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校外兼职导师队伍构建的必要性入手,分析校外兼职导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从强化人才使用机制、加强培训机制、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等几个方面对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队伍管理制度进行探索。
关键词: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b)-0227-01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开放办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开放的格局。聘请兼职研究生导师从事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已经成为开放办学的一种具体形式,从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知识密集的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引进一定数量的高素质人才,建立专兼职结合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对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拓宽资源共享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1 校外兼职导师队伍构建的必要性
(1)校外兼职导师队伍的建构是适应国家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必然结果。校外兼职导师的产生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校内外导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研究生教育方式的创新革命,它有效的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丰富了现有的教育教学手段,调动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面的资源,为学生搭建了创新实践的平台,将学术研究和社会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极大调动了研究生投身科研工作的热情。
(2)发展校外兼职导师队伍是破解研究生教育瓶颈的大胆尝试。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但由于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其增长速度明显赶不上硕士生招生的速度,造成了研究生规模与导数队伍规模之间的矛盾。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瓶颈,是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在招生规模短时间难以下降的背景下,培养单位必须寻求新的路径来化解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确保研究生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
(3)发展校外兼职导师队伍是优化导师队伍结构的有效途径。学科建设需要高水平的科研教学队伍。校内硕士生导师往往会呈现出研究方向相近、指导方式单一、理论水平较强而实践经验不足的特点。校外兼职导师的加入,有效拓展了学术科研方向,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科研社会实用性和指向性。
2 目前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聘用校外兼职导师的相关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校外兼职导师的出现在我国研究生教学体系中尚属于新鲜事物,可供参考借鉴的范例较为有限。作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和改革,建立行之有效、缜密细致的管理制度尤为重要。在导师遴选,导师聘任,导师培训、激励与考核方面都存在着制度不完善,随意性较强的问题,因此制度建设是摆在培养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
(2)校外兼职导师在教育教学技能方面存在一定缺失。硕士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掌握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实用的实践经验,同时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教学能力和高等教育学知识。在现实中,兼职导师往往对教育教学的规律认识不深入,教学活动中随意性较大,缺乏全面系统的教学规范,对教育目标的贯彻实施力度不够。
(3)培养单位针对校外兼职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未能同步协调。校外兼职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履行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导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性和全方位的。不断加强校外导师在教师职业道德领域的学习工作是每一个培养单位的责任。师德师风建设直接关系到师生关系、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需要培养单位予以高度重视
3 兼职硕士生导师管理机制的构建
3.1 创新校外兼职导师人才使用机制
校外兼职导师的出现对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校外导师聘任和管理方面,需要锐意创新,用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力求充分发挥校外兼职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体现校外导师的最大价值。
(1)创新性制定校外导师的遴选标准。校外兼职导师的遴选标准应涵盖科研成绩、研究方向、教学能力三方面。在具体评选过程中,要注重校外导师与本校教师的差异化特性,不以学术性论文等作为评选的唯一参照条件,更关注其在社会实践领域的能力,遴选标准要以原则性与灵活性兼备为原则,以教学科研的实际作为遴选导师的重要依据,以服务学生实践、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为直接目的,实现校内学术导师与校外兼职导师的优势互补与统筹协调发展。
(2)强化社会—学校联动意识。校外兼职导师的来源多样化,成为学校与校外研究单位沟通的桥梁,建立积极主动的社会—学校联动机制,可以为学生提供生产实践的平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就学校而言,应该从校办学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和学校长远发展规划角度看待这一问题,站在企业的角度,能够让高校的研究为我所用,实现产学研的配套发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通过校外兼职导师,实现校企合作、学校与科研机构合作,最终实现双赢,为研究生教育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
3.2 完善校外导师的培训机制
校外兼职导师的培训往往是空白或薄弱环节。事实上,校外導师的培训是极其重要的,只有不断更新其教学观念,提高其教学技能,才能满足培养单位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各培养单位应建立起完善的培训制度。按照培训的内容划分,可以分为政策培训、经验交流和技巧培训等。新生入校之前,应对导师进行学校相关规章、政策、研究生管理规定、导师相关职责及要求的培训。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对较易出现的普遍问题和现象,以专题形式进行培训,比如就“如何做好研究生论文指导”、“如何做好研究生选课”、“如何对研究生思想问题进行疏导”等问题进行培训,解决导师实际工作的困难。
3.3 创立兼职导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建立完整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研究生教育的独特性,需要对质量监控要贯彻弹性化、民主化、科学化、人性化的原则,具体以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综合考量,并采取一些量化指标。制定相关的校外导师激励机制,它可以增强校外兼职导师对教育工作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促进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有效发挥其各自优势。
3.4 搭建校内校外导师学术教学交流平台
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缺乏沟通是学生普遍反映的实际问题。培养单位在聘用校外兼职导师之后,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关于学术教学交流平台,便于双方导师及时交换教学信息和培养建议,通过这一平台,校内校外双方做到信息共享,真正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从而进一步推动培养质量的跃升。
参考文献
[1] 李阿利,贺建华,陈冬林.略论研究生兼职导师队伍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2006(3):26~27.
