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只白色的鸟,不知天有多高,云往哪里飘。我是一只寻梦的鸟,不管路有多长,也要去寻找……我要飞,我要飞,我要向着北斗……” 2018年3月18日,平昌冬残奥会闭幕式上,伴随着优美的旋律,17位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听障演员用唯美的手语和舞蹈精彩演绎了“北京八分钟”,惊艳世界。她们向世界发出了诚挚邀请:“2022,相约北京!”
这些美丽的舞者中,有11名来自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折翼的天使为何能绽放梦想之花?美丽的精灵为何能在宜昌绽放?本刊专题报道组深入宜昌特教一线,带您一起寻找宜昌特教改革发展的神奇密码。
坚持“公平而有质量”,让残障孩子拥有平等学习的机会
2010年,宜昌市伍家岗区大公桥小学来了一位特殊的孩子——钱洪(化名)。4岁时,他因为一场车祸高位截瘫,从此只能在轮椅上看世界。一年级时,校长雷琰发现他每天从教室到操场,上下台阶非常艰难,于是决定在一楼建一个坡道,让他能自由上下,他的教室也一直在一楼。课堂上,只要他举手,老师一定会点他回答问题。下课了,同学们便推着他一起玩耍。那年冬天,他因感冒引起了呼吸衰竭,校长、校行政干部、班主任、他的同学们都来看他。在大家的鼓励下,他最终战胜了病魔重新回到教室。
“开朗、自信是我对钱洪的印象。”校办主任谭萌说,“他非常聪明,还参加了宜昌市科技节的遥控车比赛。”在大公桥小学师生的关心下,钱洪已经顺利进入宜昌市六中。
为了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宜昌市教育部门专门成立了随班就读指导中心,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对残疾儿童少年进行测查鉴定,对随班就读学生建档归类,针对学生在资源教室(中心)做辅助训练的情况,制定周、月工作计划,并编制随班就读课程指南,指导各地随班就读学校开展工作。
为了全力保障特殊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宜昌市出台了《宜昌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关于做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切实为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教育要公平均衡,也要追求质量。我们既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也不能忽视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这是宜昌市教育局局长覃照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为了不让一个残障孩子掉队,让他们也能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宜昌市制订了《送教上门工作规程》,指导各区县特校负责送教上门服务。目前,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已实行三年有余,通过选派责任心强,思想、业务水平较高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为市儿童福利院等地方的适龄残疾儿童每月送教上门1至2次。目前,全市共确定送教上门对象141人,送教的规模和覆盖面还在不断扩大。
特殊教育,基础在特殊,关键在教育。宜昌市已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的办学格局,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经过多措并举,特殊教育已经深度融入到宜昌市整体教育改革发展的生态中,并成为宜昌市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医教结合”,让残障孩子具备融入社会的能力
如何科学开发残障孩子的潜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这是摆在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
覃照告诉记者:“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教育的初心,就是帮助学生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特殊教育也不例外。”
为此,宜昌特教人积极探索融教育与康复于一体的康复教育新模式,努力做好“医教结合、智慧康复”这篇大文章,帮助残障孩子不断提升融入社会的技能。小男孩洲洲(化名)便是众多受益者中的一个。
洲洲是一个典型的自闭症患者,刚进宜昌市博爱特殊教育学校时不会说话,不会有意识地发音,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满地打滚。学校为他量身定制了康复教育方案。一个月的训练,洲洲能够有意识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两个月后,洲洲可以跟着老师模仿口型了,发单音节;训练快三个月时,洲洲第一次喊出了“妈妈”,旁边的妈妈早已泪流满面……如今,洲洲已成功融入普通幼儿园学习,实现了随班就读。
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康复部主任唐金秀对“医教结合”感触深刻。她说:“以往,残疾儿童很难得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療、早康复的特教服务,当孩子被送到特校时,大部分已经错过了康复的黄金时期,甚至部分孩子因为耽误了治疗时间,残障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在“医教结合”理念的指导下,延误治疗的现象已经大大改善。
据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负责人透露,该校不仅把“医教结合、智慧康复”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还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中。每一位特教老师把学生沟通交往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作为每一节课的目标,确保康复教育无止境、无盲区。
与此同时,宜昌市教育部门鼓励特校和幼儿园联合开展早期融合教育,扩大各特校残疾幼儿学前教育招生规模,让“医教结合、智慧康复”的阳光普照到更多的残障儿童。
坚持“多向互补”,让残障孩子树立绽放梦想的追求
残障孩子就像折翼的天使,也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也渴望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荣梦想。
