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高校承担对国际化人才进行培养的重任,尤其当前全球化发展的新常态下,国家间的竞争更具激烈性。所以,在当前一流专业视域下,高校更应将教育发展模式定位在对国际化音乐人才进行培养的基础上,并最终构建出一套完整、系统的的高校国际化音乐人才的培养体系,以便培养出更多的国际化音乐人才。
关键词:一流专业;国际化;音乐教学
前 言
通常来讲,人们所说的一流专业指的是一流本科专业,又可以分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和省级一流专业。它是在教育部以“双万计划”为依据的前提下,建设的一流本科教育专业。而在全球一体化发展脚步不断加快的当今,对于国际化音乐人才的培养则有了更多要求,需要学生具有更高的学历、更强的音乐专业背景、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因此,在一流专业视域下,为了培养出更优质的国际化音乐人才,应扭转传统教学理念,将国际音乐人才培养视为教学新常态。
一、改革课程设置,培养国际化传统音乐人才
一流的高校、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生三者构成了一流专业,而在一流专业视域下,需要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科素养、教学反思等层面均应遵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引导,而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应在对学生创新力进行提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细化来说,高校国际音乐化人才培养主要包括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音乐研究能力、音乐演出能力进行三位一体创新性培养的方式,通过引入不同的智能化高科技教学手段,对音乐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并对音乐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可以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提升。这种对课程改革进行设置,可以确保在一流专业视域下,对国际化音乐人才进行培养。
具体来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一流专业视域下,对于国际化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来说,应保证学生具有传统音乐知识的学习能力,尤其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较快的前提下,更不能将我国传统层面的音乐学习能力忽略。传统音乐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分别是: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民间音乐,这不仅是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其中也涵盖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宫廷音乐指的是在清朝时期的音乐,包括孔庙的祭孔礼乐,作为一种礼器的金编钟等,直到现在仍有部分地区在沿用这种音乐。宗教音乐指的是道教和佛教音乐,曾经在我国历史上风靡一时,虽然,随着道教和佛教的逐渐衰落,道教和佛教的音乐也逐渐衰落,但宗教音乐这种模式包括乐僧、乐器、乐谱仍旧是我国宗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包含北京智化寺的佛教音乐。文人音乐又叫古琴音乐、指的是我国古代的拨弦乐器,是古代士大夫、文人在音乐活动中使用的主要乐器[1]。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的6亿人口中,只有不足百人会弹奏古琴,所以古琴的衰落较为严重。但是,到了本世纪初,古琴音乐的价值和魅力重新被人们认知,也迎来了一片发展的新天地。而对于民间音乐来说,又分为民族乐器和民歌两大主题,具有世代相传、口耳相传的典型特征,通常这类音乐都对底层百姓的喜怒哀乐进行了反映。结合一流视域下高校的国际化音乐培养来说,更应注重上述传统音乐知识的学习,以此在提高自身音乐造诣的基础上,更可以在国际化层面确保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和技艺得以弘扬。所以,在一流视域下,高校的国际化音乐教学应适当增加传统音乐课程,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对传统音乐知识进行学习,同时,也应聘请专业的传统音乐教师,尤其对上述四种传统音乐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有较好掌握能力者,以此确保学生的国际化传统音乐文化能力得以提升。
二、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国际化创新音乐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化音乐人才的培养,正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理念而不断产生一些变化。尤其在国际化发展脚步逐渐加快的当今,高校在校方教育资源一流、学科一流、学生一流的情况下,应充分对自身的优势进行利用,对音乐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同时,在此基础上,也应注意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国际化音乐人才。在一流专业视域下,应注意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摒弃陈旧的填鸭式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模式下的教学理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产生影响,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固化和限制,无法与当前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相吻合。尤其从国际化音乐人才培养角度来说,则更应对立体化、多元化的集科研、教学、实践三个层面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构建,以此确保学生音乐创新能力的提升。简言之,音乐课程体系涵盖了音乐理论知识、音乐专业技能知识、音乐实践能力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应将上述三方面的知识进行互通互联、互相融合与渗透,即保证每部分音乐知识的独立性,同时也应确保三部分音乐成为一个有机的音乐学习整体。
细化来说,在音乐课堂教学环节,首先,音乐理论知识的讲授是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基础,其教学主旨在于可以对较为宽厚的音乐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同时,还可以对课堂音乐教学的理论内容进行具体研讨和科学研究,从而确保教学内容更具前沿性。其次,也应注重将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实践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并对音乐教学的模式以及考核模式进行改进,以此提高学生的国际化音乐学习创新能力。比如,在对音乐民族音乐理论、音乐历史知识等具有較强理论内容的音乐课程进行学习,并在此基础上,也应将与之相应的音乐实践技能进行有机融入,真正实现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实践知识的双重提升[2]。再者,对于一流视域下,国际化音乐学习能力的考核问题来说,也应进行创新改革,除了采用传统层面的音乐闭卷考试之外,也应将音乐会的讲解、乐器演奏技能在考核体系进行纳入,从而真正意义上对学生的音乐实际学习能力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并且,还可以通过上述创新的音乐学习方法以及测评模式,真正体现出音乐的学习、研究、演出三位一体的创新培养模式的优越性。
