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核心竞争力给处于矛盾中的高校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思路。培育和挖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关系到高校生死存亡的大事,将核心竞争力概念引入到高校已经成为现实。
[关键词]高校 核心竞争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 (2008) 0110052-01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所谓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一所高校的积累性学识,是对如何协调高校不同的技术能力的学识,是一所高校独具特色的优势与能力。第一,它作为高校所特有的优势和能力,是对一系列指标的有机整合,使其从同类中脱颖而出,树立起不同凡响的品牌形象,获得持续竞争的优势与能力。第二,它的追求体现为提供优质服务以满足消费者(家庭、学生)的需求和偏好的用户价值性。第三,高校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积累性学识,是一所高校长期所形成的、蕴涵于高校内质的,使其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如清华大学的美术、计算机,北京大学的生物学及经济学,北师大的心理学,同济大学的建筑学等等,正是以其非凡的品牌形象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可。
二、如何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我国加入WTO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竞争也会前所未有地激化。高等教育在现实中正面临着四大矛盾,“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高等教育不发达的矛盾;高校扩招、规模扩大与国家财力不足的矛盾;社会对高质量、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高等教育质量不高的矛盾;高校的办学观念、体制与国际高教市场一体化及激烈竞争的矛盾”。此时,如果高校不能顺应潮流,独辟蹊径,为自身发展谋求一条前进的道路,那就极有可能被淹没在重重矛盾的冲击之中。
(一)精神为先,加强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所高校的灵魂和精神资产,体现高校的主体风格与独特文化,反映了高校发展的侧重点和特色。它的确立,将从整体上对高校的走向起着统筹和指导的作用,将为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在办学理念确立的过程中,要通过形成高校的主体风格来确定高校的本质内涵,展现高校自身的独特优势。如哈佛大学的校训“与真理为友”,将真理放在突出的位置,指导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为探索真理孜孜不倦,矢志不渝。北京大学的“博学、慎思”,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仍以为继的精神特质和传统注重人格培养和品性陶冶;追求真理、学术至上;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弘扬文化精神、引导文化发展。这些优秀的精神与传统既是大学生命之灵魂,引导大学健康发展之理想,也是在当今世界革命方兴未艾、知识创新层出不穷、高校竞争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二)以人为本,强化学科建设
大学是一个学术组织,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以学科为基础为核心的学术组织。而大学的管理,就是根据大学组织这一基本特征进行的管理。大学“学科”的概念,似乎已经被泛化了,变得相当宽广。例如,当我们说某某大学某学科强大时,常常包含了学者的学术水平、取得的杰出研究成果和先进的研究手段、设施等。再如,国家教育部在评定、审核或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时,其涉猎范围几乎都包括: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梯队,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学术交流和跨学科合作能力,教学、科研设施和图书资料储量等。以上说明学科的概念不仅是知识形态的组织,而且是最基层的学术组织,是承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任务的实体。可以说,大学的一切工作都与学科建设有关,但也不能说大学的一切工作都是学科建设工作。大学的学科建设包括调整学科布局、完善学科组织、确定学科方向、组建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基地、营造学科环境、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位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其目的是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和培养人才,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
(三)注重创新,完善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模式、激励机制、组织系统、环境、遗存和文化传统等。独特、高效的管理体系,不仅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标志,还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生成机制。它可以将分散的人力和技术资源等要素有效地组织、协调、管理和控制起来,进行整合,从而发挥各要素的整体优势。
管理制度是管理体系得以运行的基本依据。每一个致力于形成和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的高校,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过程中都应务必注重创新。这种创新具体体现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学科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如清华大学已经形成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竞争机制,建立起了“按需设岗、公开竞聘、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聘约管理、从严考核”的用人机制和岗位聘任制度。北京师范大学出台了富有特色的分配方案,在基本工资之外,加大津贴力度,津贴的多少与科研成果关系密切。
组织创新主要包括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的完善。“组织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管理的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大学能力,创造大学的效益竞争优势”。从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等级管理体制向注重内部创新与工作中学习的新型组织的转变,给高校管理体系中的组织创新以深刻启示。这就要求集体决策性组织,对高校管理组织创新进行积极的探索。
(四)培养人才,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也是高校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教育质量的高低是反映高校竞争力最为重要的标志,因此,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必须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立足点和归宿点。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以后,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各方面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高等学校尤其应在这方面有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应根据学校自身实际,狠抓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继续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改革。要强化基础课的教学,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应改革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依法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促使高校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同时完善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建强、陈鹏, 吸引社会资源:高校发展建设的有效举措[J]. 教育发展研究,2003(8).
