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分析了现阶段高校“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考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建立客观公正的平时成绩考核体系与灵活开放的期末试卷命题相结合的考试改革措施。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结构设计原理;考试方法改革
作者简介:李朝红(1974-),女,河北献县人,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4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067-01
我国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目前已有近200所院校分2批次被列入该计划名单。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特点是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1]这就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服务于社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时也必须着眼于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达到以考促教的目的。提倡素质教育,摒弃应试教育,并不是摒弃考试。相反,素质教育更重视考试,更重视改进考试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
一、现阶段“结构设计原理”考试存在的问题
“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即所谓的平台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工程结构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及其强度、变形的规律,具备将来从事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所必须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并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该课程涉及土木工程中包括桥梁、隧道、地下、铁道、市政、涉外、建工等所有的专业方向,覆盖面广、课时多、学分多,地位十分重要。
现阶段“结构设计原理”一般采用书面闭卷考试形式,试题主要是有标准答案的题目,以期末年级统一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课程的评定成绩。这种考试无法有其公正性的一面,但是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考试范围狭窄,命题单一、陈旧
该课程有很多规范中的公式、构造要求。闭卷考试的形式往往会给出题造成很大的限制,导致单纯考核记忆性题型比较多,答案唯一,甚至几年不变的考试内容依然存在,对学科的新增内容、交叉学科和相关领域的涉及更是无从谈起,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空间很小。由于课程内容多,学生往往要求教师考前划定考试范围和考试重点,这势必造成学生的视野狭隘,思维僵化,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也为考试时出现抄袭、夹带等作弊行为提供了方便。考试内容单纯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忽视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查,很难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创新能力,养成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这在后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也已显露出来。
2.学习效果难以全面反馈
考试统一安排在期末,学生往往只知道考试成绩而不知道错在哪里,难以全面了解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考试周进行的考试科目往往比较集中,学生的压力很大,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3.仅计入期末成绩,导致部分学生蒙混过关
仅将期末考试作为总评成绩,加之试题不灵活,造成部分学生旷课、上课不听讲、不写或抄袭作业、考前突击性质的靠押题、背题通过最后考试,这样的学习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平时学习很认真,由于身体不适等客观原因,期末考试没考好,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影响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构设计原理”考试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教学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考试评价应贯穿于整个教与学的活动中,而不能仅仅由最终的一次期末考试决定。将平时基于能力素质锻炼培养的过程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考试有机结合,一方面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激发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分散和减轻学生期末集中考试的心理和生理压力。[2]因此建议结构设计原理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
1.建立客观公正的平时成绩考核体系
平时成绩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认知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发展素质教育。教师能够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增进师生交流,提高教学掌控能力,促进教学相长。平时成绩考核体系由考勤、作业、课堂讨论或学习报告三部分组成,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
考勤的形式应该灵活,特别是在大班授课时学生人数很多,为不占用有限的课时,学生出勤的考核可由班长、学习委员完成或是教师不定期采用随机点名的形式。出勤成绩可占总成绩的10%。
作业成绩主要考核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作业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对作业中发现的抄袭现象应严厉批评教育,帮助学生改正不良风气。客观题要有明确的标准,主观分析题对新颖的求解思路和创新性的观点应予以足够的肯定和鼓励。作业成绩可用五分制来衡量,每次批改后直接给分。这样不仅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也能对教师批改作业的认真负责程度予以监督。作业成绩可占总成绩的10%。
课堂讨论或学习报告成绩是由教师选择与课程主要内容有关的经典案例或工程实际作为课堂讨论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创造能力予以评分。著名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的最佳途径是亲自独立地发现其中的奥秘。结构设计原理作为专业基础课,其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可以用来解决很多工程实际问题,也为该项成绩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教师可选择合适的学习阶段,提前几堂课将讨论的问题公布,预留学生搜集资料、整理准备的时间。学生可以自己组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将讨论结果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大家可就其观点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引申拓展和正确评价,使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更趋灵活和更具深刻性,创新能力得以提高。[3]由于课堂讨论占用时间较多,为提高考试改革的可操作性,也可采用灵活的形式,比如就某一专题撰写学习报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结构设计大赛等。该项成绩根据开展次数和难易程度可占总成绩的10%~20%。
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绝对不能凭教师对学生的印象笼统加以评判。教师必须要投入相当的精力,做好各项评分记录,并在期末考试之前予以公开,做到公平、公正,有据可查。
2.灵活、开放的期末试卷综合命题
期末考试是对课程整体内容进行检查考核的重要手段,因此考核内容和方式必须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期末考试成绩可占课程总成绩的60%~70%。
面向工程、面向实践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准则。卓越工程师培养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区别就是强调实践。[4]依据这一原则,“结构设计原理”的期末考试可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闭卷,考核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第二部分为开卷,允许学生参考规范和教材,测试正确应用规范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期末试卷命题要注重增强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从学科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出发,突出考试内容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增加体现学科行业发展进步内容的含量。试卷命题要从知识性命题转到能力性命题,题目内容不仅仅是基本理论方面的题目,应更重视工程设计、实践应用方面的题目,要让开放性的无标准答案题进入试卷。这种考试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目前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的考试方法相接轨,有益于学生毕业后职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質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9-21.
[2]孙雅珍,侯祥林.理论力学课程考试改革探索[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501-503.
