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中,笔者首先阐述了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提出了转变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模式的可行性途径,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医学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30-01
前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普遍不高,因此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度不断提高。作为大学生培养的摇篮,各高校也纷纷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辅导。医学院校相较于其它高校承担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压力更高、使命更强。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对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转变落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提升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一、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特点主要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可以给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环境;医学院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更为先进,有助于全方位的、专业的解决相关的心理问题,从而整合创新学生心理发展模式;医学院学生相较于其它院校医学专业知识更强,学生可以自我教育和调整。但是医学院过分强调医学模式,一般仅仅是在学生发生心理障碍后的梳理与矫正,而缺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提升。
二、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模式转变
1.从灌输型课堂转变为对话型的课堂
医学院校要摒弃传统的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应当充分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平等、互尊互爱的对话型课堂,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此,心理教师应当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征,在全面掌握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情况后,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在讲解人类性格类型课程部分时,笔者先将性格的几种类型告知学生,让学生对各类性格没有清晰了解的情况下“对号入座”。然后教师再对每一种性格特点进行详细的阐述,并通过相关的性格测试,让学生们通过对照自身性格特点,对每一种性格有更深的掌握。
2.从应付考试的课堂转变为培养创新素质的课堂
教师应当主动转变结果性导向的应试教育观念,积极构建创新型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和创新实践能力。首先,心理健康教师应当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实际的心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并点燃学生的创新激情,发散学生思维活度。比如,对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诸如焦虑症、强迫症等开展专题的心理教育课程,并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给予每一个小组一个特定的表演主题,让小组成员之间通过模仿相关的心理障碍表现,并由教师和其他小组评价各小组所表现的心理障碍特点是否到位,然后通过相关的负强化训练,指导学生如何预防或减少强迫和心理焦虑感,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从传统型课堂延伸到网络课堂
传统的课堂基本上是课本、教材、黑板、粉笔等就可以开展课堂教学,其教学方式十分单一、枯燥,严重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化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看,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更强,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必要途径。教师应当积极开展高效的网络课堂,丰富心理课堂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利用趣味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学生心理测试或者开展在线心理讲座。例如,对常见的蝴蝶效应、皮格马利翁效益通过一些影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心理专业知识,再通过建立网络心理辅导群,帮助那些遇到情感或者生活困惑的学生进行情绪疏导等。
4.从知识型课堂向实践型课堂倾斜
医学院校教师应当积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均衡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特别是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应当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学生进入一个陌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往往都会在情绪、人际关系、生活、学习等各方面产生压力和忧虑,教师此时可以适当的组织相关的团体类活动,比如“班级一家亲”、“为明天加油”等团体活动,并通过班级竞赛或者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活氛围。院校心理教师还可以利用集体催眠实践活动,并结合相关的心理专业技术,引导学生对生活和学习产生积极地心理暗示,帮助他们调整好情绪,更好的认知大学、认知社会。此外,辅导员或者心理健康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团体沙龙或者是音乐、绘画疗伤课等净化和洗涤学生的心灵。或者通过课外的趣味运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挥洒汗水,调整内心,提高对心理实践课的兴趣。
三、结语
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健康心理素质是当前形势下高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医学院校更要注重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系统化、体系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胡霞. 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与实践探索[J]. 青年学报,2014,01:94-96.
[2]张改叶,毛兰芝,杨世昌.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模式与问题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1:52-53+80.
[3]鲍中义. 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生命教育内容、目标及实施方法探讨[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06:805-807.
【关键词】医学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30-01
前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普遍不高,因此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度不断提高。作为大学生培养的摇篮,各高校也纷纷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辅导。医学院校相较于其它高校承担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压力更高、使命更强。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对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转变落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提升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一、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特点主要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可以给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环境;医学院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更为先进,有助于全方位的、专业的解决相关的心理问题,从而整合创新学生心理发展模式;医学院学生相较于其它院校医学专业知识更强,学生可以自我教育和调整。但是医学院过分强调医学模式,一般仅仅是在学生发生心理障碍后的梳理与矫正,而缺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提升。
二、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模式转变
1.从灌输型课堂转变为对话型的课堂
医学院校要摒弃传统的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应当充分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平等、互尊互爱的对话型课堂,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此,心理教师应当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征,在全面掌握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情况后,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在讲解人类性格类型课程部分时,笔者先将性格的几种类型告知学生,让学生对各类性格没有清晰了解的情况下“对号入座”。然后教师再对每一种性格特点进行详细的阐述,并通过相关的性格测试,让学生们通过对照自身性格特点,对每一种性格有更深的掌握。
2.从应付考试的课堂转变为培养创新素质的课堂
教师应当主动转变结果性导向的应试教育观念,积极构建创新型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和创新实践能力。首先,心理健康教师应当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实际的心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并点燃学生的创新激情,发散学生思维活度。比如,对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诸如焦虑症、强迫症等开展专题的心理教育课程,并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给予每一个小组一个特定的表演主题,让小组成员之间通过模仿相关的心理障碍表现,并由教师和其他小组评价各小组所表现的心理障碍特点是否到位,然后通过相关的负强化训练,指导学生如何预防或减少强迫和心理焦虑感,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从传统型课堂延伸到网络课堂
传统的课堂基本上是课本、教材、黑板、粉笔等就可以开展课堂教学,其教学方式十分单一、枯燥,严重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化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看,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更强,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必要途径。教师应当积极开展高效的网络课堂,丰富心理课堂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利用趣味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学生心理测试或者开展在线心理讲座。例如,对常见的蝴蝶效应、皮格马利翁效益通过一些影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心理专业知识,再通过建立网络心理辅导群,帮助那些遇到情感或者生活困惑的学生进行情绪疏导等。
4.从知识型课堂向实践型课堂倾斜
医学院校教师应当积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均衡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特别是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应当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学生进入一个陌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往往都会在情绪、人际关系、生活、学习等各方面产生压力和忧虑,教师此时可以适当的组织相关的团体类活动,比如“班级一家亲”、“为明天加油”等团体活动,并通过班级竞赛或者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活氛围。院校心理教师还可以利用集体催眠实践活动,并结合相关的心理专业技术,引导学生对生活和学习产生积极地心理暗示,帮助他们调整好情绪,更好的认知大学、认知社会。此外,辅导员或者心理健康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团体沙龙或者是音乐、绘画疗伤课等净化和洗涤学生的心灵。或者通过课外的趣味运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挥洒汗水,调整内心,提高对心理实践课的兴趣。
三、结语
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健康心理素质是当前形势下高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医学院校更要注重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系统化、体系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胡霞. 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与实践探索[J]. 青年学报,2014,01:94-96.
[2]张改叶,毛兰芝,杨世昌.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模式与问题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1:52-53+80.
[3]鲍中义. 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生命教育内容、目标及实施方法探讨[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06:80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