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体对于自己是否幸福的主观感受被称为主观幸福感。在教学实践中,繁重的教学任务让很多老师有了职业倦怠,幸福感无从谈起。面对工作中的瓶颈期,如何调整心态很关键。
观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人教版第七册。作者:肖复兴)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下面请一位同学读题目。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预习了吗?生字都认识吗? 生:没有。
师:那现在开始诵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僻字,请生在黑板上标出。
生:棂 楷 曳
师:下面考考大家会不会猜,我一看到题目就想大概会写什么内容。
生:可能会写爬山虎,或写一个故事?
师:我没想那么多。当我读了一遍课文后,又说了一句话,猜第一个字啊。
生:原来本文不是写爬山虎的,而是写一个中学生的作文被叶圣陶先生发现的。
师:再简练些。
生:原来本文不是写爬山虎的,而是写人的。
师:好,下面读课文,分别请同学读。
生:读第一段。
师:引导诵读,最后一句应连贯:经我的老师推荐,一个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师:朗读第一要正确,再要连贯。再读一遍。
生:经我的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师:好,就该这么读。
生: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师:哦,到目前为止,你是读得最连贯的,我很欣赏你。
生:一天,语文老师拿着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引导学生对“一下”的诵读,全班齐读此句。 生:继续读。
师:铜山实验小学的学生读得真好。
生: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为《一副画像》,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包书纸去掉了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此句有些长,再练一遍,一遍一遍地练。
生:这年暑假,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师:读得真好,奖励你再读一遍。
生: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师:“大人”读得好,你能读一下“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吗?”这句吗?语气轻一些。
生: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
师:引导读“融化”了……后面有人喊你吗?读那么快啊?
师范读:十五岁的中学生被接见,读时声音轻一些,试一下。
生:“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师:回答问题,本文写了几件事?你能不能把每件事用一句话说出。你们的朗读水平我领教了,在没预习的情况下读得那么好,看看你们能不能给我另一个惊喜,想好的举手,没想好的默默思考。听要求:先总后分。共写了几件事。
生:三件事。
师:很好,第一件事是什么?
生:叶圣陶给学生修改作文。
师:掌声响起,继续往下说。
生:叶老请我去他家作客。
师:对吗?
生:对。
师:掌声送给她。
师:当我和你们一样把课文读懂后,我脑中出现一个问题,什么问题?
生:为何用大量笔墨写叶老修改作文?
师:猜差不多了,再猜。
生:明明写人,为何偏偏以爬山虎命名呢?
师:你读“明明”写人,为什么偏偏用爬山虎做题目呢?既然写人,为何要用爬山虎做题目呢?我没想明白,请大家想。
生:继续思考。
师:读第二段,将写爬山虎的句子用~~~画出来。找到后,小声朗读,思考:为何用它做题目?读第一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生:刚进院里,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师:思考眼窗,眼帘,也对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下面听我读,仔细听我的语气。
生:刚进院里,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语气轻,速度缓。
师:很好。思考作者见到这一墙的爬山虎,有什么感觉?
生:一见爬山虎,很凉爽;清爽;心情变了;放松了。
师:作者看到爬山虎,心情迅速激动、兴奋。表面写爬山虎,实写作者的心情。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你看,写景抒情的。
师:既然一切景语皆情语,哪个词表达他的这种情感呢?
生:高兴、祥和、感动、鼓励。
师:作者爱写作,受到叶老的鼓励,表达自己的信心。看到了,这又是一次借景抒情。
生:读“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师:叶老1988年去世,5年后肖复兴写此文纪念叶老,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呢? 生:作者对叶老的敬爱,还有思念之情。
师:读“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生:叶老永远活在他心中。
师:站起来,握手,你的回答说到我的心中了。叶老的教导永远鼓励他前进,肖复兴现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他没有辜负叶老的期望。到此为止我们的课已结束了。送给大家一句话:多读书,多思考。像叶老对别人负责、认真;像肖复兴那样不辜负别人。可以下课了吗?
