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又要造汽车!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品牌用了20年时间将自己与空调联系起来,消费者是很难对品牌进行形象迁移的。
  近日,董明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格力要造汽车了,而且是新能源SUV!
  从2013年至今,格力从空调到手机再到汽车,步子一个比一个大,故事一个比一个奇,这究竟是不是“兴起而为”,还是“品牌的危机边缘”呢?
  格力为什么成功
  我想说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我为什么用了格力空调。
  原因很简单,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格力只做空调,是制冷领域的专家,选这个没错!”所以,打动我的不是格力空调的口碑,也不是格力的品质,而是格力的形象,一个空调专家的形象。
  格力为了塑造自己“空调专家”形象,用了数十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格力便专注空调制造领域,并对外宣传“只做空调”,让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格力=空调=好空调”的认知。
  宣传自己专注,不仅是格力的广告。格力官方和董明珠也一直称自己只做空调,不多元化发展。
  2003年11月4日,格力发布了一份严正声明:格力是国内最大的专业生产空调系列产品企业,目前只生产空调产品,不生产任何小家电产品。
  2011年摘得“年度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的董明珠在上海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态:“格力只做空调”,以此来回应多元化的疑问。
  2012年董明珠在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说,在其他高利润行业面前,格力始终坚持专业化做空调。
  格力用二十几年时间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好空调=格力”的品牌形象,以此赢得消费者信任。
  宣传上的成功,也带来了市场上的胜利。从1995年到2014年,格力空调连续市场占有率中国空调行业第一;更是多年家用空调产销量的世界第一。
  但这种市场格局,到了2015年有了改变。
  到了2016年似乎有了更强的信号,行业库存总量已突破4000万台,相当于国内空调一年销售总和!
  遗憾的是,在这种不容乐观的趋势下,格力不但没有思考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还试图“大跃进”。
  在2015年末,格力给自己定下了5年2000亿元的目标!而当空调领域走到瓶颈,市场也趋于饱和的时候,发掘其他赢利点无可厚非,但为什么说它很难成功呢?
  格力多元化成功的概率
  我们用了很长的篇幅来写格力为什么成功,就是为了告诉大家格力将如何失败。
  一个品牌用了20年时间将自己与空调联系起来,而且联系得那么紧密,消费者是很难对品牌进行形象迁移的。
  恒大冰泉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恒大在消费者心目中最为主要的联想是“足球”,其次是“地产”。要让消费者重新认知到恒大还有“矿泉水”,那很容易形成“有脚臭味的矿泉水”或“钢筋混凝土渣滓里渗出来的矿泉水”的联想。
  而格力的情况比恒大更糟糕!
  足球——恒大——地产——矿泉水
  消费者认可恒大的足球并不是从恒大品牌形象出发的。相反,消费者是认可恒大的足球之后才对恒大品牌产生好感的。
  格力——空调——好空调——手机/汽车
  与恒大不同,消费者认可格力的空调是从格力品牌形象开始的,这样的品牌认知更难迁移!
  不仅如此,董明珠个人的“太自信”,也可能会让她带领团队碰更多钉子!
  2013年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上董明珠与雷军对赌后便与手机产生纠葛。在之后的采访中,董明珠放言,“我要做手机,分分钟,太容易了”“做手机肯定会超过小米”。
  2014年启动手机项目,在2015年格力电器股东大会上正式宣布开卖,售价1600元,仅在格力官方商城有售,上市一年累计销量仅为6350部!不到小米出货量的万分之一!
  董明珠以为小米手机的成功就是简单的拼装、模仿,却忘了雷军团队软件的实力和构筑整个小米粉丝圈的努力。
  “掌握核心科技”的故事恐怕越来越不好讲
  “掌握核心科技”,人们在听到这句话第一反应是:“哇,我们中国的企业也能掌握核心科技了啊,了不起,质量肯定不会差,买买买!”不仅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还能成为信任的支撑。
  而事实上,空调的核心技术我国很多企业都掌握了,而且掌握很多年了。格力的研发实力在国内企业中也只能说是“较好”,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厉害。
  技术日新月异,各大企业在创新上也铆足了劲,格力要想再用“掌握核心科技”“好××,格力造”这样的宣传手法,会越来越难。
  所以,格力非但跨界很难成功,恐怕连自己的核心业务也将遭受巨大挑战。
  董明珠成就了格力,但也很可能毁掉格力,成为“董萧何”。
  格力的多元化战略并没有错,错就错在行业的布局和品牌迁移营销失误,如果还想用老套路走新路子,不仅是扯淡还容易扯着蛋!
