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惟一不变的就是变”,这话熟得能让人耳朵起老茧,足见我们的企业家和经理人对变化是有高度认知的。但问题是,面对越来越波谲云诡市场,有多少人准备好了应变,有多少人应变得法呢?
“随需应变”是IBM最著名的广告语,同时这也是蓝色巨人的竞争力精髓。从老沃森到小沃森,从郭士纳到彭明盛,“随需应变”始终是IBM不变的准则。IBM有了“随需应变”,才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绝境逢生,并以服务重新确立领导地位;才能果决地在2005年壮士断腕,将全球PC业务出售,并在其后几年营收持续稳定增长。
当前,对中国的食品企业而言,最大的挑战来自大环境的巨变。2011年的这波高通胀周期已经让许多企业感到吃不消了。而且这仅仅是开始,在未来,反复的周期性的高通胀将是市场的主要特征之一。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一方面,产品涨价势在必行,不涨则利润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企业却缺乏涨价的底气和实力,涨价将面临销售大幅下挫。
在这样的环境下,“变”是共识,问题是怎样才能象IBM那样在每一次变革都能把握正确方向呢?对规模普遍较小的中国企业而言,变革的风险在于一旦错误,便可能万劫不复。
变的方向在哪儿?更快的客户响应速度,更快的市场竞争情况收集、反馈和处理,更快的新产品研发速度,更流畅的内部业务流程体系。有了这些,我们才能研究“变”的手段。
以前,当销售出现问题时,我们通常归咎于企业营销系统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库存暴涨、现金贫血的企业而言,“变”更多是着眼于使企业的营销系统更具战斗力,更快地甩货回笼资金,以销售力来化解市场滞销的压力。
回归销售就是正确的方向吗?销售问题只是最表象的一个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单纯依靠营销拉动的经营模式遭遇研发驱动生产、营销拉动需求、需求刺激研发这样一个环型经营模式的打压。
若只论销售能力,中国企业不逊于任何一个跨国企业,我们明显处于劣势的是产品和技术。如果和国际公司卖同样质量的产品,相信深谙中国市场的中国企业一定比国际企业卖得更好。正因为中国企业强大的销售能力,使得中国企业患上了销售依赖症,生产和研发系统的建设大大落后于营销系统。
随着消费能力的提升、人们对品质要求超越对价格的敏感时,中国企业靠销售一剑封喉的低质低技术含量时代必将被以产品和技术作为坚强后盾驱动营销的高质高技术时代所替代。所以中国企业的“变”应跳出营销的困囿,向前端寻求答案。
事实上,“品质时代”已经到来,中国人已经从关注了几千年的吃饱问题开始向关注吃得健康转变了。近期,民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度关注,和对食品业现存问题的广泛诟病,就是明证。
如果你的企业,没能洞察大势变化,或者在这种变化面前漫不经心,没有真正将品质和安全放在心上,那你的“应变”,从一开始就错了。
“随需应变”是IBM最著名的广告语,同时这也是蓝色巨人的竞争力精髓。从老沃森到小沃森,从郭士纳到彭明盛,“随需应变”始终是IBM不变的准则。IBM有了“随需应变”,才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绝境逢生,并以服务重新确立领导地位;才能果决地在2005年壮士断腕,将全球PC业务出售,并在其后几年营收持续稳定增长。
当前,对中国的食品企业而言,最大的挑战来自大环境的巨变。2011年的这波高通胀周期已经让许多企业感到吃不消了。而且这仅仅是开始,在未来,反复的周期性的高通胀将是市场的主要特征之一。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一方面,产品涨价势在必行,不涨则利润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企业却缺乏涨价的底气和实力,涨价将面临销售大幅下挫。
在这样的环境下,“变”是共识,问题是怎样才能象IBM那样在每一次变革都能把握正确方向呢?对规模普遍较小的中国企业而言,变革的风险在于一旦错误,便可能万劫不复。
变的方向在哪儿?更快的客户响应速度,更快的市场竞争情况收集、反馈和处理,更快的新产品研发速度,更流畅的内部业务流程体系。有了这些,我们才能研究“变”的手段。
以前,当销售出现问题时,我们通常归咎于企业营销系统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库存暴涨、现金贫血的企业而言,“变”更多是着眼于使企业的营销系统更具战斗力,更快地甩货回笼资金,以销售力来化解市场滞销的压力。
回归销售就是正确的方向吗?销售问题只是最表象的一个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单纯依靠营销拉动的经营模式遭遇研发驱动生产、营销拉动需求、需求刺激研发这样一个环型经营模式的打压。
若只论销售能力,中国企业不逊于任何一个跨国企业,我们明显处于劣势的是产品和技术。如果和国际公司卖同样质量的产品,相信深谙中国市场的中国企业一定比国际企业卖得更好。正因为中国企业强大的销售能力,使得中国企业患上了销售依赖症,生产和研发系统的建设大大落后于营销系统。
随着消费能力的提升、人们对品质要求超越对价格的敏感时,中国企业靠销售一剑封喉的低质低技术含量时代必将被以产品和技术作为坚强后盾驱动营销的高质高技术时代所替代。所以中国企业的“变”应跳出营销的困囿,向前端寻求答案。
事实上,“品质时代”已经到来,中国人已经从关注了几千年的吃饱问题开始向关注吃得健康转变了。近期,民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度关注,和对食品业现存问题的广泛诟病,就是明证。
如果你的企业,没能洞察大势变化,或者在这种变化面前漫不经心,没有真正将品质和安全放在心上,那你的“应变”,从一开始就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