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出生规模近1亿人口的全国妇幼年报资料。结果显示,2014年我国剖宫产率为35%(即每100位产妇中有35人采取了剖宫产的分娩方式),其中近800个区、县剖宫产率高于50%。剖宫产率过高,说明很多产妇完全是在不必要的情况下采取了剖宫产;国内专家认为,剖宫产率在10%~20% 才是比较正常的。这次调查发现,在我国一些特大城市,剖宫产率下降趋势较明显,而这些城市的孕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出生规模近1亿人口的全国妇幼年报资料。结果显示,2014年我国剖宫产率为35%(即每100位产妇中有35人采取了剖宫产的分娩方式),其中近800个区、县剖宫产率高于50%。剖宫产率过高,说明很多产妇完全是在不必要的情况下采取了剖宫产;国内专家认为,剖宫产率在10%~20% 才是比较正常的。这次调查发现,在我国一些特大城市,剖宫产率下降趋势较明显,而这些城市的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并未升高,充分说明放弃不必要的剖宫产并不会影响孕妇和婴儿的安全和健康。调查还发现,我國剖宫产率总体仍在上升(年均升高1%),说明更多的孕妇需要了解剖宫产的相关知识。专家指出,剖宫产是一种手术,存在一定风险,且有可能对孕妇和婴儿的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只有在难产、患妊娠并发症或合并症等必要的情况下,才建议采取剖宫产。
其他文献
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饮用水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家庭饮用水已不限干市政自来水煮沸饮用,现制现售饮用水、管道分质供水、家用净水装置等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也让人们感到困惑:哪种饮用水更安全、健康?有必要使用家用净水装置吗?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各类净水装置,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且听专家分析。 疑问一:目前家庭饮用水有哪些种类? 除自来水外,目前常见的家用直饮水来源包括
输液管中的气泡进入血管,要紧吗 在输液过程中,有些人时刻紧盯着输液袋,生怕一个不留神,液体已滴完,输液管中的空气进入血管;还有些人发现输液器管壁上有一些小气泡,也会非常紧张。 其实,现在的输液装置已经设计得非常安全,可以滤过输注液体中的空气,并防止外界空气进入。在更换输液瓶、推注药液、长时间输液,特别是温度较高时,输液系统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小气泡,但这些气体很难进入血管。 况且,即使有少量空气
翠衣生津汤是清代著名医学家王孟英所著《温热经纬》中的清暑益气汤的改良版。原方由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组成。改良方去黄连、竹叶、知母、甘草这些较少用在药膳汤中的中药材,加入导热下行的灯芯草,配用鸡肉、瘦肉等肉类以顾护脾胃。 西瓜翠衣可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可用于治療咽喉干燥、疼痛及泌尿系感染等。西瓜翠衣捣碎后敷在皮肤上,可改善皮炎症状,冰镇后效果更佳。 西
医患关系的处理对于医护人员、患者,乃至全社会都很重要。在医疗行为中,医患双方的目的其实是一致的,都是希望患者可以尽快康复。当彼此站在对方角度观察、思考时,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误会,令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效果加倍。 如果我是医护人员,我会…… 繁杂琐事,你我共担 我接诊时,也许没有用过分热情的言语,但诊疗时一定留心患者的状态。不会头也不抬地让患者自述病情,不加理会。为外地患者开具详细且费用较高的大
在皮肤科门诊,经常有这类患者,其前胸部、腹部或背部长着疙疙瘩瘩的瘢痕,即临床所谓的“瘢痕疙瘩”。这些患者或有腹部开刀史,或有胸口痤疮感染。当患者问起原因时,医生往往解释为“你是瘢痕体质”。很多术后留下瘢痕的患者,无法分辨普通瘢痕和瘢痕疙瘩,担心自己为“瘢痕体质”。那么,你真的是“瘢痕体质”吗? 瘢痕:创伤愈合的必然产物 瘢痕是创伤愈合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皮肤的瘢痕愈合是人体自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家简介 邓硕曾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麻醉科教授,《中华麻醉学杂志》特邀审稿专家,从事临床医、教、研工作58年,主要从事心血管麻醉。 如果问一位接受过手术的人:“你的主刀医生是谁?”他十有八九答得上来,但要问:“你的麻醉医生是谁?”他肯定张口结舌。那些长年战斗在幕后的麻醉医生最近受到空前关注,却是因为接二连三的不幸事件。 2013年7月4日 上海长海医院海宁分院的麻醉医生姚谨涵猝死在值班室
说到维生素C,大家都很熟悉。维生素C可以促进伤口愈合、抗疲劳,可以提高人体抵抗力,还可以美白皮肤……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所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C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但人类自身无法合成,必须通过日常饮食或药物补充。那么,哪些人需要补充维生素C,哪些人又不能补充? 宜补:孕妇、哺乳期妇女、吸烟者 维生素C是清除人体自由基的重要还原剂,参与人体重要的生理过程
健康是人们共同的向往,但遗憾的是,几乎每个人都会受到健康问题的困扰。且不说瘫痪、脑卒中、癌症等严重疾病,即便是高血壓、血脂异常、冠心病、痛风等慢性病也会让人们痛苦不堪。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应对疾病的能力越来越强。与此同时,医疗保健技术与产品也不断涌现,成为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保健观念认为,人体缺什么,就补什么,如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实际上,人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粥可谓精粹之一。中国人食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0多年前的五帝时代,古籍中就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载。关于粥食,历代典籍医书记载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专著就有20多部。可见我国食粥之风源远流长,历久不衰。能否喝粥,因人而异 熬粥可用的食材很多,大米、小米、玉米面等等,都可以熬成粥。粥是很多老年人心目中的理想食品,不少人觉得晚饭喝一碗粥,便于消化吸收,可减轻肠胃负
杨秉辉 作者简介 杨秉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名誉 主任委员,《中华全科医师杂志》总编辑,中国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曾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等。 俗话说:“人吃五谷,难免不生灾。”换句话说:人生在世,生病是难免的。生了病只好寻医问药,所以,无论古今中外,医疗这个行业都是长盛不衰的。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