生:不行。
师:那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生:我觉得您像爷爷,不像老师,很亲切;我觉得您像幽默的爷爷;觉得您也像叶老,很温和。
师:谢谢你的肯定啊,下课。
课堂实录结束。
幸福人人都想拥有,但何为幸福?陶渊明隐居山林,悠然地享受田园之乐,远离喧哗浮躁的尘世,这便是幸福;李白寄情于祖国雄壮的自然风光,举杯畅饮,这便是幸福;作为一名教师,不为名利所侵扰,不被诱惑腐蚀心灵,像一眼清泉,谧出甘之如饴的泉水,保持一份清醒与自尊,这便是幸福。
古语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于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一位普通教师应如何在课堂中体会幸福的味道。于老师的课将语文课堂中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更关注课堂生成性,引导学生读题目,体会情感;用自然的范读,加深学生们对题目的理解。在于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一步步体会到“绿绿”所蕴含的情感。作为教师,感受真实课堂的过程便是一种幸福。
严谨中的幸福。于老师的课不流于形式,落实好每一环节。在诵读过程中对学生的步步指导,让他们体会到自然表达情感的重要性,而非将其当作一个环节匆忙处理;引导学生分析概括的过程不急促,让学生在体会中感受准确概括的重要性;体会情感时环环相扣,学生所体会到作者的三种情感:初见爬山虎时的亲切,再见爬山虎时的感动以及叶圣陶先生逝世后作者对他深深的怀念。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加雕琢,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悟,逐步体会文章所体现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自信中的幸福。于老师在课堂中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关注不善表达的学生。当问到文章中共写了几件事时,于老师有意叫起了一位没举手的女孩,她的回答中透露着胆怯。但当她吞吞吐吐地说出“其中一件是叶圣陶先生给学生修改作文”的答案时,于老师“掌声响起”的评价给这个女孩带来了莫大的鼓励,后来她又很快地说出了“叶圣陶先生请学生去他家做客”的答案。在课堂中感受学生的进步,见证他们的成长过程,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做一位幸福的歌者吧,让我们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经典,浸润人生。?笸(作者单位:宁夏银川市实验中学)
观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人教版第七册。作者:肖复兴)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下面请一位同学读题目。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预习了吗?生字都认识吗? 生:没有。
师:那现在开始诵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僻字,请生在黑板上标出。
生:棂 楷 曳
师:下面考考大家会不会猜,我一看到题目就想大概会写什么内容。
生:可能会写爬山虎,或写一个故事?
师:我没想那么多。当我读了一遍课文后,又说了一句话,猜第一个字啊。
生:原来本文不是写爬山虎的,而是写一个中学生的作文被叶圣陶先生发现的。
师:再简练些。
生:原来本文不是写爬山虎的,而是写人的。
师:好,下面读课文,分别请同学读。
生:读第一段。
师:引导诵读,最后一句应连贯:经我的老师推荐,一个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师:朗读第一要正确,再要连贯。再读一遍。
生:经我的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师:好,就该这么读。
生: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师:哦,到目前为止,你是读得最连贯的,我很欣赏你。
生:一天,语文老师拿着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引导学生对“一下”的诵读,全班齐读此句。 生:继续读。
师:铜山实验小学的学生读得真好。
生: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为《一副画像》,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包书纸去掉了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此句有些长,再练一遍,一遍一遍地练。
生:这年暑假,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师:读得真好,奖励你再读一遍。
生: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师:“大人”读得好,你能读一下“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吗?”这句吗?语气轻一些。
生: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
师:引导读“融化”了……后面有人喊你吗?读那么快啊?
师范读:十五岁的中学生被接见,读时声音轻一些,试一下。
生:“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师:回答问题,本文写了几件事?你能不能把每件事用一句话说出。你们的朗读水平我领教了,在没预习的情况下读得那么好,看看你们能不能给我另一个惊喜,想好的举手,没想好的默默思考。听要求:先总后分。共写了几件事。
生:三件事。
师:很好,第一件事是什么?
