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医学生成长为优秀卓越的医生必不可少的一项核心思维技能。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有智慧,有良好的临床思维,在医学教育中开设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在各学科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植入批判性思维训练,以及培养头脑开放、富有批判质疑精神的师资团队是其必要途径。
关键词:医学生 ;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 R-4;G642
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对医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进行了界定,提出了七个宏观的教学结果和能力领域,其中,“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为核心能力之一,要求医学毕业生能够在从业过程中表现出分析批判的精神、有根据的怀疑、创造精神和对事物进行研究的态度;能够综合相关信息,科学分析,辩证思考,作出最优医疗决策,解决病人的问题。目前国外许多医学院校已将发展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纳入本科教学中,而在我国对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1]。查阅相关文献,医学生教育关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论述多见于护理方面教学和研究中,医学其他专业和学科涉及得并不多。
一、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批判性思维研究权威人士罗伯特.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指在确定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时所进行的合理而成熟的思考。这样的思考无疑是很有价值的,本文将其重要价值从两方面进行归纳:
其一,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人类正确认识自身、认识世界、适应现代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能力,它帮助和引导人们获得更多的理性,过上更有效的智力生活。人类面对万千复杂的人生和世界,必须借助它才有可能获得最可靠的答案和最好的问题解决方案,依靠它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获得关于生活、关于社会的正确认识。因此,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科学家、哲学家或科研工作者专有的思维工具,他们只是最成功的践行者,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应该为我们每个普通人不同程度的拥有,为我们观察世界、回答自身问题或存在的意义提供引导。在现代生活中,批判性思维帮助我们减少盲从,以避免在海量新媒体信息和现代商业的强势诱导下失去判断,同时,它使我们获得一种学术式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时刻保持质疑探索问题和逻辑思辨的习惯。
其二,批判性思维是已被证明的人类历史上最可靠和成功的思维方式,它不仅对每个普通人有重要意义,对从事专业学习和专业研究的人更具有重要意义。医学教育是科学严谨的系统教育,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卓越的医学生。那么医学教育的目标和使命如何实现,优秀、卓越的医学生如何培养?仅仅传授医学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即便是最大限度的知识传授也是九牛一毛,人类数千年积淀下来的科学知识、医学知识浩瀚如星辰大海,人类疾病谱千变万化,人类的生命现象也是深不可知,若要用有限的经验应对无限变化的未知,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显得无能为力,而科学的思维能力却像一把利器,它引导人们超越现有的认知,通向无限广阔的未知世界。因此可以说,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医学生成长为卓越医生和科学研究者的必备能力。
二、 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上个世纪70年代的美国教育家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越来越新,所获得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就开始思考现行高等教育存在的缺陷。通过大量的调研,带有反思性质的批判性思维逐渐引起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注意,并逐渐演变为一场影响美国教育改革的批判性思维运动[2],在高等教育中增设专门教学生“如何思考”的课程,同时在学科教学中加强批判性思维训练。审视我国当下的教育现状,突出的问题还是教育处于僵化状态,虽然在不断尝试教育改革,但教育的应试导向、功利导向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改变,这种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明显缺乏创新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医学教育在当前这种背景下,要培养医学创新人才,需要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训练、师资培养”等微观领域上进行探索,寻求有效的策略。
1.设置专门的思维训练课程教授批判性思维的原理与方法,比如开设“非形式逻辑、论证逻辑、逻辑与辩证法、实用逻辑、批判性思维”等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目前我们的医学教育还把重心放在知识传承上,医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较重,医学类课程占据了绝大比例,近医、非医类课程开设的很少,开设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程的医学院校为数不多。针对这种状况,医学院校应该革新性的调整课程设置方案,增设思维训练类课程,注重学科思维培养,“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为医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帮助。
2.培养具有民主、开放意识,善于引导和富于批判精神的高素质师资团队。起源于医学教育且目前仍十分流行的PBL教学法,倡导以问题为导向(在临床医学中是以病例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除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信息储备外,还要求教师具有民主开放的态度,教学中能放下“话语霸权”,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民主关系,提供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批判,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和独立判断、决策,把学生引导到新的思维发展水平。这样的教学讨论有可能大大超过教案备课范围,如果教师的综合素养不够,是无法胜任的。
3.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和临床实践环节融入批判性思维训练。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寻找其与批判性思维训练的联结点,充分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步发展。临床思维过程实质上交织着一个错综复杂的批判性思维过程[3],在临床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应鼓励医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库、病人病史、主诉及检查等信息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推断,克服权威、教条主义和“路径依赖”,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有意识地锻炼养成科学严谨而又灵活敏感的临床思维。
参考文献:
[1]彭立生,彭力平.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J].教师教育研究.2008,20(5):33-37
