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铣齿设备使用时间过长导致的生产性能下降、产品质量精度差、故障发生率高等问题,本文从设备机械切削性能研究入手,重点阐述了铣齿设备优化的关键技术点及具体思路,旨在防止加工过程中铣偏齿现象的发生,保证产品的生产质量,以期为有关方面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数控机床;铣齿设备;性能优化;关键技术
任何机械生产设备在使用时间过长、超负荷运行等状况下,都会出现机械性能降低、故障发生频繁等问题,而在数控铣齿设备生产中,设备老化将导致产品出现精度值低下、质量不符合标准要求等,严重影响了设备的生产质量及效率,基于此,现对数控铣齿设备进行研究分析,采取有效的设备优化措施,提高其设备使用性能,保证产品生产质量。
1 机械切削性能研究与优化的目的意义
提升老设备机械切削性能,延长设备的技术寿命主要目的,是快速缓解生产线的压力,始终能把握订单式生产节奏的主动权,解决钢齿牙轮钻头铣齿工序瓶颈问题,设备机械切削性能提升迫在眉睫。有针对性的攻关研究,首先是要根据三四轴铣原有的结构特点、设备的实际技术状态,确保设备原有加工精度、机械性能不丧失,同时又能稳定提升铣削加工机械性能、延长设备技术寿命,这一关键技术难点进行研究和改进。着手对相关几何精度、刚性进行调查,主要总成零部件国产化方案策划拟定、设计测绘工作的技术准备。
2 刀具及夹持机构的国产化构思与设计
根据机床在实际加工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分析证实它的机械切削性能,首先受到刀具刀柄结构上的影响,由于刀柄的夹持力不够使刀具打转,时常导致打刀、刀具脱落飞出,存在安全事故隐患。分析发现全部指型铣刀一直沿用美国休斯技术标准,刀具刀柄尾端留有一个半圆台阶面,长度占刀柄实际总长近1/3,而且刀具在使用中不断磨损,要多次重复修磨,因此刀具总长度会逐渐变短,有效夹持部位轴向会不断向前延伸,由于该台阶的存在,有效夹持面积递进式的减少,从而降低了变径套对刀柄的夹持力。
受原刀具刀柄影响,刀具夹头体在刀具装夹过程中的,每个操作人员力量的大小不一致,锁紧力难以控制,实际装夹过程中往往锁紧力矩过大,螺纹很容易开裂损坏,导致刀具夹头体、变径套报废。而该刀夹头体属进部件,目前国内无法加工,20多年来一直依赖国外进口,采购费用昂贵、每年耗费数十万,且周期都在8-10个月以上,是困扰设备的主要因素之一。
2.1 设备优化的关键技术点及具体思路
提升它的机械性能:
a、在不改变刀头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刀具刀柄结构重新改进设计,在国产化过程中去掉原有半圆台阶面,形成一个整体圆柱表面,确保夹持力持续有效。
b、将夹头体一次性使用的单一设计结构,改进设计成重复循环使用结构,在原有基础上,保留原平面盘形弧形伞齿盘。
c、主要针对刀具夹持力不够,导致安全隐患为改善着眼点,来提高刀具切削性能。
d、统一锁紧螺纹的规格,采用矩形螺纹结构,达到增强轴向锁紧力矩目的,做好易损件材料选型,确定完全互换的技术要求。
2.2 设备优化的具体技术要求
a、刀具夹头体在国产化改进加工过程中,严格按图纸要求,确保形状与位置公差。
b、采用过盈配合冷装配。
c、利用自行设计专用辅助工装夹具,进行精磨加工达到0.005mm。
d、发黑处理入库。
e、刀具刀柄与切削韧口的同轴度控制在0.015mm以内,每个切削韧的径向跳动控制在0.025mm以内,表面粗糙度Ra0.8。
2.3 设备优化后的实际效果验证
通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验证,其结果好于预期,实现多次重复使用,精度和使用寿命与原装件技术指标基本接近,国产化后结构特点好于原装件,易损件可以进行备件互换,彻底摆脱进口件的制约。切削性能得到有效提升,不安全因素彻底排除。