简言之,所说的高校创新性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指的是将传统层面的对音乐学习能力相对忽视,而对音乐实践技巧相对重视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并将教学着眼点放在对学生音乐的学习能力以及音乐的实践技巧进行有机融合的培养层面,还应在培养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也应对学生的其他学科学习知识进行重视,并将音乐课程的学习知识适当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知识进入有机融合,包括乐器学与材料科学及物理声学的联系、计算机学科与音乐表演的知识、设计学与民族音乐的相关知识,以此确保在一流专业视域下,学生的国际化音乐学习能力有一个全新突破,使学生在提高自身音乐素养的同时,音乐知识迁移能力也得以提升。 三、多元综合教育,培养国际化综合音乐人才
在一流专业视域下,若想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加完善地投入到国际化音乐学习中,应注意通过多元综合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通常来讲,所说的音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对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音乐综合素养、音乐知识运用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以此使学生的音乐造诣得以进一步强化,并确保在全球化发展进程日趋加快的当今社会,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并可以通过自身掌握的音乐知识去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3]。具体来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渗透,在教育面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对高校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了更多重视。而且,在此基础上各学科的交叉和互融也是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对复合型人才更加需要的当今社会,高校的音乐教育也应朝着对学生的音乐以及多学科的融合性能力进行提升。也就是说,对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并非单纯地对音乐这一学科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进行提升,更重要的是也需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也对其他学科中涵盖的音乐知识进行挖掘,以此真正提高学生的音樂核心素养,并确保一流专业视域下,国际化音乐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完成。比如,目前有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物理声学与乐器学进行互相交叉而形成的全新的一门科学。
从理论层面来说,对于乐器学的教学来说,首先应将乐器学的发声理论对学生进行阐述,包括乐器的结构、功能、发声原理等,其次,通过频谱、时程、声压等物理参量的数学计算,使乐器的共鸣、击发、振动方式达到标准化以及数字化,从而可以为乐器的演奏技艺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建议。
结语
总而言之,在一流专业视域下,为对学生的国际化音乐学习能力进行提升,应创新原有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综合性音乐能力进行培养。此外,也应使学生的音乐知识迁移能力得以提升,并确保提升学生的音乐与其他相关学科相融合的学习能力,以此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前音乐教育国际化发展脚步。
(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聂安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5年第12期,第144-145页。
[2] 练远媚:《构建音乐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以广西为例》[J].《前沿》,2012年第10期,第145-146页。
[3] 练远媚、卢秋云:《音乐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探索》[J].《前沿》,2012年第7期,第146-148页。
关键词:一流专业;国际化;音乐教学
前 言
通常来讲,人们所说的一流专业指的是一流本科专业,又可以分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和省级一流专业。它是在教育部以“双万计划”为依据的前提下,建设的一流本科教育专业。而在全球一体化发展脚步不断加快的当今,对于国际化音乐人才的培养则有了更多要求,需要学生具有更高的学历、更强的音乐专业背景、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因此,在一流专业视域下,为了培养出更优质的国际化音乐人才,应扭转传统教学理念,将国际音乐人才培养视为教学新常态。
一、改革课程设置,培养国际化传统音乐人才
一流的高校、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生三者构成了一流专业,而在一流专业视域下,需要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科素养、教学反思等层面均应遵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引导,而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应在对学生创新力进行提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细化来说,高校国际音乐化人才培养主要包括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音乐研究能力、音乐演出能力进行三位一体创新性培养的方式,通过引入不同的智能化高科技教学手段,对音乐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并对音乐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可以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提升。这种对课程改革进行设置,可以确保在一流专业视域下,对国际化音乐人才进行培养。
具体来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一流专业视域下,对于国际化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来说,应保证学生具有传统音乐知识的学习能力,尤其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较快的前提下,更不能将我国传统层面的音乐学习能力忽略。传统音乐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分别是: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民间音乐,这不仅是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其中也涵盖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宫廷音乐指的是在清朝时期的音乐,包括孔庙的祭孔礼乐,作为一种礼器的金编钟等,直到现在仍有部分地区在沿用这种音乐。宗教音乐指的是道教和佛教音乐,曾经在我国历史上风靡一时,虽然,随着道教和佛教的逐渐衰落,道教和佛教的音乐也逐渐衰落,但宗教音乐这种模式包括乐僧、乐器、乐谱仍旧是我国宗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包含北京智化寺的佛教音乐。文人音乐又叫古琴音乐、指的是我国古代的拨弦乐器,是古代士大夫、文人在音乐活动中使用的主要乐器[1]。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的6亿人口中,只有不足百人会弹奏古琴,所以古琴的衰落较为严重。但是,到了本世纪初,古琴音乐的价值和魅力重新被人们认知,也迎来了一片发展的新天地。而对于民间音乐来说,又分为民族乐器和民歌两大主题,具有世代相传、口耳相传的典型特征,通常这类音乐都对底层百姓的喜怒哀乐进行了反映。结合一流视域下高校的国际化音乐培养来说,更应注重上述传统音乐知识的学习,以此在提高自身音乐造诣的基础上,更可以在国际化层面确保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和技艺得以弘扬。所以,在一流视域下,高校的国际化音乐教学应适当增加传统音乐课程,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对传统音乐知识进行学习,同时,也应聘请专业的传统音乐教师,尤其对上述四种传统音乐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有较好掌握能力者,以此确保学生的国际化传统音乐文化能力得以提升。
