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罗》的叙事策略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348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赛罗》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叙事语言优美凝练,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塑造鲜明生动,可谓是英美文学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奥赛罗》主要讲述了威尔斯公国的一名勇敢的将军奥赛罗因轻信小人伊阿古的谗言,而杀害自己忠贞且单纯的妻子,最终小人的谎言被揭穿,在真相大白之后,奥赛罗拔剑自刎的悲剧故事。《奥赛罗》最初的原型为意大利作家辛西奥创作的寓言故事《威尔斯的摩尔人》,经莎士比亚改编后,成了中外家喻户晓的经典名剧。自此以后,对于《奥赛罗》的各种各样的分析层出不穷,这充分体现了《奥赛罗》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戏剧张力十足,而这种戏剧张力主要得益于莎士比亚对叙事策略的巧妙运用。本文主要从莎士比亚在戏剧谋篇布局、情节推动以及叙事情境的角度对《奥赛罗》中的叙事策略进行探究。
  一、精巧的谋篇布局
   在叙事学中,故事与叙述是两个核心概念。故事指的是叙述行为的核心,即何人发生何事;而叙述则指叙述人讲述故事的过程与方式。著名文学评论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下了这样的定义:“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行动的模仿,即悲剧。”在这个意义上,悲剧的故事情节实质上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而对故事情节的安排与叙述行为则是戏剧的叙述结构安排。
  《奥赛罗》是一个关于嫉妒与轻信的悲剧,在英美文学史上这样的悲剧故事可谓是屡见不鲜,这样的题材并没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而《奥赛罗》之所以能够让这样一个题材焕发出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张力,就在于莎士比亚在叙述故事时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巧合、误会等叙事技巧,把这样一个平淡无奇、屡见不鲜的故事放置在一个精巧的布局中,让观众在一幕又一幕的场景中产生期待,情感一步步随着情节的发展推向高潮,最终达到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
  莎士比亚时代戏剧体例大多为五幕剧,故事情节的转折一般多在中间部分,剧情的高潮在结尾部分。莎士比亚的大部分悲剧创作体例基本符合那时所盛行的五幕剧要求,《奥赛罗》同样如此,由五幕15场组成。
  戏剧第一幕第一场,先是伊阿古与罗德利果出场,二人在街上相遇,在二人对话之中揭示了伊阿古对奥赛罗怀恨在心并伺机报复的原因——奥赛罗任卡西欧为副官。接着伊阿古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利用黛丝迪莫娜使罗德利果成了他的同伙,向元老告发了奥赛罗与其女儿私订终身之事。这一场戏干净利落,寥寥数语就清楚地揭示了这部戏中主要的人物关系以及故事背景与起因,没有一丝一毫的拖沓与废话。不仅如此,这一场戏作为开幕第一场也充分地调动了观众的观剧情绪。奥赛罗作为主人公在这一场戏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剧中人物出现危机是极为有效地调动观众兴趣的一种方式,观众这时会不由得为奥赛罗与黛丝迪莫娜这对恋人揪心,从而对后面的情节产生期待。
  接着剧情出现了转折点:塞浦路斯面临着土耳其军队的大肆入侵,迫于时局威尔斯公爵出面调解,使得黛丝迪莫娜的父亲不得不同意了这门亲事。主人公奥赛罗躲过一劫。然而就在观众要为主人公的幸运而长舒一口气的时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被伊阿古所蒙骗的奥赛罗将自己心爱的妻子交给了伊阿古,托付他的妻子来照料。观众不由得再次为主人公感到提心吊胆,第一幕至此大致结束。发展到第二幕,罗德利果在伊阿古的蛊惑下激怒卡西欧,导致其被解职,推动了剧情的进一步发展。黛丝迪莫娜在卡西欧的央求下为其在奥赛罗面前说情,为奥赛罗对妻子的怀疑埋下了伏笔。至此,人物之间的矛盾已经开始萌发。
