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发展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为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求,使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步入科学化发展轨道,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目标管理角度出发,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存在控制纠偏不及时和合力不足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合力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合力机制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98-03
一、提出问题
所谓“合力机制”是指一个系统中,各组成要素或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系统各要素方向保持一致,各要素的分力向着既定的总体目标迈进,进而有效地实现既定总体目标的综合效力的一种原理和方法。一般来说,合力机制是由既定制度决定,通过制度安排,目标牵引,运行过程的目标性与规律性的统一,以及系统功能作用的持续发挥,确保教育系统整体关联递进。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确保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稳步提高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化水平,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简称“中发16号文”)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等纲领性文献及一系列政策指导文件,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方法、体制机制、核心、重点、基础等;为我国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全面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挥引领作用。
十年来,我国通过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及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坚持“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坚持“三贴近”(即教育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强化了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开展巡视督导,强化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各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不断得到完善,建设政策逐步得到落实,从而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格局和宏观体制机制”[1],为我国合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存在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数是在21世纪初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由中专升格、中专多校合并升格或专科转型而来。各校主要处于规模发展阶段,学校办学主要力量投放在基本建设和专业发展上,公共基础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薄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控制纠编不及时,合力不足。归结起来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学校内部(微观)管理体制机制功能定位认识不足,工作缺乏抓手。
2004年我国中发16号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机制和微观管理体制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上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尽其责,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发挥决策和指导功能作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发挥督察和引导功能作用,各高校党委结合实际落实。但在客观上,各高职院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内(微观)管理体制机制功能定位认识不足问题,主要表现在:
1.校内(微观)管理体系组织机构职能不健全,工作缺乏交流合作平台。
校内(微观)管理体制是指学校党、政、教学单位及相关部门为了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组织制度。校内(微观)管理机制是指为落实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总体目标而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机制”[3]。
一个学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能否高效运行,有效发挥,与其管理体制下设置组织机构职能作用的发挥直接相关。就合力作用而言,关键在于党委。学校党委作为本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掌握着学校人、财、物配置和政策措施推行的支配权,发挥决策、指导和引领作用。而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学校党委直属常设议事协调机构尤为重要,它担负着分析调研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研究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提出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供必要教育基础建设和教育经费投入的建设性意见,制定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计划、方案及作出全面部署和整体安排,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长期处于挂名休眠状态,没有发挥应有职能作用,以致于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总体规划和整体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没有形成很好地统一协调工作关系。
2.对校内(微观)运行机制功能定位认识不准,相互协作配合意識不强。
中发16号文指出各高校应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然而,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对校内(微观)运行体制机制的职能作用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多停留在“有关部门各负其责”,没有很好地落脚到“专兼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要求上。在这里,“相结合”和“紧密配合”主要指经过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目标、内容、措施协调安排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职能缺位现象,以致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管理制度化但缺少理念,队伍年轻化但缺少中坚,内容高校化但缺少特色,分工专业化但缺少联动,操作程序化但缺少创新等问题,校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完全形成党委统领,党政齐抓共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整体贯通,战略引领、辐射带动,良性互动、联动递进的教育工作格局,克服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现象。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存在思想失落,工作自信心不足。
目前,在一些高职院校仍然存在着“三重三轻”思想,即重专业,轻基础;重业务,轻思想;重考试,轻素质。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学校政策导向及资源配置、人员精力、经费投入主要放在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方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的重视和支持不足,教学课时、人员配置、专项经费、教学条件等问题在很长一段时期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以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认为是学校的弱势群体,自我认同感不强,工作自信心不足,工作发展后劲不强。主要表现在:
1.不少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整体规划和沟通协调机制,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和支持极其有限。
近十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高职院校主要处于规模发展状态,各校对系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和专职学生辅导员数量不足,工作任务繁重,教学条件有限,精力有限,学校和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和资源整合优化问题关注有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建设仍然处于学科化发展阶段,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不同程度上存在心力不足问题。
2.教育工作者学科知识内化和教学改革动力不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本世纪初我国把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为一门重要学科加以建设。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科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然而,由于受外部环境影响及个人自身条件的各种限制,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要求认识不足,学科知识内化不足,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育教学不够深入,教育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三)学生受外部环境和功利主义思想影响,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学校教育外部环境日趋复杂,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这主要表现在:
1.理论和现实存在反差,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难度。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整个社会文明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发展起来的社会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日渐多样化,社会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存在腐败现象,社会功利化思想抬头,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现实指导作用认识不足,认为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与学习专业没有必然联系,对今后工作没有什么大的帮助,学习得过且过,思想懈怠,纪律涣散,知行不一,加大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2.学生学习主体意识不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仍然不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转化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真实”需要的关注仍显不足,教学中对学生职业生涯将面临的产业、行业、企业、就业、立业等問题结合不够紧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教育教学对学生的触动不大,吸引力不强,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内生动力,教育教学不易为学生所接受,不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缺乏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做事缺乏意志、毅力和吃苦耐劳精神,这些现象的存在着实令人担忧。
三、对策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是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目标管理的重要举措,其核心是增强国家既定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实效性,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管理,确保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根本保障。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目标管理是指高校教育管理层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和学校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整合优化学校内部教育资源,凝聚全校力量,制定一个有机统一并逐层分解的目标体系,并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体系而构建和不断优化、整合的管理制度及方法。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一再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不能削弱,对其地位和作用、方针和政策、目标和原则、内容和途径、方法与手段等重要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获得发展和取得更大成效,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教育价值理念,根据学校办学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要求,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
(一)强化教育合力意识,构建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结构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由教育者价值引导与受教育者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认识辩证发展过程。之中,蕴含着理论知识由外在向个人内心转化和再由已获得的内化知识用以指导实践的这样一种由“知”向“行”相续转化的过程。也就是说,要真正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需要师生以课堂教学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为贯通渠道,开展教学互动,促进学思结合,知行转化。之中,教与学,知与行、主渠道和主阵地、课内与课外、课堂理论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完成立德树人使命。
1.增强合力意识,充分发挥组织职能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接受社会主流思想政治意识,形成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品德,并付诸实践的素质教育活动。它以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增强大学生对国家主流意识的认同和有利于学生个人全面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目的。其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先导,它以系统化、整体性和科学性(理性)为特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和作用体现,它以问题的导向性、理论的针对性和教育的实效性为特征和客观要求,二者相互区别;同时,又相互联系,它们在教育的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在教育内容上,它要求教与学双向互动,知与行相互贯通、灵活转化。 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律价值的必然要求,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意识,应注重教育所具有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特征,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相统一的大思政教育观念,强化教师教育教学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统一,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统一,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由分离向有机联动转化,走目标导向,多元互动,一体化发展的道路,通过通力协作、紧密配合,努力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既定目标。
2.构建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结构体系,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
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建构内化的本质要求及其实践性外化价值需要,应构建相对稳定的理实一体化教育内容结构体系,强化理实一体化教育内容结构体系的功能意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实一体化系统整体功能作用。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要求,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构建以利于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合格公民所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构建以“道德法制社会规范体系”“社会核心价值理论体系”和“个人全面发展需要”三个方面为要素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其中,以“道德法制社会规范体系”为基础和底线;以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社会核心价值理论体系”为核心和指导,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需要”为根本和目标,根据教育内容结构体系要素的不同特征,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举措,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个人思想品德,解决学生成长成才思想问题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价值选择和方法选择密切相关。教育作为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其有效性在于它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正如马克思在阐述人类社会三大社会形态的理论中所指出的,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不仅是合目的性的过程,也是合规律性的过程。因为人的实践活动虽然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但人的目的性追求却并不是无限制的,相反,而是要受到一定客观因素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如果人类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不以合规律性为基础,那么这种目的性追求将导致实践的迷失。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合乎社会发展规律,还应遵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让教育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相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实现教育的有效性,否则教育只能是一厢情愿。
(二)加强合力机制建设,为提高教育实效性提供可靠保障。
如上所言,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建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增强既定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实效性,确保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国家和地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提供可靠保障。
