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家格里高利·丘赫莱依生逢俄罗斯由沙皇俄国嬗变为社会主义苏联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社会主义苏联的思想、意识、精神等全部融入到了格里高利·丘赫莱依的血液之中,然而,与绝大多数人的无意识或统一意识不同的是,格里高利·丘赫莱依有着超越意识形态的更大格局,而这也是格里高利·丘赫莱依及其作品的伟大之处。
一、 俄罗斯电影时空与丘赫莱依电影特质
(一)俄罗斯电影发展的历史时空
早在17世纪,彼得大帝以其惯用之铁血手腕,强制全面推行西化,其时的俄国无论是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基础文化,还是科技、工业、建筑等基础经济,均已率先全方位地,完成了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全面过渡与转型;为俄国构建了一举跻身世界强国并领先东方世界两个多世纪的巨大优势。从艺术视角客观而言,无论是理论贡献,还美学追求,亦或是触及灵魂的人性深度等,俄国都曾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世纪初叶,社会主义苏联的建立,更为时尚的新生事物——电影工业,带来了史诗般的恢弘壮丽的嬗变,苏联拍摄的许多诸如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等永恒经典影片,其所独创的构图艺术表现力、视觉冲击表现力等皆为世界电影艺术形成了永恒的教课书式的规训。格里高利·丘赫莱依参加了整个卫国战争的全过程,对于战争有着切身的经历、感触、理解、反思。
(二)俄罗斯电影发展的历史影响
纵观整个苏俄前后踵继的时代,17世纪的文化发轫,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积淀、物质基础、文化底蕴,同时,苏联时代电影艺术大师们的一脉传承,亦为其时的电影艺术插上了翱翔的翅膀,加之欧洲先进文化对电影艺术的不断加持,更是为这一時期电影艺术带来了其他任何国家都无从比拟的充分必要的优势条件。从而造就了丘赫莱依、艾森斯坦、邦达尔丘克、塔尔科夫斯基等电影艺术祖师级的翘楚,这些电影艺术大师们以其独立的创造性,为电影艺术带来了摄影、剪辑、结构、创制等方方面面的艺术体系。那一时期的苏联电影完全具备与美国和欧洲抗衡的绝对实力,《战争与和平》《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烈日灼人》等俄语电影亦屡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而丘赫莱依所创导的俄罗斯“新浪潮”电影体系,恰在此时应运而生,为俄罗斯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留下了可法良规,同时,亦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苏联电影时空下丘赫莱依电影的特质
客观而言,所有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都有着超越时代的独立思考与独特创构的特质,而格里高利·丘赫莱依即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赫鲁晓夫解冻初期,格里高利·丘赫莱依的《第四十一》中,即以演员体验角色式切入视角,将红军女战士与白军军官并列置入到同一个封闭的时空之中,透过这种封闭时空的检验与考验,将人性化、阶级化、思想化等,潜移默化地灌注于其中,并在演员深入体验角色的过程之中,在复杂的阶级矛盾、思想意识形态矛盾、敌我矛盾等的建构表象之下,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戈登克雷视域下的那种所谓的“超级傀儡”。这种“超级傀儡”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其表象上有多么凶残可怖,而是在于其群体的无意识性,或者说是群体的整齐划一的统一意识性。这部影片中的红军女战士恰恰就是在这种无意识与统一意识下,毫不留情地枪杀了自己所爱的人。而实际上,开枪的并不是这位红军女战士,而是那种无意识或统一意识。从这种意义而言,20世纪50年代的这部影片,已经完全地超越了那个时代。
二、 丘赫莱依的三部杰出电影的主旨表达
(一)《第四十一》的意识冲撞式控诉表达
