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国家投资为主体的社会公共和公益事业得到迅速壮大,机关事业单位购置了大量的办公设备、交通工具、电子产品等。固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固定资产管理逐渐暴露出机制不健全、程序混乱等诸多问题。这既不利于机关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更不利于贯彻节约能源法,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因此,应切实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把固定资产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轨道。
一、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制度不健全
机关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大部分是由国家财政资金购买的,存在重购置轻管理问题。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流于形式,资产管理不规范,使用缺乏监督,固定资产采购、验收、维修和保养等日常管理不及时到位,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家底不清,难以保证资产完整和安全。在平时财务管理中,只注重对有严格财务开支制度规定的单位公用经费的管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只在会计账面上做出反映,缺少实物登记账;资产领用没有记录,手续不完备,造成固定资产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
(二)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反映不实
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调拨、接受捐赠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未在账面上反映出来。由上级主管部门无偿配置和其他单位调拨的资产,如计算机、汽车及一些专用设备等,按财务制度规定应纳入单位固定资产账进行核算,但单位未在账上记载。二是会计人员有意无意漏记固定资产账现象时有发生,对某些单位为个人配置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归个人使用的公物,会计人员往往有意不记入固定资产账,还有单位由于会计人员为兼职人员或者无证上岗,不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而无意间漏记固定资产账。三是固定资产改扩建增加部分未按规定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四是固定资产移交不清,在单位领导变更移交或人员调动时对固定资产不按规定进行移交,固定资产仅有总账而无明细账,单位固定资产账面数连续多年保持不变。五是固定资产账簿记录不完整,有些单位由于会计人员管理意识不强,对单位购置的图书、其他固定资产以及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未按规定在固定资产账面反映。六是存在账外资产,缺乏有力监管,一些在专项项目实施中所购置的设备在项目专账支出中列支,项目结束后,应将固定资产移交单位管理和使用,但是有些单位借机将这部分固定资产放在账外,用于经营或租赁,把取得的收入用于职工福利或其他支出,使这部分固定资产游离于账外,失去监管。
(三)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规范、不及时和不全面
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单位对购入固定资产只是凭发票进行简单登记,当发票记载不完整时,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就不准确、不完整。二是固定资产变更没有及时入账,购入固定资产没有及时根据入库单登记固定资产账;完工固定资产滞留在账外;应该报废、报损处理的资产,没有及时报资产管理部门核销处理,仍然保留在账上。三是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有的单位只设固定资产总账,不设明细账,不能准确反映单位有哪些明细资产;有的单位总账和明细账、账簿和资产报表不符。
(四)固定资产缺乏定期清查盘点
单位忽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定期清查盘点固定资产,仅从会计记录上看资产情况。由于对固定资产盘点不及时,许多固定资产可能早已报废或损失了,却还挂在账上,账面反映的固定资产与实物不符。如果不对固定资产状况进行及时检查,就无法发现现存资产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及时更新设备、处置旧资产。
(五)固定资产随意处置现象普遍存在
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国家所有,它的性质决定了任何人不能私自占有和使用。有的单位对固定资产转让、出售、处置等活动非常随意,不按国家规定报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及资产评估,仅按照部门领导个人意愿进行任意处置和定价,可能会出现私自低价转让、出售固定资产现象,极易造成对国家权益的侵蚀。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存在重投资轻管理思想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机关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不同程度吃大锅饭问题,平时只关心固定资产物质形态的使用,没有把固定资产同时作为价值形态来进行管理。
(二)内部控制监督制度不健全
资产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相互脱节,缺乏制约。固定资产的价值形态由财务部门管理,实物形态由使用部门管理。由于相互之间沟通不够,缺乏制约,造成有账无物、有物无账、账实不符等现象。对固定资产日常维护不够重视,责任不清,影响资产正常使用。
(三)缺乏统一协调的调配使用机制
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计划往往带有人为因素,各部门各自为政,只顾局部利益,追求小而全的固定资产配置模式,从自己使用方便出发,要求增加投资用以购置仪器设备,造成了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的现象。一方面事业经费紧张,另一方面却有许多闲置资产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了固定资产价值贬值与使用价值隐性流失。
三、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一)严格遵守有关财经法规,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意识
机关事业单位应当严格遵守并规范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购置固定资产应坚决执行政府采购制度,纳入政府采购范围,节约使用国家资金;固定资产报废、调拨、变卖,要坚持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提高管理人员法制意识,明确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增强依法管理国有资产意识。
(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只有加强监管,落实管理责任,才能逐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规范账务处理
要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规,规范和完善账务处理,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四)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监管,落实资产管理责任
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应当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规和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实物登记账,对固定资产从购置、领用到报废进行全程管理;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监管,定期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五)建立固定资产管理问责制
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应坚持谁使用、谁管理原则,实行固定资产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物尽其用。要建立资产问责制,做到在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等各个环节都有人管理、有人负责,能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单位财务部门或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严格履行固定资产价值管理和日常管理职责,做到固定资产明细账定期与固定资产卡片进行核对,期末会同资产管理部门组织固定资产清查盘点,保证账、卡、物相符,做到从编制固定资产预算、计划采购、验收入库、登记入账、领用发出到维修保养、处置等各个环节实物管理和财务核算。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或使用人也要承担相当责任。实行固定资产管理问责制,要将每一件固定资产确认到具体使用人,并明确领导、资产管理员、资产使用者的职责范围。
固定资产管理不仅要从单位内部抓起,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对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和监督,要实行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不当使用造成损失浪费。对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应当定期清查盘点,做到家底清楚,账实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最终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