a、刀具夹头体的使用寿命由4500小时增加至11500小时。
b、单件制造费用由原装进口件2.8万元减少至0.3万元。
c、每年工装损坏维修费用下降5多万元。
d、维修、操作人员劳动强度、故障率基本降至为零。
3 数控转台的B轴锁紧及传动机构的优化设计
由于该设备运转时间长达三十多年,摇篮体数控转台B轴的定位锁紧机構已成疲劳极限状态,弹性变形转向塑性变形,各项精度值与出厂标准值存在的偏差逐渐增大,而且铣削加工牙轮齿宽不一致,主要原因是工件装夹的所在工位上各轴(B1/B2/B3/B4轴)等高出现不一致,另外,原锁紧装置的油缸由于受力较大,端盖固定螺钉常常发生断裂故障,后来采用焊接方式修复后产生变形,致使每个受力点发生变化,活塞在缸体中运行阻力大小不一致、夹紧松开时出现不同步,导致伞齿轮及传动1/2轴损坏频繁。而因为伞齿轮装配特点是90°点接触传动方式,装配间隙调整困难,需要反复数次磨调整垫,调整好后需要重新配钻定位销孔,一根轴只能重复使用2-3次。
3.1 数控转台的技术优化思路及关键技术点
3.1.1 优化思路
a、针对锁紧机构结构、工作原理,重新构思设计方案。
b、解体B1/B2/B3/B4轴,对零部件全部进行损耗检测、相关原因分析。
c、针对零部件磨损状况进行技术测量鉴定。
d、着手新的结构自行设计、零部件图纸绘制,装配技术要求制定。
通过自行设计辅助工具、检具对机床几何精度进行检测调整,同时将各轴高度使其保持一致。
e、确定伞齿轮、传动轴国产化改进方案。
f、审定确立方案,相关转换件图纸设计绘制、主要部件总成选型与计划购置工作。
3.1.2 技术要点 a、根据所需2500psi油压值,将英制4英寸(约102mm)直径液压油缸改换成国产直径125mm油缸。
b、设计新加工的液压拉杆,将螺纹方形退刀槽改成过渡圆弧,减少受力后的应力集中。
c、要求将原油缸分油器内的O型橡胶圈密封,改为间隙液体密封,降低压力内泄损耗。
d、将伞齿轮的模数由美制转成公制,进行配对加工。
e、按26×30mm标准涨紧环尺寸,重新设计传动轴1/轴2,全部采用公制标准。
f、外协资源国产化加工关键细节把控。
3.2 数控转台的技术优化具体技术要求
3.2.1 B轴锁紧机构
a、设备优化加工过程中,严格按图纸要求,保正形状与置公差及加工精度。
b、装配过程中零部件的互换性较好。
c、利用自行设计专用辅助工装夹具,进行装配精度检测。
d、液压压力要求降到800psi以内。
e、环形锁紧力较原来提高3-5倍以上。
f、夹紧松开同步时间由原来8-10秒降至现在的2-4秒。
3.2.2 工件夹紧油缸
a、将英制4英寸(约102mm)直径液压油缸改换成国产直径125mm油缸。
b、设计新加工的液压拉杆,将螺纹方形退刀槽改成过渡圆弧,减少受力后的应力集中。
c、要求将原油缸分油器内的O型橡胶圈密封,改为间隙液体密封,降低压力内泄损耗。
3.2.3 传动螺旋伞齿轮
a、将伞齿轮的模数由美制转成公制,进行配对加工。
b、按26×30mm标准锥形涨紧套,重新设计传动轴1/轴2,全部采用公制标准。
c、通过外协资源国产化加工完成。
3.3 设备优化的实际效果验证
通过上百次调试验证和一年多时间实际加工运行性能考验,设计目标、技术要求全部得以实现,部分设计应用效果好于预期,国产化改进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实际上通过淘汰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密封技术,改进后的零部件使用效果较原随机备件提升数倍,主要是提高工件的夹紧力,解决内泄问题。
