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梁:奥运追梦人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1985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通法语,成毛泽东翻译
   1929年12月29日,何振梁出生在无锡,父亲是浙江上虞人,母亲是无锡前洲人。1938年何家搬到上海法租界,他转到离家较近的中法学校就读。好学的何振梁在中法学校念书时,曾跳过3次班,在中法学校7年的学习为他日后的法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随后,他经过继续深造又精通了英语等多国语言。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由于大量外事活动需要翻译,共青团中央到上海选调外语干部,何振梁被相中。就这样,他从上海到了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年轻的何振梁以其娴熟的外语,不仅光荣地担任意大利共产党代表团的翻译,还受到毛主席的关注。有一次翻译结束后,毛主席特地同他身边这位年轻的翻译亲切交谈。毛主席说:“小同志,你叫什么名字?”何振梁立即回答:“报告主席,我叫何振梁。”毛主席又问他名字怎么写,何振梁回答说:“振作精神的振,栋梁的梁。”毛主席高兴地说:“呵,振作精神,很好!”
   “阴差阳错”走上体育之路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体育事业的何振梁,最初对于组织安排他到国家体委工作,“很不情愿”。多年之后,何振梁用“阴差阳错”来形容自己走上体育之路的原因。
   1952年7月的一天,何振梁临时接到出国通知,要他作为翻译参加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十五届奥运会。在此之前,他还不知“奥林匹克”为何物。当时新中国成立还不到三年,由于国际奥委会内部反华势力阻挠,一部分委员拒绝邀请中国参加第十五届奥运会,经过艰难斗争,直到奥运会开幕式当天下午,中国才收到参加奥运会的邀请。根据周恩来总理“在奥运会上升起五星红旗就是胜利”的指示,一个由团中央书记荣高棠担任团长的40人体育代表团,连夜赶往芬兰。由于时间仓促,大部分运动员都未赶上比赛,只有游泳运动员吴传玉参加了100米仰泳预赛,可惜遭到淘汰。
   但这毕竟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升起五星红旗。当时的何振梁未曾料想,此次芬兰之行竟成为后来他一生结缘体育事业的开始。
   两次申奥,两次落泪
  作为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领路人与导师,何振梁亲历了中国奥运事业的每一次辉煌与遗憾,也将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与普及视作毕生追求而无悔耕耘。
   1991年3月,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正式成立,并于当年12月,派出北京奥申委代表团赴瑞士洛桑向国际奥委会主席递交了申请书。
   1993年,蒙特卡洛的心碎之夜。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宣布,北京以2票之差无缘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而何振梁正是当年北京申奥团的陈述人之一。当时北京申奥团的所有发言,由何振梁亲自用法语和英语交替串联。“1981年,当我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并庄严宣誓——我愿意竭尽全力为奥林匹克运动服务的时候,我心中升起一个愿望,就是看到奥林匹克运动会能在我的祖国——中国举行……”
   何振梁富有感情的演讲感动了很多人,在兵败蒙特卡洛之后,何振梁曾躲到房间里号啕大哭。虽然北京在1993年与奥运会主办权失之交臂,但此次申奥为日后的成功申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北京第二次申奥,何振梁仍然积极地参与其中。2001年7月13日,那个被载入史册的夜晚,当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北京”时,会场中一片沸腾,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们欣喜得大声狂呼。而何振梁再也忍不住激动的泪水,与身边来自中国台北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相拥而泣。
   为了申奥成功,何振梁不顾年事已高,仍然全身心地投入。由于时常要进行环球飞行,他甚至提前写好了“遗嘱”以防万一。何振梁并不愿意把那称之为“遗嘱”,他说,“那是给孩子们的一封信”。
  
   让文化在体育交流中升华
   人们常说,奥运会是和平年代里的战争,何振梁却将其视作一个范例、一种启示。他认为,在充斥着恃强凌弱与各类纷争的当今世界,奥运会向世界所展示的其实是:人与人、国与国如何在互相尊重、友好相处的前提下公平竞争,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也自然成为了处理一切奥运相关事务时的基本原则。奥运期间的文化节,以及开、闭幕式就是最鲜活的案例,开幕式上的礼仪程序和文体表演,以特有的崇高与壮美,感动着世界,生动地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精神。
