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贝罗传播”模式的四大传播要素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接受者。客观评价该模式的优缺点,对其进行优化,并结合“金属及其化合物”内容,以金属钠为例,构建基于优化后的“贝罗传播”模式的教学设计流程,可清晰地展现优化后的“贝罗传播”模式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贝罗传播”模式;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2-0060-02
教学设计大致经历了设计意识由朦胧到清晰、理念由自发到自觉、操作由经验到规范的发展过程。当前,基于技术学的教学设计跟基于教学理性的教学设计融合,是现代教学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人们愈来愈重视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贝罗传播”模式作为一种传播理论,因具有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等特点而多运用于有机化学的教学设计当中,于无机化学则较少运用。笔者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和已有研究成果,尝试将优化后的“贝罗传播”模式运用于无机化学教学中,进一步扩大“贝罗传播”模式的应用范围。现以“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贝罗传播”模式在无机化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贝罗传播”模式简介
1.“ 贝罗传播”模式的内涵
1960年,美國学者贝罗(David Berlo)提出了“贝罗传播”模式,它是“香农—韦弗”模式在社会学方面的一个发展,以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大众传播学、行为科学等新理论,去解释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不同要素。“贝罗传播”模式也称SMCR模式,其中S代表信息源(Source),M代表信息(Message),C代表通道(Channel),R代表接受者(Receiver)。该模式中传播者和接受者都是积极的传播主体,传播是一种凭借反馈机制的双向互动过程。具体如图1所示。
2.各传播要素的解析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源与接受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接受者对信息做出反馈后,如提出疑问,此时接受者就转变成了信息源,先前的信息源也随之成为接受者。此外,“贝罗传播”模式明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影响信息源、接受者和信息传播的条件,说明信息传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而最终效果不是由传播过程中某一部分决定的,而是由组成传播过程的四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
3.“贝罗传播”模式的评价
“贝罗传播”模式将传播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充分揭示了各传播要素及其制约因素,表明在传播过程中,传播效率和效果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各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该模式因操作简单、结构清晰等特点而被广泛使用。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考虑传播过程中“环境”这一要素,而传播活动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来进行。因此,笔者接下来对“贝罗传播”模式进行优化。
二、优化后的“贝罗传播”模式
教学传播属于传播的一个子系统,“贝罗传播”模式常用来研究和解释教学传播系统的要素和结构。一般而言,在教学传播过程中,教师作为信息源,学生作为接受者,信息为教学内容,通道则指各教学媒介通过调动学生的五大感官,使之获得视、听、触、嗅、味觉方面的认知与体验。换言之,教学传播就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媒介将选定的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但这一说法并不是绝对的,当学生提问或者回答问题时,相应的,学生会转变为信息源,教师也就成了接受者。这一反馈的过程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促进教学相长。笔者针对教学传播这一子系统,对“贝罗传播”模式进行如下优化。
1.加入教学环境要素
传播离不开环境,因此要对教学传播进行描述和分析,必须先了解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分为物理环境、社会文化和心理环境;而狭义的教学环境特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等。笔者认为,教学环境是指与教学传播有着直接关联的条件,包括教学用具、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等。当具备相应的教具、积极的课堂气氛、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传播才能有效达成预期的目标。
2.加入背景分析
社会系统和文化背景原指传播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与威信,以及传播者对传播的内容是否彻底了解,是否有丰富的知识;迁移到教学传播,则是指教师在社会的认可程度,以及教师的学科知识、普通教育学知识、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等。依据教学内容的情境性,在“贝罗传播”模式的信息影响因素中加入“背景分析”,即社会系统和文化分析,把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典型的化学史料等素材作为先行组织者材料呈现出来,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建构知识。因此,要将社会系统和文化分析纳入“贝罗传播”模式的教学内容结构中。
三、“贝罗传播”模式下的“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1.高中化学“金属及其化合物”内容
“金属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指与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即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密切相关,反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存在、制法、用途、检验和反应等方面内容的知识。在教学中,这些知识按照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则有层次地展开。总的来说,“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繁杂零碎,易学难记,但整体是依据“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逻辑顺序串联起来的。
针对金属及其化合物内容,笔者在“贝罗传播”原有模式的四大要素的基础上加入了“教学环境”要素,弥补原有模式的不足。除此之外,针对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还添加了“背景分析”,如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典型的化学史料等,从而体现STS教育理念。具体如图2所示。
