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论述了景宁县渔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及主要作用,对渔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阐明了发展壮大渔业专业合作社的对策,以进一步促进景宁畲族自治县渔业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关键词 渔业合作社;作用;问题;对策;浙江景宁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296-01
1 景宁畲族自治县渔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景宁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景宁县农业局、水利局等职能部门的指导下,景宁县渔业合作社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施行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截至2013年12月30日,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渔业合作社84家,其中79家于2007年7月1日后注册成立,占总数的94%。从区域分布来看,每个乡镇、管理区均注册有合作社,其中省级示范合作社4家,市级示范合作社4家,县级示范合作社8家,有大部分合作社是没有实体的,仅是在工商注册而已。
2 渔业专业合作社的主要作用
2.1 促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
大多渔业合作社能够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流动,发挥了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有力推进了农业主导产业的形成。如景宁畲族自治县山水鱼专业合作社、自强稻田鲤鱼合作社以市场为依托,有计划地组织会员到温州、宁波等地开拓市场,指导会员有序竞争、抢占市场,经过多年积极运作,已经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良好局面。
2.2 确保渔业产品质量安全
近年来,景宁县渔业专业合作社注重打造优质品牌,促进了渔业标准化建设,确保渔业产品质量安全。合作社通过对苗种、饲料、渔药和商品鱼的统一配送,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有效监管,从源头上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安全[1-2]。
2.3 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农户市场经营风险
由于部分渔产品产量少而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造成销售成本高,农民个体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实施“合作社 企业 基地 渔户”的生产模式,把分散生产经营的渔民组织起来,在渔业生产过程中互相帮助,实行水产品有序销售,避免互相压价,同时,积极拓宽水产品销售市场,通过统一定价,统一销售等方式,有订单合同作保障,一旦市场发生变化,能够把农户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4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渔业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各种服务,组织各种培训,推广先进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模式,形成了服务农民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了政府职能由权力型向服务型转变。如自强稻田鲤鱼合作社、景宁畲族自治县山水鱼专业合作社敏湖渔业专业合作社等在基地内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质量,统一收购产品,并建立必要的仓储设备,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带动全县农民进行规模养殖,实现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
3 渔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规模较小,带动作用有限
由于景宁县渔业专业合作社总体还处于发展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规模普遍偏小现象。注册资金最高的250万元,最低的1万元,社员最多的217余人,最少的5人,加上很多渔业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实际上只是家庭成员或名义社员,注册资金为个人出资,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开拓力、影响力、竞争力较弱,没有真正形成社员控制的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带动农户发展能力有限,离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户增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2 资金短缺,自身发展缓慢
渔业专业合作社由于自身经济实力较弱,较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资金,大多数合作社感到资金短缺。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制订了很多扶持优惠政策,但惠及面窄、量少[3]。据统计,2005年以来,全县只有6家渔业专业合作社获得上级补助,绝大多数未获得过资金补助,严重制约合作社的发展。
3.3 管理松散,运作不够规范
总体上看,景宁县渔业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较为松散,自身运作不够规范,离“五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要求较远[4-5]。生产方面,还是以传统生产为主。生产基地获得无公害以上标准认证的仅有6家;品牌建设方面,目前注册或使用商标的合作社5家,而且品牌知名度较低,品牌作用还有待发挥;管理方面,相互套用,针对性不强,在落实过程中流于形式。只有少数合作社会举行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三会”制度。大多数合作社没有专门的财会人员。而且有的合作社社员相互之间缺乏合作意识[6];社员知识化方面,社员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而且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合作社组织过社员培训、考察;产品安全方面,产品采购供应基本没有台帐记录,没有一家产品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获得QS认证能直接进入超市的只有1家。
3.4 意识偏弱,认识尚未到位
