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儿童外感发热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辛温解表 清热劫邪 透疹退热
外感发热是临床上儿童最常见的疾病症状之一。儿童外感发热的特点是病势迅猛,转变快速,体温常达40℃左右;部分儿童出现抽搐惊厥的危险症侯。笔者在近3年中运用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应用辛温解表、清热劫邪、透疹退热等方法治疗儿童高热50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50例均为2007-2009年来我院住院患儿。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者6个月,年龄最大者7岁;病程最短者24小时;最长者达1周。血常规检查23例血象偏高;27例血象不高。临床主要症状表现:发热(体温均在39.3℃-41.2℃)之间,惧风喜暖无汗,有的则是虽汗出但不解,多数儿童面色红赤,口渴欲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部分儿童咳嗽气喘,伴有咽喉肿痛,颔下淋巴结肿大。也有少数患儿大便稀溏呈清水样。舌红而苔薄黄腻;脉象浮数或洪大。
2 治疗方法
外感表寒证:则以辛温解表、透疹劫邪之法为主,其基本方药用:麻黄、桂枝、青蒿、柴胡、前胡各15g、荆芥、防风、葛根、白术、茯苓、桔梗各10g,外感里热证:则运用清热祛邪,滋服止渴之法为主。其基本方药用:青蒿、柴胡、芦根、黄芩各10g,葛根、白术、甘草各15g,生石膏30-50g,随证加减,淋巴结肿大者佐以消肿散结之品:如连翘、天花粉、蒲公英、金银花各12g;咳喘甚者佐以杏仁、地龙、鱼腥草、瓜萎皮、贝母各10g以止咳平喘。咽喉肿痛者则佐以,金银花、板兰根、连翘、山豆根、天花粉各12g,而利咽消肿。煎药及服药方法,药物应在清水中浸泡30分钟后煎煮,先大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40分钟,药汁煎至200-250ml后即可。小龄儿童应少量多餐分服:3岁以上儿童每日分2-4次服。
3 治疗结果
显效39例(服药后体温下降少许,2-3剂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症状得到改善或消失)。有效(服药后体温逐渐下降,3—4剂后体温恢复正常,主要证状基本消失或改善);无效1例,药后体温不下降,主要症状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99%。
4 病案主例
例1,王某,女2岁,2008年2月14日初诊。其母代诉前日贪玩凉水,夜里发热并伴有咳嗽,现咳嗽加剧。刻诊:小儿口渴面赤,烦躁不宁,恶寒高热,嘴唇周围散布有少许疱疹,查体温T40.2℃,咽部明显充血、右肺听诊有湿罗音。脉象数而有力。舌红苔黄腻。血检:wBel5x109L,N0.87胸片提示小儿患有大叶性肺炎。笔者认为其病因病机属风寒之邪侵袭入里化热,热毒阴阻肺,肺失宣降;故高热不退而咳嗽不止。药用:青蒿、葛根、黄芩各12g;瓜萎皮、鱼腥草、炙紫苑、地龙、杏仁、甘草各9g;麻黄6g;生石膏30g,煎汁至2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服药I剂后体温开始下降到38℃,咳嗽频率下降;3剂后体温下降至37.84℃,尔后石膏减量,去青蒿等退热之品,加桑白皮、炒白术各10g、续服5荆后患儿热退咳止全愈。
