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图书向人们传递的是精神食粮,当下,在无错不成书的错误观念和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图书编校质量堪忧。本文根据作者的工作实践,探讨了图书编校质量不合格屡屡出现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關键词:图书;编校质量;合格
中图分类号: G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6-91-2
引言
图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读者对它都有种莫名的敬畏感。质量合格是出版物的一项基本要求,高质量的内容资源是精品佳作的根本条件。如何提升图书编校质量?我们首先得找到图书编校质量下滑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1 管理层不够重视
“无错不成书”观念目前依然存在,已成为图书质量下滑的根本原因。有些出版社对校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校对可有可无。为提高出版工作效率,“砍”校对;要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砍”校对。管理层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图书的质量。编校工作委员会抽查了出版社的专业校对机构设立情况,结果如下:传统的大型出版社基本保留专门的校对部门,并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校对人员。但这些出版社普遍面临校对工作量大、专职校对人员人数有限的现实。以某家对校对还比较重视的出版社为例,编辑人员有140多人,专职校对人员有20多人,配备是6:1,远跟不上3:1的科学配置比例。部分出版社只保留少量专业校对人员,对校对业务进行管理,具体的校对工作全部由社外校对公司承担。个别出版社已经撤销校对科,没有专职校对人员。校对工作或交由社外校对公司负责,或由编辑人员通过编校合一、交叉校对来完成。
2 编辑原因
2.1 责任心不够、三审制度走形式
作者把书稿交给编辑,是依赖编辑把关的。但一些编辑责任心不强,抱着侥幸心理,总以为还有复审、终审和总编在把关,要不就还有校对在把关,编辑稿子的时候就不够认真,导致了稿件从一开始就是个不合格的产品。有些出版社三审制度不严格,出现复审、终审、编室主任等只签字不看稿子的现象都会导致不合格产品。
2.2 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不够
有些编辑为了完成考核利润,什么书都做,结果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就很容易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出版社在改制以后,由于规模的扩大,开始从高等院校大量进人,同时一批出版社的老人随着改制提前退休,这些新招聘的大学毕业生没有经过“老带新”的过程,一招进来就直接上手,专业功底不扎实。
2.3 编辑工作量大幅度增加
近10年来,出版业蓬勃发展,图书品种极大丰富。就单个编辑而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编辑的年发稿5种,年发稿量1000 000字,而现在一个编辑年发稿基本上在12-20种,字数也翻了三四倍甚至更多。同时,编辑的工作内容也有所增加,但随着市场化的深入,编辑的工作除了把书编好之外,还要兼顾两头,一头是瞄准市场策划选题,一头要配合发行部门把图书营销做好。大多数编辑只能用不到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来完成编辑加工工作。
2.4 为降低成本而减少校次
随着出版社转企,出版社收入和效益挂钩,对编辑的考核中完成年利润的考核占主要,这就使责任编辑为完成经济指标,只能想方设法降低图书成本。图书是微利行业,而且竞争激烈,出版社除拼产品之外,还要拼价格,这就使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要尽量压缩成本。
3 校对原因
3.1 工作量超标严重
《现代校对学概论》讲:“一个工作日的校对定额以20 000字为宜,每月按20个工作日计算,月定额以400 000字为宜……以日定额最低15 000字、最高25 000字为宜。”但实际工作中,以某社为例,2015年平均一个校对人员完成约30 000 000字的工作量,最高的完成约44 000 000字的工作量。按日适宜工作定额的最高标准25 000字来算,也已经超了4倍。即使365天都工作,平均每天需要完成8万多字,也是严重超标的。
3.2 行业待遇偏低
校对行业的平均待遇为:月底薪基本上不超过1000元,校对每千字1.5元。行业待遇低导致的结果就是:留不住人才和留下的人才以超负荷的工作量来增加收入。无论是哪种结果,对保证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来说都是不利的。
