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建荣老师的课若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列举不出来,但听过很多节《揠苗助长》的课,唯独这节课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一、文本解读,细致入微
不同人对文本的解读有所不同,教师的文本解读直接决定了课堂的趣味。听了戴建荣老师的课,我觉得戴老师的课有两个字值得我回味。
1.揠
《揠苗助长》在过去教师的教学中,教师也许开头就会问:“同学们,揠苗助长还可以说成什么?”孩子回答:“拔苗助长。”于是一个原本与“拔”有区别的字从此之后让学生再无咀嚼之意。而戴老师对这个字的处理让我感受到教师的底蕴和教师的智慧。过去,常有人说,如果要教好孩子,孩子有一碗水,那么你就要有一桶水。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我想,恐怕一桶水远不止吧!一样的篇目,不一样的教法便会有不同的效果,这就是因为教师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和细微化的参透。
2.急
第二个让我耳目一新的字就是“急”。戴老师紧紧抓住“有个人”,让孩子用一个字说说这个人的性格。课堂上,有孩子说“笨”,戴老师抓住“揠”与“拔”巧妙地引导孩子这个人不笨。而后,孩子回答出“急”,是個急性子。戴老师抓住这一线索,顺藤摸瓜,和孩子一起去搜寻文本中这个急性子的足迹,从字词的解析一直到标点符号的运用,孩子就这样在理解中渐渐学会运用。与其说新课改给我们设定了课堂的目标,还不如说,是课堂的实践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新课改。
两个字,两处精彩的教学,令听课老师时而发出哈哈大笑。而这篇寓言,这两个字,从此也将深深烙印在我心中。
二、动情渲染,以情激情
课堂是有生命的。在教学过程中,戴老师能找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由点到面,逐步带动学生。课堂氛围是师生共同营造的,是师生共同舞出来的,是一种心与心之间的摩擦碰撞,是自然而然的。有时候,教师一句轻声细语就能达到这种碰撞,这是一份心与心的共鸣。戴老师的课堂,找准了孩子的起点,抓住了孩子的心理特征,整堂課中都荡漾着童真童趣,于是,孩子愿意和他一起舞蹈、一起陶醉。所以说,我是沉浸在童真童趣的氛围里,欣赏了这节课。
我认为寓言教学暂且先撇开文体不谈,其实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所以我认为对寓意的理解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难点,而不是重点。
我从教学阅读课文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学讲故事,首先做到正确地朗读,再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体会人物的心情、语言、动作、神态等,最后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这样,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也许会更高。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名讲故事,形式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学生能饶有兴致、绘声绘色地讲《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并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寓意:欲速则不达,我们以后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而要脚踏实地。
关于对寓意的理解,我并没有设置太多的质疑环节,我觉得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能把文章读得绘声绘色就足够了,说明他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同时,我精心设计了作业,引导学生对寓意的理解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回家把故事讲给家长听,并与家长交流,或许会有更深层次的领会。因为寓言这一文体不仅适合孩子看,也适合成年人看,尤其是这则寓言,很适合做父母的人看,说不定能对家长也起到警示、劝诫的作用,不要“揠苗助长”,摧残孩子们。
联系戴老师的课堂,我深深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在执教这节课前,我看了戴老师的录像课,也决定用学讲故事的形式组织这则寓言的教学。可是一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只是引导学生把课文读熟了而已,而对于这点一般基础较好的孩子通过自学也能完成。关于寓意的理解我也只是简单地出示“欲速则不达”完事,也不敢拓展延伸。因为是借班上课,学生我不了解,所以担心自己驾驭不了课堂,所以没有让学生畅所欲言,这应该是我这节课最大的败笔。
把自己上的课与戴老师的课一比较,发现自己需要提高的方面还有很多。
首先,对文本的解读要深入。在学讲故事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这是以后在寓言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的一个方面。在学讲故事的过程中自然引出经验教训,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适当点拨,明确寓言的寓意。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缺乏,不一定能在课堂上举出实例,一堂课下来,学生能有所领悟,能起到警示劝诫的作用,进而指导日后的言行,这就足够了。
其次,戴老师幽默机智,具有极高的教学艺术及课堂驾驭能力,学生的思维一直跟着老师转。戴老师敢于在这样的展示课中实事求是地批评学生,这在当前的公开课教学中是不多见的,他的课很实在,没有作秀的迹象。学生也是心服口服,一直跟着这位幽默的老师学讲故事。戴老师这样的魄力实在令我佩服!因为当前的课堂经常不切实际地充斥着夸赞之词,还美其名曰“尊重学生”“保护学生”。
最后,戴老师的教学策略实在令我佩服。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他鼓励学生说完整的一句话,必要时以手势配合,这是在“手脑并用”,尤其适合中低年级学生。在第二自然段阅读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强调逗号与句号的区别,这比上好几节微课来强化训练效率都要高,这其实就是习作训练的渗透啊!戴老师的板书设计也很有特色,少而精、直观、形象、易于理解,尤其是寓意的揭示,留给学生无尽的思考,因为他留下的是“欲速则________”。
虽然我很欣赏戴建荣老师的课,喜欢他的教学风格,向往他的课堂气氛,甚至有意模仿他教学的过程,但是我的课堂反馈效果仍令我失望。在这里我也不想用“画虎不成反类犬”来贬低自己,因为觉得自己依然有希望,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这跟一个人深厚的语文修养和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应是紧密相关的。