  到了第三幕,黛丝迪莫娜与卡西欧的“奸情”在奥赛罗眼中已成了既定事实,人物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到了极点,人物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状态。第四幕中的手帕事件进一步催化矛盾,奥赛罗对妻子和卡西欧产生杀机,悲剧一触即发。第五幕,奥赛罗在新婚的床上亲手掐死了对自己忠贞不渝的妻子,人物之间的矛盾解决,悲剧也已然酿成。在这部五幕剧中,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第一幕第一场简洁明了地交代了人物与背景,之后矛盾冲突一步步推进升级,观众的情感也在一次次的危机与误会中走向高潮,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戏剧效果。整部戏剧结构巧妙而又环环相扣,成功地加强了戏剧的艺术表现力。
  二、强烈的情节动力
  情节动力是关系着叙述行为成败的关键要素,情节推动力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力量,缺乏动力是无法讲好故事的。《奥赛罗》最值得称道的便是其强烈而又始终如一的情节推动力,《奥赛罗》中推动情节不断演进发展的力量可以分为内外两种,即人物的情感欲望与观众的期待视野。这两种情节动力在本质上又是相一致的,人物的情感欲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观众对后面的情节进行预设,产生期待,人物的情感欲望进而调动观众的期待视野。
  就人物的情感欲望而言,伊阿古作为这部戏剧的重要角色,可以称作是这部戏剧的“动力源泉”,他的欲望是促使故事情节不断推进的关键要素。故事开场第一幕,伊阿古直接表露了自己对奥赛罗提拔卡西欧的不满与嫉妒,再加上对妻子与奥赛罗奸情的猜疑,促使他产生了推动故事情節最为关键的欲望报复奥赛罗与卡西欧,对他们的人生造成摧毁性的打击。这个欲望可谓是整部戏剧发展的推动力,其他人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这股推动力之下才做出相应的举动的,卡西欧的酒后失职,奥赛罗解除卡西欧副官的职务,卡西欧请求黛丝迪莫娜说情,奥赛罗看到在卡西欧手中的手帕,奥赛罗掐死黛丝迪莫娜,等等。人物的种种行为、种种情节的发展都是在伊阿古的推动下产生的。
  而从观众的视角来看,这部戏剧中的人物是透明的,伊阿古心怀不轨,奥赛罗不明就里,人物好坏分明,观众从始至终都抱着对伊阿古诡计被拆穿的期待观剧。在全能全知的观众面前,伊阿古的阴谋诡计就是一些雕虫小技。因此,观众看到奥赛罗被蒙在鼓里会不由得满心焦急,期待伊阿古的伎俩被戳穿。这种全能全知的上帝视角会让观众产生这样的预设:伊阿古的伎俩是不足为患的,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揭穿的,但剧情的发展却总是在将揭未揭的临界点,让观众时刻带着有人去揭穿阴谋、阻止悲剧的期待去观剧。不仅如此,莎士比亚还借助人物独白来调动观众的期待视野,第一幕与第二幕的结尾处,莎士比亚安排主要人物伊阿古进行独白,向观众表露自己的欲望与计划,暗示后面情节之惊险,让观众时刻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中,为奥赛罗与黛丝迪莫娜的命运捏一把汗,这便是这部戏剧的外在的情节推动力,观众的期待视野使其没有出神与离场的欲望,推动故事情节走向高潮。   三、含蓄的叙事情境
  莎士比亚在叙事情境的构建上极其擅长运用意象。意象是人物情感的含蓄表现,是将人物抽象、主观、含蓄的内在情感通过具体形象的物象呈现出来,在构建叙事情境上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烘托环境氛围、塑造人物形象、强化人物情感、深化作品主题,作家多借助比喻等修辞方式来创设理想的叙事情境,多方面地调动观众的感官体验,激发读者深刻感悟作品语言的欲望与兴趣。