4 作者原因
出书门槛降低,作家成为一种职业,有些作者写作是为了谋生或者赚取外快。有的作者大量接受出版社的约稿,一年能出十来本书,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一本稿子很难做到精耕细作。且不说写作过程中的录入和语法问题,知识性的差错也很容易造成。比如有的作者对科普专业了解不深,但是又要去写科普童话,遇到知识性的东西也不去查证或者懒得查证,这样在源头上就会造成稿子中埋伏了很多地雷,编辑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最后的差错就会流到读者手中。
5 对科技重视不够,没有合理利用机校
机校是用计算机校对软件,在电脑上进行校对。计算机校对软件查检常见错别字、专有名词错误及成语错误,速度快,辨错率高,能有效补充人教的不足。如:某本书在四校之后过机校仍发现了以下错误:姆指(拇指)、性格物征(性格特征)、通信录(通讯录)。这些大多是形近字,人眼由于阅读惯性很容易忽略。但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12家出版社编辑和校对人员的调查,有4家会过机校;有1家说校对室只有一台机子安了机校软件,特别重要的书稿才给过;有2家说不过;其他的几家对计算机校对软件表示没听说过。
6 图书质量检查监管有漏洞
在图书质量检查中,有的出版单位存在“投机”心理,担心自己的图书存在质量问题而托请有关部门不要去抽查。还有的出版单位很“聪明”,在给抽检单位被抽查到的样书时打时间差,在检察机关下发文件到样书被寄走的空当里,迅速找人检查,改正文件做假书,这就使抽查失去了意义。这也是《咬文嚼字》公布的数据反映出的图书编校质量问题严重得多的原因之一。 7 应对策略
①管理层要正视质量与效益的关系,从思想上重视编校质量。管理层的目光要放长远,强化对校对工作的认识,配备相对比例的专职校对人员。同时对编辑的考核中要把质量考核作为一项指标。②培养编校人员的责任心。出版社应加强培养编校人员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让编校人员认识到本岗位的重要和责任的重大,树立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当编校人员建立起自身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时,才会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做到精益求精。③减量、做精品。我们现在每年有30多万个品种的出书量,市场不缺书,但缺好书。出版社要引导编辑把精力放在打造内容品质上,做精品。调整广种薄收的策略,要做长效书和经典书,经典是永不过时的,它可以年年销,为我们带来长远的效益。如20世纪60年代初出版发行的《十万个为什么》,在近40年的时间里,累计发行量已达1000多万套,1亿多册。做这样的一套书顶得上做几百套甚至更多名不见经传的图书。④完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加强编校队伍建设。有些出版社没有严格执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不具有发稿权的人员也在发稿,而一些不具有复审、终审资格的人员也在进行复审和终审。有些出版社,取得编辑职称及以上资格的还不到从业人员的一半。图书是靠人编出来的,没有素质过硬的队伍,就没有办法保证图书的品质和质量。出版行业要从上到下严格执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不具备资格的不能发稿。⑤严格执行三校一读制度。三校一读是校对质量保障的基本条件,不能盲目减少校次或编辑校对顶替校次,更不能编校合一。有的时候为了保证编校质量还要增加校次。因为编辑阅读是“线性阅读”,以句子、段落为单位,扫视甚至是跳跃性阅读;校对员阅读是“点性阅读”,以字、词和其他符号为单位。两种阅读方式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⑥制订行业黑名单。相关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不定期抽查市场上的图书。监管部门检查建议从书店直接取得样书,避免以上做假书蒙混过关的情况出现。如发现图书质量超标,要对责任编辑、责任校对和出版社进行通报批评和处罚。连续发现质量超标的责任编辑和责任校对轻的要对其实行降级处分;严重的要取消其从业资格,进入行业黑名单等。
参 考 文 献
[1] 何强著.我的出版20年20题[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
[2] 周奇编著.现代校对学概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3] 中国编辑学会少儿专业委员会主编.编事编议——全国少儿读物编辑论文集[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12.