(作者单位:莱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一、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制度不健全
机关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大部分是由国家财政资金购买的,存在重购置轻管理问题。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流于形式,资产管理不规范,使用缺乏监督,固定资产采购、验收、维修和保养等日常管理不及时到位,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家底不清,难以保证资产完整和安全。在平时财务管理中,只注重对有严格财务开支制度规定的单位公用经费的管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只在会计账面上做出反映,缺少实物登记账;资产领用没有记录,手续不完备,造成固定资产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
(二)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反映不实
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调拨、接受捐赠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未在账面上反映出来。由上级主管部门无偿配置和其他单位调拨的资产,如计算机、汽车及一些专用设备等,按财务制度规定应纳入单位固定资产账进行核算,但单位未在账上记载。二是会计人员有意无意漏记固定资产账现象时有发生,对某些单位为个人配置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归个人使用的公物,会计人员往往有意不记入固定资产账,还有单位由于会计人员为兼职人员或者无证上岗,不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而无意间漏记固定资产账。三是固定资产改扩建增加部分未按规定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四是固定资产移交不清,在单位领导变更移交或人员调动时对固定资产不按规定进行移交,固定资产仅有总账而无明细账,单位固定资产账面数连续多年保持不变。五是固定资产账簿记录不完整,有些单位由于会计人员管理意识不强,对单位购置的图书、其他固定资产以及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未按规定在固定资产账面反映。六是存在账外资产,缺乏有力监管,一些在专项项目实施中所购置的设备在项目专账支出中列支,项目结束后,应将固定资产移交单位管理和使用,但是有些单位借机将这部分固定资产放在账外,用于经营或租赁,把取得的收入用于职工福利或其他支出,使这部分固定资产游离于账外,失去监管。
(三)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规范、不及时和不全面
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单位对购入固定资产只是凭发票进行简单登记,当发票记载不完整时,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就不准确、不完整。二是固定资产变更没有及时入账,购入固定资产没有及时根据入库单登记固定资产账;完工固定资产滞留在账外;应该报废、报损处理的资产,没有及时报资产管理部门核销处理,仍然保留在账上。三是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有的单位只设固定资产总账,不设明细账,不能准确反映单位有哪些明细资产;有的单位总账和明细账、账簿和资产报表不符。
(四)固定资产缺乏定期清查盘点
单位忽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定期清查盘点固定资产,仅从会计记录上看资产情况。由于对固定资产盘点不及时,许多固定资产可能早已报废或损失了,却还挂在账上,账面反映的固定资产与实物不符。如果不对固定资产状况进行及时检查,就无法发现现存资产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及时更新设备、处置旧资产。
(五)固定资产随意处置现象普遍存在
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国家所有,它的性质决定了任何人不能私自占有和使用。有的单位对固定资产转让、出售、处置等活动非常随意,不按国家规定报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及资产评估,仅按照部门领导个人意愿进行任意处置和定价,可能会出现私自低价转让、出售固定资产现象,极易造成对国家权益的侵蚀。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存在重投资轻管理思想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机关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不同程度吃大锅饭问题,平时只关心固定资产物质形态的使用,没有把固定资产同时作为价值形态来进行管理。
(二)内部控制监督制度不健全
资产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相互脱节,缺乏制约。固定资产的价值形态由财务部门管理,实物形态由使用部门管理。由于相互之间沟通不够,缺乏制约,造成有账无物、有物无账、账实不符等现象。对固定资产日常维护不够重视,责任不清,影响资产正常使用。
(三)缺乏统一协调的调配使用机制
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计划往往带有人为因素,各部门各自为政,只顾局部利益,追求小而全的固定资产配置模式,从自己使用方便出发,要求增加投资用以购置仪器设备,造成了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的现象。一方面事业经费紧张,另一方面却有许多闲置资产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了固定资产价值贬值与使用价值隐性流失。
三、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一)严格遵守有关财经法规,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意识
机关事业单位应当严格遵守并规范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购置固定资产应坚决执行政府采购制度,纳入政府采购范围,节约使用国家资金;固定资产报废、调拨、变卖,要坚持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提高管理人员法制意识,明确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增强依法管理国有资产意识。
(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只有加强监管,落实管理责任,才能逐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规范账务处理
要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规,规范和完善账务处理,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四)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监管,落实资产管理责任
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应当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规和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实物登记账,对固定资产从购置、领用到报废进行全程管理;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监管,定期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五)建立固定资产管理问责制
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应坚持谁使用、谁管理原则,实行固定资产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物尽其用。要建立资产问责制,做到在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等各个环节都有人管理、有人负责,能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单位财务部门或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严格履行固定资产价值管理和日常管理职责,做到固定资产明细账定期与固定资产卡片进行核对,期末会同资产管理部门组织固定资产清查盘点,保证账、卡、物相符,做到从编制固定资产预算、计划采购、验收入库、登记入账、领用发出到维修保养、处置等各个环节实物管理和财务核算。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或使用人也要承担相当责任。实行固定资产管理问责制,要将每一件固定资产确认到具体使用人,并明确领导、资产管理员、资产使用者的职责范围。
固定资产管理不仅要从单位内部抓起,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对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和监督,要实行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不当使用造成损失浪费。对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应当定期清查盘点,做到家底清楚,账实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最终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
(作者单位:莱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