  《奥赛罗》中运用了一系列隐喻性很强的叙事意象,构建了一个含蓄蕴藉、暗流涌动的叙事情境,不仅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也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能够让观众全身心地投入观剧体验中。“海”这一意象在《奥赛罗》中多次出现,而且每次出现都伴随着主人公奥赛罗强烈的情感转变。“海”第一次出现在奥赛罗对黛丝迪莫娜表明真心时:“如若我不是真挚热爱美丽的黛丝迪莫娜,即便赠予我海洋中的一切宝物,也无法让我舍弃我的自由。”在这一幕中,“海”象征了奥赛罗对黛丝迪莫娜真挚、热忱的爱。“海”又一次出现是奥赛罗误会黛丝迪莫娜与卡西欧有奸情,胸中满腔的恨意喷薄而出之时,此时“海”成了波涛滚滚、汹涌澎湃的黑海,象征着奥赛罗对爱人背叛的满腔愤恨。“海”的两次出现,暗示着奥赛罗对黛丝迪莫娜由爱转恨的强烈情感转变,使得奥赛罗轻信小人、猜忌爱人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杨柳曲》也是《奥赛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构建叙事情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奥赛罗已经完全被伊阿古的骗局所蒙蔽,产生了杀死爱人黛丝迪莫娜的动机并准备行动之时,一首忧伤的曲子《杨柳曲》徘徊在黛丝迪莫娜的心间。这首曲子如泣如诉,充满了悲凉、哀怨之感,透出了死亡的气息。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的那个夜晚,《杨柳曲》不自觉地从黛丝迪莫娜喉间溢出,在诉说着这个美丽的女子对丈夫的幽怨与困惑。这首曲子不仅暗示了这对苦命恋人的悲惨结局,也预示了黛丝迪莫娜惨死于深爱的丈夫之手的悲剧命运。
  在《奥赛罗》中,莎士比亚使用了很多诸如此类的意象来构建叙事情境,它们内涵丰富,形象具体鲜明,不仅有力地推进了叙事节奏,也强化了人物情感表达,创设了一个情感氛围浓厚的叙事情境,极易激起读者以及观众的情感共鸣。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意象使用恰如其分,在叙事过程中达到了预期效果,可见在创作阶段他已经对受众状况进行了充分分析。尤其是对于注重现场效果的戏剧创作,叙事情境是关系着戏剧成败的重要因素,剧作家要充分考虑戏剧的现场舞台效果,保证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中讲好故事,抓住观众的心,将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这是需要剧作家构建叙事情境来引起观众共鸣的。《奥赛罗》的成功之处也就在于此。
  四、结语
  《奥赛罗》作为一部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悲剧经典之作,最为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对人性之恶的深刻剖析、揭露,还在于莎士比亚叙述故事时对叙事策略的巧妙运用。在莎士比亚的谋篇布局之下,奥赛罗的悲剧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个人性格的悲剧,而是更加有普遍性的种族的悲剧、政治的悲剧,乃至是时代的悲剧,戏剧的主题也因此具有了更加深刻的社会意义。在《奥赛罗》中,环环相扣、节奏紧凑的谋篇布局深谙人心,一以贯之的情节动力以及含蓄蕴藉、形象鲜明的叙事情境,使得这个原本司空见惯的老套悲剧故事展现出了震撼人心的艺術感染力,直击人心。正是莎士比亚这种对人性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叙事策略的娴熟运用,使得《奥赛罗》能够在世界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至今仍无可与之比肩者。
其他文献
川端康成(1899-1972),毕业于(现在)东京大学国文科,是日本新感觉派的小说家。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篇小说《伊豆舞女》是其初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1926年发表于《文艺时代》杂志上。该篇小说是以作者1918年19岁时在伊豆天城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而写成的。《伊豆舞女》作为青春文学,描写了由于“孤儿气质”而烦恼的学生“我”在伊豆之旅中与天真烂漫的舞女相遇,而被治愈的过程。  关于《伊豆舞
