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投资364亿元!最近,上海张江科学城又一次吸引了外界的目光:50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开工启动,涉及创新研发平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及城市功能提升等多个领域。
从上海的制高点俯瞰,张江地区的标志性建筑“鹦鹉螺”如同一抹银色涡轮,又像汲汲以求的探索之眼,发射出未来之光。这是上海光源,也是张江这片区域最核心的大装置之一。
30年前,张江还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渔村,卖酱菜、种菱角撑起当地百姓的生活。1992年7月,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园,成为第一批国家级新区。如今,张江科学城已经汇聚了1.8万余家企业,包括5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828家高新技术企业。这里集聚了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等一大批国家级科研项目与大科学设施,是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而下一步,它的目标是,“打造世界一流的科学城”。
大科学装置与大产业集群
2018年11月1日夜,通过16小时的调试,上海光源二期首条光束线站顺利出光。这意味着上海光源二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作为张江科学城著名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的同步辐射光,被科学界称为继电、X射线和激光之后,为人类文明带来革命性推动的新光源。
张江的能力,不仅仅在光子科学研究領域,它同时还是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
上海光源二期、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我国首台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平台等项目,再加上上海光源和国家蛋白质中心上海设施,将组成全球光子科学研究综合能力最强的大科学设施集聚地之一。
在张江科学城展示厅中,一个个具体项目星罗棋布,勾勒出张江科学城未来的宏伟蓝图。除了高大上的大科学装置,张江还将加速打造两大产业集群,其一就是“医产业”集群。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印发《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方案》,在京、津、沪等10个省(市)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
过去,生产药和研发药必须是同一家。近年来,一些研发人员带着技术来到上海,但却遇到摆在他们面前不可突破的壁垒——既要做研发,还要管生产。“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讲,一个产业要真正能做起来,它的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必须要打通,一定要有上下游,这样才能使这个产业技术的发展突破瓶颈。”张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涛说。
生产就意味着要融资、要拿地建厂、要去建生产线、还要做好品控。这一系列“麻烦事”宛如铜墙铁壁,使得很多创新成果到了临床二期三期就直接被大药企收购,研发人员无法充分享有药品上市后的利润。
面对这样的壁垒,有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张江开始想办法突破。“生产环节我们提供公共大平台,研发企业不用再受融资建厂、把控生产之苦。”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就可以让企业专注于研发和销售两端,将本属于一家企业内部操作的流程,变成了一条“研发——生产——销售”的生态链。
生态链的建设不仅帮研发企业打破了壁垒,也让生产企业尝到了甜头。无论对于医药产业领域,还是创新药研发生产企业来说,中国创新药已经迎来了史上最好的时代。公开报道显示,目前张江已经占到了3个“30%”——国家新药研发机构有30%来自张江,国家每年用于新药开发总预算的30%投入张江,30%的全国一类创新药带着张江的“身份证”出生。
去年2月,由君实生物自主研发的中国首个自研抗PD-1单抗“拓益”开出首张处方,全国51个城市开始销售;4月,首个国产生物类似药汉利康获批上市,中国已正式进入生物类似药时代;9月,阿里巴巴的平头哥发布最强AI芯片——含光800,测试显示1颗含光800的算力相当于10颗GPU;10月,国产芯片巨头——中芯国际宣布旗下的14nm芯片实现量产,“中国芯”迎来了又一次技术突破;12月,中国原创阿尔茨海默病创新药物“九期一”(甘露特钠胶囊)正式上市,从一纸新药证书变成了造福患者和患者家庭的一粒新药。
过去的一年里,张江科学城焕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结出众多创新成果。让“中国芯”更强,让“创新药”更多。这里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综合技术水平最高、产业链最为完整的产业集聚区,有200余家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领域企业在这里发展。这里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链最完整,专业化服务水平最高的区域。2019年全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经营总收入达800亿元,产业规模占全市近1/3。
从“园区”到“城区”:让人才都到碗里来
“张江科学城的展示厅里有一面墙,墙上有四句话对未来张江科学城的建设提出了目标和要求:‘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创新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我想,这四句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出未来我们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科学城。”在袁涛看来,张江集团作为张江科学城建设的主力军,必须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生态,让科学家能够在这里享受一个非常舒适、温馨的工作环境,让他们集中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创造更多科学成果。
芯原股份有限公司落户张江已有十余年时间,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对于张江为科学家创造的干事环境感触良多。回国创业前,戴伟民已经是美国加州大学终身教授,而他最终选择回到中国,并落户上海张江。戴伟民评价说,张江的发展从最初战略设计到最后战略实施都是有规律的,是可以复制的。这里有生产要素、科技要素的集聚,也能够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其中,政府主要积极地发挥引导、服务、协调作用,企业主要去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这种多元主体参与的模式,让企业有活力,也愿意去承担人才培养、双创的功能。
中科院院士、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国屏则表示,当年张江把他吸引过来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既有研究新药的评价中心,又有大公司,还有很好的医院,“比如说,我们的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就和浦东的国际儿童医学中心在白血病的治疗方面有很多合作研究,一定要走到医院这一层次上,才能有药出来。”
2017年,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复《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力求打造以科创为特色的世界一流科学城。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张江科学城考察时,再次发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奋斗号令。
筑巢才能引凤。张江科学城正在从“园区”向“城区”华丽蜕变,全面优化科学城空间品质。“张江要完成从园区到城区转型,特别重要一点是,要形成一个人才集聚的效应。”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陈胜云回忆,2006年前后,他到张江考察发现,下班之后这里基本上变成了一个空城。现在张江已经成为一个集生活、工作、学习于一体的地方,高端人才愿意来,而且愿意居住在这里。
去年年底,总投资约142亿元、由两栋320米超高层建筑组成的“科学之门”项目在上海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启动。上海市科创办专职副主任吴强表示,为提升张江科学城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增加张江城市副中心的吸引力,此次布局建设的“科学之门”项目,涵盖办公、商业、人才公寓、文化体育等多种功能,将打造成为张江科学城的地标建筑和富有特色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
张江的新地标,正伴随着这座科学城的发展,不断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