1.完善教育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党委统领协调保障作用。
各高职院校只有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步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轨道,从根本上保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
一般来说,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和微观体制机制虽然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归结起来,二者都有动力机制、保障机制、控制机制三大运行机制,每一种机制都有思想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和领导班子建设/人员保障五大职能。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宏观、微观二大工作体制机制运行及其五大职能作用的发挥得以支撑和作出反映[4]。十年来,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了宏观和微观体制机制,为持续推进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稳步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提供了组织保障。
当前,主要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职能缺位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存在挂牌休眠状态问题,加强职能建设,强化整体规划和相互协作,按照系统论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动态性要求,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和力量,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打通教育通道,延伸教育平台,拓宽发展路径,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等有机结合,通过功能优势互补、作用传导和力量积聚,不断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功能和整體效益。
2.构建“双主协调统一,双进融合创新”多维开放教育合力机制模式。
“双主协调统一”即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遵循“双向互动”规律,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都应注重教师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渠道作用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及相互转化搭建桥梁、铺设平台;“双进融合创新”是指把优秀的民族文化、伟大的中国精神和现代的企业精神、时代创新精神等一切有益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行的优秀文明成果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并通过实践教学途径,延伸到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生活中,丰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机与活力,使学校党委统领,党政齐抓共管,专兼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落到实处。
其中,加强教育队伍建设是构建教育合力机制的关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需要构建由党政群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大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三支队伍组成,具有功能互补、专兼结合,思想性和业务性相结合,骨干队伍与基础队伍相结合的三位一体优秀教育工作队伍,并在其教育主导下,强化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发挥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班级、学生社区、学生社团等学生群团组织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能力,让学生在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他律与自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与此同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协调控制机制建设,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控制能力。在这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协调控制机制是指学校内部领导机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师生员工依据法律法规、文件政策精神、行政管理条例和学校规章制度等,对学校内部各种违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要求,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完成与实现的行为进行制约,予以纠正的一种管理办法,以确保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协调统一,系统关联递进。
参考文献:
[1][2][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4]蔡龙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分析
[5]郑敬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合力机制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98-03
一、提出问题
所谓“合力机制”是指一个系统中,各组成要素或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系统各要素方向保持一致,各要素的分力向着既定的总体目标迈进,进而有效地实现既定总体目标的综合效力的一种原理和方法。一般来说,合力机制是由既定制度决定,通过制度安排,目标牵引,运行过程的目标性与规律性的统一,以及系统功能作用的持续发挥,确保教育系统整体关联递进。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确保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稳步提高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化水平,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简称“中发16号文”)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等纲领性文献及一系列政策指导文件,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方法、体制机制、核心、重点、基础等;为我国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全面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挥引领作用。
十年来,我国通过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及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坚持“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坚持“三贴近”(即教育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强化了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开展巡视督导,强化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各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不断得到完善,建设政策逐步得到落实,从而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格局和宏观体制机制”[1],为我国合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存在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数是在21世纪初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由中专升格、中专多校合并升格或专科转型而来。各校主要处于规模发展阶段,学校办学主要力量投放在基本建设和专业发展上,公共基础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薄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控制纠编不及时,合力不足。归结起来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学校内部(微观)管理体制机制功能定位认识不足,工作缺乏抓手。
2004年我国中发16号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机制和微观管理体制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上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尽其责,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发挥决策和指导功能作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发挥督察和引导功能作用,各高校党委结合实际落实。但在客观上,各高职院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内(微观)管理体制机制功能定位认识不足问题,主要表现在:
1.校内(微观)管理体系组织机构职能不健全,工作缺乏交流合作平台。
校内(微观)管理体制是指学校党、政、教学单位及相关部门为了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组织制度。校内(微观)管理机制是指为落实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总体目标而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机制”[3]。