期刊
若论古代诗歌评论家,我最喜清代袁枚(1716-1797).40岁辞官告归,筑园江宁小仓山,号随园,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江南宁静园林,《随园诗话》如山间溪流,奔泻而出,潺潺而响.“
期刊
公元805年,由于唐代“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今天的常德)任司马,这一去就是十年,从33岁到43岁,刘禹锡人生最好的年华就是在朗州这片土地上度过的。从政治前途来看,朗州似乎是他人生的失意之地,但也正是如此,这里也是他思想境界的升华之地。刘禹锡现存有800余首诗歌和200多篇文赋,而其中有200多首(篇)是在朗州创作的,并且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刘禹锡在朗州的十年,为朗州注入了丰富
期刊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转眼间,来十堰工作、生活已三十余年。从当年的青涩懵懂,到现在的成熟淡定;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此时的用度丰足;从开始的举棋不定,到如今的眷恋热爱……正应了那年冬天,与好友一起躺在厚厚的雪地上晒太阳时,她的一番喟叹:“过着过着,把日子过成诗了。”是呀,徜徉在诗意的日子里,细嚼慢咽,真正是“优味多,优味生活,快乐多”!   樱花树下全家欢  眷恋十堰,因为它是一个人人称道的地方。  
期刊
在我的家乡道真,油桐是极为普通的树种之一。它最易生长,一粒种子,一缕阳光,些许雨露,它便凭靠顽强的生命力,破土而出。不择地势,不嫌贫瘠,生长在土坎、沟谷、路边,甚至是长满荆棘的荒坡。  油桐是阔叶树,每到冬天,叶落尽了,只剩下树干、树枝裸露在寒风中,从不屈服,也不悲观。就像山里淳朴的农人,在艰辛的生活面前,从不退缩,从不畏惧,也不计较名利得失,而是把平凡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实实在在。  清明前后,
期刊
我出生在东北小兴安岭,这里山连山,树簇拥着树,我的童年在原始森林中长大。  半个世纪前,我家住在高柴沟。高柴沟是朗乡林业局六道沟林场下属的一个小山村,几十户人家。这是个几乎封闭的小山村。有一所只有几十名学生的小学校,有的班级只有五六个学生,经常两三个班合在一起上课。还有个卫生所,一个小门市部,一台柴油发电机。  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有一条小火车道,轨距不足1米,除了运输木材的原条车和运送采伐工人的
期刊
“式微,式微,胡不归?”这句来自《邶风·式微》中的反问,用在如今也掷地有声。西方“湖畔三诗人”醉心于湖光山色,讴歌自然之美,向往宗法制社会,不过也是眷恋于那不曾浸染现代工业雾霾的原本美丽的世界。如今,远在东方的我们也不得不怀恋起孕育出《诗经》的那个一尘不染的时代。本文以《诗经》中的生态思想进行讨论,从实用与审美、节制与反思角度总结出《诗经》的生态和谐思想。  一、《诗经》中的实用与审美:花与水  
期刊
每到春暖花开时节,最喜欢到野外踏青,不单单是享受万紫千红的春之绚烂,更重要的是留恋采得野菜装春盘的清欢.rn小时候嘴馋,每到春天野菜飘香的时候,我便会缠着妈妈带着我到田
期刊
20世纪60年代,堂姨娘嫁到了杭州萧山楼塔的一个小山村。现在,她在家里开了一间茶室。  来茶室的人大多是中老年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闲暇的时间多了,就来茶室聊天、搓麻将。姨娘一见人来,便热情地泡上一杯绿茶,端到面前。有的老茶客,自己带茶杯来,杯里已泡好了茶叶,姨娘会帮着续上开水。这些茶客,一杯茶在手,就三三两两地亮开嗓门东聊西扯了。等凑齐了合得来的四人一桌的搭子时,就坐下来搓搓麻将或打打“小老K”
期刊
对唐诗中与“佛”有关的学术研究不在少数,但大部分是从具体诗人入手,解读诗人的佛学思想,或分析唐代诗歌中的“佛学”元素,但很少有人从佛寺建筑方面切入,分析诗中所体现出的佛教思想及情感态度。从唐代佛寺概况及其与佛寺诗创作的关系,到唐代诗人对佛寺環境的描述,便可以管窥佛寺诗中体现出的唐代诗人关于“静”的佛教感悟,感受隐藏在佛寺诗中的诗人情感。  一、唐代佛寺概况及其与佛寺诗创作的关系  (一)主要分布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