对此,覃照思绪万千、夜不能寐。他说:“残障学生的追求,就是特殊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教育部门要积极构建现代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努力让特殊教育更具特色、更富人性、更有追求。”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在宜昌特教人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残障孩子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闪闪发光。
2013年12月,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为培养高素质残疾学生和专业演员,与宜昌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合作共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附属学校协议书》,挂牌在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30多名孩子成为首批合作共建学生。经过刻苦训练,这批学生已成长为“舞林高手”。
2016年9月,这批学生随国家高访团出访古巴,参加中国拉丁美洲文化交流年活动;同年10月,随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赴英国为康复国际大会演出;2017年8月,巡演南美洲4国,并收到了张海迪的贺信鼓励:“你们创造了特殊艺术的奇迹。”
为了让这群孩子有更多更好的出路,宜昌市教育部门不懈探索,先后在6所特校中开展职业高中教育试点工作,同时鼓励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收残疾学生。三年来,宜昌市特校共有77名高中学生毕业,71人参加高考,学生全部被高等院校录取。
一人有难大家帮,众人拾柴火焰高。宜昌市在积极发展公办特殊教育事业的同时,还重点支持宜昌市天海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特殊人群职业培训,弥补公办特殊教育的短板与不足。
天海特校在探索特殊人群职业教育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辅助性工场为支点,中等职业教育、短期培训、人才就业等多种内容相结合的办学模式。通过在职业学校的培训,提升了他们的学历和增加了生存技能,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据统计,近三年来,天海特校已培养出残障毕业生专业人才490人,较好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与生存问题。
这些优异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宜昌市特殊教育改革发展进一步坚定了广大残障孩子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绽放自己的信念与追求。更可喜的是,在这些残障孩子心中,有一种励志梦想日益升腾,那就是: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们,我们努力还生活一个奇迹。
宜昌市正在探索实践的“医教结合、随班就读与送教上门结合、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结合、融入社会与绽放自己结合”模式,无疑也是破解全国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神奇密码。
这些美丽的舞者中,有11名来自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折翼的天使为何能绽放梦想之花?美丽的精灵为何能在宜昌绽放?本刊专题报道组深入宜昌特教一线,带您一起寻找宜昌特教改革发展的神奇密码。
坚持“公平而有质量”,让残障孩子拥有平等学习的机会
2010年,宜昌市伍家岗区大公桥小学来了一位特殊的孩子——钱洪(化名)。4岁时,他因为一场车祸高位截瘫,从此只能在轮椅上看世界。一年级时,校长雷琰发现他每天从教室到操场,上下台阶非常艰难,于是决定在一楼建一个坡道,让他能自由上下,他的教室也一直在一楼。课堂上,只要他举手,老师一定会点他回答问题。下课了,同学们便推着他一起玩耍。那年冬天,他因感冒引起了呼吸衰竭,校长、校行政干部、班主任、他的同学们都来看他。在大家的鼓励下,他最终战胜了病魔重新回到教室。
“开朗、自信是我对钱洪的印象。”校办主任谭萌说,“他非常聪明,还参加了宜昌市科技节的遥控车比赛。”在大公桥小学师生的关心下,钱洪已经顺利进入宜昌市六中。
为了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宜昌市教育部门专门成立了随班就读指导中心,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对残疾儿童少年进行测查鉴定,对随班就读学生建档归类,针对学生在资源教室(中心)做辅助训练的情况,制定周、月工作计划,并编制随班就读课程指南,指导各地随班就读学校开展工作。
为了全力保障特殊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宜昌市出台了《宜昌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关于做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切实为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教育要公平均衡,也要追求质量。我们既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也不能忽视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这是宜昌市教育局局长覃照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为了不让一个残障孩子掉队,让他们也能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宜昌市制订了《送教上门工作规程》,指导各区县特校负责送教上门服务。目前,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已实行三年有余,通过选派责任心强,思想、业务水平较高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为市儿童福利院等地方的适龄残疾儿童每月送教上门1至2次。目前,全市共确定送教上门对象141人,送教的规模和覆盖面还在不断扩大。
特殊教育,基础在特殊,关键在教育。宜昌市已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的办学格局,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经过多措并举,特殊教育已经深度融入到宜昌市整体教育改革发展的生态中,并成为宜昌市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医教结合”,让残障孩子具备融入社会的能力
