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橼酸奥芬那君缓释片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研究

来源 :中南药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a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制备一种枸橼酸奥芬那君缓释片,并与原研制剂的体外释放行为进行对比.方法 以自研制剂与原研制剂释放行为相似因子f2为考察指标,确定枸橼酸奥芬那君缓释片的最优处方;考察自研制剂与原研制剂在pH 1.0、pH 4.5、pH 6.8和水介质中的释放曲线和溶出行为,并对药物的释放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评价自研制剂与原研制剂的释药机制.结果 两制剂在pH 1.0、pH 4.5、pH 6.8及水介质中的f2分别为84.17、88.47、91.05、76.69,且释药机制均以fick扩散为主.结论 自研制剂与原研制剂在4种介质中的体外释放行为一致.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不同健康青年人群分类间的差异菌,以此构建基于肠道菌群的健康青年人群分类模型,说明不同分类的健康青年人肠道菌群的分布特征,为青年人的健康管理提供策略.方法 将肠道菌群种层面相对丰度数据转变为定性数据,并运用聚类算法将受试人群分成不同类;分析不同类人群的差异菌,依据NB、IBK、J48、R分类算法和属性筛选算法,得到以不同类人群的肠道菌群分布差异为客观指标的人群分类模型;并对各模型性能相关的多项评价指标及各模型的ROC曲线图进行分析,以获得最优模型.结果 对二类、三类、四类、五类分类人群所建立的模型
本文报道了1例使用西罗莫司个体化治疗结节性硬化症并成功控制症状的案例.临床药师通过查阅文献,探讨发病机制,分析疾病特点,筛选治疗方案,提出治疗建议,给予患者个体化服务,为临床治疗该类罕见疾病提供了参考.
本院2020年6月收治了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入ICU 2个月后出现明显的肌肉丢失和肌力衰弱,诊断为ICU获得性衰弱.临床药师通过个体化营养支持协助临床医师制订合理的营养治疗方案,在近2个月的营养治疗中,采取肠内营养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的方式,予以高热卡、高蛋白喂养以及积极的护理,该患者肌力得到部分恢复,体质量增加5 kg,转出ICU继续康复支持.
再喂养综合征(RFS)是机体在长期饥饿或营养不良状态下,重新摄入营养物质后早期出现的以低磷血症为特征的严重水-电解质失衡、葡萄糖耐受性下降、维生素缺乏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症状.通常发生在营养治疗的3~4 d内,近年来,对RFS在重症监护病房的预防重视程度已逐步提高,但在普通病房往往容易被忽视.本文介绍1例胃癌术后复发患者,该患者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存在RFS风险.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查房过程中,结合患者营养状况和病情变化,与医师一起制订适合该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
目的 研究某院神经内科脑梗死患者中成药应用的药物相关问题(DRPs),分析用药合理性.方法 依据相关指南、法规等点评分析2020年1月至12月入住某院神经内科的脑梗死患者的用药医嘱,运用欧洲医药保健网(PCNE)分类系统分类汇总中成药医嘱DRPs,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2020年某院神经内科住院脑梗死患者764例次,使用了中成药的患者583例次,发生DRPs 83例次.理血剂引起的DRPs数量最多,其次为补益剂.患有10种及以上疾病、服用3种及以上中成药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现DRPs(P<0.05).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初步探讨太白楤木皂苷(sAT)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文献收集sAT化学成分,并获取化学成分作用靶标;通过数据库获取IS疾病靶标,用Veen在线工具取交集,即sAT化学成分治疗IS靶标;利用Cytoscape 3.7.6软件中CytoHubba插件获得核心靶标;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sAT化学成分与部分核心靶标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通过构建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目的 解析头痛宁胶囊在大鼠体内的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UHPLC-Q Exactive Focus MS/MS分析大鼠灌胃头痛宁胶囊后不同时间点血浆、不同组织及排泄物中的原形成分分布特征.结果 从给药后15、30、60、90、120 min的大鼠血浆样品中分别检出39、44、42、41、38种头痛宁胶囊的原形成分,由此可见,给药30 min后的入血原形成分最多;从心、肝、脾、肺、肾、脑、粪便、尿液中分别检测到7、9、20、4、11、8、21、21种原形成分.这些成分类型主要为黄酮、有机酸、酚及二苯乙烯苷类化
临床药师参与1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合并股骨头坏死及急性肾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发挥自身药学专业特长,结合循证药学证据进行用药分析,协助医师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的调整与制订,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药学服务,提高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疹是最常见药物过敏反应类型,可累及2%的住院患者,多数属于非剂量依赖性的B型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常由免疫机制介导产生,且通常无法预测 [1-2],甚至可危及生命,包括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疹等 [3].随着抗肿瘤药物增多,传统化疗药物、靶向和免疫治疗联合用药导致毒副作用增强,所致皮疹等皮肤毒性常见,且表现和形态各异,严重皮肤反应会导致抗肿瘤治疗调整甚至停药 [4-5].
探讨长春地辛联合泊沙康唑诱发儿童严重周围神经毒性的临床特征和干预措施,提升临床对药物相互作用的认识.结合文献,临床药师对一例长期应用泊沙康唑预防真菌感染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使用长春地辛后出现严重周围神经毒性(CTCAE 3级)的病例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协同医师完成患儿治疗.长春地辛虽是一种神经毒性相对较小的长春花生物碱类化疗药物,仍应避免与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联合使用.若无法避免联合使用时,临床医生应警惕相互作用诱发的严重不良反应,同时临床药师需要积极关注此类不良反应,发挥保障用药安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