另外,降低系统油温,提高液压系统工作地稳定性。B轴伞齿轮及传动部件进行国产化后,稳定运行近15000(两年半)小时无故障,各项技术指标全部达到设计预期,完全可以终生替代使用,再次彻底摆脱对进口件的依赖与束缚。
国产化工作完成后,有形与无形价值双双体现,机械切削性能稳定提升,彻底解决A轴翻转平衡力不均、铣齿加工尺寸不稳的质量、安全隐患的问题。整个设备技术寿命得到有效延长。降低维修劳动强度、修理成本数十倍,故障率基本为零。
4 Y轴滚柱丝杠及组合轴承优化
该机床的Y/Z轴丝杠两端支撑轴承采用的是滚针式双向推力圆柱滚子组合轴承,由于受重载切削,导轨副之间摩擦阻力很大,因目前润滑方式为脂润滑,在摩擦阻力过大的情况下润滑脂润滑性能下降,丝杠转动形成轴向负载较大导致组合轴承磨损现象严重,致使机床精度丧失、机械加工性能降低。
轴承属特殊易损件,有效寿命在18000~20000小时内,如果超出它极限使用范围,寿命就会缩短,造成铣削加工尺寸不稳定,同时会导致伺服驱动、伺服电机负载过大损坏。由于丝杠工作超过疲劳极限,开始出现磨损反向间隙增大、表面冷作硬化脱落使滚珠槽研伤报废。然而专机英制规格的滚珠丝杠需要定制,费用高、周期很长,由于上述不利因素存在,所以丝杠、轴承需要充分利用国内成熟技术进行国产化改进,杜绝因备件制约导致对维修的困扰。
4.1 Y轴滚柱丝杠及组合轴承优化相关工作思路
针对上述现象以及传动原理、结构特点,对组合轴承、滚珠丝杠进行国产化探讨,根据自行测绘条件,国产化前进行公英制的转换测绘计算。组合轴承作为丝杠的支承部件,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的满足承载能力、机械性能及精度要求,同时须能承受双向轴向载荷和径向载荷,要具备较高的传动精度和刚性,在保证关键参数的前提下,对其他影响装配精度的参数进行必要改动。注重公英制转换、技术测量与测绘细节、形位公差把握,机械性能指标确定。
4.2 Y轴滚柱丝杠及组合轴承优化具体技术要求
a、轴承内圈端面对滚道的跳动:≤2μm;
b、轴向载荷25KN作用下,轴承的启动摩擦力矩:≤65N?mm;
c、轴承极限转速300r/min,对应滚珠丝杠副快速移动线速度≥8~15m/min。
d、组合轴承具备轴向和径向双向承载性能,接近或达到进口同类型产品技术要求。
e、组合轴承轴向与径向跳动公差应控制在0.002mm以内,承载运行时重复定位精度准确可靠。
f、丝杠轴端与轴承装配间隙采用过度配合。
4.3 Y轴滚柱丝杠及组合轴承优化实际效果验证
根据改进思路及技术要求,在丝杠、轴承国产化实际改进过程中,在不影响装配调整的情况下,注重对轴承的法兰上注油孔进行改进设计,便于维护时润滑油脂及時注入。通过改进设计后的组合轴承、滚珠丝杠,在实际安装使用后至今约7000小时,轴承的平均使用寿命、润滑性能较原来提高2倍,机床的机械切削性能得到前所未有提升,加工精度稳定、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各项技术指标、整体性能达到原国外进口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而且采购周期缩短3倍,费用降低60%,同时维修工作强度降低了一倍,同样不再受进口件制约。此次铣齿设备机械切削性能攻关研究取得较好效果,基本解决了加工范围窄,工序瓶颈问题。
5 结论
总之,对老化设备进行机械性能优化改进,需要根据设备结构特点采取合适的优化方案,应特别注意优化措施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以专业的设备优化设计方案以及施工操作,提高机械设备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产品生产质量。
参考文献:
[1]常超杰、闫永克、王雷飞.XK714数控钻铣床数控系统升级改造[J].金属加工(冷加工).2013(22).
