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曾风靡一时,时至今日再回头审视或可发现许多新意蕴。该剧不仅展示了作为一个君王所持有的皇权,而且还体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所拥有的情感,从而显现出皇权与情感的冲突与较量。这种较量的背后,隐藏的是人类恒古不变的人性。
关键词 《康熙王朝》 皇权 情感 较量 人性
由陈家林导演的46集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自2001年11月12日在中央电视台八频道播放以来,多年来争议不断。该片和《武则天》、《雍正王朝》、《大宅门》相比,为什么同是历史剧,收视率会如此之高。就连在台湾和香港播出居然也征服了习惯于看“康熙与韦小宝”之类搞笑剧的港台观众,也创下了大陆电视剧在港台的最高收视率。这足以说明该片的独特性。
作为历史剧,表现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不置可否的。但该片除了表现这一点外还体现了普通人强烈的缘于人伦的情感。剧中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无论是宫妃还是太监,无论是落魄文人还是平民百姓,这些鲜活的人物均隐含着丰厚的情感因素。康熙是这部历史剧的中心人物,皇权与情感在他身上自然表现得最为突出。并凸现出激烈的较量。有研究者说:“平心而论,《康熙王朝》比前两年播放的《雍正王朝》电视片一位歌赞雍正要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具体地说,《康熙王朝》的编剧和导演自觉或不自觉地、明显或隐蔽地企图勾勒出康熙身上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其中既有一定人性的表现,同时又有至高无上皇权的特性,这二者在康熙的心态上何处是上构成若干矛盾冲突。”
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有多少人为了它,用尽了最后一点力,洒尽了最后一点血。康熙也不例外。为了自己的皇位,怎能不竭尽所能?有道是权益熏心,这是人性所至也。这就应了马克思的话:“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普通人为普通事尚且如此,何况是皇上为了皇权。
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可以说是在娘胎里就带有的。善与恶、好与坏: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在孩提时代就有比较明显的体现。尤其在成年之后,情感会越来越占据人的心灵。它总是发生发展和表现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体现在人对社会以及自我的动机态度和行动之中。由于情感是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现实反映的固定情绪形式,因此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深刻性。一经固定下来,确实很难改变它,尤其是亲情。自古以来,一国之君也好,普通百姓也好,情感会始终伴随着他。康熙也不例外。
由上可见:追逐皇权,是人性所至:依赖情感,同样是人性所至。而皇权与情感在有些情况下是一致的,在有些情况下是不一致的,甚至是冲突的,并且还会很激烈。有时又必须以牺牲一方作为代价。当皇权和情感在目标上趋于一致时,其表现必然是一种兴奋与狂热:当皇权和情感在目标上趋于背离时,其表现也必然是一种犹豫与苦闷。《康熙王朝》朝是在皇权与情感的较量中展开故事的。
康熙是从一个天资聪慧的少年走上王位的,这时的康熙和常人有着共同的心理和情感,比如天真活泼真诚待友、任性淘气、机智果敢等。然而,在他亲政以后,他的帝王气质逐渐显现出来,尤其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打击和生死较量之后,他作为人的情感则一点点退隐,而皇权逐渐充满了他的心灵。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多情可爱的“龙儿”终于变成了“朕”。
蓝齐儿是康熙最疼爱的女儿,可谓父女情深。作为一个皇帝,他不得不忍痛割爱违心的将女儿嫁给葛尔丹:作为一个父亲,他的心灵承受着情感的煎熬。当蓝齐儿质问他“你是皇帝,为什么不能保护自己的女儿”时,他告诉女儿“你就当是为大清国殉难了吧”。这种理直气壮而又不近情理的话语其中包含着多少的辛酸和无奈。于是在皇权和情感的较量中,他两次亲征,决心剿灭葛尔丹以解国仇家恨,这是皇权和情感较量之后进发出的仇恨火焰。