部分乡镇对发展渔业专业合作社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没有把合作社与农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没有落实专门的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没有出台发展规划、具体措施,个别对本辖区内合作社的总体情况都掌握不够。对合作社缺乏引导、服务和支持,其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同时,县级职能部门也存在分工不明确,职能不清具体现象,目前的情况是工商部门只负责登记发照,合作社的业务指导以农业局、供销社为主,由于部门间沟通不畅,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对合作社在指导上不能到位,甚至缺位。
4 对策
4.1 因地制宜,因势引导发展
从当地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依托各乡镇、管理区的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组织当地能人、回乡创业人员,引导支持他们成立能够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合作社,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以真正起到“依托产业兴办合作社,借助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将合作社发展由当前的“数量型”向“质量型”推进。
4.2 有的放矢,积极开展培训
一是对乡镇领导和农村干部开展以合作社相关法规、政策为主的政策理论培训,以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发展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和服务意识;二是对合作社经营管理者进行业务培训,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对社员和农户开展技术类培训,提高种养科技含量[7]。
4.3 完善制度,规范内部管理
尽快建立和健全符合合作社要求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完善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运行机制,规范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强化档案管理,推行社务公开,接受成员监督。完善产销服务体系,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以及统一供种、技术培训、生产标准、包装、品牌销售的经营发展模式,健全利益分配制度,规范盈余分配等,更好地促进渔业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5 参考文献
[1] 李水根.清流县渔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实践与思考[J].福建水产,2011(2):70-73.
[2] 陈如国,许晓明.创新渔业合作组织 促进现代渔业发展[J].中国水产,2010(3):26-27.
[3] 王文彬.当前渔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家顾问,2011(10):20-21.
[4] 张玉,肖调义,陈开健.淡水渔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以攸县兴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例[J].山西农经,2011(2):56-60.
[5] 王春晓,陈岳.我国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特征分析[J].渔业经济研究,2008(2):32-36.
[6] 孙琛,赵春年,王登科.关于我国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J].渔业经济研究,2008(5):24-29.
[7] 祖岫杰,刘艳辉,刘铁钢,等.吉林省渔业专业合作组织调查与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2(3):37-41.
关键词 渔业合作社;作用;问题;对策;浙江景宁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296-01
1 景宁畲族自治县渔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景宁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景宁县农业局、水利局等职能部门的指导下,景宁县渔业合作社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施行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截至2013年12月30日,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渔业合作社84家,其中79家于2007年7月1日后注册成立,占总数的94%。从区域分布来看,每个乡镇、管理区均注册有合作社,其中省级示范合作社4家,市级示范合作社4家,县级示范合作社8家,有大部分合作社是没有实体的,仅是在工商注册而已。
2 渔业专业合作社的主要作用
2.1 促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
大多渔业合作社能够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流动,发挥了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有力推进了农业主导产业的形成。如景宁畲族自治县山水鱼专业合作社、自强稻田鲤鱼合作社以市场为依托,有计划地组织会员到温州、宁波等地开拓市场,指导会员有序竞争、抢占市场,经过多年积极运作,已经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良好局面。
2.2 确保渔业产品质量安全
近年来,景宁县渔业专业合作社注重打造优质品牌,促进了渔业标准化建设,确保渔业产品质量安全。合作社通过对苗种、饲料、渔药和商品鱼的统一配送,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有效监管,从源头上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安全[1-2]。
2.3 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农户市场经营风险
由于部分渔产品产量少而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造成销售成本高,农民个体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实施“合作社 企业 基地 渔户”的生产模式,把分散生产经营的渔民组织起来,在渔业生产过程中互相帮助,实行水产品有序销售,避免互相压价,同时,积极拓宽水产品销售市场,通过统一定价,统一销售等方式,有订单合同作保障,一旦市场发生变化,能够把农户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4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渔业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各种服务,组织各种培训,推广先进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模式,形成了服务农民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了政府职能由权力型向服务型转变。如自强稻田鲤鱼合作社、景宁畲族自治县山水鱼专业合作社敏湖渔业专业合作社等在基地内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质量,统一收购产品,并建立必要的仓储设备,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带动全县农民进行规模养殖,实现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
