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无疑问,奥运能够拉动北京的经济增长。”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梅松在接受《经济》记者的采访时斩钉截铁地说。据北京市旅游局预计,2008奥运年北京将接待440余万海外游客,仅旅游外汇收入将达到45亿美元。
一些国外举办城市后奥运低谷效应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从历届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来看,一般来说,从申办奥运成功到举办奥运会之间的几年间,奥运都会给举办城市及其所在的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奥运会刚刚结束后的几年(一般是4年)内,很少有举办城市能逃脱经济显著下滑的厄运。这种现象就被称为后奥运低谷效应。”梅松向记者解释说。
后奥运低谷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第一,固定资产投资显著下滑,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降低。一方面,由于赛事需要,奥运会举办前期各举办城市都要兴建大量的运动场馆来满足比赛的要求。另一方面,奥运会前,为奥运会的顺利进行所必需的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但是,在奥运会结束之后,随着与奥运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结束,固定资产投资一般会出现一个较为明显的下滑,从而对主办城市的经济增长带来一个显著的负面影响。即便是被公认为带动了韩国“经济起飞”,赛后头两年未出现明显“奥运低谷效应”的1988年汉城奥运会,其经济增长率也在1990年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
第二,房地产价格大幅回落。由于奥运会举办前期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资和发展,许多奥运主办城市在奥运会后都不同程度出现了房地产价格大幅回落的现象。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举办前后,其房地产价格增长了250~300%。然而,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其房地产价格经历了持续六年的下跌,跌幅将近60%。
第三,消费需求大幅减少。由于奥运会结束以后,随着各国运动员、代表团以及游客的相继离开,对主办城市的住宿、餐饮、旅游、娱乐等消费性需求会立即减少,这也会不利于主办城市随后几年的经济增长。1992年举办的巴塞罗那奥运会,虽然也被认为是非常成功的一届奥运会,其主办城市在赛后也仍然未能摆脱整个欧洲经济不景气的影响。
第四,赛后场馆的运营和维护成本高,使用效率低。由于奥运场馆一般耗资巨大,其运营和维护的成本也相对较高。再加上奥运会比赛后,如果场馆不能得到有效地利用,就会出现大量闲置的问题,从而使主办城市背上沉重的资金负担。即使是主办了被萨马兰奇称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奥运会”的悉尼,在奥运会体育场馆和设施方面,其奥林匹克公园每年都要拿出5000万澳元进行维护,一些比赛场馆甚至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实现收支平衡。
北京经济不会出现后奥运低谷效应
“尽管存在着上述后奥运低谷效应,但是,我们认为,后奥运低谷效应不是普遍规律,奥运会后北京经济不会出现大的波动”,梅松副院长分析说,之所以这样判断,是基于如下几点理由:
首先,从经济增长角度看。中国长期增长潜力为9.3%—9.5%,北京的长期增长潜力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能在10%左右,因而不存在后奥运时期北京经济增长下降的问题,更不会出现拐点。
其次,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其一,2008年奥运会以后,北京将加快建设顺义、通州、亦庄新城,保持必要的投资强度,这将会部分弥补奥运场馆投资的减少;其二,北京的地铁建设不会因为奥运会的结束而停止,预计从2008年开始到2015年,北京几乎每年都会有一条地铁线路开通投入运营;其三,从2007年年初开始,北京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将会减少2008年以后投资减少的落差。其四,京沪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兴建,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即将投入营运,这都会促使北京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
再次,从房地产市场来看。奥运会举办之前的最近几年,北京的房价虽然一直在快速上涨,但这并不能完全归因于奥运会的因素。经济的高速增长、人口的快速涌入、外地购房者的不断增加、人民币的加速升值等等都是近几年北京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奥运会以后,只要影响房价上涨的这些因素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只要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不发生根本性的逆转,北京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就不会出现大幅下跌的现象。
还有,从消费需求的角度来看。由于北京2006年常住人口已经突破1581万人,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以来人口总量最多的奥运会举办城市,其内在的消费需求潜力非常巨大。奥运会后外国运动员离开所导致的消费需求下降相对来说不会很大。只要我们通过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提升北京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奥运会后外国游客的数量应该也不会大幅减少,而国内游客数量会增加。
最后,从场馆建设的角度来看。其一,北京奥运会31个场馆中有三分之二为改扩建和临建场馆,较好利用了原有体育设施。其二,吸取其他主办城市成熟做法,对国家体育场等6个大型场馆及相关设施项目实施了项目法人招标。这种市场化运作模式为控制政府债务压力,保障场馆赛后利用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其三,场馆在空间布局安排上,与城市规划、大学建设、社区发展相结合,也为赛后更好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
后奥运时期对北京经济发展的建议