《第四十一》是格里高利·丘赫莱依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影视艺术作品。这部作品的创制技法,与其同时代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有着极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使得这部作品不仅在苏联,而且在整个世界影坛之中都能够脱颖而出,并成为丘赫莱依一战成名的作品。这部作品最引人注目之处,恰恰在于其中所内置的那种以人性对于战争的某种程度上的调和,以及以人情对于复杂矛盾的某种程度上的和解。虽然这种调和与和解最终仍然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调和过程已经深深地刻在每一位观众的内心深处,并且为人性与人情建构起了一种直指人心的根性灵魂,而观众的内心深处,亦与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红军女战士阿柳卡和白军军官蓝眼睛的命运,其实早已由那个时代作出了先入为主式的裁决,阿柳卡的不由自主的潜意识本能反应,恰恰形成了一种对于苏联群体无意识或群体统一意识的控诉。[1]
(二)《士兵之歌》的梅耶荷德式差异化表达
《士兵之歌》是格里高利·丘赫莱依继《第四十一》之后,又一部以其影视艺术作品中的人性与人情解构战争的伟大作品,这部影片中建构了阿列克谢与舒拉在封闭时空中的军民之间的纯洁友谊与爱情。以唯美的画面重新诠释了战争中的人性与人情,火车上的封闭时空中的光影表达,与《第四十一》中的封闭时空中的光影表达,同样唯美、浪漫、温馨。并且,在这部影片之中,丘赫莱依先验式地充分应用了梅耶荷德理论中所谓的有机造型技法,这一造型技法的运用,使得影片中的舒拉在火车草垛上的造型、情绪、构图饱满鲜活,丘赫莱依式的布光和造型,为影像赋予了庄严的质感与美感。最后,阿列克谢带着其对战争和战场的使命感,依依不舍地告别母亲的那一幕,人性与人情共同解构战争的力量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种对比式的建构,也将阿列克谢与传统主流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形象,差异化地区分开来。
(三)《晴朗的天空》的三级跳式抽象化表达
《士兵之歌》死而复生以后,丘赫莱依立即开始重操旧业,于20世纪60年代初叶拍出了《晴朗的天空》一片,这部影片不仅受到了苏联当局的首肯,而且更收获了彼时电影界的一片赞誉之声,同时,更掳获了旧金山与墨西哥等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而丘赫莱依三部杰出电影作品亦就此完形。《晴朗的天空》是丘赫莱依三部杰出电影作品中唯一一部大团圆结局的作品,影片的结局虽然圆满,但是整个过程却跌宕悲切,全程笼罩在压抑的阴霾之下,这种压抑的阴霾,事实上已经彻底解构了影片结尾的圆满。因此,这部影片看似圆满的结局反而更加发人深省。在影片中,格里高利·丘赫莱依践行了演员体验角色、体现角色、创造角色的“三级跳”理念,在角色的重重递进中,以一种显性的反战情绪,不断打磨着这部影片中所潜藏着的人性光泽,最终在最后一刻,令这种人性光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2] 三、 丘赫莱依三部杰出电影意象升华与俄罗斯“新浪潮”完形
(一)人的情感表达的大胆抉择与意象升华
丘赫莱依的三部杰出电影作品虽然直指人性与人情,但却各具艺术特色。在《第四十一》中,世外桃源里的红军女主角爱上了白军军官,然而潜意识却命令着她击毙了她所爱的人,使之成为了第四十一个敌人;在《战士之歌》中,旅途偶遇过程中的那份纯洁的爱情,可谓是人性与人情的昙花一现,最终仍然败给了战争;在《晴朗的天空》中,虽然表面上看,男女主角获得了胜利,但影片中所不厌其烦地刻画的悲切与苦难,实际上已经在那个时代造成了实质上的伤害,这种胜利只是一种时过境迁,早已无关人世悲喜。因此,总结起来,在政治情操面前,丘赫莱依主动选择了去表现“人的情感”——这是一个艺术家,在那个年代里所能做出最大胆的抉择。格里高利·丘赫莱依的三部杰出作品闪耀着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的光辉,同时更闪耀着人性与人情的光辉,这三部杰出电影作品已经成为丘赫莱依三部曲,其艺术价值使得丘赫莱依,由此而获得了苏联国内文艺界,乃至世界文艺界的话语权。[3]
(二)封闭时空的幻象表达与意象升华