一个学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能否高效运行,有效发挥,与其管理体制下设置组织机构职能作用的发挥直接相关。就合力作用而言,关键在于党委。学校党委作为本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掌握着学校人、财、物配置和政策措施推行的支配权,发挥决策、指导和引领作用。而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学校党委直属常设议事协调机构尤为重要,它担负着分析调研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研究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提出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供必要教育基础建设和教育经费投入的建设性意见,制定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计划、方案及作出全面部署和整体安排,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长期处于挂名休眠状态,没有发挥应有职能作用,以致于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总体规划和整体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没有形成很好地统一协调工作关系。
2.对校内(微观)运行机制功能定位认识不准,相互协作配合意識不强。
中发16号文指出各高校应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然而,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对校内(微观)运行体制机制的职能作用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多停留在“有关部门各负其责”,没有很好地落脚到“专兼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要求上。在这里,“相结合”和“紧密配合”主要指经过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目标、内容、措施协调安排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职能缺位现象,以致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管理制度化但缺少理念,队伍年轻化但缺少中坚,内容高校化但缺少特色,分工专业化但缺少联动,操作程序化但缺少创新等问题,校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完全形成党委统领,党政齐抓共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整体贯通,战略引领、辐射带动,良性互动、联动递进的教育工作格局,克服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现象。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存在思想失落,工作自信心不足。
目前,在一些高职院校仍然存在着“三重三轻”思想,即重专业,轻基础;重业务,轻思想;重考试,轻素质。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学校政策导向及资源配置、人员精力、经费投入主要放在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方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的重视和支持不足,教学课时、人员配置、专项经费、教学条件等问题在很长一段时期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以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认为是学校的弱势群体,自我认同感不强,工作自信心不足,工作发展后劲不强。主要表现在:
1.不少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整体规划和沟通协调机制,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和支持极其有限。
近十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高职院校主要处于规模发展状态,各校对系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和专职学生辅导员数量不足,工作任务繁重,教学条件有限,精力有限,学校和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和资源整合优化问题关注有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建设仍然处于学科化发展阶段,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不同程度上存在心力不足问题。
2.教育工作者学科知识内化和教学改革动力不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本世纪初我国把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为一门重要学科加以建设。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科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然而,由于受外部环境影响及个人自身条件的各种限制,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要求认识不足,学科知识内化不足,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育教学不够深入,教育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三)学生受外部环境和功利主义思想影响,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学校教育外部环境日趋复杂,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这主要表现在:
1.理论和现实存在反差,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难度。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整个社会文明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发展起来的社会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日渐多样化,社会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存在腐败现象,社会功利化思想抬头,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现实指导作用认识不足,认为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与学习专业没有必然联系,对今后工作没有什么大的帮助,学习得过且过,思想懈怠,纪律涣散,知行不一,加大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2.学生学习主体意识不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仍然不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转化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真实”需要的关注仍显不足,教学中对学生职业生涯将面临的产业、行业、企业、就业、立业等問题结合不够紧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教育教学对学生的触动不大,吸引力不强,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内生动力,教育教学不易为学生所接受,不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缺乏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做事缺乏意志、毅力和吃苦耐劳精神,这些现象的存在着实令人担忧。
三、对策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是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目标管理的重要举措,其核心是增强国家既定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实效性,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管理,确保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根本保障。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目标管理是指高校教育管理层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和学校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整合优化学校内部教育资源,凝聚全校力量,制定一个有机统一并逐层分解的目标体系,并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体系而构建和不断优化、整合的管理制度及方法。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一再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不能削弱,对其地位和作用、方针和政策、目标和原则、内容和途径、方法与手段等重要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获得发展和取得更大成效,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教育价值理念,根据学校办学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要求,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
(一)强化教育合力意识,构建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结构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由教育者价值引导与受教育者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认识辩证发展过程。之中,蕴含着理论知识由外在向个人内心转化和再由已获得的内化知识用以指导实践的这样一种由“知”向“行”相续转化的过程。也就是说,要真正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需要师生以课堂教学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为贯通渠道,开展教学互动,促进学思结合,知行转化。之中,教与学,知与行、主渠道和主阵地、课内与课外、课堂理论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完成立德树人使命。
