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永远充满了争议,永远充满了话题。教育问题的困惑,其实与教育本身的使命不可分割,因为自古以来人类的教育既要求延续,又要求创新。成人将经验传授给儿童,是知识的延续,因此,教育的主题,经常由上一代决定。延续与保守,常相伴而至。另一方面,人类发挥其智慧,又不断将前人的经验推陈出新,突破原有知识的领域,不断地开拓新的境界。继承之中,又常有创新。
人类是群居的动物,群体必有其规范与纪律,儿童接受教育,是进入社会的必要过程。这一“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将新的成员塑造成能与其他成员相处的性格。于是群体决定了教育的内容。但是,群体的情况与环境常有改变,须有新的行为因应,于是新的规范与阐释取代了原有的,新的权威也应运而起。
知识的突破与创新,规范的崩解与再造,这两种趋势是人类文化日新又新的能源。于是,教育中的传承与持守,是人类社会的安定力量,却又必须保留足够的空间,让创新与再造有发展的机会。但是,教育另一特性,亦即延续与保守的一面,又常含运用已存在的权威,借安定为理由,防止有突破与创新。这两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造成教育发展方面常见的困扰。
教育应有领导风气的功能,亦即在稳定与进步之间,求取平衡;一方面在学习之中持守一定的秩序,另一方面经由理性、慎思、明辨,寻求日新又新的方向与动力。大致言之,一生教育之前段,学前及中小学阶段,以“社会化”为主,但又必须预留空间,才能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但是心智日渐成长,在大学的阶段,学生当有更多寻求创新的机会,必须以培养检验思考的能力。至研究进修的阶段,教育的功能即当以开拓知识领域为主。在成人阶段即使离开学校的学程,社会成员仍当进行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终身教育,不断保持自我成长,求取丰富的“知”“情”俱优的人生。
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教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孔子因材施教给予学生多种多样的教育。荀子以礼规范,将个人的完成自我,转为“社会化”。在儒家定于一尊,与政治权威相表里之后,儒家的更新,即转而由民间的一些支派挑起了质疑问难的功能。中国历史上,“政”与“教”往往合一,“政”对于“教”的干扰,却实在大于扶翼。
教育应有领导风气的功能。不幸,今日是风尚带着教育走。在延续与保守之中,力求创新,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功能;同样重要的,则是如何在迅速的变化中,教育仍能保持相当的品质。做到两者的平衡,不能凭借制度上的改弦更张,而需教育内容有足够的空间,让一代又一代有远见的人,能够开拓新的视野。多元与开放,即是向未来发展的空间。
人类是群居的动物,群体必有其规范与纪律,儿童接受教育,是进入社会的必要过程。这一“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将新的成员塑造成能与其他成员相处的性格。于是群体决定了教育的内容。但是,群体的情况与环境常有改变,须有新的行为因应,于是新的规范与阐释取代了原有的,新的权威也应运而起。
知识的突破与创新,规范的崩解与再造,这两种趋势是人类文化日新又新的能源。于是,教育中的传承与持守,是人类社会的安定力量,却又必须保留足够的空间,让创新与再造有发展的机会。但是,教育另一特性,亦即延续与保守的一面,又常含运用已存在的权威,借安定为理由,防止有突破与创新。这两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造成教育发展方面常见的困扰。
教育应有领导风气的功能,亦即在稳定与进步之间,求取平衡;一方面在学习之中持守一定的秩序,另一方面经由理性、慎思、明辨,寻求日新又新的方向与动力。大致言之,一生教育之前段,学前及中小学阶段,以“社会化”为主,但又必须预留空间,才能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但是心智日渐成长,在大学的阶段,学生当有更多寻求创新的机会,必须以培养检验思考的能力。至研究进修的阶段,教育的功能即当以开拓知识领域为主。在成人阶段即使离开学校的学程,社会成员仍当进行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终身教育,不断保持自我成长,求取丰富的“知”“情”俱优的人生。
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教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孔子因材施教给予学生多种多样的教育。荀子以礼规范,将个人的完成自我,转为“社会化”。在儒家定于一尊,与政治权威相表里之后,儒家的更新,即转而由民间的一些支派挑起了质疑问难的功能。中国历史上,“政”与“教”往往合一,“政”对于“教”的干扰,却实在大于扶翼。
教育应有领导风气的功能。不幸,今日是风尚带着教育走。在延续与保守之中,力求创新,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功能;同样重要的,则是如何在迅速的变化中,教育仍能保持相当的品质。做到两者的平衡,不能凭借制度上的改弦更张,而需教育内容有足够的空间,让一代又一代有远见的人,能够开拓新的视野。多元与开放,即是向未来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