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每天所做的一切都是面对单调的形象,这些模型的美只能从特定的角度反映出来,我想做出一些比照片更逼真的形象,我越来越希望创作出从各个角度都能呈现美且真实的作品”。
面对如此有力、逼真的写实主义作品,我们不得不对让·穆克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肃然起敬。他夸大或缩小那些表现生活的特征,展示给我们的是对周围环境警觉的面部表情。虽然大家惊讶于作品的尺度,但更打动我内心的是其赋予作品的情感魅力。让·穆克的作品涉及的主题是人的出生、幼年、青年、青春期、性成熟、中年、老年和死亡。这些因素是艺术史和文学史中最古老的题材之一,在我们和世界的自觉转换关系中代表了重要的阶段。让穆克将他们重现,不是因为传统,而是因为素材。很多艺术家只挑选这些题材中的一两个来表现,比如:爱、性和死亡等永久的话题,但让·穆克选择了表现生命的完整循环周期。
让·穆克善于把握人的气质、性格和情绪状态,他的作品捕获了公众的想象力。2002年的《孕妇》塑造的是一个怀胎九月的裸体巨人,在预期的奇迹到来之前,她尽情地舒展身体。作品的逼真程度足以让观者怀疑是真人的翻制品,然而细节上的逼真是为了更透彻地传达情感。细节的把握能力与他的早期经验有关。让·穆克出生于玩偶制作家庭,自小耳濡目染。他的职业生涯早期是制作模特或者玩偶模型,供电影和电视节目拍摄使用。他还曾在伦敦创立自己的公司,主要为广告公司制作逼真的模型和电子动画。然而他并不满足于这种艺术表现力,开始找寻更为适合的艺术媒介——雕塑这种媒介可以使作品通过三维形式充分体现出来,与“从各个角度都能呈现美且真实”的想法相吻合,可以充分传达自己的情感。十几年的模型制作经验为让·穆克的雕塑创作技法积淀了丰厚的基础,他以那些格外逼真的形象在艺术界名声鹊起。
婴儿题材多次出现在让·穆克的作品中,尤为引人驻足的是2006年的《女婴》。这是一个巨大的初生婴儿,脐带未剪,五官皱在一起,微睁的眼睛瞄着我们。她侧躺着,似在蜷缩,四肢却又在不停地用力。她那么庞大,又像一只危险的动物,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引得前来观看的儿童扑过来一阵欢声尖叫。细节上的写实主义表现比公众的想象力更为复杂,让·穆克尽可能小心地在解剖上做准确,缜密地给皮肤上色,在头部仔细植入每一根胎毛。注意那些我们能看见的褶皱。
让·穆克擅长解析真实和梦幻的冲突与抵触。1999~2000年的《蹲在镜前的男孩》是表现青春期的作品,男孩在仔细查看镜中自己的肖像,又似在思索,眼神充满警觉。
2000~2002年的《床上的老妇》塑造了一位抑郁的妇女,她眼神沮丧、惊恐,似在深思,感情复杂。抑郁的主题在让·穆克的作品中多次出现,这次他用“床的折磨”来传达抑郁,选择用白色被单和毯子做道具,裹住妇女的身体,既充分表现抑郁,又带来生命循环的深远结论,而这个循环始于婴儿的襁褓。
2005年《勺形夫妇》的诞生,使让·穆克的单独形象有了一个配偶,同样延续着抑郁的主题。
让·穆克的成名作《死去的父亲》(1996~1997年)塑造了一位老年男人的裸体。这件作品太真实、也太虚幻,震撼得像是某种无法预料的伤,给观者留下深深的烙印。死亡仅是生活中的片段,但对让·穆克来说却增添了奇异的负担。事实是,他在伦敦生活期间,他的父亲死在澳大利亚的家里。他因外伤而缺席,由此,强烈的情感必须得到物化,他要从独特的角度去为自己的情感寻找出口。这件作品直接地建立了他的奇异风格,不仅是狂热地完美复制每根头发、毛孔、皱纹、肌肉,甚至将自己的头发一根根植入作品,以求绝对拟真。魄人的精致使观者不得不放慢欣赏的节奏,并在缓慢的观摩过程中,听任内在情绪渐渐萌生、发酵。
超级写实主义的代表汉森(Duane Hanson,1925~1996)和安德烈亚(John de Andrea,1941~)反映在作品中的情感与让·穆克不同。汉森更加关注流浪街头的女乞丐、垃圾箱附近的流浪汉、残疾人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常人,他以艺术的形式塑造美国的生活百态,叙述了美国生活的进行时。安德烈亚不关注社会问题,他钟情于美丽的女人体。相比让·穆克叙述的情感,安德烈亚不太关注,他更强调人体所散发的理想美。