[2]缪四平.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3):100
[3]李捷等.浅议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200
关键词:医学生 ;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 R-4;G642
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对医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进行了界定,提出了七个宏观的教学结果和能力领域,其中,“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为核心能力之一,要求医学毕业生能够在从业过程中表现出分析批判的精神、有根据的怀疑、创造精神和对事物进行研究的态度;能够综合相关信息,科学分析,辩证思考,作出最优医疗决策,解决病人的问题。目前国外许多医学院校已将发展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纳入本科教学中,而在我国对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1]。查阅相关文献,医学生教育关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论述多见于护理方面教学和研究中,医学其他专业和学科涉及得并不多。
一、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批判性思维研究权威人士罗伯特.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指在确定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时所进行的合理而成熟的思考。这样的思考无疑是很有价值的,本文将其重要价值从两方面进行归纳:
其一,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人类正确认识自身、认识世界、适应现代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能力,它帮助和引导人们获得更多的理性,过上更有效的智力生活。人类面对万千复杂的人生和世界,必须借助它才有可能获得最可靠的答案和最好的问题解决方案,依靠它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获得关于生活、关于社会的正确认识。因此,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科学家、哲学家或科研工作者专有的思维工具,他们只是最成功的践行者,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应该为我们每个普通人不同程度的拥有,为我们观察世界、回答自身问题或存在的意义提供引导。在现代生活中,批判性思维帮助我们减少盲从,以避免在海量新媒体信息和现代商业的强势诱导下失去判断,同时,它使我们获得一种学术式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时刻保持质疑探索问题和逻辑思辨的习惯。
其二,批判性思维是已被证明的人类历史上最可靠和成功的思维方式,它不仅对每个普通人有重要意义,对从事专业学习和专业研究的人更具有重要意义。医学教育是科学严谨的系统教育,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卓越的医学生。那么医学教育的目标和使命如何实现,优秀、卓越的医学生如何培养?仅仅传授医学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即便是最大限度的知识传授也是九牛一毛,人类数千年积淀下来的科学知识、医学知识浩瀚如星辰大海,人类疾病谱千变万化,人类的生命现象也是深不可知,若要用有限的经验应对无限变化的未知,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显得无能为力,而科学的思维能力却像一把利器,它引导人们超越现有的认知,通向无限广阔的未知世界。因此可以说,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医学生成长为卓越医生和科学研究者的必备能力。
二、 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上个世纪70年代的美国教育家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越来越新,所获得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就开始思考现行高等教育存在的缺陷。通过大量的调研,带有反思性质的批判性思维逐渐引起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注意,并逐渐演变为一场影响美国教育改革的批判性思维运动[2],在高等教育中增设专门教学生“如何思考”的课程,同时在学科教学中加强批判性思维训练。审视我国当下的教育现状,突出的问题还是教育处于僵化状态,虽然在不断尝试教育改革,但教育的应试导向、功利导向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改变,这种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明显缺乏创新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医学教育在当前这种背景下,要培养医学创新人才,需要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训练、师资培养”等微观领域上进行探索,寻求有效的策略。
1.设置专门的思维训练课程教授批判性思维的原理与方法,比如开设“非形式逻辑、论证逻辑、逻辑与辩证法、实用逻辑、批判性思维”等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目前我们的医学教育还把重心放在知识传承上,医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较重,医学类课程占据了绝大比例,近医、非医类课程开设的很少,开设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程的医学院校为数不多。针对这种状况,医学院校应该革新性的调整课程设置方案,增设思维训练类课程,注重学科思维培养,“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为医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帮助。
2.培养具有民主、开放意识,善于引导和富于批判精神的高素质师资团队。起源于医学教育且目前仍十分流行的PBL教学法,倡导以问题为导向(在临床医学中是以病例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除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信息储备外,还要求教师具有民主开放的态度,教学中能放下“话语霸权”,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民主关系,提供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批判,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和独立判断、决策,把学生引导到新的思维发展水平。这样的教学讨论有可能大大超过教案备课范围,如果教师的综合素养不够,是无法胜任的。
3.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和临床实践环节融入批判性思维训练。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寻找其与批判性思维训练的联结点,充分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步发展。临床思维过程实质上交织着一个错综复杂的批判性思维过程[3],在临床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应鼓励医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库、病人病史、主诉及检查等信息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推断,克服权威、教条主义和“路径依赖”,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有意识地锻炼养成科学严谨而又灵活敏感的临床思维。
参考文献:
[1]彭立生,彭力平.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J].教师教育研究.2008,20(5):33-37
[2]缪四平.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3):100
[3]李捷等.浅议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