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天下之事,必作于细。”俄国化学家德利尔格通过一块甜牛排发现了糖精,波义耳偶然将酸滴到紫罗蓝花上,发现了酸碱指示剂。化学课堂也充满了细节,这些细节如果运用恰当,它们可以点燃创新的火花。
扣住文字细节,解读细节
新教材可读性很强,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说理透彻,经过认真研究,很多细节值得品味,教学中如果能做到咬文嚼字,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一些困难的问题简单化。 案例1:化学第四章第一节是燃烧与灭火,教材上有这样一句话:“完全燃烧时,可燃物中的碳氢元素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教学中扣住这一细节开展教学。
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可燃物中的碳元素生成二氧化碳(CO2),可燃物中的氢元素生成水(H2O)
师:可燃物完全燃烧,若生成中有二氧化碳,则可燃物中含有什么元素?
生:碳元素。
师:可燃物完全燃烧,若生成物中有水,则可燃物中含有什么元素?
生:氢元素。
师:怎样检验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
生:把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师:怎样检验生成物中有水?
生:把一个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 (师生共同总结出可燃物中含有碳、氢元素的检验方法)
师: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实验检验可燃物中含有碳、氢元素,还能计算出碳、氢元素的质量比。 (投影)将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的气态燃料放入足量的氧气中燃烧,并使生成的气体全部通过如图所示装置,实验中测得数据如下:
根据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1)实验结束后生成物中水的质量为________g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g
(2)生成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g
(3)该燃料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
扣住教材中的这个细节,步步相随,环环相扣,解决了一个学生做起来较困难的问题,取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抓住实验细节,敢于质疑,勇于实践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性执行者,教学中可以根据探究需要,对探究内容改进与创新,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这样可以让我们课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案例2:化学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节安排的活动与探究之一是把二氧化碳通入滴有水的紫色石蕊试液中,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教学中先让学生阅读实验内容,然后就实验内容展开讨论,很快学生发现了疑点,此时教师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及时总结出学生的疑问如下:1.酸性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吗?2、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并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①水、②二氧化碳、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本身就有颜色变化。
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质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接着继续组织学生设计方案
抓住实验中的这一细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经过教师的引导,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关注异常现象,挖掘科学内涵
化学课堂教学是一步一步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特别是实验课堂,学生经常会观察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作为教师应该尊重事实,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挖掘其中隐藏的科学内涵。 案例3化学上册第五节第一节《金属与金属矿物》,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了解了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第二课时探究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加热铝片时少数学生因为加热时间稍长,观察到铝受热后熔化变成液态,但是却没有滴下来,看着学生疑惑的表情,教师应当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这个异常现象表达出来,接下来组织学生讨论,最终达成共识,这是因为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铝的缘故,通过查阅资料,学生知道确实氧化铝的熔点较高,因此氧化铝不会熔化所以才会出现铝熔化,但不滴下来这一异常现象。 关注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有利于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本上的一句话、一个实验,乃至一个小小的现象,都有可能孕藏着无限的生机,作为新课改指导下的教师要留心这些细节,充分利用它们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使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到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第八中学
扣住文字细节,解读细节
新教材可读性很强,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说理透彻,经过认真研究,很多细节值得品味,教学中如果能做到咬文嚼字,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一些困难的问题简单化。 案例1:化学第四章第一节是燃烧与灭火,教材上有这样一句话:“完全燃烧时,可燃物中的碳氢元素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教学中扣住这一细节开展教学。
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可燃物中的碳元素生成二氧化碳(CO2),可燃物中的氢元素生成水(H2O)
师:可燃物完全燃烧,若生成中有二氧化碳,则可燃物中含有什么元素?
生:碳元素。
师:可燃物完全燃烧,若生成物中有水,则可燃物中含有什么元素?
生:氢元素。
师:怎样检验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
生:把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师:怎样检验生成物中有水?
生:把一个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 (师生共同总结出可燃物中含有碳、氢元素的检验方法)
师: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实验检验可燃物中含有碳、氢元素,还能计算出碳、氢元素的质量比。 (投影)将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的气态燃料放入足量的氧气中燃烧,并使生成的气体全部通过如图所示装置,实验中测得数据如下:
根据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1)实验结束后生成物中水的质量为________g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g
(2)生成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g
(3)该燃料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
扣住教材中的这个细节,步步相随,环环相扣,解决了一个学生做起来较困难的问题,取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抓住实验细节,敢于质疑,勇于实践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性执行者,教学中可以根据探究需要,对探究内容改进与创新,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这样可以让我们课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案例2:化学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节安排的活动与探究之一是把二氧化碳通入滴有水的紫色石蕊试液中,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教学中先让学生阅读实验内容,然后就实验内容展开讨论,很快学生发现了疑点,此时教师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及时总结出学生的疑问如下:1.酸性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吗?2、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并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①水、②二氧化碳、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本身就有颜色变化。
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质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接着继续组织学生设计方案
抓住实验中的这一细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经过教师的引导,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关注异常现象,挖掘科学内涵
化学课堂教学是一步一步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特别是实验课堂,学生经常会观察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作为教师应该尊重事实,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挖掘其中隐藏的科学内涵。 案例3化学上册第五节第一节《金属与金属矿物》,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了解了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第二课时探究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加热铝片时少数学生因为加热时间稍长,观察到铝受热后熔化变成液态,但是却没有滴下来,看着学生疑惑的表情,教师应当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这个异常现象表达出来,接下来组织学生讨论,最终达成共识,这是因为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铝的缘故,通过查阅资料,学生知道确实氧化铝的熔点较高,因此氧化铝不会熔化所以才会出现铝熔化,但不滴下来这一异常现象。 关注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有利于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本上的一句话、一个实验,乃至一个小小的现象,都有可能孕藏着无限的生机,作为新课改指导下的教师要留心这些细节,充分利用它们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使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到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