其他文献
不少企业做不好“明星代言人的粉丝运营”,最根本原因是:运营团队不懂粉丝,没有同理心,无法渗透至粉丝社群,和粉丝同喜、同好、同乐。  企业请明星做代言人,由来已久。总体而言,经历了三个阶段:  1.0阶段:请明星拍TVC、平面广告、录音频、出席活动——传统媒体;  2.0阶段:请明星发微博——社交媒体;  3.0阶段:明星代言人的粉丝运营——粉丝社群。  我们看到前两个阶段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企业忽视
期刊
合伙人制度的实施效果,并非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从合伙人制度的先驱企业——万科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来看,股权之争,维权频发等“状况”,都在提醒我们重新审视合伙人制度。  新时期万科“事业合伙人”制度  郁亮说,新时期万科“事业合伙人”有3个做法:  | 第一个层面 |  上面的2500核心骨干持股计划  我们把滚存下来的集体奖金,委托第三方买公司股票。不仅要创造真实的价值,还要跟股东的利益绑在
期刊
关于经销商被取代的话题已经谈了十五年了,每过几年就换个花样炒一次。  经销商存在的根本价值就两个字,成本。在中国商业环境下的成本。  经销商能活到现在,靠的是三样东西:销售网络,社会关系资源,政府关系资源。销售网络最容易被攻击被拿走。但经销商多年积累的社会和政府资源却不是那么容易拿走的。  资深一点的经销商,往往是利用自己在当地上三教下九流组合成的社会资源,对下游终端形成复合的利益关系纽带,不是单
期刊
10月底,京东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名为《致商家朋友们的一封信》,暗指天猫强迫商家“二选一”。对于个别商家迫于压力临时停止正常经营或退出活动的行为,京东以“严重影响消费者利益”为由,对此类商家处以“关店、永久终止合作”。  而被京东关店“公示”的商家木林森官方旗舰店对此做出强势回击,其官方微博更以《京东,你不懂我……》为题,指责京东滥用平台权力。  “双十一”之前,猫狗大战一触即发,而最受伤的,就是
期刊
2014年初就传出过百度要把去哪儿并入携程然后入股携程的“绯闻”,但是最后交易没有达成。2014年初百度的市值大概是携程的10倍,但是携程创始人梁建章根本不接受这个条件。  ①损人不利己的烧钱大战  去哪儿CEO庄辰超说我用亏损换规模马上就要超越你,于是梁建章喊出了谁怕谁啊我也可以战略性亏损,这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己。  最近百度的股票一直在140美元左右,市值都已经破600亿美元了,快跌回2014年
期刊
各位亲爱的烧饭饭用户:  我是“烧饭饭”和“味蕾”的母公司,上海耶客的共同创始人和CEO张志坚。 很遗憾,第一次给你写信就是一封告别信,但是同时又是一封欢迎信。  首先,是告别。 我很遗憾地告诉大家, 厨师上门服务烧饭饭业务将于2015年10月13日正式停业。接下来我们将专注于做好我们的外卖品牌——“味蕾 ”。  其次,是回顾。雷军在一次被投企业峰会的演讲,讲到“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让我心有
期刊
社区O2O这个市场有别于其他O2O项目,其最大的特点是缺乏可复制性,无法快速规模化,甚至可以说缺乏有效的变现手段,互联网那一套的游戏规则在这里很难走通,这也是社区O2O市场热吵这么长时间却仍然没有一家称得上成功公司的主要原因。  我们曾经提到过,目前有非常多的企业都迫切需要“社区O2O”这个概念,其中:  此前无人问津的物业公司是想借此机会华丽转身成万众瞩目的优质资产;  有些房产公司是想包装旗下
期刊
锤子手机的每次公关都是有力回击,每次文案都被疯狂转发,每次发布会都引来大量宗教信徒般忠诚的粉丝,但没有多少人买。  策划一个品牌策略,目的是什么?  最经常的回答是:  要感动我们的用户;  要让我们的品牌更有温度;  要让用户和品牌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  但这其实是“形象包装”而不是“品牌策略”。  因为品牌策略的本质,并不是“提升形象,感动用户”,而是“在用户心智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有利位
期刊
纸尿裤曾被认为是一门好生意。门槛不高,空间巨大。即使你什么都不懂,一条高配置进口生产线3000万元,你去买设备的时候,他们就会告诉你热风无纺布(主流的纸尿裤面层材料)去哪里采购,芯体(纸尿裤内层材料,决定其吸水性)中的材料大概用什么比例……这个行业的上游资源已经非常成熟,几乎是一条龙服务。然后你就能开工生产了!如果选择普通国产线,门槛还会更低。  但同时这又是一个高速增长的朝阳产业。  2014年
期刊
近几年社会化营销界有一个误区:盲目追求“好玩”,制造了大量的、空洞的社会化营销战役,却全然忘记了:社会化营销的目的是什么?“好玩”不是衡量一个社会化营销战役的首要标准!  在注意力稀缺的年代,“获得关注”至关重要。所以品牌策划一场社会化营销活动,必须要好玩,好玩儿才能引发网友关注啊。好玩的创意给我来一打!然而这样真的好吗?网友会因为好玩关注你的品牌吗?  不少品牌主在策划一场社会化营销Campa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