编辑 温雪莲
一、文本解读,细致入微
不同人对文本的解读有所不同,教师的文本解读直接决定了课堂的趣味。听了戴建荣老师的课,我觉得戴老师的课有两个字值得我回味。
1.揠
《揠苗助长》在过去教师的教学中,教师也许开头就会问:“同学们,揠苗助长还可以说成什么?”孩子回答:“拔苗助长。”于是一个原本与“拔”有区别的字从此之后让学生再无咀嚼之意。而戴老师对这个字的处理让我感受到教师的底蕴和教师的智慧。过去,常有人说,如果要教好孩子,孩子有一碗水,那么你就要有一桶水。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我想,恐怕一桶水远不止吧!一样的篇目,不一样的教法便会有不同的效果,这就是因为教师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和细微化的参透。
2.急
第二个让我耳目一新的字就是“急”。戴老师紧紧抓住“有个人”,让孩子用一个字说说这个人的性格。课堂上,有孩子说“笨”,戴老师抓住“揠”与“拔”巧妙地引导孩子这个人不笨。而后,孩子回答出“急”,是個急性子。戴老师抓住这一线索,顺藤摸瓜,和孩子一起去搜寻文本中这个急性子的足迹,从字词的解析一直到标点符号的运用,孩子就这样在理解中渐渐学会运用。与其说新课改给我们设定了课堂的目标,还不如说,是课堂的实践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新课改。
两个字,两处精彩的教学,令听课老师时而发出哈哈大笑。而这篇寓言,这两个字,从此也将深深烙印在我心中。
二、动情渲染,以情激情
课堂是有生命的。在教学过程中,戴老师能找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由点到面,逐步带动学生。课堂氛围是师生共同营造的,是师生共同舞出来的,是一种心与心之间的摩擦碰撞,是自然而然的。有时候,教师一句轻声细语就能达到这种碰撞,这是一份心与心的共鸣。戴老师的课堂,找准了孩子的起点,抓住了孩子的心理特征,整堂課中都荡漾着童真童趣,于是,孩子愿意和他一起舞蹈、一起陶醉。所以说,我是沉浸在童真童趣的氛围里,欣赏了这节课。
我认为寓言教学暂且先撇开文体不谈,其实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所以我认为对寓意的理解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难点,而不是重点。
我从教学阅读课文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学讲故事,首先做到正确地朗读,再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体会人物的心情、语言、动作、神态等,最后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这样,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也许会更高。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名讲故事,形式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学生能饶有兴致、绘声绘色地讲《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并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寓意:欲速则不达,我们以后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而要脚踏实地。
关于对寓意的理解,我并没有设置太多的质疑环节,我觉得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能把文章读得绘声绘色就足够了,说明他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同时,我精心设计了作业,引导学生对寓意的理解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回家把故事讲给家长听,并与家长交流,或许会有更深层次的领会。因为寓言这一文体不仅适合孩子看,也适合成年人看,尤其是这则寓言,很适合做父母的人看,说不定能对家长也起到警示、劝诫的作用,不要“揠苗助长”,摧残孩子们。
联系戴老师的课堂,我深深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在执教这节课前,我看了戴老师的录像课,也决定用学讲故事的形式组织这则寓言的教学。可是一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只是引导学生把课文读熟了而已,而对于这点一般基础较好的孩子通过自学也能完成。关于寓意的理解我也只是简单地出示“欲速则不达”完事,也不敢拓展延伸。因为是借班上课,学生我不了解,所以担心自己驾驭不了课堂,所以没有让学生畅所欲言,这应该是我这节课最大的败笔。
把自己上的课与戴老师的课一比较,发现自己需要提高的方面还有很多。
首先,对文本的解读要深入。在学讲故事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这是以后在寓言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的一个方面。在学讲故事的过程中自然引出经验教训,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适当点拨,明确寓言的寓意。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缺乏,不一定能在课堂上举出实例,一堂课下来,学生能有所领悟,能起到警示劝诫的作用,进而指导日后的言行,这就足够了。
其次,戴老师幽默机智,具有极高的教学艺术及课堂驾驭能力,学生的思维一直跟着老师转。戴老师敢于在这样的展示课中实事求是地批评学生,这在当前的公开课教学中是不多见的,他的课很实在,没有作秀的迹象。学生也是心服口服,一直跟着这位幽默的老师学讲故事。戴老师这样的魄力实在令我佩服!因为当前的课堂经常不切实际地充斥着夸赞之词,还美其名曰“尊重学生”“保护学生”。
最后,戴老师的教学策略实在令我佩服。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他鼓励学生说完整的一句话,必要时以手势配合,这是在“手脑并用”,尤其适合中低年级学生。在第二自然段阅读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强调逗号与句号的区别,这比上好几节微课来强化训练效率都要高,这其实就是习作训练的渗透啊!戴老师的板书设计也很有特色,少而精、直观、形象、易于理解,尤其是寓意的揭示,留给学生无尽的思考,因为他留下的是“欲速则________”。
虽然我很欣赏戴建荣老师的课,喜欢他的教学风格,向往他的课堂气氛,甚至有意模仿他教学的过程,但是我的课堂反馈效果仍令我失望。在这里我也不想用“画虎不成反类犬”来贬低自己,因为觉得自己依然有希望,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这跟一个人深厚的语文修养和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应是紧密相关的。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