例2:郭某:男,6岁。2008年12月16日初诊。主诉已发热3天,乡镇卫生院输液仍不见好转。刻诊:患者全身汗出而热解,面红目赤,咽喉肿痛,稍咳,大便正常,小便稍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体温:39.80℃,咽部轻度充血,呼吸稍急促。血常规检查:WBC9.10x109/L,NO.64。笔者诊断为风邪袭表,腠理失司。故治以祛风解表,退热为主,药用:柴胡、前胡、中蒡子、生地、淡豆鼓备10g、茯苓、白术、葛根、枯便各9g、二花、连翘、青蒿、薄荷、甘草备6g,煎汁热服,每日分4次分服,服药1剂后,患儿开始退热,3剂后热退全愈,临床症状消失。
5 讨论
小儿因脏腑娇嫩,新陈代谢较差,肾精的充盈远远不能满足小儿生长的需要,导致儿童后天不足,故极易受到外邪的侵袭,特别是风、寒、湿、温尤为甚之。小儿感邪又极易转变;其特点是发病快,人里化热时间短并呈持续高热,常在40。C左右,误治易转变为他证,严重者时常发生惊厥、抽搐。因小儿高热发病原因复杂,故辨证分型是关键,用药精当才能获得很好的疗效,辨证分型准确,方可避免误治,基本原则是:表证一定要以解表退热为主,(即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故用、麻黄、桂枝、前胡、中蒡子、薄荷等效果极佳;若小儿高热数天,且内热轻微时,呈半表半里证候时,可以用辛凉解表药治之,以达透疹逐热之功效;里热严重者,方可用清热泻火之佳品。如:生石膏、黄芩、芦根、葛根、金银花等清泄里热,热退儿安。现代药物研究证明:柴胡、前胡、生石膏、青蒿等都具有很好的退热作用以逐风透疹的功效;金银花、天花粉、板蓝根、连翘等药物即可清热解毒,又可利咽消肿;麻黄、杏仁、地龙等具有极好的平喘作用。临床上,小儿“脾常不足”故用药时尽量避免太多的苦寒药物伤其脾胃。方中适当加入白术、茯苓等健脾保胃药物有利于小儿的治疗。又因小儿“肝常有余”得风则惊对此类患儿可加炙僵蚕,钩藤等息风止痉药。方中鱼腥草、蒲公英、黄芩、瓜蒌皮、紫苑等都是为感染炎证和咳嗽咯痰等兼证而设。
总之,治疗小儿高热的关键是辨证分型准确,随证处方用药。切忌寒凉药物太过,应注重健脾保胃,而扶正因本。
外感发热是临床上儿童最常见的疾病症状之一。儿童外感发热的特点是病势迅猛,转变快速,体温常达40℃左右;部分儿童出现抽搐惊厥的危险症侯。笔者在近3年中运用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应用辛温解表、清热劫邪、透疹退热等方法治疗儿童高热50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50例均为2007-2009年来我院住院患儿。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者6个月,年龄最大者7岁;病程最短者24小时;最长者达1周。血常规检查23例血象偏高;27例血象不高。临床主要症状表现:发热(体温均在39.3℃-41.2℃)之间,惧风喜暖无汗,有的则是虽汗出但不解,多数儿童面色红赤,口渴欲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部分儿童咳嗽气喘,伴有咽喉肿痛,颔下淋巴结肿大。也有少数患儿大便稀溏呈清水样。舌红而苔薄黄腻;脉象浮数或洪大。
2 治疗方法
外感表寒证:则以辛温解表、透疹劫邪之法为主,其基本方药用:麻黄、桂枝、青蒿、柴胡、前胡各15g、荆芥、防风、葛根、白术、茯苓、桔梗各10g,外感里热证:则运用清热祛邪,滋服止渴之法为主。其基本方药用:青蒿、柴胡、芦根、黄芩各10g,葛根、白术、甘草各15g,生石膏30-50g,随证加减,淋巴结肿大者佐以消肿散结之品:如连翘、天花粉、蒲公英、金银花各12g;咳喘甚者佐以杏仁、地龙、鱼腥草、瓜萎皮、贝母各10g以止咳平喘。咽喉肿痛者则佐以,金银花、板兰根、连翘、山豆根、天花粉各12g,而利咽消肿。煎药及服药方法,药物应在清水中浸泡30分钟后煎煮,先大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40分钟,药汁煎至200-250ml后即可。小龄儿童应少量多餐分服:3岁以上儿童每日分2-4次服。