格里高利·丘赫莱依及其影视艺术作品的伟大与不朽,还在于其虽然置身于那个非常时代非常体制之中,却能够保持着其独立独特的人文情怀与艺术思考,恰恰是这种独立独特的人文情怀与艺术思考,使得格里高利·丘赫莱依不仅能够出离于那个时代,而且能够永恒于那个时代。例如,在《第四十一》中,丘赫莱依以理想国般的意象,为男女主角,创制了一个幻想的封闭时空。这一幻想封闭时空一度解构了阶级对立、意识形态对立、敌我对立等针锋相对难以和解的矛盾,一度只充斥着浪漫的爱情故事,这种人文情怀,是那个非常时代非常文艺体制之下,所难能可贵的。男女主角与观众一起沉醉在唯美、浪漫、温馨的爱情世界之中,仿佛世间的一切纷争都已经烟消云散,仿佛整个世界只有玛柳卡与蓝眼睛的爱情故事。然而,最美的往往都不真实,真实的往往很残酷。
(三)逆政治教化表达与意象升华
《晴朗的天空》既是丘赫莱依三部杰出作品的压轴之作与代表之作,同时,亦是其艺术生涯的转型之作,这部作品比其两部前作更倾向于讴歌人性与人情,更倾向于反对意识形态教条式盲目宣教,并且,丘赫莱依根据其三部杰出电影作品的主旨,而打出了由其所大力创导的“新浪潮”电影的旗号,且竭力地倡导着以这种“新浪潮”的新概念改革苏联时期的影视艺术。在格里高利·丘赫莱依的影视艺术作品中,不仅看到了由《战舰波将金号》所奠定的牢不可破的蒙太奇积淀,而且更惊喜地看到了出色的深焦摄影等进阶技巧,而且,更看到了不可思议的长镜头表达以及较为复杂的摄影机运动。这些出色的创制,使得丘赫莱依以其杰出三部曲,而成为了镜头语汇的集大成者。丘赫莱依以其出色創制与“新浪潮”理念,而在一定程度上,以其逆政治教化主旋律,而在电影史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非常时代的人性化表达。这位影坛奇才虽已随风而逝,然而其堪称伟大的三部杰出电影作品却将永载影史。[4]
结语
格里高利·丘赫莱依及其三部杰出电影作品,有着跻身于那个时代却能够超越于那个时代的独特性与独立性,从这种意义而言,丘赫莱依的三部杰出电影作品,不啻是大历史大时代大情境下的一部部心灵史诗。虽然时空早已不同,但我们却仍然能够触碰到那种对于祖国和人民深沉和炽烈的爱。同时,格里高利·丘赫莱依的这种超越时代性特质,与超越意识形态的宏大格局,也恰恰是格里高利·丘赫莱依及其作品的伟大之处。
参考文献:
[1]张焰.俄罗斯电影“第二个浪潮”的杰作——巴维尔·丘赫莱依编导的影片《窃贼》[J].名作欣赏,2017(26):18-19.
[2]廖浩霖.“父权”的建构与解构——俄罗斯电影《小偷》中国家与家庭记忆的双重解读[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11): 54-55,61.
[3]张焰.一部颂扬人道主义的独特影片——俄罗斯影片《第四十一》解读[J].电影评介,2009(18):46-47.
[4]张焰.俄罗斯“新浪潮”电影时期的一部杰作——评述影片《士兵之歌》[J].电影评介,2009(12):34-35.
一、 俄罗斯电影时空与丘赫莱依电影特质
(一)俄罗斯电影发展的历史时空
早在17世纪,彼得大帝以其惯用之铁血手腕,强制全面推行西化,其时的俄国无论是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基础文化,还是科技、工业、建筑等基础经济,均已率先全方位地,完成了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全面过渡与转型;为俄国构建了一举跻身世界强国并领先东方世界两个多世纪的巨大优势。从艺术视角客观而言,无论是理论贡献,还美学追求,亦或是触及灵魂的人性深度等,俄国都曾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世纪初叶,社会主义苏联的建立,更为时尚的新生事物——电影工业,带来了史诗般的恢弘壮丽的嬗变,苏联拍摄的许多诸如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等永恒经典影片,其所独创的构图艺术表现力、视觉冲击表现力等皆为世界电影艺术形成了永恒的教课书式的规训。格里高利·丘赫莱依参加了整个卫国战争的全过程,对于战争有着切身的经历、感触、理解、反思。
(二)俄罗斯电影发展的历史影响
纵观整个苏俄前后踵继的时代,17世纪的文化发轫,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积淀、物质基础、文化底蕴,同时,苏联时代电影艺术大师们的一脉传承,亦为其时的电影艺术插上了翱翔的翅膀,加之欧洲先进文化对电影艺术的不断加持,更是为这一時期电影艺术带来了其他任何国家都无从比拟的充分必要的优势条件。从而造就了丘赫莱依、艾森斯坦、邦达尔丘克、塔尔科夫斯基等电影艺术祖师级的翘楚,这些电影艺术大师们以其独立的创造性,为电影艺术带来了摄影、剪辑、结构、创制等方方面面的艺术体系。那一时期的苏联电影完全具备与美国和欧洲抗衡的绝对实力,《战争与和平》《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烈日灼人》等俄语电影亦屡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而丘赫莱依所创导的俄罗斯“新浪潮”电影体系,恰在此时应运而生,为俄罗斯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留下了可法良规,同时,亦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苏联电影时空下丘赫莱依电影的特质
