绰号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164327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妈——大妈——”前些天南山路街头,有一个浑厚的中年男子声音,在大声地朝我打招呼。我循声望去,定睛一看,原来是我的一位多年未见的小学同学。
  “大妈”是我小学同学们给我起的一个绰号。久违的绰号,准确地说是我十一岁时“落下”的。
  那该是小学四五年级的光景,学校举行文艺会演,我们班也排演了一个小戏,“导演”自然是班主任,“演员”就拉上班里的四五个男女同学。依稀记得剧情是“红小兵”(即以后的少先队员)放学以后打猪草,送往生产队养猪场。如果照现在的说法,我还是“男一号”。小戏里,我发现一头猪的状态不太好,就有一句台词,焦急地朝女同学扮演的生产队女饲养员大喊一声:“大妈——不好啦,有头猪生病了!”
  劇情中,这一喊,最终喊来了公社的兽医。让我始料不及的是,第二天班里的同学都是嘻嘻哈哈的,在我面前一遍遍学着这句台词。不久,同班同学们碰上我,自然而然地叫我“大妈”。那时候,我当班干部,人又比同龄同学高一截,由此在整个学校的“关注度”并不低。过了不久,全校同年级5个班的同学们,也像模像样地喊我“大妈”,且喊得特别亲热。
  那时,公社的小学本部与初中的校园相邻。一天,读初中的三姐来找我,正好有一群同学从我们身边经过。她满腹狐疑地问:“刚才你同学叫你啥,大妈?”“没事,同学们都叫惯了,没恶意的。”我毫不介意地答道。当我将绰号的由头告诉了三姐,她禁不住捧腹大笑起来。
  初中一年级起,我就喜欢上了作文课,几乎每一篇作文都被老师当范文。当范文的作文,词汇当然要比一般同学丰富些。有一次,语文老师当着许多同学的面说了句“国松啊,真是一个小词篓!”于是,同学们又给我起了个“小词篓”的绰号。这绰号文绉绉的,远没有“大妈”接地气。喊了一阵子,“小词篓”终究没流行开来,绝大多数同学依然习惯于叫我“大妈”。
  提起初中同学,让我想到了一位吕同学,他母亲还是我本家的姑姑。离开校园二十多年后,他成了一项举国瞩目的重点工程的总工程师。家乡的一家日报想为他出一篇长篇通讯,于是,总编请我叫上副刊编辑、摄影记者三人结伴前去采访。人家毕竟是高知,吕同学在我同伴面前叫我名字,而两人独处时,他却没忘旧情一口一个“大妈”。当他了解到我正处于人生低谷时,四目相对,沉默良久。末了,他叹息一声:“这就是人生啊,少年时代那个无忧无虑的‘大妈’,恐是永远回不来了!”
  到了高中,同学来源就更纷杂了,但仍有不少小学起就尽天混在一块的“铁杆儿”老同学。“铁杆儿”们有事没事见了我就喊“大妈”,而那些新同学呢,为了显示与我关系也很铁,也学着叫我“大妈”。不过,我渐渐觉得高中新同学喊出来的“大妈”,似是而非,有些“变异”。
  有一次,我特地试探了一位新同学:“你可知道‘大妈’的来历?”他不假思索地说:“你的人长得又大又威猛,便叫‘大猛’呗!”到了高中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因长期口口相传而“变异”的绰号,居然会在副校长那里也得到“应用”。
  那时,我已分在文科班中,照当时普通高中的一般规律,全班将有二至三名同学有望考上大学。考过一次插班来复习的两位高一级同学,自然希望最大;老师们仍不甘心,还希冀从我们应届同学中考进一两位。于是,分管教育业务的副校长沈老师,亲自找我等几位“有希望者”谈话。这是我头一回听说“谈话”这词儿,当然也是人生第一次被领导谈话。一番语重心长告诫之后,沈老师最后说:“国松,同学们不都叫你‘大猛’吗,你要发挥‘大猛’精神,继续让成绩猛进,老师们都在看着你啊!”