第一次交战。蓝齐儿闯入两军阵营大喊停战,而康熙没有顾及自己的亲生女儿。果断下令“大战在即,不能为一个丫头乱了军心,现在,谁挡在朕的面前。谁就是朕的敌人。”这时的皇权战胜了亲情,大清的利益高于一切。当激战结束时,康熙对不顾劝阻去寻找蓝齐儿的容妃所谁说的话更说明了他在皇权和亲情面前的抉择:“你们死了,朕会伤心很久,但朕绝对不会因为骨肉之亲而放弃天下大义,坏了君王之道。”这一场战争,对于康熙与葛尔丹来说,是皇权的较量,对于康熙与蓝齐儿来说,是情感的较量。
第二次交战,康熙大获全胜,消灭了葛尔丹,皇权是胜利了,但情感却失落了。当他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找到了蓝齐儿。诚恳地向她道歉并准备接她回宫时,蓝齐儿冷冷地回敬他,“你是大清国的皇帝,而我是葛尔丹大汗的王妃,你没有权利再命令我。”这是对他不顾亲情一手造成了这场悲剧的怨恨。看着痛不欲生的女儿和外孙。康熙心如刀绞,他悲痛地跪在女儿面前请求女儿的理解和原谅。当女儿决意要留在草原抚养遗孤时,康熙留下了自己的龙辇,深情地对女儿说:“我和你额娘都很想你,你随时都可以回家。”在这里,康熙流露出来的是浓浓的亲情。
这场战争,康熙是以一个皇帝和父亲的双重身份在较量。为了大清的利益,他拒绝了亲情,为了父女的亲情,他又放下了皇帝的尊严。这场较量,是皇权与情感的较量。
还是这场战斗,胤褆急功冒进,被葛尔丹抓获,却谎报是受伤迷路而晚归。当康熙得知他被俘的真相时。狠狠地煽了他一个耳光。然后又重重地煽了自己一个耳光。这两个耳光。前者是出于皇权,后者是出于情感。班师回朝后,胤褆又失去理智,迫不及待要除掉太子。事情败露后,康熙一面痛骂他禽兽不如,将其软禁并抄家,一面又下令给胤去枷治病,说他有冤屈。而对待太子胤初,康熙更是恨铁不成钢,他多次容忍他的过错。但始终没有把他培养成一个理想的君王,为此他伤透了脑筋,也耗尽了心血,他只能把这一切看成是自己的罪过。作为父亲,他真的不忍心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下手,但作为皇帝。他又不得不大义灭亲。康熙在受着皇权和情感之间的煎熬。
在剧中,作为常人的玄烨和作为皇帝的康熙不断进行着较量,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为了大清国的利益。他不得不一次次地作出选择,而选择的艰难和痛苦就构成了人物形象丰富的信息和复杂的特点。康熙的性格有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每一次重大的政治斗争都会对他的皇权和情感产生强烈冲击和影响,并由此改变他原有的善恶标准与是非观念从违心地斩杀了苏克沙哈到秘密地监视魏东亭,从委曲求全与索尼孙女赫舍里成亲到和苏麻喇姑的有情无缘,从冷落周培公到囚禁姚启圣,从威逼蓝齐儿远 嫁到贬容妃为奴,从弹劾索额图、明珠到放逐李光地。从软禁胤到废除太子。这一切都真实细腻地表现了康熙在皇权和情感之间选择时矛盾和痛苦的两难心态。
该剧的编者朱苏进说:“历史题材作品不是历史,而是历史的‘诗化’。‘诗化’是个前提。我们在选择历史素材的时候,不是看某一段或是可在历史上的价值是否重大,而是看他是否能引起‘激动’,只有这一个尺度。激动,绝对是某一种个人情怀或情感的尺度。无论说它准确还是不准确。正确还是不正确,激动了就是成功的前提。没有这更可靠的。”说得多么的好,“激动”即“尺度”。怎样才能“激动”,那无非是剧中的人物或情节流入观众的心灵,和观众发生共鸣。那就是把康熙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去塑造,而人有七情六欲,需要宣泄。因而,只有表现了“情”和“欲”。才算是迎合了观众的口味,观众才会“激动”。“情”即情感,“欲”即欲望。作为人,康熙有感情,作为皇上的人,康熙有对皇权的占有欲。朱苏进的这种审美追求,和追求历史真实的原著者二月河的小说是径庭相异的。“他实际上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抽去了援助中的非常有限、非常微量的素材。”难怪二月河在《康熙王朝》刚刚上映时。他表示在现阶段不想对电视剧作过多评论,他还认为,编剧有再度创作的权利,并表示“不在乎”。
