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地区:‘9·11’的冲击与影响”学术研讨会综述

来源 :国际政治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s061268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和华盛顿特区遭到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袭击。随后美国宣布掌握了充足的证据证明此次袭击为藏匿在阿富汗的沙特流亡富翁本·拉登所策划实施,在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拒绝交出拉登及其恐怖组织后,美国及其盟国英国开始了对阿富汗的武装打击。
其他文献
人权是个人和集体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人权象征着人类价值的永恒。人类文明的基本精神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权的概念和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相互依赖与国际冲突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外需求的机制建立起来,相互需求导致相互依赖。相互依赖是国际冲突的一个直接根源。相互依赖关系中国家与市场的矛盾、代价、国家行为的不自主以及相互依赖的不对称都使相互依赖具有导致冲突的内在倾向,而不同领域权力资源的转换则具有使冲突升级的性质。这不仅是由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所决定,也是由相互依赖世界中经济和政治日益融合、内政和外交相互渗透的特点决定的。
1947年我在云南大学毕业后,不能再做学生工作。在云南省政府内部工作的一位地下党同志弄到一份“黑名单”,国民党要“请客”了。云南地下党及时将黑名单上有名的人分别送到不同的地方,下乡到各县去,准备将来搞武装斗争。
在“9.11”事件后帕西地缘政治的新变化中,美国和俄罗斯的影响增强。塔利班倒台后,支持北方联盟的各有关方面在阿富汗的地位与影响力增强,而支持塔利班的巴基斯坦在阿富汗的地位与影响力下降。塔利班倒台后,美国会不会保持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引人注目。美国对伊斯兰世界采取拉拢温和派、孤立激进派、打击极端派的政策,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矛盾始终存在。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最剧烈的一次变化以及中国国内政治的一次巨大动荡,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国家都纷纷制裁中国或想要改变中国。在此严峻形势下,中国展开了积极的外交,实施了灵活的外交政策,很快打破了暂时的孤立状态,并更加开放和积极地融入国际社会。其中,对日本的政策也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与日本对华政策的不同变化而逐渐调整成形,即一方面基于同日本的友好而谋求建立一种面向21世纪的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在政治和安全等方面对日本加以防范。
本文简要回顾了经济冷战和西方相互依存关系发展的历程,并就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及其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最后简要论述全球主义、国家主义与地区主义的关系,并在结论部分提出几点完善全球化时代国际治理机制的建议。论文指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是战后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体制与规则的全球化,也是发展中国家和过渡经济国家逐渐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的过程。论文强调,过去百年人类社会的重大教训之一是,必须找出适应生产力新发展的调节、解决国家间利益纷争的国际治理模式。承认全球主义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并不等于
2001年10月在中国上海成功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在世界面前展示和塑造自己形象的难得机遇。在“911”事件后首次亚太经济体领导人云集的会议上,中国树立了“繁荣开放、危机中的避风港”的形象以及合作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树立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前面还有更长、更艰难的路要走。我们应当以此次APEC上海会议为契机,为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近些年来,西欧社会民主党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迎合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科技革命的继续和深入、信息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社会阶级结构变化及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要求,实用主义地对思想理论、纲领政策、组织建设和对外关系等多方面地进行了新的调整。这是社会民主党历史上社会民主主义的第三次变革,其实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力图构建资本主义新模式,继续履行管理和维护资本主义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