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要想达到控制目标,依靠制定制度、实施措施与执行程序,来防范与控制经济活动的风险。它的目标主要是:确保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与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把舞弊与腐败问题杜绝,把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果提高到一定水平。
关键词:内部控制;有效性;效率;因素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目前,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把强化内部管理看的特别重要,规范工作程序,健全内部监督,已建立了自身的管理制度并发挥作用,推动了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但与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比较滞后,其内部控制建设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资金财产安全、廉政建设,进而影响到了政府社会形象。我国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某些单位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把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单独制定,大部分财务事项的运作和管理措施只是惯例,而无相应的成文制度保证;有些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新意而且十分简单,不能体现出各个组织机构、各个工作流程及工作性质的不同,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全面性,无法涵盖单位所有的重大经济活动,各部门、各阶段不能很好地统筹联系;还有一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比较完善,但内部控制制度与单位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别,致使制度无法落到实处;更多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陈旧,且相互之间不协调、不配套;极少有行政事业单位会与自身的业务特点相结合,设计和研究系统规范、合理及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相关部门检查时也仅仅对是否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检查,而对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科学性、落实的准确性、效果的显著性等缺乏跟踪监督机制。
2.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实现的措施
2.1控制环境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事业单位而言,内部控制意识比企业要薄弱,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内部控制理念,不能把现代的内部控制管理理念树立起来,嫌繁琐怕麻烦,涉及敏感的问题不愿意公开透明,不能够认识到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一些单位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依靠财政预算资金,只需要依要求编制预算、依预算取得资金与依预算用途花费资金就行,把上级财政部门的预算控制当成单位的内部控制。还有一些单位觉得内部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没有关系,没有考虑到不一样的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监督与控制。而在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单位中,内部控制更多的是走走形式,“有章不循,有律不依”,或者只是简单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不能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中,一些人甚至觉得内控工作束缚了平时的工作,有抵触情绪,反感甚至排斥,思想上不融入,行为上不配合,想尽办法化“重”为“轻”,化“大”为“小”,做表面文章,逃避监督,严重阻碍了内部控制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贯彻执行。
2.2风险评估措施
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依据。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把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建立起来,全面、系统与客观评估经济活动形成的风险。但在日常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因为其单位性质特殊,风险意识淡漠的情况普遍存在,未能早点察觉阻碍单位目标完成的各种风险,也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各项经济业务行为的全过程,没有能够准确的把握关键控制点,无法有效防范来自单位内部、外部的各种风险,从而造成工作被动,运行经费的极大浪费。
2.3信息系统与沟通措施
信息系统与沟通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其目的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只有建立了靠得住的信息系统,才是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单位的所有重要活动,需要充分的与全面的内部财务经营与各个方面的数据,以及关于外部市场中和决策相关的事件和条件的信息。依靠有效的交流方式,确保全部职工充分理解与坚持现行的政策与程序,并确保其他的相关信息传达到其他先关的职工。
2.4控制活动措施
控制活动是指管理层的决策可以很好的得到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它包括一些活动,这些活动与授权、信息处理、业绩评价、实物控制与职责分离等相关。这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它用来实施内部控制,如果手段合理有效就能实现控制目的,反之就不能实现控制目的。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来制定控制活动,不仅需要有效的控制单位经营管理的每一个方面,而且要全方位的实施控制。经济监控包括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而且要对单位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和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但在实务中,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措施不够完善,内部控制重点不够突出。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升的措施
3.1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
各行政事业单位要按照战略目标,进行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找出关键的风险点,通过对各个风险控制要素的识别和分析,建立单位内部的风险管控体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面防范和规避各方面的风险。新法规制度的出台即属于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风险。《规范》为各单位规范内部控制提供了指导和参照,各单位应利用《规范》的颁布实施之机,根据自身职能部门的特点,将目前散落在各个具体制度和流程中的管控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充分吸收整合,设计出一套符合本单位实际,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进一步减少风险,以促进自身的管理发展。
3.2建立高效的信息系统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建立适合本单位的信息系统工程,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化管理,将电子信息治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保证信息的搜集、存储、加工、输出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行,使单位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有关信息,实现单位在战略、运营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风险评估与控制,从而有效地实现本单位的管理目标。
3.3建立适用的控制活动
各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经济活动的性质、范围、规模与内部控制的要求,确立各项经济活动的业务规程,明确规程中计划、审批、执行、监督等环节的要求,重点关注预算控制、收支控制、政府采购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及合同控制等,做到各流程手续完备、相关文件、记录与凭证完整,以实现有效控制的目标。所有单位还需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与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调整、决算编报、绩效评价等内部预算管理工作机制。所有单位还应当有效把资产使用率提高,把资产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建立健全资产监管机制,力求在加强资产管理的基础上,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规范化发展好。
3.4加强独立的评价与监督系统
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要明确,把内部监督的程序与要求规定好,对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情况开展内部监督检查与自我评价。在单位内部需要组建一个比较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得到保障,切实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使之不再流于形式。要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职能,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不再仅仅在监督单位的内部控制执行与否,而是依靠独立的检查与评价活动,特别是内部控制的缺陷、管理的漏洞,发表切合实际的意见与方法,使管理者能够把经营管理改善的越来越好,同时还需要依靠政府与社会的外部审计力量双重监督内部控制。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平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1]朱世勇.加强内部控制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山东审计.2003(04)
