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也是不断成长的。李建成校长“让学生和语文一起成长”的教学主张让语文教学灵动而又充满生机。这一教学主张既关注语文的发展,也关注学生的成长,其本质是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现实基础”走向自己生命的“成长需要”。据此,我们对语文教学方法变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成长
每个人的“现实基础”和“成长需要”自己应该比别人还了解。就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他们的“现实基础”和“成长需要”的认识需要他们在自己的阅读探究中获知。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文本,让他们通过自己的阅读感悟文本的意蕴,体验作者的生活。为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我们试着为一些课文设计了“预习指导”,通过“预习指导”引导他们自主阅读。在预习指导中设计了“基础知识”“阅读探究”“搜集分享”三个内容,让他们关注知识积累、阅读实践和课外拓展。尤其注重让学生在阅读中带着“写什么”“怎么写”“学什么”“怎么学”“悟什么”和“怎么悟”等共性问题阅读,促进他们自主思考,自我建构,自生问题。学生在这种阅读建构的过程中不断从“现实基础”走向“成长需要”,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让生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课堂探究,让学生在共享学习中成长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现实基础”,即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都存在着差异。学生通过自主预习,他们在自主阅读过程中的阅读收获也是有差别的。语文课堂教学便应尊重差异,运用差异,让学生在差异交流中共享成长。我校的语文教学课堂,践行李建成校长创立的“自问自探教学法”便是一种差异教学:首先,让学生先读懂“写什么”(预习汇报:围绕课题课文写了哪些内容);接着,通过学生质疑,围绕“写什么”,探究“怎么写”(结合预习,弄清课文布局谋篇);然后,共同探究,生成有价值的共性问题;最后,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学习和交流。例如,教学五年级《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学生首先展示预习成果,汇报课文围绕课题写了法布尔热爱昆虫,法布尔的口袋总是装满昆虫等等内容;接着学生质疑:法布尔为什么热爱昆虫?法布尔怎样热爱昆虫的?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通过整合讨论,我们确立了课堂共同探究的问题——课文怎么写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学生讨论:课文先写了……接着写了……最后写了……当时有教师提出“我们是否还需要划分段落呢”,我们探讨后,觉得不可以省略,学生学会划分段落,实际就是探究作者“怎么写”。在课堂上,我们发现这样处理后,学生对课文法布尔居住的环境(热爱昆虫的背景)和法布尔热爱昆虫的事例(法布尔怎么热爱昆虫的)有了深刻理解,在阅读时能将重心放至文章“怎么写”的感悟上。这样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自主梳理课文内容,围绕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感悟,让他们在探究“写什么”时学习“怎么写”。通过这样的共享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三、 课后延伸,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成长
学生的“现实基础”和“成长需要”是不断发展的,随着阅读教学的推进,他们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现实基础”和“成长需要”也在不断提高。语文学习应顺势而行,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实践,巩固他们的“现实基础”,提升他们的“成长需要”,促进他们的生命成长。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领悟了习作方法,该如何说和写,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些都需要通过学习实践进一步探究。为此,我们在阅读延伸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究:其一,在预习指导中,我们让学生针对课文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课外搜集。其二,在课后,我们将结构、中心与所学课文相似的“同质阅读”纳入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巩固课堂上已建构的“现实基础”。其三,每节课后设计一个小练笔,或是文章的重点段落,或是文章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仿写、练写,将读写练习有机结合,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我,不断成长。
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断在“现实基础”和“成长需要”之间行走,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同时,他们也促进了语文的成长,让语文更加鲜活而又灵动。
作者简介:江苏省洪泽县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一、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成长
每个人的“现实基础”和“成长需要”自己应该比别人还了解。就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他们的“现实基础”和“成长需要”的认识需要他们在自己的阅读探究中获知。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文本,让他们通过自己的阅读感悟文本的意蕴,体验作者的生活。为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我们试着为一些课文设计了“预习指导”,通过“预习指导”引导他们自主阅读。在预习指导中设计了“基础知识”“阅读探究”“搜集分享”三个内容,让他们关注知识积累、阅读实践和课外拓展。尤其注重让学生在阅读中带着“写什么”“怎么写”“学什么”“怎么学”“悟什么”和“怎么悟”等共性问题阅读,促进他们自主思考,自我建构,自生问题。学生在这种阅读建构的过程中不断从“现实基础”走向“成长需要”,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让生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课堂探究,让学生在共享学习中成长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现实基础”,即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都存在着差异。学生通过自主预习,他们在自主阅读过程中的阅读收获也是有差别的。语文课堂教学便应尊重差异,运用差异,让学生在差异交流中共享成长。我校的语文教学课堂,践行李建成校长创立的“自问自探教学法”便是一种差异教学:首先,让学生先读懂“写什么”(预习汇报:围绕课题课文写了哪些内容);接着,通过学生质疑,围绕“写什么”,探究“怎么写”(结合预习,弄清课文布局谋篇);然后,共同探究,生成有价值的共性问题;最后,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学习和交流。例如,教学五年级《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学生首先展示预习成果,汇报课文围绕课题写了法布尔热爱昆虫,法布尔的口袋总是装满昆虫等等内容;接着学生质疑:法布尔为什么热爱昆虫?法布尔怎样热爱昆虫的?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通过整合讨论,我们确立了课堂共同探究的问题——课文怎么写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学生讨论:课文先写了……接着写了……最后写了……当时有教师提出“我们是否还需要划分段落呢”,我们探讨后,觉得不可以省略,学生学会划分段落,实际就是探究作者“怎么写”。在课堂上,我们发现这样处理后,学生对课文法布尔居住的环境(热爱昆虫的背景)和法布尔热爱昆虫的事例(法布尔怎么热爱昆虫的)有了深刻理解,在阅读时能将重心放至文章“怎么写”的感悟上。这样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自主梳理课文内容,围绕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感悟,让他们在探究“写什么”时学习“怎么写”。通过这样的共享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三、 课后延伸,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成长
学生的“现实基础”和“成长需要”是不断发展的,随着阅读教学的推进,他们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现实基础”和“成长需要”也在不断提高。语文学习应顺势而行,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实践,巩固他们的“现实基础”,提升他们的“成长需要”,促进他们的生命成长。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领悟了习作方法,该如何说和写,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些都需要通过学习实践进一步探究。为此,我们在阅读延伸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究:其一,在预习指导中,我们让学生针对课文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课外搜集。其二,在课后,我们将结构、中心与所学课文相似的“同质阅读”纳入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巩固课堂上已建构的“现实基础”。其三,每节课后设计一个小练笔,或是文章的重点段落,或是文章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仿写、练写,将读写练习有机结合,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我,不断成长。
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断在“现实基础”和“成长需要”之间行走,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同时,他们也促进了语文的成长,让语文更加鲜活而又灵动。
作者简介:江苏省洪泽县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