  打从18岁起,我最大的业余爱好便是文学、民间文学的创作。而今,人到不惑之年,一事无成那可不行,于是,我在业余为文这一习惯上,便以文学、民间文学为基础,转了一个新的方向:先从较为省力的地方文化研究上入手,以后触及更为严谨的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甚至考古学等诸多方面。虽广种薄收,但常有触类旁通的快乐,十多年下来,那学问还是有一点积累,他们称为“博”,而我只能称之“杂”。
  话该说到南山路相遇的我那小学同学身上了。那天,因多年没见面,我一时想不起他的绰号,当他走远了我才想起来。是的,当年他也有一个经久不衰的绰号,叫“大礌盘”(我们幼小时对碌碡的叫法)。或许也是一种宿命吧,他后来经营汽车运输生意,靠的是货车“大礌盘”南来北往日夜转,为他发家致富。
  望着老同学有点儿苍老的背影,我在心底亲昵地喊了一声:“大礌盘!”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吴 彦
其他文献
机舱里传来空姐柔软而甜美的声音:“乘客们请注意了!请大家系好安全带!由于天气变化,飞机航班延迟六个小时,给您带来的不便,请您谅解……”  飞机起飞后,机身被气流冲击,发出“呼啦呼啦”的声响,抖动的机身,一直不能平稳。我的心也随着这不安的声响,越发紧张起来。空姐温柔的声音都无法缓解我心中的忐忑,悬着的那颗心,已提到了嗓子眼儿。  那年,我在阿治曼连续工作了三年后,由于签证到期,终于可以回国了。此时,
期刊
水冲走了桥板的时候,就该过渡了。  渡口在沿河一棵老柳树的树影下。一个人踩着月光走过来,动手解开缚在柳树上那根拴渡船的铁链,然后,一步跨上船,蹲在船头开始吧嗒吧嗒吸烟斗。烟火一明一灭,它告诉过渡人,摆渡人已在等候开船。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由河水洗涤出的简简单单、干干净净的守业精神,让每位过渡人看了都油然而生敬意。  摆渡人姓黄,是个体格奇大、满脸络腮胡的严肃老头儿。他每天摆的第一渡人,永远是河东庵下
期刊
对于婚姻,姥姥的理解就是一个字:熬。两个人搭伙过日子,顺当也好,拧巴也罢,只要慢慢熬,等孩子大了,两口子老了,人生也就到头了,圆满了。  姥姥就是这么熬了大半辈子的。  她和外公结婚前从未见过。媒人牵线,父母点头,两个人就开始了五十多年的搭伙生活。依照我们晚辈的观察,两个人其实很不般配:外公是典型的旧式农民,身材健壮,沉默寡言,头脑简单。他一辈子的气力都用在了家里那几亩地上。对于田以外的事情,似乎
期刊
19岁那年,我与很多没有接收单位的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一样,加入到外出打工的行列,之后,便如一叶浮萍在南方辗转游荡了数年。  2010年,我给海宁的一家专业市场做服务。清明翌日,同事捉了我一起去袁花乡下拜访大客户。一下车,便被一大片暖暖的、金黄的油菜花包围着,惊讶之余,我便再也迈不开脚步。  在东海之滨,在钱塘江畔,在这明媚的春光里,我的眼里只剩下了三种色彩:顶上是蓝蓝的天,远方是青青的山,身边是金黄
期刊
人活着就会生病,生病了就需要有人陪床。  母亲14岁那年,姥姥生了很重的病。在我们的方言中,那是一种叫作“缠腰蛇”的恶疾,得病的人,腹部、背部会生出红斑和水泡,像一条红色的蛇缠在腰间。当地人都说,如果这条红蛇首尾相连缠满腰间,人就没命了。  姥姥有四个子女,母亲是老大,那时舅舅和小姨都还是孩子,二姨也只有11岁。姥姥生病了,作为长女,家庭的担子责无旁贷。姥姥在医院住了一个月,母亲就陪床了一个月。那
期刊
我们村最东头的野地边,有一间30平方米见方的老屋。斑驳石地基,剥落的土坯墙,斜坡屋顶长满杂草,常年迎风摇摆,绿了黄,黄了绿。  村里须发皆白的老人们也说不清这间老屋的确切建筑年代,老屋谜一样存在着,似乎又那么天经地义且理直气壮。打我记忆起,那间老屋就是村人们眼里的恐惧,皆绕道避之。避不过,就飞一样跑过,然后是陡然变煞白的脸。  幼年不解,曾无限天真地问父亲:“那屋里有啥?”  父亲极厌恶地答:“有
期刊
在42年的人生里,我把自己至少弄丢了五次。  小时候,我丢过三次。完全记事后,妈妈对我念叨过几回:“你小时候丢过三回。第一回,我記不住了。一回你都叫人拿自行车带到大楼咧,叫应民他妈给碰见了。应民他妈给那人说:‘这不是俺娃么?你咋把俺娃抱到这儿来咧?’一把把你抱过来咧,把那人吓得赶紧就跑咧。还有一回,把你丢在新村咧,多亏咱老屋对面你映林叔媳妇她妈把你从新村抱回来咧,老婆儿还是个小脚,那么远的路,老婆
期刊
我之前并未见过十三叔,关于他的事也是从大人口中得来的。我不知道他的真名,但说起“十三叔”这名还是挺有意思的,他与我不是本家,也并非排列十三,而是这人一直好赌,天天做着十三幺的梦,可他十赌九输,很少见他赢过,所以,大家干脆戏称他“十三输”。  十三叔年轻时是结过婚的,也育有过一子,但那儿子在六七岁时就被人拐走了,一直下落不明。儿子不见后,十三叔的媳妇趴在大路上用头狠狠磕向地面,哭得声嘶力竭,不久便发
期刊
我和柏树的认识,是有些偶然的。也许人的一生中,注定有些人是要走进我们的生命的,柏树就是其中的一个吧。  那时,我正读初一,和好几个来自山上的同学一起在复礼中学一间破败的空房子里打地铺住校。这些同学中,有的来自班家岭,有的来自斧头岭,有的来自麻子坡,我家住的地方,叫兔子嶺。这些坡坡岭岭都属于深山老箐,山下的人常常三五成群地上山砍柴。我们住校,米和菜都各人自带,早、中、晚三餐,各人将米装在瓷缸或者瓷钵
期刊
2006年8月中旬的一天晚上,家里电话响了。我拿起电话,是一个女人的声音,自称是我的同学傅木龙的妻子,说木龙有事找我。我一听觉得奇怪,也预感不妙,接着传来木龙低沉的声音。他告诉我,他得了肝癌,已是晚期,时日不多了。  这简直是晴天霹雳!我连连问:“怎么回事,怎么一直没听你说起,有没有去医院治疗……”木龙有气无力地说:“治不好的,怕同学们担心,就都没说了。”木龙说,他走了,最放心不下的是三个女儿,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