1.增强合力意识,充分发挥组织职能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接受社会主流思想政治意识,形成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品德,并付诸实践的素质教育活动。它以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增强大学生对国家主流意识的认同和有利于学生个人全面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目的。其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先导,它以系统化、整体性和科学性(理性)为特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和作用体现,它以问题的导向性、理论的针对性和教育的实效性为特征和客观要求,二者相互区别;同时,又相互联系,它们在教育的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在教育内容上,它要求教与学双向互动,知与行相互贯通、灵活转化。 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律价值的必然要求,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意识,应注重教育所具有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特征,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相统一的大思政教育观念,强化教师教育教学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统一,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统一,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由分离向有机联动转化,走目标导向,多元互动,一体化发展的道路,通过通力协作、紧密配合,努力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既定目标。
2.构建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结构体系,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
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建构内化的本质要求及其实践性外化价值需要,应构建相对稳定的理实一体化教育内容结构体系,强化理实一体化教育内容结构体系的功能意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实一体化系统整体功能作用。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要求,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构建以利于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合格公民所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构建以“道德法制社会规范体系”“社会核心价值理论体系”和“个人全面发展需要”三个方面为要素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其中,以“道德法制社会规范体系”为基础和底线;以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社会核心价值理论体系”为核心和指导,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需要”为根本和目标,根据教育内容结构体系要素的不同特征,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举措,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个人思想品德,解决学生成长成才思想问题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价值选择和方法选择密切相关。教育作为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其有效性在于它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正如马克思在阐述人类社会三大社会形态的理论中所指出的,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不仅是合目的性的过程,也是合规律性的过程。因为人的实践活动虽然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但人的目的性追求却并不是无限制的,相反,而是要受到一定客观因素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如果人类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不以合规律性为基础,那么这种目的性追求将导致实践的迷失。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合乎社会发展规律,还应遵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让教育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相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实现教育的有效性,否则教育只能是一厢情愿。
(二)加强合力机制建设,为提高教育实效性提供可靠保障。
如上所言,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建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增强既定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实效性,确保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国家和地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提供可靠保障。
1.完善教育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党委统领协调保障作用。
各高职院校只有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步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轨道,从根本上保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
一般来说,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和微观体制机制虽然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归结起来,二者都有动力机制、保障机制、控制机制三大运行机制,每一种机制都有思想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和领导班子建设/人员保障五大职能。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宏观、微观二大工作体制机制运行及其五大职能作用的发挥得以支撑和作出反映[4]。十年来,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了宏观和微观体制机制,为持续推进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稳步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提供了组织保障。
当前,主要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职能缺位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存在挂牌休眠状态问题,加强职能建设,强化整体规划和相互协作,按照系统论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动态性要求,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和力量,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打通教育通道,延伸教育平台,拓宽发展路径,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等有机结合,通过功能优势互补、作用传导和力量积聚,不断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功能和整體效益。
2.构建“双主协调统一,双进融合创新”多维开放教育合力机制模式。
“双主协调统一”即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遵循“双向互动”规律,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都应注重教师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渠道作用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及相互转化搭建桥梁、铺设平台;“双进融合创新”是指把优秀的民族文化、伟大的中国精神和现代的企业精神、时代创新精神等一切有益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行的优秀文明成果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并通过实践教学途径,延伸到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生活中,丰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机与活力,使学校党委统领,党政齐抓共管,专兼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落到实处。
其中,加强教育队伍建设是构建教育合力机制的关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需要构建由党政群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大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三支队伍组成,具有功能互补、专兼结合,思想性和业务性相结合,骨干队伍与基础队伍相结合的三位一体优秀教育工作队伍,并在其教育主导下,强化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发挥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班级、学生社区、学生社团等学生群团组织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能力,让学生在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他律与自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与此同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协调控制机制建设,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控制能力。在这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协调控制机制是指学校内部领导机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师生员工依据法律法规、文件政策精神、行政管理条例和学校规章制度等,对学校内部各种违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要求,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完成与实现的行为进行制约,予以纠正的一种管理办法,以确保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协调统一,系统关联递进。
参考文献:
[1][2][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4]蔡龙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分析
[5]郑敬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