客观而言,所有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都有着超越时代的独立思考与独特创构的特质,而格里高利·丘赫莱依即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赫鲁晓夫解冻初期,格里高利·丘赫莱依的《第四十一》中,即以演员体验角色式切入视角,将红军女战士与白军军官并列置入到同一个封闭的时空之中,透过这种封闭时空的检验与考验,将人性化、阶级化、思想化等,潜移默化地灌注于其中,并在演员深入体验角色的过程之中,在复杂的阶级矛盾、思想意识形态矛盾、敌我矛盾等的建构表象之下,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戈登克雷视域下的那种所谓的“超级傀儡”。这种“超级傀儡”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其表象上有多么凶残可怖,而是在于其群体的无意识性,或者说是群体的整齐划一的统一意识性。这部影片中的红军女战士恰恰就是在这种无意识与统一意识下,毫不留情地枪杀了自己所爱的人。而实际上,开枪的并不是这位红军女战士,而是那种无意识或统一意识。从这种意义而言,20世纪50年代的这部影片,已经完全地超越了那个时代。
二、 丘赫莱依的三部杰出电影的主旨表达
(一)《第四十一》的意识冲撞式控诉表达
《第四十一》是格里高利·丘赫莱依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影视艺术作品。这部作品的创制技法,与其同时代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有着极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使得这部作品不仅在苏联,而且在整个世界影坛之中都能够脱颖而出,并成为丘赫莱依一战成名的作品。这部作品最引人注目之处,恰恰在于其中所内置的那种以人性对于战争的某种程度上的调和,以及以人情对于复杂矛盾的某种程度上的和解。虽然这种调和与和解最终仍然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调和过程已经深深地刻在每一位观众的内心深处,并且为人性与人情建构起了一种直指人心的根性灵魂,而观众的内心深处,亦与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红军女战士阿柳卡和白军军官蓝眼睛的命运,其实早已由那个时代作出了先入为主式的裁决,阿柳卡的不由自主的潜意识本能反应,恰恰形成了一种对于苏联群体无意识或群体统一意识的控诉。[1]
(二)《士兵之歌》的梅耶荷德式差异化表达
《士兵之歌》是格里高利·丘赫莱依继《第四十一》之后,又一部以其影视艺术作品中的人性与人情解构战争的伟大作品,这部影片中建构了阿列克谢与舒拉在封闭时空中的军民之间的纯洁友谊与爱情。以唯美的画面重新诠释了战争中的人性与人情,火车上的封闭时空中的光影表达,与《第四十一》中的封闭时空中的光影表达,同样唯美、浪漫、温馨。并且,在这部影片之中,丘赫莱依先验式地充分应用了梅耶荷德理论中所谓的有机造型技法,这一造型技法的运用,使得影片中的舒拉在火车草垛上的造型、情绪、构图饱满鲜活,丘赫莱依式的布光和造型,为影像赋予了庄严的质感与美感。最后,阿列克谢带着其对战争和战场的使命感,依依不舍地告别母亲的那一幕,人性与人情共同解构战争的力量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种对比式的建构,也将阿列克谢与传统主流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形象,差异化地区分开来。
(三)《晴朗的天空》的三级跳式抽象化表达