[2] 黄学.试论兼职研究生导师的聘用与管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4):48~52.
关键词: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b)-0227-01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开放办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开放的格局。聘请兼职研究生导师从事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已经成为开放办学的一种具体形式,从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知识密集的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引进一定数量的高素质人才,建立专兼职结合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对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拓宽资源共享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1 校外兼职导师队伍构建的必要性
(1)校外兼职导师队伍的建构是适应国家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必然结果。校外兼职导师的产生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校内外导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研究生教育方式的创新革命,它有效的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丰富了现有的教育教学手段,调动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面的资源,为学生搭建了创新实践的平台,将学术研究和社会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极大调动了研究生投身科研工作的热情。
(2)发展校外兼职导师队伍是破解研究生教育瓶颈的大胆尝试。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但由于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其增长速度明显赶不上硕士生招生的速度,造成了研究生规模与导数队伍规模之间的矛盾。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瓶颈,是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在招生规模短时间难以下降的背景下,培养单位必须寻求新的路径来化解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确保研究生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
(3)发展校外兼职导师队伍是优化导师队伍结构的有效途径。学科建设需要高水平的科研教学队伍。校内硕士生导师往往会呈现出研究方向相近、指导方式单一、理论水平较强而实践经验不足的特点。校外兼职导师的加入,有效拓展了学术科研方向,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科研社会实用性和指向性。
2 目前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聘用校外兼职导师的相关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校外兼职导师的出现在我国研究生教学体系中尚属于新鲜事物,可供参考借鉴的范例较为有限。作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和改革,建立行之有效、缜密细致的管理制度尤为重要。在导师遴选,导师聘任,导师培训、激励与考核方面都存在着制度不完善,随意性较强的问题,因此制度建设是摆在培养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
(2)校外兼职导师在教育教学技能方面存在一定缺失。硕士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掌握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实用的实践经验,同时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教学能力和高等教育学知识。在现实中,兼职导师往往对教育教学的规律认识不深入,教学活动中随意性较大,缺乏全面系统的教学规范,对教育目标的贯彻实施力度不够。
(3)培养单位针对校外兼职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未能同步协调。校外兼职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履行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导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性和全方位的。不断加强校外导师在教师职业道德领域的学习工作是每一个培养单位的责任。师德师风建设直接关系到师生关系、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需要培养单位予以高度重视
3 兼职硕士生导师管理机制的构建
3.1 创新校外兼职导师人才使用机制
校外兼职导师的出现对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校外导师聘任和管理方面,需要锐意创新,用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力求充分发挥校外兼职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体现校外导师的最大价值。
(1)创新性制定校外导师的遴选标准。校外兼职导师的遴选标准应涵盖科研成绩、研究方向、教学能力三方面。在具体评选过程中,要注重校外导师与本校教师的差异化特性,不以学术性论文等作为评选的唯一参照条件,更关注其在社会实践领域的能力,遴选标准要以原则性与灵活性兼备为原则,以教学科研的实际作为遴选导师的重要依据,以服务学生实践、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为直接目的,实现校内学术导师与校外兼职导师的优势互补与统筹协调发展。
(2)强化社会—学校联动意识。校外兼职导师的来源多样化,成为学校与校外研究单位沟通的桥梁,建立积极主动的社会—学校联动机制,可以为学生提供生产实践的平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就学校而言,应该从校办学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和学校长远发展规划角度看待这一问题,站在企业的角度,能够让高校的研究为我所用,实现产学研的配套发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通过校外兼职导师,实现校企合作、学校与科研机构合作,最终实现双赢,为研究生教育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
3.2 完善校外导师的培训机制
校外兼职导师的培训往往是空白或薄弱环节。事实上,校外導师的培训是极其重要的,只有不断更新其教学观念,提高其教学技能,才能满足培养单位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各培养单位应建立起完善的培训制度。按照培训的内容划分,可以分为政策培训、经验交流和技巧培训等。新生入校之前,应对导师进行学校相关规章、政策、研究生管理规定、导师相关职责及要求的培训。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对较易出现的普遍问题和现象,以专题形式进行培训,比如就“如何做好研究生论文指导”、“如何做好研究生选课”、“如何对研究生思想问题进行疏导”等问题进行培训,解决导师实际工作的困难。
3.3 创立兼职导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建立完整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研究生教育的独特性,需要对质量监控要贯彻弹性化、民主化、科学化、人性化的原则,具体以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综合考量,并采取一些量化指标。制定相关的校外导师激励机制,它可以增强校外兼职导师对教育工作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促进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有效发挥其各自优势。
3.4 搭建校内校外导师学术教学交流平台
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缺乏沟通是学生普遍反映的实际问题。培养单位在聘用校外兼职导师之后,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关于学术教学交流平台,便于双方导师及时交换教学信息和培养建议,通过这一平台,校内校外双方做到信息共享,真正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从而进一步推动培养质量的跃升。
参考文献
[1] 李阿利,贺建华,陈冬林.略论研究生兼职导师队伍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2006(3):26~27.
[2] 黄学.试论兼职研究生导师的聘用与管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4):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