[4] 王於良.当前编校质量问题把脉与救治[J].中國编辑,2009(6).
關键词:图书;编校质量;合格
中图分类号: G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6-91-2
引言
图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读者对它都有种莫名的敬畏感。质量合格是出版物的一项基本要求,高质量的内容资源是精品佳作的根本条件。如何提升图书编校质量?我们首先得找到图书编校质量下滑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1 管理层不够重视
“无错不成书”观念目前依然存在,已成为图书质量下滑的根本原因。有些出版社对校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校对可有可无。为提高出版工作效率,“砍”校对;要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砍”校对。管理层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图书的质量。编校工作委员会抽查了出版社的专业校对机构设立情况,结果如下:传统的大型出版社基本保留专门的校对部门,并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校对人员。但这些出版社普遍面临校对工作量大、专职校对人员人数有限的现实。以某家对校对还比较重视的出版社为例,编辑人员有140多人,专职校对人员有20多人,配备是6:1,远跟不上3:1的科学配置比例。部分出版社只保留少量专业校对人员,对校对业务进行管理,具体的校对工作全部由社外校对公司承担。个别出版社已经撤销校对科,没有专职校对人员。校对工作或交由社外校对公司负责,或由编辑人员通过编校合一、交叉校对来完成。
2 编辑原因
2.1 责任心不够、三审制度走形式
作者把书稿交给编辑,是依赖编辑把关的。但一些编辑责任心不强,抱着侥幸心理,总以为还有复审、终审和总编在把关,要不就还有校对在把关,编辑稿子的时候就不够认真,导致了稿件从一开始就是个不合格的产品。有些出版社三审制度不严格,出现复审、终审、编室主任等只签字不看稿子的现象都会导致不合格产品。
2.2 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不够
有些编辑为了完成考核利润,什么书都做,结果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就很容易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出版社在改制以后,由于规模的扩大,开始从高等院校大量进人,同时一批出版社的老人随着改制提前退休,这些新招聘的大学毕业生没有经过“老带新”的过程,一招进来就直接上手,专业功底不扎实。
2.3 编辑工作量大幅度增加
近10年来,出版业蓬勃发展,图书品种极大丰富。就单个编辑而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编辑的年发稿5种,年发稿量1000 000字,而现在一个编辑年发稿基本上在12-20种,字数也翻了三四倍甚至更多。同时,编辑的工作内容也有所增加,但随着市场化的深入,编辑的工作除了把书编好之外,还要兼顾两头,一头是瞄准市场策划选题,一头要配合发行部门把图书营销做好。大多数编辑只能用不到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来完成编辑加工工作。
2.4 为降低成本而减少校次
随着出版社转企,出版社收入和效益挂钩,对编辑的考核中完成年利润的考核占主要,这就使责任编辑为完成经济指标,只能想方设法降低图书成本。图书是微利行业,而且竞争激烈,出版社除拼产品之外,还要拼价格,这就使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要尽量压缩成本。
3 校对原因
3.1 工作量超标严重
《现代校对学概论》讲:“一个工作日的校对定额以20 000字为宜,每月按20个工作日计算,月定额以400 000字为宜……以日定额最低15 000字、最高25 000字为宜。”但实际工作中,以某社为例,2015年平均一个校对人员完成约30 000 000字的工作量,最高的完成约44 000 000字的工作量。按日适宜工作定额的最高标准25 000字来算,也已经超了4倍。即使365天都工作,平均每天需要完成8万多字,也是严重超标的。
3.2 行业待遇偏低
校对行业的平均待遇为:月底薪基本上不超过1000元,校对每千字1.5元。行业待遇低导致的结果就是:留不住人才和留下的人才以超负荷的工作量来增加收入。无论是哪种结果,对保证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来说都是不利的。
4 作者原因
