖国,然而,卻很少说爱,他只是在默默地做着与祖国发展有关的事情,爱国,於他而言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如此慎重,如此恒久,如此深刻。
  【人物简介】
  梁铁夫先生,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理事、中国未来研究会顾问、香港新界总商会副会长、香港星冠国际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大棠荔枝山庄董事、世界傑出华人奖得主、十大傑出华商领袖,荣获中华公益事业功勳人物大奖、中华十大财智人物最具影响奖。
其他文献
敏而好学,吴桂宣先生怀抱“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信念,学习、研究、探索风水、面相、玄学等神秘而高深的学问。“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数十载潜心学习,他终修得坐可论道,行兼仁爱。他重视祖源,服务桑梓,全心全意传承与弘扬吴氏精神文化。  论道、怀仁、好学、守孝,他身体力行,桂馥兰馨,宣劳教化,他当之无愧。    学海无涯 惟勤是岸  1949年,吴桂宣先生出生于潮州,1957年和
期刊
时间最能见证一个人的坚守与付出,何宝元先生几十年来和餐饮业相伴相随,执著无悔,他也逐渐成长为一名沉稳踏实、精明幹练的企业家。如果说何宝元先生的创业人生有成功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奋执著,敢於尝试,永不放棄,最终以拼搏为主旋律写就了一曲人生创业之歌。他能夠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驾驭人生之舟冲破重重迷雾,绕过一片片暗礁,乘风破浪地朝着成功的彼岸前进,靠的正是一往无前的魄力作帆,坚持不懈的毅力作舵,在人生的大海
期刊
曾经,商海中,鞠应悌博士以丰富的经验和独具的慧眼,在金融界叱咤风云、在投资行潇洒行走。如今,豁达、洒脱的他“退居幕後”,华丽转身於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他致力儿童教育,帮助儿童培养好习惯、灌输好行为,教授儿童学会分享、懂得包容。他不求锦上添花,只为雪中送炭。  做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
期刊
丘志强先生是一位律师事务所合夥人。当年,为了实现人生理想,他放棄政府公务员的工作,毅然选择入行当律师;作为业界精英人士,十餘年来成绩斐然。他还热心公益和乐於奉献,在他的心中,服务社会,既是在付出,也是在收获;正因如此,他素来坚信,任何人,於任何时间、空间里,只要虔诚付出,就一定能奉献社会,从而有所收获。  半路改行,让生命更精彩  当内地的“公务员热”一浪高过一浪时,人们不禁会问,难道只有“仕途”
期刊
蜚声国际的香港重庆大厦,位於繁华的尖沙咀,楼高十七层,有超过120个国籍的人在这座大厦生活,是一个贸易往来密切的外贸中心,亦是一个融合中外文化的多种族生活社区,堪称一个名副其实的“小联合国”。  林惠龙女士作为该座大厦的业主立案法团主席——“小联合国”的大总管,被称为“重庆大厦的铁娘子”。  她与13位委员一起锐意推行管理改革,重塑“小联合国”的全新形象。经过从治安消防、卫生环境等多方面提升,一扫
期刊
经济崛起,房地产行业亦风风火火地发展起来,港澳杰出的地产商和代理中介人应运而生,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奋与耐心并重,智慧与胆略同行,开拓进取,抓住机遇,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造就广厦万千,为居者有其屋而忙碌。  李圣汉先生正是这商海浪潮中,把握了经济发展大好时机而进步的房地产行业的一员。他上世纪80年代来到澳门打拼,90年代进入地产界,并在地产低迷之期,果断前往内地投资发展,大胆而又谨慎地改变投资发展策略
期刊
文国堂先生为文山後裔,一身铮铮铁汉,卻怀款款柔情。这片柔情来自其内心最朴实的善念,驱使着他过重山、涉万水,从香港奔赴江西,於那片祖辈所在的大地,挥散千金,施行善举,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理念落实得淋漓尽致,使众多贫困山区的失学女孩重拾课本,重回教室,将其原本平常的寻根之旅,化成了百名女孩的冉冉升学路,从而搏得掌声阵阵、讚誉连连!  赤子,是海外归来的深情  1965年,16岁的他远渡重洋,赴英伦
期刊
廖国洲先生23岁背井离乡,凭着勇气、意志和智慧,奋力拼搏;他积极投入社团的各项活动,为同乡会和乡亲们服务、尽心尽力。如果说廖国洲先生的创业人生有成功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奋执着,敢于尝试,永不放弃,以拼搏为主旋律写就了一曲人生创业之歌。他的勇气,他的勤力,值得年轻一代去借鉴和学习。    勤奋立业创业发展  有人说,经历是人生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廖国洲先生的成长历程,饱含着生存的艰辛,也蕴含着顽强的精神
期刊
《老子》云:“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是的,具有博大胸怀的人,都拥有一般人不具备的宽容,这是一种高尚豁达的情操、一种乐观坦荡的气度、一种深邃广博的意境。而张光铭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有着海纳百川胸怀的决策者。於企业,他坚持创质守廉、勤诚进爱;於员工,他关怀有加、爱护不止;於社会,他勤奋进取、守法重言。  近三十年来,在张光铭先生的带领下,全利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凭着产品服务上卓越的素质赢得各种奖项与
期刊
上世纪六十年代,怀着对祖国的深深向往,高玉莲女士从印度尼西亚回到了祖国,即使在那之前还从未亲眼见过祖国的模样;七十年代中期,满载对未来的企盼,她通过申请来到了香港,尽管在陌生的香港举目无亲两手空空;八十年代末期,因舍不下工作的那份快乐和充实,四十多岁的她选择了保险行业,虽然当时保险行业还未被普遍认可。  如今,走过二十多年的保险行业历程,高玉莲女士从不因艰难而放弃这份工作,从不因年龄而中断奋斗的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