[2]董振林.数控机床维修中的问题及方法[J].科技与企业.2015(07).
关键词:数控机床;铣齿设备;性能优化;关键技术
任何机械生产设备在使用时间过长、超负荷运行等状况下,都会出现机械性能降低、故障发生频繁等问题,而在数控铣齿设备生产中,设备老化将导致产品出现精度值低下、质量不符合标准要求等,严重影响了设备的生产质量及效率,基于此,现对数控铣齿设备进行研究分析,采取有效的设备优化措施,提高其设备使用性能,保证产品生产质量。
1 机械切削性能研究与优化的目的意义
提升老设备机械切削性能,延长设备的技术寿命主要目的,是快速缓解生产线的压力,始终能把握订单式生产节奏的主动权,解决钢齿牙轮钻头铣齿工序瓶颈问题,设备机械切削性能提升迫在眉睫。有针对性的攻关研究,首先是要根据三四轴铣原有的结构特点、设备的实际技术状态,确保设备原有加工精度、机械性能不丧失,同时又能稳定提升铣削加工机械性能、延长设备技术寿命,这一关键技术难点进行研究和改进。着手对相关几何精度、刚性进行调查,主要总成零部件国产化方案策划拟定、设计测绘工作的技术准备。
2 刀具及夹持机构的国产化构思与设计
根据机床在实际加工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分析证实它的机械切削性能,首先受到刀具刀柄结构上的影响,由于刀柄的夹持力不够使刀具打转,时常导致打刀、刀具脱落飞出,存在安全事故隐患。分析发现全部指型铣刀一直沿用美国休斯技术标准,刀具刀柄尾端留有一个半圆台阶面,长度占刀柄实际总长近1/3,而且刀具在使用中不断磨损,要多次重复修磨,因此刀具总长度会逐渐变短,有效夹持部位轴向会不断向前延伸,由于该台阶的存在,有效夹持面积递进式的减少,从而降低了变径套对刀柄的夹持力。
受原刀具刀柄影响,刀具夹头体在刀具装夹过程中的,每个操作人员力量的大小不一致,锁紧力难以控制,实际装夹过程中往往锁紧力矩过大,螺纹很容易开裂损坏,导致刀具夹头体、变径套报废。而该刀夹头体属进部件,目前国内无法加工,20多年来一直依赖国外进口,采购费用昂贵、每年耗费数十万,且周期都在8-10个月以上,是困扰设备的主要因素之一。
2.1 设备优化的关键技术点及具体思路
提升它的机械性能:
a、在不改变刀头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刀具刀柄结构重新改进设计,在国产化过程中去掉原有半圆台阶面,形成一个整体圆柱表面,确保夹持力持续有效。
b、将夹头体一次性使用的单一设计结构,改进设计成重复循环使用结构,在原有基础上,保留原平面盘形弧形伞齿盘。
c、主要针对刀具夹持力不够,导致安全隐患为改善着眼点,来提高刀具切削性能。
d、统一锁紧螺纹的规格,采用矩形螺纹结构,达到增强轴向锁紧力矩目的,做好易损件材料选型,确定完全互换的技术要求。
2.2 设备优化的具体技术要求
a、刀具夹头体在国产化改进加工过程中,严格按图纸要求,确保形状与位置公差。
b、采用过盈配合冷装配。
c、利用自行设计专用辅助工装夹具,进行精磨加工达到0.005mm。
d、发黑处理入库。
e、刀具刀柄与切削韧口的同轴度控制在0.015mm以内,每个切削韧的径向跳动控制在0.025mm以内,表面粗糙度Ra0.8。
2.3 设备优化后的实际效果验证
通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验证,其结果好于预期,实现多次重复使用,精度和使用寿命与原装件技术指标基本接近,国产化后结构特点好于原装件,易损件可以进行备件互换,彻底摆脱进口件的制约。切削性能得到有效提升,不安全因素彻底排除。
a、刀具夹头体的使用寿命由4500小时增加至11500小时。
b、单件制造费用由原装进口件2.8万元减少至0.3万元。
c、每年工装损坏维修费用下降5多万元。