出书门槛降低,作家成为一种职业,有些作者写作是为了谋生或者赚取外快。有的作者大量接受出版社的约稿,一年能出十来本书,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一本稿子很难做到精耕细作。且不说写作过程中的录入和语法问题,知识性的差错也很容易造成。比如有的作者对科普专业了解不深,但是又要去写科普童话,遇到知识性的东西也不去查证或者懒得查证,这样在源头上就会造成稿子中埋伏了很多地雷,编辑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最后的差错就会流到读者手中。
5 对科技重视不够,没有合理利用机校
机校是用计算机校对软件,在电脑上进行校对。计算机校对软件查检常见错别字、专有名词错误及成语错误,速度快,辨错率高,能有效补充人教的不足。如:某本书在四校之后过机校仍发现了以下错误:姆指(拇指)、性格物征(性格特征)、通信录(通讯录)。这些大多是形近字,人眼由于阅读惯性很容易忽略。但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12家出版社编辑和校对人员的调查,有4家会过机校;有1家说校对室只有一台机子安了机校软件,特别重要的书稿才给过;有2家说不过;其他的几家对计算机校对软件表示没听说过。
6 图书质量检查监管有漏洞
在图书质量检查中,有的出版单位存在“投机”心理,担心自己的图书存在质量问题而托请有关部门不要去抽查。还有的出版单位很“聪明”,在给抽检单位被抽查到的样书时打时间差,在检察机关下发文件到样书被寄走的空当里,迅速找人检查,改正文件做假书,这就使抽查失去了意义。这也是《咬文嚼字》公布的数据反映出的图书编校质量问题严重得多的原因之一。 7 应对策略
①管理层要正视质量与效益的关系,从思想上重视编校质量。管理层的目光要放长远,强化对校对工作的认识,配备相对比例的专职校对人员。同时对编辑的考核中要把质量考核作为一项指标。②培养编校人员的责任心。出版社应加强培养编校人员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让编校人员认识到本岗位的重要和责任的重大,树立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当编校人员建立起自身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时,才会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做到精益求精。③减量、做精品。我们现在每年有30多万个品种的出书量,市场不缺书,但缺好书。出版社要引导编辑把精力放在打造内容品质上,做精品。调整广种薄收的策略,要做长效书和经典书,经典是永不过时的,它可以年年销,为我们带来长远的效益。如20世纪60年代初出版发行的《十万个为什么》,在近40年的时间里,累计发行量已达1000多万套,1亿多册。做这样的一套书顶得上做几百套甚至更多名不见经传的图书。④完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加强编校队伍建设。有些出版社没有严格执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不具有发稿权的人员也在发稿,而一些不具有复审、终审资格的人员也在进行复审和终审。有些出版社,取得编辑职称及以上资格的还不到从业人员的一半。图书是靠人编出来的,没有素质过硬的队伍,就没有办法保证图书的品质和质量。出版行业要从上到下严格执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不具备资格的不能发稿。⑤严格执行三校一读制度。三校一读是校对质量保障的基本条件,不能盲目减少校次或编辑校对顶替校次,更不能编校合一。有的时候为了保证编校质量还要增加校次。因为编辑阅读是“线性阅读”,以句子、段落为单位,扫视甚至是跳跃性阅读;校对员阅读是“点性阅读”,以字、词和其他符号为单位。两种阅读方式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⑥制订行业黑名单。相关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不定期抽查市场上的图书。监管部门检查建议从书店直接取得样书,避免以上做假书蒙混过关的情况出现。如发现图书质量超标,要对责任编辑、责任校对和出版社进行通报批评和处罚。连续发现质量超标的责任编辑和责任校对轻的要对其实行降级处分;严重的要取消其从业资格,进入行业黑名单等。
参 考 文 献
[1] 何强著.我的出版20年20题[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
[2] 周奇编著.现代校对学概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3] 中国编辑学会少儿专业委员会主编.编事编议——全国少儿读物编辑论文集[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12.
[4] 王於良.当前编校质量问题把脉与救治[J].中國编辑,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