[2]王艳琴,王秀东.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控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关键词:内部控制;有效性;效率;因素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目前,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把强化内部管理看的特别重要,规范工作程序,健全内部监督,已建立了自身的管理制度并发挥作用,推动了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但与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比较滞后,其内部控制建设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资金财产安全、廉政建设,进而影响到了政府社会形象。我国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某些单位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把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单独制定,大部分财务事项的运作和管理措施只是惯例,而无相应的成文制度保证;有些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新意而且十分简单,不能体现出各个组织机构、各个工作流程及工作性质的不同,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全面性,无法涵盖单位所有的重大经济活动,各部门、各阶段不能很好地统筹联系;还有一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比较完善,但内部控制制度与单位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别,致使制度无法落到实处;更多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陈旧,且相互之间不协调、不配套;极少有行政事业单位会与自身的业务特点相结合,设计和研究系统规范、合理及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相关部门检查时也仅仅对是否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检查,而对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科学性、落实的准确性、效果的显著性等缺乏跟踪监督机制。
2.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实现的措施
2.1控制环境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事业单位而言,内部控制意识比企业要薄弱,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内部控制理念,不能把现代的内部控制管理理念树立起来,嫌繁琐怕麻烦,涉及敏感的问题不愿意公开透明,不能够认识到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一些单位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依靠财政预算资金,只需要依要求编制预算、依预算取得资金与依预算用途花费资金就行,把上级财政部门的预算控制当成单位的内部控制。还有一些单位觉得内部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没有关系,没有考虑到不一样的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监督与控制。而在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单位中,内部控制更多的是走走形式,“有章不循,有律不依”,或者只是简单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不能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中,一些人甚至觉得内控工作束缚了平时的工作,有抵触情绪,反感甚至排斥,思想上不融入,行为上不配合,想尽办法化“重”为“轻”,化“大”为“小”,做表面文章,逃避监督,严重阻碍了内部控制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贯彻执行。
2.2风险评估措施
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依据。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把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建立起来,全面、系统与客观评估经济活动形成的风险。但在日常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因为其单位性质特殊,风险意识淡漠的情况普遍存在,未能早点察觉阻碍单位目标完成的各种风险,也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各项经济业务行为的全过程,没有能够准确的把握关键控制点,无法有效防范来自单位内部、外部的各种风险,从而造成工作被动,运行经费的极大浪费。
2.3信息系统与沟通措施
信息系统与沟通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其目的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只有建立了靠得住的信息系统,才是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单位的所有重要活动,需要充分的与全面的内部财务经营与各个方面的数据,以及关于外部市场中和决策相关的事件和条件的信息。依靠有效的交流方式,确保全部职工充分理解与坚持现行的政策与程序,并确保其他的相关信息传达到其他先关的职工。
2.4控制活动措施
控制活动是指管理层的决策可以很好的得到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它包括一些活动,这些活动与授权、信息处理、业绩评价、实物控制与职责分离等相关。这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它用来实施内部控制,如果手段合理有效就能实现控制目的,反之就不能实现控制目的。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来制定控制活动,不仅需要有效的控制单位经营管理的每一个方面,而且要全方位的实施控制。经济监控包括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而且要对单位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和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但在实务中,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措施不够完善,内部控制重点不够突出。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升的措施
3.1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
各行政事业单位要按照战略目标,进行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找出关键的风险点,通过对各个风险控制要素的识别和分析,建立单位内部的风险管控体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面防范和规避各方面的风险。新法规制度的出台即属于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风险。《规范》为各单位规范内部控制提供了指导和参照,各单位应利用《规范》的颁布实施之机,根据自身职能部门的特点,将目前散落在各个具体制度和流程中的管控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充分吸收整合,设计出一套符合本单位实际,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进一步减少风险,以促进自身的管理发展。
3.2建立高效的信息系统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建立适合本单位的信息系统工程,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化管理,将电子信息治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保证信息的搜集、存储、加工、输出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行,使单位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有关信息,实现单位在战略、运营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风险评估与控制,从而有效地实现本单位的管理目标。
3.3建立适用的控制活动
各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经济活动的性质、范围、规模与内部控制的要求,确立各项经济活动的业务规程,明确规程中计划、审批、执行、监督等环节的要求,重点关注预算控制、收支控制、政府采购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及合同控制等,做到各流程手续完备、相关文件、记录与凭证完整,以实现有效控制的目标。所有单位还需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与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调整、决算编报、绩效评价等内部预算管理工作机制。所有单位还应当有效把资产使用率提高,把资产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建立健全资产监管机制,力求在加强资产管理的基础上,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规范化发展好。
3.4加强独立的评价与监督系统
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要明确,把内部监督的程序与要求规定好,对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情况开展内部监督检查与自我评价。在单位内部需要组建一个比较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得到保障,切实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使之不再流于形式。要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职能,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不再仅仅在监督单位的内部控制执行与否,而是依靠独立的检查与评价活动,特别是内部控制的缺陷、管理的漏洞,发表切合实际的意见与方法,使管理者能够把经营管理改善的越来越好,同时还需要依靠政府与社会的外部审计力量双重监督内部控制。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平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1]朱世勇.加强内部控制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山东审计.2003(04)
[2]王艳琴,王秀东.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控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