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数学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这是数学教学最本质、最显著的特征,所以人们常把数学教学称为“思维的体操”。
数学思维的过程,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如直觉、形象思维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推理思维能力,想象、联想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发散、聚合思维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培养上述思维能力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效果特别显著。
借助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从一定的目的任务出发,有计划、有组织、较持久地认识某一对象的知觉过程。观察在几何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学生从看图到认识图形都离不开观察。教学中如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屏幕上使运动的事物静止化,静止的事物运动化,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也十分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概念性错误。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的认识,我们运用多媒体自制了一个CAI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做法是在讲完《角的认识》新课后,反馈练习时,依次出示一组练习:(1)根据屏幕上提供的各种图形(图中有的是角,有的是两条没有相交的射线,摆放的形式多种多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结果98%的学生能准确判断;(2)接着出示一组两个大小相等而边的长短不相等的角和两个边的长短相等而大小不等的角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些学生得到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的判断。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质;(3)为了直观验证他们判断的错误,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以黑色为背景的高亮度的角。此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两条边长短变化时这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屏幕演示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结论。这种非常直观的演示,为学生积极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学生根据观察,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过去经验包括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而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是人脑对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概括三角形的定义。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软件程序:(1)在屏幕上显示红领巾、小彩旗、屋顶房梁架、电杆上的三角支架;(2)演示从实物中拉出它们的外形,并配上表示“滑动”的音乐,这样“声形并茂”地为学生创设了获得感性认识的情境,为概括作好准备;(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试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并根据学生口述的“由三个角、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等,分别在屏幕上随机勾画出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清晰地观察到,如果按自己的表达,并不能形成一个三角形,这样,就引起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4)在学生的思路受阻时,屏幕上演示出三条不同颜色的线段通过首尾相接围成一个三角形的情景,使学生恍然大悟,深刻地理解到“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这样,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就将那些貌似静态的、孤立的事物,在屏幕上生动地展现于眼前,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画面,提供了可靠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认识了事物的全体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揭示了事物的形成规律,用准确的语言抽象概括出概念,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借助多媒体技术,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是指人们调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抓住问题的实质。我发现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所表现的理解能力,主要是学生调用各种感官,通过创设情境,依靠思维去理解新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直观形象,把数学课本上抽象的文字描绘和静止图像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动态过程,这样使难题、难点变得容易理解。
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三者间关系的理解,教师在屏幕上先映出一条光亮的线段,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端点有两个;再使一个光亮的点向一边延伸,从而造成有关射线的具体生动的表现,认识到它与线段间的关系,看到射线的端点只有一个;最后使光亮的线段向两边延伸,又使学生看到直线的形象,认识到直线无端点。这种动感的演示,容易一次形成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及三者间关系和各自端点的个数。由于学生们亲眼看到那些变化过程及图文并茂的形象,对概念的印象非常深刻,使抽象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借助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是多渠道的,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具有它独到的一面,即时空的开放性、声形色的丰富性、查阅资料收集素材的迅速性、交互操作的便捷性与趣味性。
如教学《千米的认识》后,我就布置学生找一些有关“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资料,结果有学生告诉我,教科书上说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不全面,他在网上查找资料时看到有的汽车每小时可行驶80千米,还有的车速度更快。在学习《24小时计时法》前,我布置学生观察在哪儿看过24小时计时法,学生告诉我他通过看电视,了解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是每晚19:00开始;《大风车》节目是 18:00开始,有的甚至将它们列成时间表等等,学生都是通过多种媒体进行了解的,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借助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不必将各种规则、定律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提出大量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己“再创造”出各种运算法则,或者发现规律。现代教育技术能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学习内容通过多媒体,友好互动地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所创设的虚拟环境,让学生作为创造者在真实的体验中探索和发现,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自主探究进行知识“再创造”。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灵活地渗透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观察、记忆、理解、创新、探索等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这也是当前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去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
数学思维的过程,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如直觉、形象思维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推理思维能力,想象、联想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发散、聚合思维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培养上述思维能力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效果特别显著。
借助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从一定的目的任务出发,有计划、有组织、较持久地认识某一对象的知觉过程。观察在几何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学生从看图到认识图形都离不开观察。教学中如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屏幕上使运动的事物静止化,静止的事物运动化,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也十分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概念性错误。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的认识,我们运用多媒体自制了一个CAI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做法是在讲完《角的认识》新课后,反馈练习时,依次出示一组练习:(1)根据屏幕上提供的各种图形(图中有的是角,有的是两条没有相交的射线,摆放的形式多种多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结果98%的学生能准确判断;(2)接着出示一组两个大小相等而边的长短不相等的角和两个边的长短相等而大小不等的角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些学生得到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的判断。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质;(3)为了直观验证他们判断的错误,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以黑色为背景的高亮度的角。此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两条边长短变化时这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屏幕演示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结论。这种非常直观的演示,为学生积极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学生根据观察,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过去经验包括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而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是人脑对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概括三角形的定义。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软件程序:(1)在屏幕上显示红领巾、小彩旗、屋顶房梁架、电杆上的三角支架;(2)演示从实物中拉出它们的外形,并配上表示“滑动”的音乐,这样“声形并茂”地为学生创设了获得感性认识的情境,为概括作好准备;(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试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并根据学生口述的“由三个角、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等,分别在屏幕上随机勾画出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清晰地观察到,如果按自己的表达,并不能形成一个三角形,这样,就引起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4)在学生的思路受阻时,屏幕上演示出三条不同颜色的线段通过首尾相接围成一个三角形的情景,使学生恍然大悟,深刻地理解到“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这样,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就将那些貌似静态的、孤立的事物,在屏幕上生动地展现于眼前,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画面,提供了可靠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认识了事物的全体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揭示了事物的形成规律,用准确的语言抽象概括出概念,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借助多媒体技术,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是指人们调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抓住问题的实质。我发现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所表现的理解能力,主要是学生调用各种感官,通过创设情境,依靠思维去理解新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直观形象,把数学课本上抽象的文字描绘和静止图像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动态过程,这样使难题、难点变得容易理解。
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三者间关系的理解,教师在屏幕上先映出一条光亮的线段,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端点有两个;再使一个光亮的点向一边延伸,从而造成有关射线的具体生动的表现,认识到它与线段间的关系,看到射线的端点只有一个;最后使光亮的线段向两边延伸,又使学生看到直线的形象,认识到直线无端点。这种动感的演示,容易一次形成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及三者间关系和各自端点的个数。由于学生们亲眼看到那些变化过程及图文并茂的形象,对概念的印象非常深刻,使抽象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借助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是多渠道的,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具有它独到的一面,即时空的开放性、声形色的丰富性、查阅资料收集素材的迅速性、交互操作的便捷性与趣味性。
如教学《千米的认识》后,我就布置学生找一些有关“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资料,结果有学生告诉我,教科书上说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不全面,他在网上查找资料时看到有的汽车每小时可行驶80千米,还有的车速度更快。在学习《24小时计时法》前,我布置学生观察在哪儿看过24小时计时法,学生告诉我他通过看电视,了解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是每晚19:00开始;《大风车》节目是 18:00开始,有的甚至将它们列成时间表等等,学生都是通过多种媒体进行了解的,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借助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不必将各种规则、定律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提出大量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己“再创造”出各种运算法则,或者发现规律。现代教育技术能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学习内容通过多媒体,友好互动地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所创设的虚拟环境,让学生作为创造者在真实的体验中探索和发现,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自主探究进行知识“再创造”。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灵活地渗透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观察、记忆、理解、创新、探索等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这也是当前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去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