3 治疗结果
显效39例(服药后体温下降少许,2-3剂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症状得到改善或消失)。有效(服药后体温逐渐下降,3—4剂后体温恢复正常,主要证状基本消失或改善);无效1例,药后体温不下降,主要症状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99%。
4 病案主例
例1,王某,女2岁,2008年2月14日初诊。其母代诉前日贪玩凉水,夜里发热并伴有咳嗽,现咳嗽加剧。刻诊:小儿口渴面赤,烦躁不宁,恶寒高热,嘴唇周围散布有少许疱疹,查体温T40.2℃,咽部明显充血、右肺听诊有湿罗音。脉象数而有力。舌红苔黄腻。血检:wBel5x109L,N0.87胸片提示小儿患有大叶性肺炎。笔者认为其病因病机属风寒之邪侵袭入里化热,热毒阴阻肺,肺失宣降;故高热不退而咳嗽不止。药用:青蒿、葛根、黄芩各12g;瓜萎皮、鱼腥草、炙紫苑、地龙、杏仁、甘草各9g;麻黄6g;生石膏30g,煎汁至2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服药I剂后体温开始下降到38℃,咳嗽频率下降;3剂后体温下降至37.84℃,尔后石膏减量,去青蒿等退热之品,加桑白皮、炒白术各10g、续服5荆后患儿热退咳止全愈。
例2:郭某:男,6岁。2008年12月16日初诊。主诉已发热3天,乡镇卫生院输液仍不见好转。刻诊:患者全身汗出而热解,面红目赤,咽喉肿痛,稍咳,大便正常,小便稍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体温:39.80℃,咽部轻度充血,呼吸稍急促。血常规检查:WBC9.10x109/L,NO.64。笔者诊断为风邪袭表,腠理失司。故治以祛风解表,退热为主,药用:柴胡、前胡、中蒡子、生地、淡豆鼓备10g、茯苓、白术、葛根、枯便各9g、二花、连翘、青蒿、薄荷、甘草备6g,煎汁热服,每日分4次分服,服药1剂后,患儿开始退热,3剂后热退全愈,临床症状消失。
5 讨论
小儿因脏腑娇嫩,新陈代谢较差,肾精的充盈远远不能满足小儿生长的需要,导致儿童后天不足,故极易受到外邪的侵袭,特别是风、寒、湿、温尤为甚之。小儿感邪又极易转变;其特点是发病快,人里化热时间短并呈持续高热,常在40。C左右,误治易转变为他证,严重者时常发生惊厥、抽搐。因小儿高热发病原因复杂,故辨证分型是关键,用药精当才能获得很好的疗效,辨证分型准确,方可避免误治,基本原则是:表证一定要以解表退热为主,(即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故用、麻黄、桂枝、前胡、中蒡子、薄荷等效果极佳;若小儿高热数天,且内热轻微时,呈半表半里证候时,可以用辛凉解表药治之,以达透疹逐热之功效;里热严重者,方可用清热泻火之佳品。如:生石膏、黄芩、芦根、葛根、金银花等清泄里热,热退儿安。现代药物研究证明:柴胡、前胡、生石膏、青蒿等都具有很好的退热作用以逐风透疹的功效;金银花、天花粉、板蓝根、连翘等药物即可清热解毒,又可利咽消肿;麻黄、杏仁、地龙等具有极好的平喘作用。临床上,小儿“脾常不足”故用药时尽量避免太多的苦寒药物伤其脾胃。方中适当加入白术、茯苓等健脾保胃药物有利于小儿的治疗。又因小儿“肝常有余”得风则惊对此类患儿可加炙僵蚕,钩藤等息风止痉药。方中鱼腥草、蒲公英、黄芩、瓜蒌皮、紫苑等都是为感染炎证和咳嗽咯痰等兼证而设。
总之,治疗小儿高热的关键是辨证分型准确,随证处方用药。切忌寒凉药物太过,应注重健脾保胃,而扶正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