[3]毕重,聂淼鑫.《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案例教学[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131-133.
[4]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40-142.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结构设计原理;考试方法改革
作者简介:李朝红(1974-),女,河北献县人,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4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067-01
我国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目前已有近200所院校分2批次被列入该计划名单。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特点是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1]这就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服务于社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时也必须着眼于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达到以考促教的目的。提倡素质教育,摒弃应试教育,并不是摒弃考试。相反,素质教育更重视考试,更重视改进考试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
一、现阶段“结构设计原理”考试存在的问题
“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即所谓的平台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工程结构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及其强度、变形的规律,具备将来从事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所必须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并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该课程涉及土木工程中包括桥梁、隧道、地下、铁道、市政、涉外、建工等所有的专业方向,覆盖面广、课时多、学分多,地位十分重要。
现阶段“结构设计原理”一般采用书面闭卷考试形式,试题主要是有标准答案的题目,以期末年级统一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课程的评定成绩。这种考试无法有其公正性的一面,但是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考试范围狭窄,命题单一、陈旧
该课程有很多规范中的公式、构造要求。闭卷考试的形式往往会给出题造成很大的限制,导致单纯考核记忆性题型比较多,答案唯一,甚至几年不变的考试内容依然存在,对学科的新增内容、交叉学科和相关领域的涉及更是无从谈起,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空间很小。由于课程内容多,学生往往要求教师考前划定考试范围和考试重点,这势必造成学生的视野狭隘,思维僵化,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也为考试时出现抄袭、夹带等作弊行为提供了方便。考试内容单纯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忽视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查,很难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创新能力,养成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这在后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也已显露出来。
2.学习效果难以全面反馈
考试统一安排在期末,学生往往只知道考试成绩而不知道错在哪里,难以全面了解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考试周进行的考试科目往往比较集中,学生的压力很大,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3.仅计入期末成绩,导致部分学生蒙混过关
仅将期末考试作为总评成绩,加之试题不灵活,造成部分学生旷课、上课不听讲、不写或抄袭作业、考前突击性质的靠押题、背题通过最后考试,这样的学习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平时学习很认真,由于身体不适等客观原因,期末考试没考好,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影响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构设计原理”考试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教学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考试评价应贯穿于整个教与学的活动中,而不能仅仅由最终的一次期末考试决定。将平时基于能力素质锻炼培养的过程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考试有机结合,一方面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激发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分散和减轻学生期末集中考试的心理和生理压力。[2]因此建议结构设计原理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
1.建立客观公正的平时成绩考核体系
平时成绩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认知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发展素质教育。教师能够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增进师生交流,提高教学掌控能力,促进教学相长。平时成绩考核体系由考勤、作业、课堂讨论或学习报告三部分组成,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
考勤的形式应该灵活,特别是在大班授课时学生人数很多,为不占用有限的课时,学生出勤的考核可由班长、学习委员完成或是教师不定期采用随机点名的形式。出勤成绩可占总成绩的10%。
作业成绩主要考核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作业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对作业中发现的抄袭现象应严厉批评教育,帮助学生改正不良风气。客观题要有明确的标准,主观分析题对新颖的求解思路和创新性的观点应予以足够的肯定和鼓励。作业成绩可用五分制来衡量,每次批改后直接给分。这样不仅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也能对教师批改作业的认真负责程度予以监督。作业成绩可占总成绩的10%。
课堂讨论或学习报告成绩是由教师选择与课程主要内容有关的经典案例或工程实际作为课堂讨论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创造能力予以评分。著名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的最佳途径是亲自独立地发现其中的奥秘。结构设计原理作为专业基础课,其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可以用来解决很多工程实际问题,也为该项成绩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教师可选择合适的学习阶段,提前几堂课将讨论的问题公布,预留学生搜集资料、整理准备的时间。学生可以自己组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将讨论结果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大家可就其观点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引申拓展和正确评价,使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更趋灵活和更具深刻性,创新能力得以提高。[3]由于课堂讨论占用时间较多,为提高考试改革的可操作性,也可采用灵活的形式,比如就某一专题撰写学习报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结构设计大赛等。该项成绩根据开展次数和难易程度可占总成绩的10%~20%。
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绝对不能凭教师对学生的印象笼统加以评判。教师必须要投入相当的精力,做好各项评分记录,并在期末考试之前予以公开,做到公平、公正,有据可查。
2.灵活、开放的期末试卷综合命题
期末考试是对课程整体内容进行检查考核的重要手段,因此考核内容和方式必须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期末考试成绩可占课程总成绩的60%~70%。
面向工程、面向实践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准则。卓越工程师培养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区别就是强调实践。[4]依据这一原则,“结构设计原理”的期末考试可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闭卷,考核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第二部分为开卷,允许学生参考规范和教材,测试正确应用规范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期末试卷命题要注重增强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从学科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出发,突出考试内容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增加体现学科行业发展进步内容的含量。试卷命题要从知识性命题转到能力性命题,题目内容不仅仅是基本理论方面的题目,应更重视工程设计、实践应用方面的题目,要让开放性的无标准答案题进入试卷。这种考试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目前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的考试方法相接轨,有益于学生毕业后职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質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9-21.
[2]孙雅珍,侯祥林.理论力学课程考试改革探索[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501-503.
[3]毕重,聂淼鑫.《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案例教学[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131-133.
[4]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40-142.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