《士兵之歌》死而复生以后,丘赫莱依立即开始重操旧业,于20世纪60年代初叶拍出了《晴朗的天空》一片,这部影片不仅受到了苏联当局的首肯,而且更收获了彼时电影界的一片赞誉之声,同时,更掳获了旧金山与墨西哥等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而丘赫莱依三部杰出电影作品亦就此完形。《晴朗的天空》是丘赫莱依三部杰出电影作品中唯一一部大团圆结局的作品,影片的结局虽然圆满,但是整个过程却跌宕悲切,全程笼罩在压抑的阴霾之下,这种压抑的阴霾,事实上已经彻底解构了影片结尾的圆满。因此,这部影片看似圆满的结局反而更加发人深省。在影片中,格里高利·丘赫莱依践行了演员体验角色、体现角色、创造角色的“三级跳”理念,在角色的重重递进中,以一种显性的反战情绪,不断打磨着这部影片中所潜藏着的人性光泽,最终在最后一刻,令这种人性光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2] 三、 丘赫莱依三部杰出电影意象升华与俄罗斯“新浪潮”完形
(一)人的情感表达的大胆抉择与意象升华
丘赫莱依的三部杰出电影作品虽然直指人性与人情,但却各具艺术特色。在《第四十一》中,世外桃源里的红军女主角爱上了白军军官,然而潜意识却命令着她击毙了她所爱的人,使之成为了第四十一个敌人;在《战士之歌》中,旅途偶遇过程中的那份纯洁的爱情,可谓是人性与人情的昙花一现,最终仍然败给了战争;在《晴朗的天空》中,虽然表面上看,男女主角获得了胜利,但影片中所不厌其烦地刻画的悲切与苦难,实际上已经在那个时代造成了实质上的伤害,这种胜利只是一种时过境迁,早已无关人世悲喜。因此,总结起来,在政治情操面前,丘赫莱依主动选择了去表现“人的情感”——这是一个艺术家,在那个年代里所能做出最大胆的抉择。格里高利·丘赫莱依的三部杰出作品闪耀着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的光辉,同时更闪耀着人性与人情的光辉,这三部杰出电影作品已经成为丘赫莱依三部曲,其艺术价值使得丘赫莱依,由此而获得了苏联国内文艺界,乃至世界文艺界的话语权。[3]
(二)封闭时空的幻象表达与意象升华
格里高利·丘赫莱依及其影视艺术作品的伟大与不朽,还在于其虽然置身于那个非常时代非常体制之中,却能够保持着其独立独特的人文情怀与艺术思考,恰恰是这种独立独特的人文情怀与艺术思考,使得格里高利·丘赫莱依不仅能够出离于那个时代,而且能够永恒于那个时代。例如,在《第四十一》中,丘赫莱依以理想国般的意象,为男女主角,创制了一个幻想的封闭时空。这一幻想封闭时空一度解构了阶级对立、意识形态对立、敌我对立等针锋相对难以和解的矛盾,一度只充斥着浪漫的爱情故事,这种人文情怀,是那个非常时代非常文艺体制之下,所难能可贵的。男女主角与观众一起沉醉在唯美、浪漫、温馨的爱情世界之中,仿佛世间的一切纷争都已经烟消云散,仿佛整个世界只有玛柳卡与蓝眼睛的爱情故事。然而,最美的往往都不真实,真实的往往很残酷。
(三)逆政治教化表达与意象升华
《晴朗的天空》既是丘赫莱依三部杰出作品的压轴之作与代表之作,同时,亦是其艺术生涯的转型之作,这部作品比其两部前作更倾向于讴歌人性与人情,更倾向于反对意识形态教条式盲目宣教,并且,丘赫莱依根据其三部杰出电影作品的主旨,而打出了由其所大力创导的“新浪潮”电影的旗号,且竭力地倡导着以这种“新浪潮”的新概念改革苏联时期的影视艺术。在格里高利·丘赫莱依的影视艺术作品中,不仅看到了由《战舰波将金号》所奠定的牢不可破的蒙太奇积淀,而且更惊喜地看到了出色的深焦摄影等进阶技巧,而且,更看到了不可思议的长镜头表达以及较为复杂的摄影机运动。这些出色的创制,使得丘赫莱依以其杰出三部曲,而成为了镜头语汇的集大成者。丘赫莱依以其出色創制与“新浪潮”理念,而在一定程度上,以其逆政治教化主旋律,而在电影史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非常时代的人性化表达。这位影坛奇才虽已随风而逝,然而其堪称伟大的三部杰出电影作品却将永载影史。[4]
结语
格里高利·丘赫莱依及其三部杰出电影作品,有着跻身于那个时代却能够超越于那个时代的独特性与独立性,从这种意义而言,丘赫莱依的三部杰出电影作品,不啻是大历史大时代大情境下的一部部心灵史诗。虽然时空早已不同,但我们却仍然能够触碰到那种对于祖国和人民深沉和炽烈的爱。同时,格里高利·丘赫莱依的这种超越时代性特质,与超越意识形态的宏大格局,也恰恰是格里高利·丘赫莱依及其作品的伟大之处。
参考文献:
[1]张焰.俄罗斯电影“第二个浪潮”的杰作——巴维尔·丘赫莱依编导的影片《窃贼》[J].名作欣赏,2017(26):18-19.
[2]廖浩霖.“父权”的建构与解构——俄罗斯电影《小偷》中国家与家庭记忆的双重解读[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11): 54-55,61.
[3]张焰.一部颂扬人道主义的独特影片——俄罗斯影片《第四十一》解读[J].电影评介,2009(18):46-47.
[4]张焰.俄罗斯“新浪潮”电影时期的一部杰作——评述影片《士兵之歌》[J].电影评介,2009(1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