二、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国际化创新音乐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化音乐人才的培养,正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理念而不断产生一些变化。尤其在国际化发展脚步逐渐加快的当今,高校在校方教育资源一流、学科一流、学生一流的情况下,应充分对自身的优势进行利用,对音乐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同时,在此基础上,也应注意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国际化音乐人才。在一流专业视域下,应注意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摒弃陈旧的填鸭式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模式下的教学理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产生影响,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固化和限制,无法与当前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相吻合。尤其从国际化音乐人才培养角度来说,则更应对立体化、多元化的集科研、教学、实践三个层面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构建,以此确保学生音乐创新能力的提升。简言之,音乐课程体系涵盖了音乐理论知识、音乐专业技能知识、音乐实践能力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应将上述三方面的知识进行互通互联、互相融合与渗透,即保证每部分音乐知识的独立性,同时也应确保三部分音乐成为一个有机的音乐学习整体。
细化来说,在音乐课堂教学环节,首先,音乐理论知识的讲授是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基础,其教学主旨在于可以对较为宽厚的音乐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同时,还可以对课堂音乐教学的理论内容进行具体研讨和科学研究,从而确保教学内容更具前沿性。其次,也应注重将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实践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并对音乐教学的模式以及考核模式进行改进,以此提高学生的国际化音乐学习创新能力。比如,在对音乐民族音乐理论、音乐历史知识等具有較强理论内容的音乐课程进行学习,并在此基础上,也应将与之相应的音乐实践技能进行有机融入,真正实现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实践知识的双重提升[2]。再者,对于一流视域下,国际化音乐学习能力的考核问题来说,也应进行创新改革,除了采用传统层面的音乐闭卷考试之外,也应将音乐会的讲解、乐器演奏技能在考核体系进行纳入,从而真正意义上对学生的音乐实际学习能力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并且,还可以通过上述创新的音乐学习方法以及测评模式,真正体现出音乐的学习、研究、演出三位一体的创新培养模式的优越性。
简言之,所说的高校创新性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指的是将传统层面的对音乐学习能力相对忽视,而对音乐实践技巧相对重视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并将教学着眼点放在对学生音乐的学习能力以及音乐的实践技巧进行有机融合的培养层面,还应在培养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也应对学生的其他学科学习知识进行重视,并将音乐课程的学习知识适当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知识进入有机融合,包括乐器学与材料科学及物理声学的联系、计算机学科与音乐表演的知识、设计学与民族音乐的相关知识,以此确保在一流专业视域下,学生的国际化音乐学习能力有一个全新突破,使学生在提高自身音乐素养的同时,音乐知识迁移能力也得以提升。 三、多元综合教育,培养国际化综合音乐人才
在一流专业视域下,若想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加完善地投入到国际化音乐学习中,应注意通过多元综合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通常来讲,所说的音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对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音乐综合素养、音乐知识运用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以此使学生的音乐造诣得以进一步强化,并确保在全球化发展进程日趋加快的当今社会,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并可以通过自身掌握的音乐知识去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3]。具体来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渗透,在教育面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对高校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了更多重视。而且,在此基础上各学科的交叉和互融也是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对复合型人才更加需要的当今社会,高校的音乐教育也应朝着对学生的音乐以及多学科的融合性能力进行提升。也就是说,对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并非单纯地对音乐这一学科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进行提升,更重要的是也需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也对其他学科中涵盖的音乐知识进行挖掘,以此真正提高学生的音樂核心素养,并确保一流专业视域下,国际化音乐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完成。比如,目前有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物理声学与乐器学进行互相交叉而形成的全新的一门科学。
从理论层面来说,对于乐器学的教学来说,首先应将乐器学的发声理论对学生进行阐述,包括乐器的结构、功能、发声原理等,其次,通过频谱、时程、声压等物理参量的数学计算,使乐器的共鸣、击发、振动方式达到标准化以及数字化,从而可以为乐器的演奏技艺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建议。
结语
总而言之,在一流专业视域下,为对学生的国际化音乐学习能力进行提升,应创新原有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综合性音乐能力进行培养。此外,也应使学生的音乐知识迁移能力得以提升,并确保提升学生的音乐与其他相关学科相融合的学习能力,以此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前音乐教育国际化发展脚步。
(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聂安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5年第12期,第144-145页。
[2] 练远媚:《构建音乐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以广西为例》[J].《前沿》,2012年第10期,第145-146页。
[3] 练远媚、卢秋云:《音乐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探索》[J].《前沿》,2012年第7期,第146-1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