尽管判断北京奥运会后经济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但后奥运低谷效应的潜在风险仍然存在,如果应对不当,潜在风险变为现实的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另外,2008年以后,北京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规避后奥运经济风险,更重要的是要借举办奥运的东风,使北京经济之船在新的航道上扬帆远航。
“在后奥运时期,北京经济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梅松说道。
第一,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包括体育用品的制造和营销、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的转播销售等。奥运经济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奥运会的举办将会极大地提升北京市民以及国民体育锻炼的热情,促进大众的体育消费。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67.9%的城市居民喜欢体育运动;71.4%的居民通过电视关注体育运动;32.9%的居民在体育服装上有支出;30.2%的居民在体育书、报、刊上有支出;7.2%的居民购买过体育赛事门票。但与美国、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北京的体育产业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发展北京体育产业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将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进行发展,如体育广告业,体育博彩业(包括足球彩票、体育彩票等)。
其次,奥运会后,要以由竞技体育为主转变为以大众体育为主,让更多的普通市民能够享受到奥运会带来的体育健身便利。
再次,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奥运体育无形资产。要借助奥运机遇,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体育的品牌、形象、专利和技术等无形资产。
第二,将举办奥运的科技成果积极转化为经济产出。
不管是奥运场馆的设计、施工还是奥运开闭幕式的设计和排练,北京奥运会都采用了世界上先进的设计理念,先进的施工工艺、先进的科学技术,这对北京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在奥运会后,北京应该积极将这些优秀的科技成果加以利用,转化为经济产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三,借奥运机遇,积极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
借人文奥运的主题,大力发展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把奥林匹克公园打造成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借绿色奥运的主题,加快发展北京的环保产业,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北京成为一个以服务经济和信息经济为主体的创意驱动型经济体。
第四,改善奥运场馆的经营模式,灵活使用场馆,提高场馆使用效率。
改善奥运场馆的经营模式,就是要积极引进社会上专业的体育场馆管理公司,采用适合北京奥运场馆管理的多种经营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可以临时改变场馆的用途,提高场馆的使用效率。例如,有些体育场馆可以供旅游者参观,有些可以举办大型会议,有些甚至可以办演唱会、大型舞会等等。
一些国外举办城市后奥运低谷效应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从历届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来看,一般来说,从申办奥运成功到举办奥运会之间的几年间,奥运都会给举办城市及其所在的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奥运会刚刚结束后的几年(一般是4年)内,很少有举办城市能逃脱经济显著下滑的厄运。这种现象就被称为后奥运低谷效应。”梅松向记者解释说。
后奥运低谷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第一,固定资产投资显著下滑,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降低。一方面,由于赛事需要,奥运会举办前期各举办城市都要兴建大量的运动场馆来满足比赛的要求。另一方面,奥运会前,为奥运会的顺利进行所必需的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但是,在奥运会结束之后,随着与奥运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结束,固定资产投资一般会出现一个较为明显的下滑,从而对主办城市的经济增长带来一个显著的负面影响。即便是被公认为带动了韩国“经济起飞”,赛后头两年未出现明显“奥运低谷效应”的1988年汉城奥运会,其经济增长率也在1990年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
第二,房地产价格大幅回落。由于奥运会举办前期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资和发展,许多奥运主办城市在奥运会后都不同程度出现了房地产价格大幅回落的现象。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举办前后,其房地产价格增长了250~300%。然而,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其房地产价格经历了持续六年的下跌,跌幅将近60%。
第三,消费需求大幅减少。由于奥运会结束以后,随着各国运动员、代表团以及游客的相继离开,对主办城市的住宿、餐饮、旅游、娱乐等消费性需求会立即减少,这也会不利于主办城市随后几年的经济增长。1992年举办的巴塞罗那奥运会,虽然也被认为是非常成功的一届奥运会,其主办城市在赛后也仍然未能摆脱整个欧洲经济不景气的影响。
第四,赛后场馆的运营和维护成本高,使用效率低。由于奥运场馆一般耗资巨大,其运营和维护的成本也相对较高。再加上奥运会比赛后,如果场馆不能得到有效地利用,就会出现大量闲置的问题,从而使主办城市背上沉重的资金负担。即使是主办了被萨马兰奇称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奥运会”的悉尼,在奥运会体育场馆和设施方面,其奥林匹克公园每年都要拿出5000万澳元进行维护,一些比赛场馆甚至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实现收支平衡。
北京经济不会出现后奥运低谷效应
“尽管存在着上述后奥运低谷效应,但是,我们认为,后奥运低谷效应不是普遍规律,奥运会后北京经济不会出现大的波动”,梅松副院长分析说,之所以这样判断,是基于如下几点理由:
首先,从经济增长角度看。中国长期增长潜力为9.3%—9.5%,北京的长期增长潜力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能在10%左右,因而不存在后奥运时期北京经济增长下降的问题,更不会出现拐点。
其次,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其一,2008年奥运会以后,北京将加快建设顺义、通州、亦庄新城,保持必要的投资强度,这将会部分弥补奥运场馆投资的减少;其二,北京的地铁建设不会因为奥运会的结束而停止,预计从2008年开始到2015年,北京几乎每年都会有一条地铁线路开通投入运营;其三,从2007年年初开始,北京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将会减少2008年以后投资减少的落差。其四,京沪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兴建,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即将投入营运,这都会促使北京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
再次,从房地产市场来看。奥运会举办之前的最近几年,北京的房价虽然一直在快速上涨,但这并不能完全归因于奥运会的因素。经济的高速增长、人口的快速涌入、外地购房者的不断增加、人民币的加速升值等等都是近几年北京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奥运会以后,只要影响房价上涨的这些因素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只要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不发生根本性的逆转,北京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就不会出现大幅下跌的现象。
还有,从消费需求的角度来看。由于北京2006年常住人口已经突破1581万人,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以来人口总量最多的奥运会举办城市,其内在的消费需求潜力非常巨大。奥运会后外国运动员离开所导致的消费需求下降相对来说不会很大。只要我们通过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提升北京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奥运会后外国游客的数量应该也不会大幅减少,而国内游客数量会增加。
最后,从场馆建设的角度来看。其一,北京奥运会31个场馆中有三分之二为改扩建和临建场馆,较好利用了原有体育设施。其二,吸取其他主办城市成熟做法,对国家体育场等6个大型场馆及相关设施项目实施了项目法人招标。这种市场化运作模式为控制政府债务压力,保障场馆赛后利用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其三,场馆在空间布局安排上,与城市规划、大学建设、社区发展相结合,也为赛后更好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
后奥运时期对北京经济发展的建议
尽管判断北京奥运会后经济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但后奥运低谷效应的潜在风险仍然存在,如果应对不当,潜在风险变为现实的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另外,2008年以后,北京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规避后奥运经济风险,更重要的是要借举办奥运的东风,使北京经济之船在新的航道上扬帆远航。
“在后奥运时期,北京经济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梅松说道。
第一,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包括体育用品的制造和营销、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的转播销售等。奥运经济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奥运会的举办将会极大地提升北京市民以及国民体育锻炼的热情,促进大众的体育消费。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67.9%的城市居民喜欢体育运动;71.4%的居民通过电视关注体育运动;32.9%的居民在体育服装上有支出;30.2%的居民在体育书、报、刊上有支出;7.2%的居民购买过体育赛事门票。但与美国、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北京的体育产业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发展北京体育产业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将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进行发展,如体育广告业,体育博彩业(包括足球彩票、体育彩票等)。
其次,奥运会后,要以由竞技体育为主转变为以大众体育为主,让更多的普通市民能够享受到奥运会带来的体育健身便利。
再次,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奥运体育无形资产。要借助奥运机遇,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体育的品牌、形象、专利和技术等无形资产。
第二,将举办奥运的科技成果积极转化为经济产出。
不管是奥运场馆的设计、施工还是奥运开闭幕式的设计和排练,北京奥运会都采用了世界上先进的设计理念,先进的施工工艺、先进的科学技术,这对北京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在奥运会后,北京应该积极将这些优秀的科技成果加以利用,转化为经济产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三,借奥运机遇,积极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
借人文奥运的主题,大力发展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把奥林匹克公园打造成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借绿色奥运的主题,加快发展北京的环保产业,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北京成为一个以服务经济和信息经济为主体的创意驱动型经济体。
第四,改善奥运场馆的经营模式,灵活使用场馆,提高场馆使用效率。
改善奥运场馆的经营模式,就是要积极引进社会上专业的体育场馆管理公司,采用适合北京奥运场馆管理的多种经营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可以临时改变场馆的用途,提高场馆的使用效率。例如,有些体育场馆可以供旅游者参观,有些可以举办大型会议,有些甚至可以办演唱会、大型舞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