d、维修、操作人员劳动强度、故障率基本降至为零。
3 数控转台的B轴锁紧及传动机构的优化设计
由于该设备运转时间长达三十多年,摇篮体数控转台B轴的定位锁紧机構已成疲劳极限状态,弹性变形转向塑性变形,各项精度值与出厂标准值存在的偏差逐渐增大,而且铣削加工牙轮齿宽不一致,主要原因是工件装夹的所在工位上各轴(B1/B2/B3/B4轴)等高出现不一致,另外,原锁紧装置的油缸由于受力较大,端盖固定螺钉常常发生断裂故障,后来采用焊接方式修复后产生变形,致使每个受力点发生变化,活塞在缸体中运行阻力大小不一致、夹紧松开时出现不同步,导致伞齿轮及传动1/2轴损坏频繁。而因为伞齿轮装配特点是90°点接触传动方式,装配间隙调整困难,需要反复数次磨调整垫,调整好后需要重新配钻定位销孔,一根轴只能重复使用2-3次。
3.1 数控转台的技术优化思路及关键技术点
3.1.1 优化思路
a、针对锁紧机构结构、工作原理,重新构思设计方案。
b、解体B1/B2/B3/B4轴,对零部件全部进行损耗检测、相关原因分析。
c、针对零部件磨损状况进行技术测量鉴定。
d、着手新的结构自行设计、零部件图纸绘制,装配技术要求制定。
通过自行设计辅助工具、检具对机床几何精度进行检测调整,同时将各轴高度使其保持一致。
e、确定伞齿轮、传动轴国产化改进方案。
f、审定确立方案,相关转换件图纸设计绘制、主要部件总成选型与计划购置工作。
3.1.2 技术要点 a、根据所需2500psi油压值,将英制4英寸(约102mm)直径液压油缸改换成国产直径125mm油缸。
b、设计新加工的液压拉杆,将螺纹方形退刀槽改成过渡圆弧,减少受力后的应力集中。
c、要求将原油缸分油器内的O型橡胶圈密封,改为间隙液体密封,降低压力内泄损耗。
d、将伞齿轮的模数由美制转成公制,进行配对加工。
e、按26×30mm标准涨紧环尺寸,重新设计传动轴1/轴2,全部采用公制标准。
f、外协资源国产化加工关键细节把控。
3.2 数控转台的技术优化具体技术要求
3.2.1 B轴锁紧机构
a、设备优化加工过程中,严格按图纸要求,保正形状与置公差及加工精度。
b、装配过程中零部件的互换性较好。
c、利用自行设计专用辅助工装夹具,进行装配精度检测。
d、液压压力要求降到800psi以内。
e、环形锁紧力较原来提高3-5倍以上。
f、夹紧松开同步时间由原来8-10秒降至现在的2-4秒。
3.2.2 工件夹紧油缸
a、将英制4英寸(约102mm)直径液压油缸改换成国产直径125mm油缸。
b、设计新加工的液压拉杆,将螺纹方形退刀槽改成过渡圆弧,减少受力后的应力集中。
c、要求将原油缸分油器内的O型橡胶圈密封,改为间隙液体密封,降低压力内泄损耗。
3.2.3 传动螺旋伞齿轮
a、将伞齿轮的模数由美制转成公制,进行配对加工。
b、按26×30mm标准锥形涨紧套,重新设计传动轴1/轴2,全部采用公制标准。
c、通过外协资源国产化加工完成。
3.3 设备优化的实际效果验证
通过上百次调试验证和一年多时间实际加工运行性能考验,设计目标、技术要求全部得以实现,部分设计应用效果好于预期,国产化改进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实际上通过淘汰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密封技术,改进后的零部件使用效果较原随机备件提升数倍,主要是提高工件的夹紧力,解决内泄问题。
另外,降低系统油温,提高液压系统工作地稳定性。B轴伞齿轮及传动部件进行国产化后,稳定运行近15000(两年半)小时无故障,各项技术指标全部达到设计预期,完全可以终生替代使用,再次彻底摆脱对进口件的依赖与束缚。
