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一点,渐进积累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nananjing31306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好诗歌教学以培养学生一定诗歌鉴赏力,对学生感受优美的汉语言魅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丰富人文素养,养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热爱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有巨大作用。
  一、当前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诗歌教学与其它文体教学一样,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都要遵循一个渐进过程,而诗歌鉴赏能力更是要经历长期培养过程。
  比如理解、鉴赏某部作品风格,它是一个高水平的综合性能力,若没有对作品文句、艺术手法、作者情感乃至作者经历背景的相当程度理解,综合性的鉴赏无从谈起。
  必修本在前,选修本在后,因为选修内容的理解与欣赏难度更大,综合性更强,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教师做好必修部分的相关内容教学的有效性是前提,培养、提高学生诗歌鉴赏力,有赖于这个前提的成功。所以,诗歌教学要有效,关键要提高平时课堂教学的实效。
  但现实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常见情况是课时结束后的实际练习及考察中,学生对诗歌内容掌握很难到位,典型表现为对知识点的理解很混乱。常见的如“艺术手法”、“表达技巧”、“艺术特色”和“作品的思想感情”虽有交集,也有区别,在相关作答中常混淆。不仅学生如此,一些教师对“艺术手法”、“表达技巧”、“艺术特色”的准确概念也界定不清,所谓的参考答案也互为混淆。高考改卷反馈信息显示,诗歌鉴赏题得分少。
  这些问题原因多,但一个重要原因是教材中相关的诗歌“单元教学指导”有问题,集中表现为对教学目标设置多而笼统,缺乏具体性、渐进性,实践操作性不强,导致教师对知识点选择缺乏重点,无条理。
  诗歌鉴赏能力要通过若干单个知识点的理解后综合而成,理解、鉴赏的一般规律是先理解字词、句含义,其次是运用的“表现技巧”(有时也泛称为“艺术手法”);再次是整体的抒情达意,即“主旨”;最后是风格特色。这个认识规律是一个难度的渐进提升过程,绝非短时间能养成,每一个阶段有相应重点学习目标。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每个阶段目标的达成要经历相当时间的反复学与练。就以“表现技巧”为例,它的内容很深,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以景生情(或称“烘托、衬托”)、写景角度、修辞手法、用典等基础知识、技能绝非一蹴可就,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至于理解不同作家的作品风格特色,没有作品量的积累,更是无从谈起。此外,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格式,更要细心磨练。所以,教学“一课一得”就是教学目标的细化,就是讲究教学目标的条理性,学生学习的渐进性积累。
  以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语文必修1、2、3、4等四册课本中相关诗歌单元指导为例,进行说明。必修1第1单元是“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性”。必修2第2单元是“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必修3第2单元是“学习这个单元,要在课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必修4第2单元(宋词单元)是“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纵观上述“单元教学指导”,从内容到形式、从表现手法到语言特色,无所不包。其实这个“指导”无具体重点目标,无条理,可操作性不强。
  现实教学问题是,因为课时限制,教师为完成进度,胡子眉毛一把抓,面面俱到,只能匆忙而过,教学有效性不足,最终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不扎实,迁移形成技能过程无循序渐进,知识迁移能力有限。
  从接受理论角度看,学生掌握知识点一定是个遵循由点及面,由具体到综合的规律,这是一个客观规律,这个规律决定教师面对着一篇作品中众多知识点必须有所选择,有所放弃,决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二、诗歌教学中采用“突破一点,由点及面渐进积累”
  既然要有所选择,怎么选择?本人的做法是“突破一点,由点及面渐进积累”。划分出不同阶段,选择某个知识点为突破点,作为一个阶段的教学重点目标,在这个阶段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该“点”组织教学的讲与练,其他知识点稍带过,争取一课(或某个时段)一得,循序渐进地积累,以最终达到一定程度的综合理解及运用。
  在平时备课时,文本内的众多知识点尽量罗列充分,但在具体教的过程中选择某一点作为授课重点,这个点要突出鲜明。一般按照“表现技巧→抒情达意→风格特色”的过程渐进推进累积。
  这个“点”不能只局限于课内篇目,对同一作者相近或相关作品要适当延伸补充,以强化学生的阶段性理解与把握。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背景结合,重点讲授景物意象的深刻意蕴,进而掌握“景情交融”的表现技巧。补充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结庐在人境》,学生对通过意象形成“景情交融”的表现技巧,就有一个清晰的理解过程。尽可能打破各册教科书的编排顺序,将后面必修本上的相关作品提前来上,以便形成一个个不同系列。例如,为讲授诗歌善于借助鲜明而意蕴丰富的意象来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必修4中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必修3中的杜甫《登高·风急天高》、李商隐《无题·锦瑟》等可以集中于一个时段上。用“突破一点”方法传授知识点“意象·景情交融”,学生掌握效果比面面俱到式(实际上是蜻蜓点水式)讲授明显有效。又如介绍用典的艺术手法时,可以同时集中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的《蜀相》等作品讲授。用“突破一点”方法传授知识点可以在相对集中的时段内获得,巩固相对完整的知识点。