如何科学开发残障孩子的潜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这是摆在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
覃照告诉记者:“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教育的初心,就是帮助学生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特殊教育也不例外。”
为此,宜昌特教人积极探索融教育与康复于一体的康复教育新模式,努力做好“医教结合、智慧康复”这篇大文章,帮助残障孩子不断提升融入社会的技能。小男孩洲洲(化名)便是众多受益者中的一个。
洲洲是一个典型的自闭症患者,刚进宜昌市博爱特殊教育学校时不会说话,不会有意识地发音,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满地打滚。学校为他量身定制了康复教育方案。一个月的训练,洲洲能够有意识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两个月后,洲洲可以跟着老师模仿口型了,发单音节;训练快三个月时,洲洲第一次喊出了“妈妈”,旁边的妈妈早已泪流满面……如今,洲洲已成功融入普通幼儿园学习,实现了随班就读。
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康复部主任唐金秀对“医教结合”感触深刻。她说:“以往,残疾儿童很难得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療、早康复的特教服务,当孩子被送到特校时,大部分已经错过了康复的黄金时期,甚至部分孩子因为耽误了治疗时间,残障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在“医教结合”理念的指导下,延误治疗的现象已经大大改善。
据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负责人透露,该校不仅把“医教结合、智慧康复”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还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中。每一位特教老师把学生沟通交往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作为每一节课的目标,确保康复教育无止境、无盲区。
与此同时,宜昌市教育部门鼓励特校和幼儿园联合开展早期融合教育,扩大各特校残疾幼儿学前教育招生规模,让“医教结合、智慧康复”的阳光普照到更多的残障儿童。
坚持“多向互补”,让残障孩子树立绽放梦想的追求
残障孩子就像折翼的天使,也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也渴望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荣梦想。
对此,覃照思绪万千、夜不能寐。他说:“残障学生的追求,就是特殊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教育部门要积极构建现代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努力让特殊教育更具特色、更富人性、更有追求。”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在宜昌特教人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残障孩子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闪闪发光。
2013年12月,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为培养高素质残疾学生和专业演员,与宜昌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合作共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附属学校协议书》,挂牌在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30多名孩子成为首批合作共建学生。经过刻苦训练,这批学生已成长为“舞林高手”。
2016年9月,这批学生随国家高访团出访古巴,参加中国拉丁美洲文化交流年活动;同年10月,随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赴英国为康复国际大会演出;2017年8月,巡演南美洲4国,并收到了张海迪的贺信鼓励:“你们创造了特殊艺术的奇迹。”
为了让这群孩子有更多更好的出路,宜昌市教育部门不懈探索,先后在6所特校中开展职业高中教育试点工作,同时鼓励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收残疾学生。三年来,宜昌市特校共有77名高中学生毕业,71人参加高考,学生全部被高等院校录取。
一人有难大家帮,众人拾柴火焰高。宜昌市在积极发展公办特殊教育事业的同时,还重点支持宜昌市天海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特殊人群职业培训,弥补公办特殊教育的短板与不足。
天海特校在探索特殊人群职业教育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辅助性工场为支点,中等职业教育、短期培训、人才就业等多种内容相结合的办学模式。通过在职业学校的培训,提升了他们的学历和增加了生存技能,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据统计,近三年来,天海特校已培养出残障毕业生专业人才490人,较好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与生存问题。
这些优异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宜昌市特殊教育改革发展进一步坚定了广大残障孩子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绽放自己的信念与追求。更可喜的是,在这些残障孩子心中,有一种励志梦想日益升腾,那就是: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们,我们努力还生活一个奇迹。
宜昌市正在探索实践的“医教结合、随班就读与送教上门结合、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结合、融入社会与绽放自己结合”模式,无疑也是破解全国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神奇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