国产化工作完成后,有形与无形价值双双体现,机械切削性能稳定提升,彻底解决A轴翻转平衡力不均、铣齿加工尺寸不稳的质量、安全隐患的问题。整个设备技术寿命得到有效延长。降低维修劳动强度、修理成本数十倍,故障率基本为零。
4 Y轴滚柱丝杠及组合轴承优化
该机床的Y/Z轴丝杠两端支撑轴承采用的是滚针式双向推力圆柱滚子组合轴承,由于受重载切削,导轨副之间摩擦阻力很大,因目前润滑方式为脂润滑,在摩擦阻力过大的情况下润滑脂润滑性能下降,丝杠转动形成轴向负载较大导致组合轴承磨损现象严重,致使机床精度丧失、机械加工性能降低。
轴承属特殊易损件,有效寿命在18000~20000小时内,如果超出它极限使用范围,寿命就会缩短,造成铣削加工尺寸不稳定,同时会导致伺服驱动、伺服电机负载过大损坏。由于丝杠工作超过疲劳极限,开始出现磨损反向间隙增大、表面冷作硬化脱落使滚珠槽研伤报废。然而专机英制规格的滚珠丝杠需要定制,费用高、周期很长,由于上述不利因素存在,所以丝杠、轴承需要充分利用国内成熟技术进行国产化改进,杜绝因备件制约导致对维修的困扰。
4.1 Y轴滚柱丝杠及组合轴承优化相关工作思路
针对上述现象以及传动原理、结构特点,对组合轴承、滚珠丝杠进行国产化探讨,根据自行测绘条件,国产化前进行公英制的转换测绘计算。组合轴承作为丝杠的支承部件,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的满足承载能力、机械性能及精度要求,同时须能承受双向轴向载荷和径向载荷,要具备较高的传动精度和刚性,在保证关键参数的前提下,对其他影响装配精度的参数进行必要改动。注重公英制转换、技术测量与测绘细节、形位公差把握,机械性能指标确定。
4.2 Y轴滚柱丝杠及组合轴承优化具体技术要求
a、轴承内圈端面对滚道的跳动:≤2μm;
b、轴向载荷25KN作用下,轴承的启动摩擦力矩:≤65N?mm;
c、轴承极限转速300r/min,对应滚珠丝杠副快速移动线速度≥8~15m/min。
d、组合轴承具备轴向和径向双向承载性能,接近或达到进口同类型产品技术要求。
e、组合轴承轴向与径向跳动公差应控制在0.002mm以内,承载运行时重复定位精度准确可靠。
f、丝杠轴端与轴承装配间隙采用过度配合。
4.3 Y轴滚柱丝杠及组合轴承优化实际效果验证
根据改进思路及技术要求,在丝杠、轴承国产化实际改进过程中,在不影响装配调整的情况下,注重对轴承的法兰上注油孔进行改进设计,便于维护时润滑油脂及時注入。通过改进设计后的组合轴承、滚珠丝杠,在实际安装使用后至今约7000小时,轴承的平均使用寿命、润滑性能较原来提高2倍,机床的机械切削性能得到前所未有提升,加工精度稳定、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各项技术指标、整体性能达到原国外进口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而且采购周期缩短3倍,费用降低60%,同时维修工作强度降低了一倍,同样不再受进口件制约。此次铣齿设备机械切削性能攻关研究取得较好效果,基本解决了加工范围窄,工序瓶颈问题。
5 结论
总之,对老化设备进行机械性能优化改进,需要根据设备结构特点采取合适的优化方案,应特别注意优化措施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以专业的设备优化设计方案以及施工操作,提高机械设备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产品生产质量。
参考文献:
[1]常超杰、闫永克、王雷飞.XK714数控钻铣床数控系统升级改造[J].金属加工(冷加工).2013(22).
[2]董振林.数控机床维修中的问题及方法[J].科技与企业.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