历史剧是用现在的眼光看古代,史料应该是古代的,比如臣子跪在皇上面前大叫“万岁,万岁,万万岁!”等。没有了这些,就不像古代的事情了,史料也就失真了,皇上的绝对权威就消解了。但生活应该是现代的,比如对宠妃的情。对儿女的爱等。不然,观众看了就会乏味、无劲,就会失去观者的趣味。因此,剧中肯定有古代人的感觉,同时也有现代人的情趣。古代人的感觉:康熙,是真龙。是天之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甚至连帝王的生活就不敢想象。他们从来没有或很少把帝王看成也是一种人的生存状态,甚至连正常的生理现象也会感觉和普通人不一样。现在人的感觉:康熙,他是个君王,它是承袭顺治并在孝庄太后等一些忠臣良将的辅佐下登上皇帝这个宝座的。他是个君王。也是个父亲,他也曾不是君王,也曾当过儿子。因此,他也有许许多多的苦恼,许许多多的无奈,许许多多的失败。他具有天子之情怀,同时也具有人之子之情怀,他既君临天下,又为天下所制。
秦始皇也好,三皇五帝也好。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康熙也是同样,他也是一个人。并且是一个性格非常丰富、非常对立、非常矛盾的人。他有普通人的情怀。他有许多亲戚、大臣和亲人。处理和这些人的关系是表现为常人的情怀。而由于他的皇权,他还有帝王情怀。当他的普通人的情怀和帝王情怀发生冲突时。作为帝王往往帝王情怀要战胜普通人的情怀,这一点是和普通人是不同的,普通人当权利和情感发生冲突时。在某些情况下还会考虑情感因素,而帝王是决不会考虑的。这是因为,一是普通人没有那么强的权力欲;二是普通人暂时失去了以后可能还有机会。而帝王却不一样,一是帝王有很强的权力欲;二是帝王一旦失去了有可能失去天下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帝王必竟是帝王。天下是他的,他不允许别人违背他的意志,这又是帝王的情怀,而普通人一旦失去某些权力,他会想这个权力本来就不是他的,是别人给的,这又是普通人的情怀。
随着社会的发展,从古代到现代,很多东西都在变,连山水都在发生着变化,何况是人。康熙经历过的事情,现在人不一定经历过。因为它是帝王:现在人经历过的事情,康熙也不一定经历过,因为时代不同了。可有一点,在对待权力和情感这方面,古代人和现代人变化不是太大或根本就没有变化。拥有权力,古代人想,现在人也想,享受情感。古代人想,现在人也想,这就是人性,这种人性又是很难改变的,比如人还是在孩提的时候,就知道抢东西,要妈妈,前者可指权利,后者可为情感。对于现代人,想拥有权力,这没有错。关键是怎样用这个权利:想拥有情感,这也没有错。关键是不能滥享。在权利和情感冲突时,要有平常心。这可能是本电视剧留给我们现在人的一个很重要的思考吧!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今天来探讨《康熙王朝》中皇权和情感这个敏感的问题才具有它的实在意义。
关键词 《康熙王朝》 皇权 情感 较量 人性
由陈家林导演的46集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自2001年11月12日在中央电视台八频道播放以来,多年来争议不断。该片和《武则天》、《雍正王朝》、《大宅门》相比,为什么同是历史剧,收视率会如此之高。就连在台湾和香港播出居然也征服了习惯于看“康熙与韦小宝”之类搞笑剧的港台观众,也创下了大陆电视剧在港台的最高收视率。这足以说明该片的独特性。
作为历史剧,表现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不置可否的。但该片除了表现这一点外还体现了普通人强烈的缘于人伦的情感。剧中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无论是宫妃还是太监,无论是落魄文人还是平民百姓,这些鲜活的人物均隐含着丰厚的情感因素。康熙是这部历史剧的中心人物,皇权与情感在他身上自然表现得最为突出。并凸现出激烈的较量。有研究者说:“平心而论,《康熙王朝》比前两年播放的《雍正王朝》电视片一位歌赞雍正要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具体地说,《康熙王朝》的编剧和导演自觉或不自觉地、明显或隐蔽地企图勾勒出康熙身上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其中既有一定人性的表现,同时又有至高无上皇权的特性,这二者在康熙的心态上何处是上构成若干矛盾冲突。”
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有多少人为了它,用尽了最后一点力,洒尽了最后一点血。康熙也不例外。为了自己的皇位,怎能不竭尽所能?有道是权益熏心,这是人性所至也。这就应了马克思的话:“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普通人为普通事尚且如此,何况是皇上为了皇权。