  观察近年来福建省语文高考中诗歌鉴赏考察的题型要求,很具体,但也是有规律可循,考察点主要围绕着“表现技巧”、“抒情达意”两个角度设题,一般设两道题,后一题常为综合题型,综合题通常得分较低。“突破一点”的教法尝试,证明有利于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只有局部基础知识扎实,才可能达到综合理解。
  ★作者单位:福建建宁一中。
其他文献
学生写作文,特别是议论文,感觉无话可说,很大一部分原因在头脑中缺货,而缺货只是一种假象,只要帮学生理一理,它就会感觉到,素材多得用不完。理的途径有多条,最主要的有两条:一是理教材,二是理生活。这里只说理教材。怎么理?概述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生平,合理分清类别,确定可用角度,变换转述重心。下面就以一次作文训练为例,看学生是如何运用课本素材的。  一、题目  2013年12月5日,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
在许多的公开课上,上课的老师就会很注重对课堂时间的把握,以保证一节课的有头有尾,假如中间某个环节出现了一些问题,老师也会掐住预设环节的时间,尽量用简单解释、一笔带过的方式,或省略另一环节的方式,保持课堂的完整性。都说教学是不设防的,各门各派教学观念有区别,方式有区别,课堂结构也有区别,但是它们都指向了同一的教学理念和同一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改中,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标为导向,只要做到了这两点,教育
一、阅读地点可变换  1.丰富资源图书馆,得天独厚此优先  目前各所学校都拥有自己的图书馆与阅览室,在进行各项评估时也往往会参考学校的藏书量,但在对这些藏书的阅读价值进行开发的环节上却有很多学校不甚理想。一边是堆积如山的图书,一边是冷冷清清的阅览室,形成鲜明对比,有效利用图书馆可始于开设阅读课。  学校可根据图书馆阅览室的容量安排相应班级进行阅读课,上课时由专门图书管理员(或语文教师)负责课堂实施
在记者的采访中,众多有识之士都回避了“产业化”的提法,不约而同地表示,我国高校的市场化程度“远远不够”。  他们的话正应验了去年刚刚故去的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所言:“公共教育制度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的约束,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学校对学生,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均不负责。要改变这种状况,通过以往的改革措施是无效的,唯一的出路是走市场化道路。”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大教授周洪宇对本刊记者直言:“关注教育改革
小读书,就从教科书上得知,中国革命的胜利全靠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及至长大,渐省世事,跑遍东方西方,看到各国穷人的窘困和愤懑之后,常思考中国共产党的取胜除此三大法宝之外,还有一大法宝隐而未宣,或者叫做三大法宝之根基,无此则三大法宝也不立。这一法宝应该称为“还富于民”,简而言之,就是带领人民走向富裕。  纵观中国革命史,延安之前,这一法宝,表现为分田分地;延安时期,表现为减租减息;
暌违数年,继三卷本的《1Q84》之后,《地下》中文版终于得以面世。从村上春树本人的创作履历看,如此大部头、题材严肃深入的非小说类作品是绝无仅有。村上春树以一个记录者的身份,在震惊世界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发生后访问了60多名亲历者,记录并整理其证言,让这起发生在近20年前的惨剧得以完整呈现在对它熟悉又陌生的中国读者面前。  一如本书的译者、翻译家林少华在译序中所言,《地下》与《1Q84》有着不止于
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7月30日上午,吉林省公安厅高速公路公安局“典型感召”主题巡回演讲报告会在延吉举行,来自全省的高速公安干警代表参加会议。  報告会上,长平大队政委杨勇、拉林河公安检查站站长姜永刚、延吉大队勤务三中队中队长塔怀壮、长营大队勤务二中队民警杨立保结合自身经历,围绕业绩突出、攻坚克难、队伍建设、忠诚奉献等内容向与会人员作了精彩的报告。“在这些先进典型的动情讲述中,我们看到
一、成语教学的现状和不足  1.语文教学的盲点——长期以来,教师对成语不可谓不重视,但基本都是基于成语是个必考的知识点而已,从高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掌握所接触的,有甚者还要求学生每天摘抄或背诵一定量的成语,但这种做法只能称作积累,而非教学。只记不教,只记不学,因而成为了语文学习中的一个盲点。  2.知识呈现零散无序——语文教材成语知识零散无序,成语隐含在课文之中,没有作为显性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出来。
越来越多的国内人类学者投身美国研究,尽管大家关注的主题各异,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通过对他者的理解,绕道来理解自我”。  18世纪下半叶“激进的”美国革命率先在世界上冲破了垂直关系的藩篱,开始了建设“第一个新国家”的历程。此后,欧洲人、日本人纷纷跨越大西洋、太平洋前往美国寻找开启各自未来的钥匙。在美国建国将近百年之后,清政府也派出了由“聪颖幼童”组成的公派留学生扬帆远航赴美求学,虽然幼童留美计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无疑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市场”价值的一次历史性肯定: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决议的高瞻远瞩也反衬了“市场”在中国的尴尬,在资源配置中,权力时常凌驾于市場之上。  除了“市场”机制处处受制于权力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也抑制了“市场”价值的发挥。作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中国的市场其实是一个被割裂的市场,无论是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这样的生产要素市场,还是与老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