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体育是以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思想为宗旨的重要基地。建立新时代大学生体育教学模式是新时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文章以大学生健康状况分析为切入点,说明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思考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方法与途径,提出建立新型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为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优化设计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课程提出的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课程目标的构建从根本上摆脱了体育课原有的禁锢思想,使原有的课程目标由知识技术向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转变。如何改进原有的体育教育模式,打破原有的教学格局,是当前体育教学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应该对现行的体育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使之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对学校体育的新要求。
一、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对教学及学生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顺应社会发展方向,以《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宗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标,建立起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要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教学质量
一是优化教学模式,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个性化教学。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达到最优的学习与锻炼。体育教学中的“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材施教能为提升教学质量产生决定性的效益,可以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和教学对象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二是体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现代体育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并不断追求新的知识。更加重要的是要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以检验和完善理论,不断提高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三是有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场地、器材条件下,采用有效设计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健康意识和健身方法的培养,秉持终身教育的理念,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乐于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使学生身心达到最佳状态。
(二)学生身心
体育课程的特点不同于其他室内课程,体育教师课堂情感投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教师采用合理的练习方法,可以行之有效地激发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快乐感、优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机体的每一个细胞中迸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激发其对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开朗的良好心境,顺利适应社会,成为复合型人才。
二、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思考
教学模式是一定教学理论思想的反映,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出来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概念获得模式和先行组织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而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论依据则是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理智与情感活动在认知中的统一。教学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教学的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以体现对学科特点的主动适应。体育锻炼模式的教学程序是使学生明确锻炼目的和锻炼方法。
(一)教学目标
我们对教学对象的性别、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进行调查,了解教学主体,在做出诊断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如主体是男生,就要根据男生喜好对抗性运动项目、运动能力强、易怒等特点确定教学方案,女生则反之,这样尽可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身体优点,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养成锻炼的好习惯,逐步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二)锻炼目标
教师在诊断的基础上,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锻炼计划和学习目标。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明确设置本学期或全部体育课程,确立某个阶段要实现的目标或任务,使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作为,为总的教学目标服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況,制订教学计划,使不同的学习对象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所收获并且发挥其本身的潜能。
(三)锻炼效果
针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向学生讲授如何选择项目,预期达到怎样的锻炼效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锻炼计划,正确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教师适当地给予建议和引导,使锻炼效果更加显著。我国大部分高校采用学生自主选项的授课方式,如根据运动人数可以大致将项目分为集体项目和个体项目。篮球、足球、排球等球类项目属于集体项目,以集体协作为前提,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强烈的对抗性。武术、网球、羽毛球、健身操、乒乓球等属于个体项目,对自身的技术性要求较高,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对抗。项目本身的特点不同,其带来的运动方式和产生的运动效果也不同。
(四)优化练习方法
首先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和要点,然后组织学生反复练习,促进学生树立自觉练习的意识。教会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验证理论的方法。根据项目特点组织学生,如群体项目可以组织学生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开展群体协作练习;个体项目要打破原有项目的局限性,在课前组织部分学生做团体性较强的游戏等。结合不同教学对象,选择适宜的运动练习方法。
三、对建立新型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思考
体育教学评价要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新型教育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专家对教学模式的认同程度,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肯定程度,学生对学习内容及练习方法的认同程度,学生通过以上教学模式的实施身心健康变化的情况,人性化的评价因个体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坚持对学生教学模式和身体锻炼后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不仅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坚强意志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模式要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地改进、超越,使其发挥最大的教学效应。
调查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模式的更新,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根据教学对象设计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使模式能够有效地调节学生的身心矛盾、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探索与勇于实践精神,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总之,改革及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体格健全、体态匀称、素养高雅的现代社会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优化设计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课程提出的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课程目标的构建从根本上摆脱了体育课原有的禁锢思想,使原有的课程目标由知识技术向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转变。如何改进原有的体育教育模式,打破原有的教学格局,是当前体育教学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应该对现行的体育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使之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对学校体育的新要求。
一、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对教学及学生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顺应社会发展方向,以《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宗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标,建立起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要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教学质量
一是优化教学模式,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个性化教学。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达到最优的学习与锻炼。体育教学中的“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材施教能为提升教学质量产生决定性的效益,可以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和教学对象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二是体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现代体育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并不断追求新的知识。更加重要的是要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以检验和完善理论,不断提高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三是有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场地、器材条件下,采用有效设计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健康意识和健身方法的培养,秉持终身教育的理念,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乐于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使学生身心达到最佳状态。
(二)学生身心
体育课程的特点不同于其他室内课程,体育教师课堂情感投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教师采用合理的练习方法,可以行之有效地激发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快乐感、优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机体的每一个细胞中迸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激发其对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开朗的良好心境,顺利适应社会,成为复合型人才。
二、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思考
教学模式是一定教学理论思想的反映,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出来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概念获得模式和先行组织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而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论依据则是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理智与情感活动在认知中的统一。教学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教学的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以体现对学科特点的主动适应。体育锻炼模式的教学程序是使学生明确锻炼目的和锻炼方法。
(一)教学目标
我们对教学对象的性别、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进行调查,了解教学主体,在做出诊断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如主体是男生,就要根据男生喜好对抗性运动项目、运动能力强、易怒等特点确定教学方案,女生则反之,这样尽可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身体优点,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养成锻炼的好习惯,逐步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二)锻炼目标
教师在诊断的基础上,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锻炼计划和学习目标。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明确设置本学期或全部体育课程,确立某个阶段要实现的目标或任务,使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作为,为总的教学目标服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況,制订教学计划,使不同的学习对象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所收获并且发挥其本身的潜能。
(三)锻炼效果
针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向学生讲授如何选择项目,预期达到怎样的锻炼效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锻炼计划,正确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教师适当地给予建议和引导,使锻炼效果更加显著。我国大部分高校采用学生自主选项的授课方式,如根据运动人数可以大致将项目分为集体项目和个体项目。篮球、足球、排球等球类项目属于集体项目,以集体协作为前提,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强烈的对抗性。武术、网球、羽毛球、健身操、乒乓球等属于个体项目,对自身的技术性要求较高,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对抗。项目本身的特点不同,其带来的运动方式和产生的运动效果也不同。
(四)优化练习方法
首先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和要点,然后组织学生反复练习,促进学生树立自觉练习的意识。教会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验证理论的方法。根据项目特点组织学生,如群体项目可以组织学生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开展群体协作练习;个体项目要打破原有项目的局限性,在课前组织部分学生做团体性较强的游戏等。结合不同教学对象,选择适宜的运动练习方法。
三、对建立新型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思考
体育教学评价要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新型教育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专家对教学模式的认同程度,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肯定程度,学生对学习内容及练习方法的认同程度,学生通过以上教学模式的实施身心健康变化的情况,人性化的评价因个体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坚持对学生教学模式和身体锻炼后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不仅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坚强意志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模式要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地改进、超越,使其发挥最大的教学效应。
调查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模式的更新,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根据教学对象设计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使模式能够有效地调节学生的身心矛盾、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探索与勇于实践精神,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总之,改革及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体格健全、体态匀称、素养高雅的现代社会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