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可以说是在娘胎里就带有的。善与恶、好与坏: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在孩提时代就有比较明显的体现。尤其在成年之后,情感会越来越占据人的心灵。它总是发生发展和表现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体现在人对社会以及自我的动机态度和行动之中。由于情感是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现实反映的固定情绪形式,因此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深刻性。一经固定下来,确实很难改变它,尤其是亲情。自古以来,一国之君也好,普通百姓也好,情感会始终伴随着他。康熙也不例外。
由上可见:追逐皇权,是人性所至:依赖情感,同样是人性所至。而皇权与情感在有些情况下是一致的,在有些情况下是不一致的,甚至是冲突的,并且还会很激烈。有时又必须以牺牲一方作为代价。当皇权和情感在目标上趋于一致时,其表现必然是一种兴奋与狂热:当皇权和情感在目标上趋于背离时,其表现也必然是一种犹豫与苦闷。《康熙王朝》朝是在皇权与情感的较量中展开故事的。
康熙是从一个天资聪慧的少年走上王位的,这时的康熙和常人有着共同的心理和情感,比如天真活泼真诚待友、任性淘气、机智果敢等。然而,在他亲政以后,他的帝王气质逐渐显现出来,尤其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打击和生死较量之后,他作为人的情感则一点点退隐,而皇权逐渐充满了他的心灵。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多情可爱的“龙儿”终于变成了“朕”。
蓝齐儿是康熙最疼爱的女儿,可谓父女情深。作为一个皇帝,他不得不忍痛割爱违心的将女儿嫁给葛尔丹:作为一个父亲,他的心灵承受着情感的煎熬。当蓝齐儿质问他“你是皇帝,为什么不能保护自己的女儿”时,他告诉女儿“你就当是为大清国殉难了吧”。这种理直气壮而又不近情理的话语其中包含着多少的辛酸和无奈。于是在皇权和情感的较量中,他两次亲征,决心剿灭葛尔丹以解国仇家恨,这是皇权和情感较量之后进发出的仇恨火焰。
第一次交战。蓝齐儿闯入两军阵营大喊停战,而康熙没有顾及自己的亲生女儿。果断下令“大战在即,不能为一个丫头乱了军心,现在,谁挡在朕的面前。谁就是朕的敌人。”这时的皇权战胜了亲情,大清的利益高于一切。当激战结束时,康熙对不顾劝阻去寻找蓝齐儿的容妃所谁说的话更说明了他在皇权和亲情面前的抉择:“你们死了,朕会伤心很久,但朕绝对不会因为骨肉之亲而放弃天下大义,坏了君王之道。”这一场战争,对于康熙与葛尔丹来说,是皇权的较量,对于康熙与蓝齐儿来说,是情感的较量。
第二次交战,康熙大获全胜,消灭了葛尔丹,皇权是胜利了,但情感却失落了。当他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找到了蓝齐儿。诚恳地向她道歉并准备接她回宫时,蓝齐儿冷冷地回敬他,“你是大清国的皇帝,而我是葛尔丹大汗的王妃,你没有权利再命令我。”这是对他不顾亲情一手造成了这场悲剧的怨恨。看着痛不欲生的女儿和外孙。康熙心如刀绞,他悲痛地跪在女儿面前请求女儿的理解和原谅。当女儿决意要留在草原抚养遗孤时,康熙留下了自己的龙辇,深情地对女儿说:“我和你额娘都很想你,你随时都可以回家。”在这里,康熙流露出来的是浓浓的亲情。
这场战争,康熙是以一个皇帝和父亲的双重身份在较量。为了大清的利益,他拒绝了亲情,为了父女的亲情,他又放下了皇帝的尊严。这场较量,是皇权与情感的较量。
还是这场战斗,胤褆急功冒进,被葛尔丹抓获,却谎报是受伤迷路而晚归。当康熙得知他被俘的真相时。狠狠地煽了他一个耳光。然后又重重地煽了自己一个耳光。这两个耳光。前者是出于皇权,后者是出于情感。班师回朝后,胤褆又失去理智,迫不及待要除掉太子。事情败露后,康熙一面痛骂他禽兽不如,将其软禁并抄家,一面又下令给胤去枷治病,说他有冤屈。而对待太子胤初,康熙更是恨铁不成钢,他多次容忍他的过错。但始终没有把他培养成一个理想的君王,为此他伤透了脑筋,也耗尽了心血,他只能把这一切看成是自己的罪过。作为父亲,他真的不忍心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下手,但作为皇帝。他又不得不大义灭亲。康熙在受着皇权和情感之间的煎熬。
