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中考中阅读和作文是两大重点、难点,学生却越来越不愿意阅读有一定深度的文章。教师通过每期《读者》的阅读欣赏,使学生重视阅读,养成阅读和批注的习惯。并通过每月的阅读分享会不断激发、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用摘抄和仿写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这种做法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中考成绩,还能激发学生内心正能量,让阅读成为学生精神上的支柱。
【关键词】读者;批注;摘抄;仿写;阅读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我阅读,是因为我喜欢这么做。”非常欣赏《培养终生阅读的孩子》书中的这一观点,也希望我的学生能和我一起去践行。课标中也建议“学会定制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任教初二时,和一个基础较差的男同学交流协商,哪项作业可以暂时不做,哪项先尝试做好,最后我问他:“能否做到,或者哪项做不到?”他立马回答:“《读者》看不了。”这让我倍感意外。比起抄抄写写,他竟然对阅读更加反感,我开始感觉到或许我对学生们的状况并不了解。因此,接手初三后,我决定引导学生读《读者》,一是希望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二是觉得作为语文老师有义务带领孩子们一同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享受精神上的愉悦。
一、准备及要求
我征求全班学生意见,对学生说明要在初三进行“《读者》阅读”的理由、意义、好处;指导学生阅读《读者》的方法;要求全班人手一本《读者》,每月两期必买必读;星期六、星期天,除了阅读《读者》,基本不布置任何其他语文作业。
二、批注
刚开始接触《读者》,很多同学反映到,他们喜欢读容易理解的文章,而对于那些对人生有深入思考的一类散文就不爱读,甚至跳过,而基础较差的孩子甚至连翻开书的欲望都没有。为了“请君入瓮”,让孩子静下心來读书,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享受精神上的愉悦,我没有给他们提很多条条框框的要求,我就要求对有感想的文章可以写一两句批注,喜欢的句子可以用笔画一下,实在没有感觉的就什么都不做也可以,但务必要耐心读完。
我也和学生同步阅读,在课堂时不时和他们分享我的感受,也询问他们的爱好,另外通过阅读分享会加强情感共鸣。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读完了6本。住宿班的学生这样说:“读了《读者》我才知道,说明文也是很有趣的,原来我很怕说明文,现在我喜欢上说明文了。”“原来人物传记也可以如此动人,让我很有感触。”就连走读班的学生也说“寒假没有读《读者》,我有点不习惯了,总想念读书的感觉。”我看了听了这些话,很欣慰。作为语文老师有义务带领孩子们一同感悟这种文字带来的快乐。
课标上有建议:“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经过一个月后,学生们读书的热情已经充分调动起来了,我的要求就提高了一点:1.较长的文章要写一两句批注;2.文中体现人物性格,事物特征,表达情感思想的语句要划起来,用这些来让学生一次阅读就大概抓住文章的主题。另外我会找不同学生的书来看,看看他画了什么内容,我用红笔在他书上划我认为该画起的句子,让他知道他和老师有哪些是都画了,哪些句子是他不小心漏掉的,但这个过程绝不批评,要多表扬。
三、读后感
阅读《读者》在批注简略写下自己的感受之余,我还会布置学生在每期《读者》中选自己最有感触的一篇或者几篇文章来写一篇读后感,字数300左右。因为批注只是简单的一两句话的感受,而读后感可以让孩子再次深入地和文本对话,有了一个回味,思考,感悟的机会。我自己有这样一种感受,文字能让心灵放松,获得愉悦和力量,甚至为心中的疑虑、不安找到答案。我承认让孩子们读《读者》有功利的因素在里面,但更重要的是初三备考路上充满挑战,如何面对成功与失败,如何端正心态,这些在关键时刻比学到多少知识更加重要,老师不可能时刻关注到每个孩子的细微情绪,但是读书能让人平静,能让心绪安定下来。一个人很平和的时候就可以看清、接受、解决很多问题,这是我让学生们读《读者》的最重要目的。因此写读后感可以说就是孩子治愈自己心灵感冒的一个很好机会,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者宣泄压力和不满,或者汲取力量和阳光,或者明确方向和目标,或者就只是纯粹享受这片刻的宁静,都是很美好的生命举止。有些道理老师家长说一百遍,不如让孩子自己悟一遍来得更有效。把书读到心里去,这就是最好的德育。
四、阅读分享会
阅读分享会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一开始我会设置一些必答题和抢答题,这些题目都是围绕着文章的内容设问,只要看了就会回答,并且进行小组间的比赛以此激励学生。之后还有分享感受、讨论观点、赏析语句等形式。
初三的节奏是很紧凑的,学生每次上分享会的课都很珍惜,他们喜欢这种分享方式,讨论很热烈,分享感受既精彩又真诚。首先,这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会及时和他们分享我的阅读感受,让他们觉得别人和老师共鸣的时候,我也很想有这种交流。另外,读后感是文本与自己灵魂的沟通,而阅读分享会则是孩子和孩子之间亲密的交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世界观、认识观不同,对事物的见解就不同。因此,分享中产生共鸣或对观点发出辩论,都是对文本再认知的过程,进而收到更佳的阅读效果。也更多角度地吸取精神的力量。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心态,困难就不那么难以应对了。一个人只要愿意积极去面对,努力去尝试,其实没有什么事情是干不好的。
五、积累
中考说明中对作文的评分标准主要有选材、立意、语言、结构这四个大的方面,但很多点都与语言有关,可见其对作文评分影响的重要性。而平时学生的习作,语言上大多很贫乏,大部分通篇叙述,缺少生动的描写、高级的词句、丰富的修辞,甚至个别只有意识的流动,无事、无人、无细节。可见语言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点与难点,需要不断积累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