“后现代艺术也有总的倾向,具体地说即艺术的社会化内容,观念上多元化为主导、形式上以综合折衷方式为基础,这样,新艺术现象与后现代文艺思潮便有了共同的倾向和共同关心的问题。当代西方社会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是战争、和平、环境、女权、种族冲突等等,最基本的背景是大众消费文化,将艺术与生活的现实融为一体。”而让-穆克所反映的情感是永恒的情感——对生命历程的阐述。通过对生命历程的阐述,重视人类从子宫到埋葬的过程。对这些生活阶段、爱情阶段、死亡阶段等重大事件进行描写,重新阐释生命在西方艺术中的基本原理。对让·穆克来说,这些关键的经历,是通过个体一生的生活体验,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是世界的一员。虽然有些艺术评论家批评他只追求精工细作和直接赤裸裸的情感表达,没有含蓄的铺垫和渲染,但我们应从另一角度看到让·穆克情感的单纯,他安静的叙述生命的历程。通过外在夸张的艺术形式,呈现给我们一种不安的窥探,把我们带到生命的起源和边缘,让我们真实地看到事物的本质。这种不安的窥探实质上来自于作品的真实,从作品中我们看到自己的历程,从出生、成长、焦虑、孤独、恐惧,直到死亡,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历程,也是人类逃脱不了的自然循环。让·穆克仅仅抓住人的存在性,无关社会,无关种族,无关性别,只关注人的本身,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给我们以新的思考。
罗丹说:“艺术贵干真实。但所谓真实,并非指平凡的正确的意义,有所谓低级的正确者,如照相或石膏模型便是。艺术须有内面的真实。”情感是艺术塑造中根本的因素,让·穆克的成功之处在于紧紧抓住作品内在的真实,表达出人类真挚的情感,表现了人类一生的生活体验,重新定义了当代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的审美观。
面对如此有力、逼真的写实主义作品,我们不得不对让·穆克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肃然起敬。他夸大或缩小那些表现生活的特征,展示给我们的是对周围环境警觉的面部表情。虽然大家惊讶于作品的尺度,但更打动我内心的是其赋予作品的情感魅力。让·穆克的作品涉及的主题是人的出生、幼年、青年、青春期、性成熟、中年、老年和死亡。这些因素是艺术史和文学史中最古老的题材之一,在我们和世界的自觉转换关系中代表了重要的阶段。让穆克将他们重现,不是因为传统,而是因为素材。很多艺术家只挑选这些题材中的一两个来表现,比如:爱、性和死亡等永久的话题,但让·穆克选择了表现生命的完整循环周期。
让·穆克善于把握人的气质、性格和情绪状态,他的作品捕获了公众的想象力。2002年的《孕妇》塑造的是一个怀胎九月的裸体巨人,在预期的奇迹到来之前,她尽情地舒展身体。作品的逼真程度足以让观者怀疑是真人的翻制品,然而细节上的逼真是为了更透彻地传达情感。细节的把握能力与他的早期经验有关。让·穆克出生于玩偶制作家庭,自小耳濡目染。他的职业生涯早期是制作模特或者玩偶模型,供电影和电视节目拍摄使用。他还曾在伦敦创立自己的公司,主要为广告公司制作逼真的模型和电子动画。然而他并不满足于这种艺术表现力,开始找寻更为适合的艺术媒介——雕塑这种媒介可以使作品通过三维形式充分体现出来,与“从各个角度都能呈现美且真实”的想法相吻合,可以充分传达自己的情感。十几年的模型制作经验为让·穆克的雕塑创作技法积淀了丰厚的基础,他以那些格外逼真的形象在艺术界名声鹊起。
婴儿题材多次出现在让·穆克的作品中,尤为引人驻足的是2006年的《女婴》。这是一个巨大的初生婴儿,脐带未剪,五官皱在一起,微睁的眼睛瞄着我们。她侧躺着,似在蜷缩,四肢却又在不停地用力。她那么庞大,又像一只危险的动物,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引得前来观看的儿童扑过来一阵欢声尖叫。细节上的写实主义表现比公众的想象力更为复杂,让·穆克尽可能小心地在解剖上做准确,缜密地给皮肤上色,在头部仔细植入每一根胎毛。注意那些我们能看见的褶皱。