在剧中,作为常人的玄烨和作为皇帝的康熙不断进行着较量,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为了大清国的利益。他不得不一次次地作出选择,而选择的艰难和痛苦就构成了人物形象丰富的信息和复杂的特点。康熙的性格有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每一次重大的政治斗争都会对他的皇权和情感产生强烈冲击和影响,并由此改变他原有的善恶标准与是非观念从违心地斩杀了苏克沙哈到秘密地监视魏东亭,从委曲求全与索尼孙女赫舍里成亲到和苏麻喇姑的有情无缘,从冷落周培公到囚禁姚启圣,从威逼蓝齐儿远 嫁到贬容妃为奴,从弹劾索额图、明珠到放逐李光地。从软禁胤到废除太子。这一切都真实细腻地表现了康熙在皇权和情感之间选择时矛盾和痛苦的两难心态。
该剧的编者朱苏进说:“历史题材作品不是历史,而是历史的‘诗化’。‘诗化’是个前提。我们在选择历史素材的时候,不是看某一段或是可在历史上的价值是否重大,而是看他是否能引起‘激动’,只有这一个尺度。激动,绝对是某一种个人情怀或情感的尺度。无论说它准确还是不准确。正确还是不正确,激动了就是成功的前提。没有这更可靠的。”说得多么的好,“激动”即“尺度”。怎样才能“激动”,那无非是剧中的人物或情节流入观众的心灵,和观众发生共鸣。那就是把康熙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去塑造,而人有七情六欲,需要宣泄。因而,只有表现了“情”和“欲”。才算是迎合了观众的口味,观众才会“激动”。“情”即情感,“欲”即欲望。作为人,康熙有感情,作为皇上的人,康熙有对皇权的占有欲。朱苏进的这种审美追求,和追求历史真实的原著者二月河的小说是径庭相异的。“他实际上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抽去了援助中的非常有限、非常微量的素材。”难怪二月河在《康熙王朝》刚刚上映时。他表示在现阶段不想对电视剧作过多评论,他还认为,编剧有再度创作的权利,并表示“不在乎”。
历史剧是用现在的眼光看古代,史料应该是古代的,比如臣子跪在皇上面前大叫“万岁,万岁,万万岁!”等。没有了这些,就不像古代的事情了,史料也就失真了,皇上的绝对权威就消解了。但生活应该是现代的,比如对宠妃的情。对儿女的爱等。不然,观众看了就会乏味、无劲,就会失去观者的趣味。因此,剧中肯定有古代人的感觉,同时也有现代人的情趣。古代人的感觉:康熙,是真龙。是天之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甚至连帝王的生活就不敢想象。他们从来没有或很少把帝王看成也是一种人的生存状态,甚至连正常的生理现象也会感觉和普通人不一样。现在人的感觉:康熙,他是个君王,它是承袭顺治并在孝庄太后等一些忠臣良将的辅佐下登上皇帝这个宝座的。他是个君王。也是个父亲,他也曾不是君王,也曾当过儿子。因此,他也有许许多多的苦恼,许许多多的无奈,许许多多的失败。他具有天子之情怀,同时也具有人之子之情怀,他既君临天下,又为天下所制。
秦始皇也好,三皇五帝也好。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康熙也是同样,他也是一个人。并且是一个性格非常丰富、非常对立、非常矛盾的人。他有普通人的情怀。他有许多亲戚、大臣和亲人。处理和这些人的关系是表现为常人的情怀。而由于他的皇权,他还有帝王情怀。当他的普通人的情怀和帝王情怀发生冲突时。作为帝王往往帝王情怀要战胜普通人的情怀,这一点是和普通人是不同的,普通人当权利和情感发生冲突时。在某些情况下还会考虑情感因素,而帝王是决不会考虑的。这是因为,一是普通人没有那么强的权力欲;二是普通人暂时失去了以后可能还有机会。而帝王却不一样,一是帝王有很强的权力欲;二是帝王一旦失去了有可能失去天下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帝王必竟是帝王。天下是他的,他不允许别人违背他的意志,这又是帝王的情怀,而普通人一旦失去某些权力,他会想这个权力本来就不是他的,是别人给的,这又是普通人的情怀。
随着社会的发展,从古代到现代,很多东西都在变,连山水都在发生着变化,何况是人。康熙经历过的事情,现在人不一定经历过。因为它是帝王:现在人经历过的事情,康熙也不一定经历过,因为时代不同了。可有一点,在对待权力和情感这方面,古代人和现代人变化不是太大或根本就没有变化。拥有权力,古代人想,现在人也想,享受情感。古代人想,现在人也想,这就是人性,这种人性又是很难改变的,比如人还是在孩提的时候,就知道抢东西,要妈妈,前者可指权利,后者可为情感。对于现代人,想拥有权力,这没有错。关键是怎样用这个权利:想拥有情感,这也没有错。关键是不能滥享。在权利和情感冲突时,要有平常心。这可能是本电视剧留给我们现在人的一个很重要的思考吧!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今天来探讨《康熙王朝》中皇权和情感这个敏感的问题才具有它的实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