于是我以《读者》为读本,做好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读者;批注;摘抄;仿写;阅读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我阅读,是因为我喜欢这么做。”非常欣赏《培养终生阅读的孩子》书中的这一观点,也希望我的学生能和我一起去践行。课标中也建议“学会定制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任教初二时,和一个基础较差的男同学交流协商,哪项作业可以暂时不做,哪项先尝试做好,最后我问他:“能否做到,或者哪项做不到?”他立马回答:“《读者》看不了。”这让我倍感意外。比起抄抄写写,他竟然对阅读更加反感,我开始感觉到或许我对学生们的状况并不了解。因此,接手初三后,我决定引导学生读《读者》,一是希望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二是觉得作为语文老师有义务带领孩子们一同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享受精神上的愉悦。
一、准备及要求
我征求全班学生意见,对学生说明要在初三进行“《读者》阅读”的理由、意义、好处;指导学生阅读《读者》的方法;要求全班人手一本《读者》,每月两期必买必读;星期六、星期天,除了阅读《读者》,基本不布置任何其他语文作业。
二、批注
刚开始接触《读者》,很多同学反映到,他们喜欢读容易理解的文章,而对于那些对人生有深入思考的一类散文就不爱读,甚至跳过,而基础较差的孩子甚至连翻开书的欲望都没有。为了“请君入瓮”,让孩子静下心來读书,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享受精神上的愉悦,我没有给他们提很多条条框框的要求,我就要求对有感想的文章可以写一两句批注,喜欢的句子可以用笔画一下,实在没有感觉的就什么都不做也可以,但务必要耐心读完。
我也和学生同步阅读,在课堂时不时和他们分享我的感受,也询问他们的爱好,另外通过阅读分享会加强情感共鸣。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读完了6本。住宿班的学生这样说:“读了《读者》我才知道,说明文也是很有趣的,原来我很怕说明文,现在我喜欢上说明文了。”“原来人物传记也可以如此动人,让我很有感触。”就连走读班的学生也说“寒假没有读《读者》,我有点不习惯了,总想念读书的感觉。”我看了听了这些话,很欣慰。作为语文老师有义务带领孩子们一同感悟这种文字带来的快乐。
课标上有建议:“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经过一个月后,学生们读书的热情已经充分调动起来了,我的要求就提高了一点:1.较长的文章要写一两句批注;2.文中体现人物性格,事物特征,表达情感思想的语句要划起来,用这些来让学生一次阅读就大概抓住文章的主题。另外我会找不同学生的书来看,看看他画了什么内容,我用红笔在他书上划我认为该画起的句子,让他知道他和老师有哪些是都画了,哪些句子是他不小心漏掉的,但这个过程绝不批评,要多表扬。
三、读后感
阅读《读者》在批注简略写下自己的感受之余,我还会布置学生在每期《读者》中选自己最有感触的一篇或者几篇文章来写一篇读后感,字数300左右。因为批注只是简单的一两句话的感受,而读后感可以让孩子再次深入地和文本对话,有了一个回味,思考,感悟的机会。我自己有这样一种感受,文字能让心灵放松,获得愉悦和力量,甚至为心中的疑虑、不安找到答案。我承认让孩子们读《读者》有功利的因素在里面,但更重要的是初三备考路上充满挑战,如何面对成功与失败,如何端正心态,这些在关键时刻比学到多少知识更加重要,老师不可能时刻关注到每个孩子的细微情绪,但是读书能让人平静,能让心绪安定下来。一个人很平和的时候就可以看清、接受、解决很多问题,这是我让学生们读《读者》的最重要目的。因此写读后感可以说就是孩子治愈自己心灵感冒的一个很好机会,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者宣泄压力和不满,或者汲取力量和阳光,或者明确方向和目标,或者就只是纯粹享受这片刻的宁静,都是很美好的生命举止。有些道理老师家长说一百遍,不如让孩子自己悟一遍来得更有效。把书读到心里去,这就是最好的德育。
四、阅读分享会
阅读分享会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一开始我会设置一些必答题和抢答题,这些题目都是围绕着文章的内容设问,只要看了就会回答,并且进行小组间的比赛以此激励学生。之后还有分享感受、讨论观点、赏析语句等形式。
初三的节奏是很紧凑的,学生每次上分享会的课都很珍惜,他们喜欢这种分享方式,讨论很热烈,分享感受既精彩又真诚。首先,这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会及时和他们分享我的阅读感受,让他们觉得别人和老师共鸣的时候,我也很想有这种交流。另外,读后感是文本与自己灵魂的沟通,而阅读分享会则是孩子和孩子之间亲密的交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世界观、认识观不同,对事物的见解就不同。因此,分享中产生共鸣或对观点发出辩论,都是对文本再认知的过程,进而收到更佳的阅读效果。也更多角度地吸取精神的力量。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心态,困难就不那么难以应对了。一个人只要愿意积极去面对,努力去尝试,其实没有什么事情是干不好的。
五、积累
中考说明中对作文的评分标准主要有选材、立意、语言、结构这四个大的方面,但很多点都与语言有关,可见其对作文评分影响的重要性。而平时学生的习作,语言上大多很贫乏,大部分通篇叙述,缺少生动的描写、高级的词句、丰富的修辞,甚至个别只有意识的流动,无事、无人、无细节。可见语言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点与难点,需要不断积累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
于是我以《读者》为读本,做好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