[关键词]“贝罗传播”模式;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2-0060-02
教学设计大致经历了设计意识由朦胧到清晰、理念由自发到自觉、操作由经验到规范的发展过程。当前,基于技术学的教学设计跟基于教学理性的教学设计融合,是现代教学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人们愈来愈重视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贝罗传播”模式作为一种传播理论,因具有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等特点而多运用于有机化学的教学设计当中,于无机化学则较少运用。笔者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和已有研究成果,尝试将优化后的“贝罗传播”模式运用于无机化学教学中,进一步扩大“贝罗传播”模式的应用范围。现以“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贝罗传播”模式在无机化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贝罗传播”模式简介
1.“ 贝罗传播”模式的内涵
1960年,美國学者贝罗(David Berlo)提出了“贝罗传播”模式,它是“香农—韦弗”模式在社会学方面的一个发展,以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大众传播学、行为科学等新理论,去解释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不同要素。“贝罗传播”模式也称SMCR模式,其中S代表信息源(Source),M代表信息(Message),C代表通道(Channel),R代表接受者(Receiver)。该模式中传播者和接受者都是积极的传播主体,传播是一种凭借反馈机制的双向互动过程。具体如图1所示。
2.各传播要素的解析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源与接受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接受者对信息做出反馈后,如提出疑问,此时接受者就转变成了信息源,先前的信息源也随之成为接受者。此外,“贝罗传播”模式明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影响信息源、接受者和信息传播的条件,说明信息传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而最终效果不是由传播过程中某一部分决定的,而是由组成传播过程的四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
3.“贝罗传播”模式的评价
“贝罗传播”模式将传播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充分揭示了各传播要素及其制约因素,表明在传播过程中,传播效率和效果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各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该模式因操作简单、结构清晰等特点而被广泛使用。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考虑传播过程中“环境”这一要素,而传播活动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来进行。因此,笔者接下来对“贝罗传播”模式进行优化。
二、优化后的“贝罗传播”模式
教学传播属于传播的一个子系统,“贝罗传播”模式常用来研究和解释教学传播系统的要素和结构。一般而言,在教学传播过程中,教师作为信息源,学生作为接受者,信息为教学内容,通道则指各教学媒介通过调动学生的五大感官,使之获得视、听、触、嗅、味觉方面的认知与体验。换言之,教学传播就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媒介将选定的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但这一说法并不是绝对的,当学生提问或者回答问题时,相应的,学生会转变为信息源,教师也就成了接受者。这一反馈的过程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促进教学相长。笔者针对教学传播这一子系统,对“贝罗传播”模式进行如下优化。
1.加入教学环境要素
传播离不开环境,因此要对教学传播进行描述和分析,必须先了解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分为物理环境、社会文化和心理环境;而狭义的教学环境特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等。笔者认为,教学环境是指与教学传播有着直接关联的条件,包括教学用具、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等。当具备相应的教具、积极的课堂气氛、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传播才能有效达成预期的目标。
2.加入背景分析
社会系统和文化背景原指传播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与威信,以及传播者对传播的内容是否彻底了解,是否有丰富的知识;迁移到教学传播,则是指教师在社会的认可程度,以及教师的学科知识、普通教育学知识、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等。依据教学内容的情境性,在“贝罗传播”模式的信息影响因素中加入“背景分析”,即社会系统和文化分析,把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典型的化学史料等素材作为先行组织者材料呈现出来,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建构知识。因此,要将社会系统和文化分析纳入“贝罗传播”模式的教学内容结构中。
三、“贝罗传播”模式下的“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1.高中化学“金属及其化合物”内容
“金属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指与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即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密切相关,反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存在、制法、用途、检验和反应等方面内容的知识。在教学中,这些知识按照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则有层次地展开。总的来说,“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繁杂零碎,易学难记,但整体是依据“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逻辑顺序串联起来的。
针对金属及其化合物内容,笔者在“贝罗传播”原有模式的四大要素的基础上加入了“教学环境”要素,弥补原有模式的不足。除此之外,针对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还添加了“背景分析”,如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典型的化学史料等,从而体现STS教育理念。具体如图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