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9大目标和主要任务,勾画出中国和谐社会的“路线图”。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9大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些目标事关国计民生,可谓给中国勾画出一幅清晰的和谐社会“走向图”。
完善民主法制:切实尊重保障人民权益
[目标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依法治国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但有法不依等不公正的現象损害着人民权益。”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称,一些执法者自由裁量权空间太大;不少部门法规里,收费、审批、许可、扩大执法范围等有利于部门利益的条款较多,一些地方也存在着司法腐败情况。
法制的完备是维护人民权益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途径。周天勇表示,政府部门要依法执政和依法约束自己的行为,企业依法设立和依法经营,居民依法享受权利和负起责任。
致力“共同富裕”: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目标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家庭财产普遍增加”是为了将来达到“共同富裕”目标。改革开放27年来,虽经济增长速度年均高达9.4%,人民收入总体稳步增长,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及行业垄断等因素,造成了收入差距的鸿沟。“收入差距的拉大达到警戒线的基尼系数,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周天勇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说,当前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保障民生之本:构建社会“安全网”
[目标三: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据测算,今后几年城镇劳动力供求缺口每年在1000万人左右。而社保体系依然薄弱,大多数农民尚未享受社保待遇……
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表示,“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提法颇具新意。“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当前应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使社会就业达到最大化。
杨宜勇说,当前要优先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确立城乡衔接的目标;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模式,管好人民群众的养老钱和保命钱。
强化公共服务:提高百姓生活质量
[目标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增长保持在每年15%左右,但科教文卫等方面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从1992年至2003年却基本没有增长。群众对“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反映强烈。
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矛盾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认为,随着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公共财政制度、医疗卫生制度、公平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完备,政府也将拿出更多精力放在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上,这一不协调现象将会改变。
增强全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目标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据调查,我国公民教育、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农村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全国农村初中辍学率2004年为3.55%,未入学情况依然突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陈瑛表示,提升国民素质要齐抓共管、制度配套,对于“荣”要表扬鼓励,对于“耻”要坚决反对。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使公民道德面貌、社会文明程度有大的改变。
激发社会活力:打造创新型国家
[目标六: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实现创新型国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胡鞍钢说,“这将极大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
我国经济虽高速增长,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仅位居第28位。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在竞争中只能处于弱势地位。”周天勇表示,“由创业、创新、创造形成的活力亟待增强,这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体制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与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周天勇建议,要积极鼓励创业,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
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目标七: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管理也出现一系列新问题。数字显示,2005年我国经济犯罪案件立案数和扰乱公共秩序犯罪呈现上升趋势。
“本次全会提出的社会管理任务,目标清晰,具有前瞻性。”丁元竹说,“在以前基础上,指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提出的措施更加具体”。
周天勇表示,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等措施的实施,必定会营造出国家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
实现天蓝水清:与自然和谐相处
[目标八: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我国经济正面临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式增长方式尚未扭转。
我国人均淡水量、耕地、森林、石油仅为世界的1/4、2/5、1/5、1/11;我国GDP仅为世界的4.1%,但所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却分别为世界的7.4%、31%、30%。
最新调查显示,全国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在今年上半年仍继续上升。
“天蓝、水清,是每个人的愿望。”杨宜勇说,“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
基于此,“十一五”规划纲要已将单位GDP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设为硬指标。目前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准入标准正陆续出台。
构建和谐社会:贯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目标九: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一条落实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上。”胡鞍钢说,“不过,却新增了12个字: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显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特色”。
周天勇表示,在未来14年,只要踏踏实实奋斗,就一定能实现物质富足、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目标,形成一个人与人、人与单位、社会与政府、人与自然等和谐相处的社会。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9大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些目标事关国计民生,可谓给中国勾画出一幅清晰的和谐社会“走向图”。
完善民主法制:切实尊重保障人民权益
[目标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依法治国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但有法不依等不公正的現象损害着人民权益。”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称,一些执法者自由裁量权空间太大;不少部门法规里,收费、审批、许可、扩大执法范围等有利于部门利益的条款较多,一些地方也存在着司法腐败情况。
法制的完备是维护人民权益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途径。周天勇表示,政府部门要依法执政和依法约束自己的行为,企业依法设立和依法经营,居民依法享受权利和负起责任。
致力“共同富裕”: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目标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家庭财产普遍增加”是为了将来达到“共同富裕”目标。改革开放27年来,虽经济增长速度年均高达9.4%,人民收入总体稳步增长,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及行业垄断等因素,造成了收入差距的鸿沟。“收入差距的拉大达到警戒线的基尼系数,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周天勇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说,当前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保障民生之本:构建社会“安全网”
[目标三: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据测算,今后几年城镇劳动力供求缺口每年在1000万人左右。而社保体系依然薄弱,大多数农民尚未享受社保待遇……
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表示,“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提法颇具新意。“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当前应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使社会就业达到最大化。
杨宜勇说,当前要优先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确立城乡衔接的目标;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模式,管好人民群众的养老钱和保命钱。
强化公共服务:提高百姓生活质量
[目标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增长保持在每年15%左右,但科教文卫等方面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从1992年至2003年却基本没有增长。群众对“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反映强烈。
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矛盾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认为,随着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公共财政制度、医疗卫生制度、公平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完备,政府也将拿出更多精力放在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上,这一不协调现象将会改变。
增强全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目标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据调查,我国公民教育、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农村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全国农村初中辍学率2004年为3.55%,未入学情况依然突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陈瑛表示,提升国民素质要齐抓共管、制度配套,对于“荣”要表扬鼓励,对于“耻”要坚决反对。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使公民道德面貌、社会文明程度有大的改变。
激发社会活力:打造创新型国家
[目标六: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实现创新型国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胡鞍钢说,“这将极大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
我国经济虽高速增长,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仅位居第28位。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在竞争中只能处于弱势地位。”周天勇表示,“由创业、创新、创造形成的活力亟待增强,这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体制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与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周天勇建议,要积极鼓励创业,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
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目标七: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管理也出现一系列新问题。数字显示,2005年我国经济犯罪案件立案数和扰乱公共秩序犯罪呈现上升趋势。
“本次全会提出的社会管理任务,目标清晰,具有前瞻性。”丁元竹说,“在以前基础上,指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提出的措施更加具体”。
周天勇表示,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等措施的实施,必定会营造出国家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
实现天蓝水清:与自然和谐相处
[目标八: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我国经济正面临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式增长方式尚未扭转。
我国人均淡水量、耕地、森林、石油仅为世界的1/4、2/5、1/5、1/11;我国GDP仅为世界的4.1%,但所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却分别为世界的7.4%、31%、30%。
最新调查显示,全国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在今年上半年仍继续上升。
“天蓝、水清,是每个人的愿望。”杨宜勇说,“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
基于此,“十一五”规划纲要已将单位GDP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设为硬指标。目前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准入标准正陆续出台。
构建和谐社会:贯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目标九: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一条落实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上。”胡鞍钢说,“不过,却新增了12个字: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显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特色”。
周天勇表示,在未来14年,只要踏踏实实奋斗,就一定能实现物质富足、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目标,形成一个人与人、人与单位、社会与政府、人与自然等和谐相处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