让·穆克擅长解析真实和梦幻的冲突与抵触。1999~2000年的《蹲在镜前的男孩》是表现青春期的作品,男孩在仔细查看镜中自己的肖像,又似在思索,眼神充满警觉。
2000~2002年的《床上的老妇》塑造了一位抑郁的妇女,她眼神沮丧、惊恐,似在深思,感情复杂。抑郁的主题在让·穆克的作品中多次出现,这次他用“床的折磨”来传达抑郁,选择用白色被单和毯子做道具,裹住妇女的身体,既充分表现抑郁,又带来生命循环的深远结论,而这个循环始于婴儿的襁褓。
2005年《勺形夫妇》的诞生,使让·穆克的单独形象有了一个配偶,同样延续着抑郁的主题。
让·穆克的成名作《死去的父亲》(1996~1997年)塑造了一位老年男人的裸体。这件作品太真实、也太虚幻,震撼得像是某种无法预料的伤,给观者留下深深的烙印。死亡仅是生活中的片段,但对让·穆克来说却增添了奇异的负担。事实是,他在伦敦生活期间,他的父亲死在澳大利亚的家里。他因外伤而缺席,由此,强烈的情感必须得到物化,他要从独特的角度去为自己的情感寻找出口。这件作品直接地建立了他的奇异风格,不仅是狂热地完美复制每根头发、毛孔、皱纹、肌肉,甚至将自己的头发一根根植入作品,以求绝对拟真。魄人的精致使观者不得不放慢欣赏的节奏,并在缓慢的观摩过程中,听任内在情绪渐渐萌生、发酵。
超级写实主义的代表汉森(Duane Hanson,1925~1996)和安德烈亚(John de Andrea,1941~)反映在作品中的情感与让·穆克不同。汉森更加关注流浪街头的女乞丐、垃圾箱附近的流浪汉、残疾人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常人,他以艺术的形式塑造美国的生活百态,叙述了美国生活的进行时。安德烈亚不关注社会问题,他钟情于美丽的女人体。相比让·穆克叙述的情感,安德烈亚不太关注,他更强调人体所散发的理想美。
“后现代艺术也有总的倾向,具体地说即艺术的社会化内容,观念上多元化为主导、形式上以综合折衷方式为基础,这样,新艺术现象与后现代文艺思潮便有了共同的倾向和共同关心的问题。当代西方社会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是战争、和平、环境、女权、种族冲突等等,最基本的背景是大众消费文化,将艺术与生活的现实融为一体。”而让-穆克所反映的情感是永恒的情感——对生命历程的阐述。通过对生命历程的阐述,重视人类从子宫到埋葬的过程。对这些生活阶段、爱情阶段、死亡阶段等重大事件进行描写,重新阐释生命在西方艺术中的基本原理。对让·穆克来说,这些关键的经历,是通过个体一生的生活体验,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是世界的一员。虽然有些艺术评论家批评他只追求精工细作和直接赤裸裸的情感表达,没有含蓄的铺垫和渲染,但我们应从另一角度看到让·穆克情感的单纯,他安静的叙述生命的历程。通过外在夸张的艺术形式,呈现给我们一种不安的窥探,把我们带到生命的起源和边缘,让我们真实地看到事物的本质。这种不安的窥探实质上来自于作品的真实,从作品中我们看到自己的历程,从出生、成长、焦虑、孤独、恐惧,直到死亡,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历程,也是人类逃脱不了的自然循环。让·穆克仅仅抓住人的存在性,无关社会,无关种族,无关性别,只关注人的本身,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给我们以新的思考。
罗丹说:“艺术贵干真实。但所谓真实,并非指平凡的正确的意义,有所谓低级的正确者,如照相或石膏模型便是。艺术须有内面的真实。”情感是艺术塑造中根本的因素,让·穆克的成功之处在于紧紧抓住作品内在的真实,表达出人类真挚的情感,表现了人类一生的生活体验,重新定义了当代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的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