[2]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2002(7).
[3]向轩,全球化环境下的大学核心竞争力[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4).
[关键词]高校 核心竞争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 (2008) 0110052-01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所谓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一所高校的积累性学识,是对如何协调高校不同的技术能力的学识,是一所高校独具特色的优势与能力。第一,它作为高校所特有的优势和能力,是对一系列指标的有机整合,使其从同类中脱颖而出,树立起不同凡响的品牌形象,获得持续竞争的优势与能力。第二,它的追求体现为提供优质服务以满足消费者(家庭、学生)的需求和偏好的用户价值性。第三,高校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积累性学识,是一所高校长期所形成的、蕴涵于高校内质的,使其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如清华大学的美术、计算机,北京大学的生物学及经济学,北师大的心理学,同济大学的建筑学等等,正是以其非凡的品牌形象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可。
二、如何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我国加入WTO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竞争也会前所未有地激化。高等教育在现实中正面临着四大矛盾,“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高等教育不发达的矛盾;高校扩招、规模扩大与国家财力不足的矛盾;社会对高质量、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高等教育质量不高的矛盾;高校的办学观念、体制与国际高教市场一体化及激烈竞争的矛盾”。此时,如果高校不能顺应潮流,独辟蹊径,为自身发展谋求一条前进的道路,那就极有可能被淹没在重重矛盾的冲击之中。
(一)精神为先,加强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所高校的灵魂和精神资产,体现高校的主体风格与独特文化,反映了高校发展的侧重点和特色。它的确立,将从整体上对高校的走向起着统筹和指导的作用,将为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在办学理念确立的过程中,要通过形成高校的主体风格来确定高校的本质内涵,展现高校自身的独特优势。如哈佛大学的校训“与真理为友”,将真理放在突出的位置,指导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为探索真理孜孜不倦,矢志不渝。北京大学的“博学、慎思”,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仍以为继的精神特质和传统注重人格培养和品性陶冶;追求真理、学术至上;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弘扬文化精神、引导文化发展。这些优秀的精神与传统既是大学生命之灵魂,引导大学健康发展之理想,也是在当今世界革命方兴未艾、知识创新层出不穷、高校竞争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二)以人为本,强化学科建设
大学是一个学术组织,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以学科为基础为核心的学术组织。而大学的管理,就是根据大学组织这一基本特征进行的管理。大学“学科”的概念,似乎已经被泛化了,变得相当宽广。例如,当我们说某某大学某学科强大时,常常包含了学者的学术水平、取得的杰出研究成果和先进的研究手段、设施等。再如,国家教育部在评定、审核或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时,其涉猎范围几乎都包括: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梯队,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学术交流和跨学科合作能力,教学、科研设施和图书资料储量等。以上说明学科的概念不仅是知识形态的组织,而且是最基层的学术组织,是承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任务的实体。可以说,大学的一切工作都与学科建设有关,但也不能说大学的一切工作都是学科建设工作。大学的学科建设包括调整学科布局、完善学科组织、确定学科方向、组建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基地、营造学科环境、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位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其目的是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和培养人才,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
(三)注重创新,完善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模式、激励机制、组织系统、环境、遗存和文化传统等。独特、高效的管理体系,不仅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标志,还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生成机制。它可以将分散的人力和技术资源等要素有效地组织、协调、管理和控制起来,进行整合,从而发挥各要素的整体优势。
管理制度是管理体系得以运行的基本依据。每一个致力于形成和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的高校,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过程中都应务必注重创新。这种创新具体体现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学科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如清华大学已经形成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竞争机制,建立起了“按需设岗、公开竞聘、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聘约管理、从严考核”的用人机制和岗位聘任制度。北京师范大学出台了富有特色的分配方案,在基本工资之外,加大津贴力度,津贴的多少与科研成果关系密切。
组织创新主要包括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的完善。“组织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管理的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大学能力,创造大学的效益竞争优势”。从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等级管理体制向注重内部创新与工作中学习的新型组织的转变,给高校管理体系中的组织创新以深刻启示。这就要求集体决策性组织,对高校管理组织创新进行积极的探索。
(四)培养人才,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也是高校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教育质量的高低是反映高校竞争力最为重要的标志,因此,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必须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立足点和归宿点。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以后,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各方面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高等学校尤其应在这方面有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应根据学校自身实际,狠抓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继续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改革。要强化基础课的教学,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应改革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依法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促使高校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同时完善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建强、陈鹏, 吸引社会资源:高校发展建设的有效举措[J]. 教育发展研究,2003(8).
[2]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2002(7).
[3]向轩,全球化环境下的大学核心竞争力[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