3 渔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规模较小,带动作用有限
由于景宁县渔业专业合作社总体还处于发展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规模普遍偏小现象。注册资金最高的250万元,最低的1万元,社员最多的217余人,最少的5人,加上很多渔业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实际上只是家庭成员或名义社员,注册资金为个人出资,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开拓力、影响力、竞争力较弱,没有真正形成社员控制的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带动农户发展能力有限,离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户增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2 资金短缺,自身发展缓慢
渔业专业合作社由于自身经济实力较弱,较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资金,大多数合作社感到资金短缺。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制订了很多扶持优惠政策,但惠及面窄、量少[3]。据统计,2005年以来,全县只有6家渔业专业合作社获得上级补助,绝大多数未获得过资金补助,严重制约合作社的发展。
3.3 管理松散,运作不够规范
总体上看,景宁县渔业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较为松散,自身运作不够规范,离“五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要求较远[4-5]。生产方面,还是以传统生产为主。生产基地获得无公害以上标准认证的仅有6家;品牌建设方面,目前注册或使用商标的合作社5家,而且品牌知名度较低,品牌作用还有待发挥;管理方面,相互套用,针对性不强,在落实过程中流于形式。只有少数合作社会举行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三会”制度。大多数合作社没有专门的财会人员。而且有的合作社社员相互之间缺乏合作意识[6];社员知识化方面,社员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而且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合作社组织过社员培训、考察;产品安全方面,产品采购供应基本没有台帐记录,没有一家产品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获得QS认证能直接进入超市的只有1家。
3.4 意识偏弱,认识尚未到位
部分乡镇对发展渔业专业合作社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没有把合作社与农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没有落实专门的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没有出台发展规划、具体措施,个别对本辖区内合作社的总体情况都掌握不够。对合作社缺乏引导、服务和支持,其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同时,县级职能部门也存在分工不明确,职能不清具体现象,目前的情况是工商部门只负责登记发照,合作社的业务指导以农业局、供销社为主,由于部门间沟通不畅,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对合作社在指导上不能到位,甚至缺位。
4 对策
4.1 因地制宜,因势引导发展
从当地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依托各乡镇、管理区的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组织当地能人、回乡创业人员,引导支持他们成立能够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合作社,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以真正起到“依托产业兴办合作社,借助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将合作社发展由当前的“数量型”向“质量型”推进。
4.2 有的放矢,积极开展培训
一是对乡镇领导和农村干部开展以合作社相关法规、政策为主的政策理论培训,以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发展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和服务意识;二是对合作社经营管理者进行业务培训,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对社员和农户开展技术类培训,提高种养科技含量[7]。
4.3 完善制度,规范内部管理
尽快建立和健全符合合作社要求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完善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运行机制,规范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强化档案管理,推行社务公开,接受成员监督。完善产销服务体系,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以及统一供种、技术培训、生产标准、包装、品牌销售的经营发展模式,健全利益分配制度,规范盈余分配等,更好地促进渔业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5 参考文献
[1] 李水根.清流县渔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实践与思考[J].福建水产,2011(2):70-73.
[2] 陈如国,许晓明.创新渔业合作组织 促进现代渔业发展[J].中国水产,2010(3):26-27.
[3] 王文彬.当前渔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家顾问,2011(10):20-21.
[4] 张玉,肖调义,陈开健.淡水渔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以攸县兴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例[J].山西农经,2011(2):56-60.
[5] 王春晓,陈岳.我国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特征分析[J].渔业经济研究,2008(2):32-36.
[6] 孙琛,赵春年,王登科.关于我国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J].渔业经济研究,2008(5):24-29.
[7] 祖岫杰,刘艳辉,刘铁钢,等.吉林省渔业专业合作组织调查与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2(3):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