生:叶圣陶给学生修改作文。
师:掌声响起,继续往下说。
生:叶老请我去他家作客。
师:对吗?
生:对。
师:掌声送给她。
师:当我和你们一样把课文读懂后,我脑中出现一个问题,什么问题?
生:为何用大量笔墨写叶老修改作文?
师:猜差不多了,再猜。
生:明明写人,为何偏偏以爬山虎命名呢?
师:你读“明明”写人,为什么偏偏用爬山虎做题目呢?既然写人,为何要用爬山虎做题目呢?我没想明白,请大家想。
生:继续思考。
师:读第二段,将写爬山虎的句子用~~~画出来。找到后,小声朗读,思考:为何用它做题目?读第一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生:刚进院里,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师:思考眼窗,眼帘,也对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下面听我读,仔细听我的语气。
生:刚进院里,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语气轻,速度缓。
师:很好。思考作者见到这一墙的爬山虎,有什么感觉?
生:一见爬山虎,很凉爽;清爽;心情变了;放松了。
师:作者看到爬山虎,心情迅速激动、兴奋。表面写爬山虎,实写作者的心情。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你看,写景抒情的。
师:既然一切景语皆情语,哪个词表达他的这种情感呢?
生:高兴、祥和、感动、鼓励。
师:作者爱写作,受到叶老的鼓励,表达自己的信心。看到了,这又是一次借景抒情。
生:读“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师:叶老1988年去世,5年后肖复兴写此文纪念叶老,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呢? 生:作者对叶老的敬爱,还有思念之情。
师:读“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生:叶老永远活在他心中。
师:站起来,握手,你的回答说到我的心中了。叶老的教导永远鼓励他前进,肖复兴现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他没有辜负叶老的期望。到此为止我们的课已结束了。送给大家一句话:多读书,多思考。像叶老对别人负责、认真;像肖复兴那样不辜负别人。可以下课了吗?
生:不行。
师:那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生:我觉得您像爷爷,不像老师,很亲切;我觉得您像幽默的爷爷;觉得您也像叶老,很温和。
师:谢谢你的肯定啊,下课。
课堂实录结束。
幸福人人都想拥有,但何为幸福?陶渊明隐居山林,悠然地享受田园之乐,远离喧哗浮躁的尘世,这便是幸福;李白寄情于祖国雄壮的自然风光,举杯畅饮,这便是幸福;作为一名教师,不为名利所侵扰,不被诱惑腐蚀心灵,像一眼清泉,谧出甘之如饴的泉水,保持一份清醒与自尊,这便是幸福。
古语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于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一位普通教师应如何在课堂中体会幸福的味道。于老师的课将语文课堂中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更关注课堂生成性,引导学生读题目,体会情感;用自然的范读,加深学生们对题目的理解。在于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一步步体会到“绿绿”所蕴含的情感。作为教师,感受真实课堂的过程便是一种幸福。
严谨中的幸福。于老师的课不流于形式,落实好每一环节。在诵读过程中对学生的步步指导,让他们体会到自然表达情感的重要性,而非将其当作一个环节匆忙处理;引导学生分析概括的过程不急促,让学生在体会中感受准确概括的重要性;体会情感时环环相扣,学生所体会到作者的三种情感:初见爬山虎时的亲切,再见爬山虎时的感动以及叶圣陶先生逝世后作者对他深深的怀念。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加雕琢,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悟,逐步体会文章所体现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自信中的幸福。于老师在课堂中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关注不善表达的学生。当问到文章中共写了几件事时,于老师有意叫起了一位没举手的女孩,她的回答中透露着胆怯。但当她吞吞吐吐地说出“其中一件是叶圣陶先生给学生修改作文”的答案时,于老师“掌声响起”的评价给这个女孩带来了莫大的鼓励,后来她又很快地说出了“叶圣陶先生请学生去他家做客”的答案。在课堂中感受学生的进步,见证他们的成长过程,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做一位幸福的歌者吧,让我们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经典,浸润人生。?笸(作者单位:宁夏银川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