   过去的奥运会大多在欧洲或北美的发达国家举行,西方文化才是其最初的文化基础。随着奥运会在汉城、东京等亚洲城市的举办,国际奥委会逐渐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与意义。在文化冲突与碰撞频繁的当下,奥运会应该提供更多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在何振梁看来,这种形式的展示不仅能减少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交流时的障碍,还有可能创造更高层次的世界文化。欧洲文明强调竞争,中国古老的体育文化看重的则是修身养性与自我提高,唯有互相学习方能达到更高的境界。而这或许也正是奥运会之于世界的另一大意义。
其他文献
独立艺术家海弟,1984年生,广东人。曾在化学实验室工作,出于对木头以及艺术的热爱,辞职专注于基于木头的雕刻创作,试图在木头雕刻中探寻存在的各种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海弟大学时读的专业是食品检验,毕业后进入一家检验机构工作。对海弟而言,实验室就像个透明的工作室一般,他甚至可以很清晰地窥探到今后的人生轨迹,“这不是我想要过的生活,它透明得有些苍白。”于是,海弟报读了中山大学的艺术
期刊
新年你最希望的状态是什么?但愿脑洞从此合不上,灵感像流水一样哗哗地流。你的身边总有一些人和事,让你觉得“啊,原来可以这样啊”,想想自己和别人身上发生的这些事情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天马行空,脑补各种可能,分享生活中的别样精彩。  于黛蕊:学《刻舟求剑》的时候,文中的“遽”很多同学都记不住,老师便说:“这个字的解释应该是匆忙,立即。看,这是个象形字,下面的‘豕’是野猪的意思,这个字就像一头
期刊
早在1940年,英国皇家开始轰炸柏林时,为了提高防御能力,希特勒下令手下修建了8座碉堡。这些碉堡建成后,具有可怕的防御能力,不仅英国皇军空袭时通常会避开它们,就连地面部队也对它们束手无策。因为,碉堡不仅有着厚厚的墙壁,里面还存有大量武器弹药和粮食。   2011年,德国政府准备改造位于汉堡的威廉斯碉堡,应该如何改造这样一座庞大的建筑物,成了德国民众关注的焦点,政府也专门发布了一份公告,向全社会征
期刊
第一次听说李娟,源于弟弟塞给我的那本叫《我的阿勒泰》的书,那时候,我还不认识她;看了那本叫《我的阿勒泰》的书,我后悔才认识她。   这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如同芨芨草那般刚强坚毅,如同草原那般粗犷浩渺,就像戈壁粗石那样平凡,却又有着溪流的柔情,春风拂面般的细腻,玛瑙样的晶莹和剔透。   我花了几近一夜的功夫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和李娟生活在一起,然后,便是彻底的失眠。当所有人都在仰望星空的时候,她看
期刊
路  一天,一头小牛要穿过一片原始树林返回草地,由于小牛贪玩,走出了一条起起伏伏、弯弯曲曲的路。   第二天,一条狗也踩着小牛的足迹穿过了树林,后来,一群羊经过,看到树林中的路,也沿着弯弯曲曲的路穿过。   附近的村民也开始使用这条路:他们进入树林,一会儿向右拐,一会儿向左转,一会儿弯腰爬坡,一会儿绕过障碍,边走边抱怨,甚至边走边咒骂,但是,没有人想找一条捷径。   多年之后,这条小路成了动
期刊
在杨先生家聊天,聊到竟有人给儿子取名叫π,我才知道还有人比我家先生更痴迷π。  一大早起来,先生说今天是π节,说得我一头雾水。“3.14呀。”他说。原来如此,3月14日是圆周率日,对π迷来说,这一天却是他们的节日。读数学专业的先生告诉我,麻省理工每年都在这天为π过生日,聚在一起大声地彼此祝福“圆周率日快乐”,讨论圆周率问题,吃馅饼(英文pie,与圆周率同音)以及其他各种以圆周率为主题的食物。举行圆
期刊
“了”   一日,一位热爱中文的朋友忽然提出一个新颖有趣而又新鲜独特的看法。  他认为“了”这个字,是方块字里最具震撼力的。  笑问缘由,他一丝不苟地说:“它是中文里的过去式——它一出现,事情往往便过去了,追悔、追叹、追泣,全都没用。”  细细一想,果然。莞尔之余,深受启示。走了、完了、断了、死了,了、了、了、了。  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了”,它一现身,天大的事,都成了明日黄花,没有商榷的可
期刊
如果世界上设有一个“颠三倒四”诺奖的话,荷兰艺术家赫尔穆特·史密特推出的一款被称为“真实的东西”的艺术装置——将可乐还原成纯净水的一套设备可以获此殊荣。  史密特在网上留言:不要笑话我,它的存在就是为了告诉我们——相比喝上软饮料,我们更难得到纯净水。网友不免议论声四起:“这是什么谬论?是一瓶纯净水的成本高,还是一瓶可乐的成本高?”面对质疑,史密特讲述了那段“相比喝上软饮料,我们更难得到纯净水”的故
期刊
董祥森:我特别喜欢看柯南。但是现在上初中了,平时到家都很晚,没有时间。怎么办呢?于是,我就想了一个办法——每个星期五的晚上,如果这个星期的午练考得还不错,就看2集;但是如果没有考好,就不能看。于是,在看柯南的欲望的驱使下,我每一次的午练都会好好考。有的时候,任性一下也不错。  @楼上:奖励自己,其实也是鼓励自己的一个好方法。  angel:小时候语文老师要求每天写日记,嫌烦,但不得不完成。于是每天
期刊
英国研究人员唐·沃森在距离诺福克郡克莱海岸仅300米处潜水时发现了一片有着约1万年历史的史前森林,其面积可能达到数千英亩。她在海下发现完整的栎树,其枝干长度达8米,科学家认为这些树木自冰河时期起就藏在诺福克海岸一带了。   沃森说:“一开始,我根本不相信我看到的是真的!能够发现那些静躺了成千上万年的树木实在太神奇了。这就像《霍比特人》或《魔戒》里的场景,是一个我们未知的世界,地理学家都为之兴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