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新闻摄影的主观化走向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arab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世界新闻摄影史上,纪实性作为新闻摄影生命的原动力,在这一百六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固有矛盾,始终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话题。在二○○九年荷赛获奖作品中,三位中国摄影师的作品引起了很大轰动,他们不按常理出牌,观念为先、纪实为辅的风格预示着今后新闻摄影的走向。本文通过三位摄影师的作品,分析了新闻摄影主观化走向的原因:纪实摄影师的人文思维传统的延续;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更需要鼓励创新意识。并对新闻摄影的未来走向作出展望:把握好主观和客观之间度的平衡,是未来新闻摄影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新闻摄影 纪实 观念 荷赛
  
  纪实性:新闻摄影的缘起
  
  1839年达盖尔摄影术的发明,在人类图像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摄影提供了一种科学记录“现实”的方法,这种记录方式是现场的、直接的,而大众传播领域无疑是最早借助摄影技术为信息传播服务的领域之一。1842年5月5日,德国汉堡发生了一场大火,大火连续烧了4天。比鸥乌和史特尔茨纳二人奔赴火场,拍下了有关废墟的许多照片,后来大多散失,仅存一幅。这次拍摄和这张照片是今天人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照片①。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摄影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见证作用,随后的100多年来,新闻摄影这一全新报道方式在西方媒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纪实性作为新闻摄影生命的原动力,在这1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1928年德国沙乐门以摄影记者身份出现于国际外交场合,创造了小相机+现场光+不干涉对象(抓拍)的新闻摄影技法,并提出了新的摄影美学观念:给人看见新闻现场的真实情况,表现新闻人物的现场真实形象,比影像清晰而形象呆板更有价值。“现代意义的新闻摄影及新闻摄影观念,从此开始”②。
  
  客观与主观的博弈:新闻摄影的固有矛盾
  
  伴随着新闻摄影的蓬勃发展,主观与客观的互涉一直是挥之不去的话题。首先,从意识形态的逻辑关系来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但这种反映通常是不真实的、是有歪曲的。反映到新闻摄影领域也是如此,镜头下所摄之物不可能完全等同于事物本身,这只是一种天真的幻想,因为摄影的选择对象、角度和定格等,都取决于拍摄者的观念。作为新闻报道的摄影更不可能脱离意识形态的掌控,即便远离了宣传的层层关卡,新闻也是有着明显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的,这一点与美学的非功利性有很大区别。
  其次,從艺术性与真实性的矛盾来看,有人说“摄影艺术是光与影的艺术”。在新闻摄影工作中,艺术性往往要让位于真实性,但脱离了美感的新闻照片又无法成为一幅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新闻摄影现场报道的特性首先限制了摄影记者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在新闻现场通常是无法布光和追求一定拍摄角度的,当然也不能够干涉拍摄对象,在某些突发事件中和某些极端条件下记者甚至不能够保证拍摄出清晰的影像,这就体现了艺术性与真实性的矛盾——真实的事件常常没有完美的艺术性,而过于追求艺术性又会使新闻照片失去真实性。此外,摄影记者在选取画面时,有意无意地把某些重要的部分予以遗漏,或者是选取这个角度而不是另一个角度,都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摄影记者的立场、观点和学识水平,这种对新闻事实的不同选择同时体现了记者的审美取向与新闻的主观化倾向。
  
  解读2009年荷赛:主观性随处可见
  
  2009年荷赛大奖刚刚出炉,中国摄影师李洁军的一组获奖作品《复制战争》即引起国内外摄影界的轩然大波。《复制战争》用玩偶再现战争的经典画面,用摄影镜头复制经典的战地,用自己主观化的视角重现历史战役中的经典瞬间,摄影师的这一做法极其大胆,甚至颠覆了以往国际摄影界的惯例——真实是最高要求,也由此引发了诸多争议。
  无独有偶,检视2009年的荷赛获奖作品,类似《复制战争》这种观念为先,侧重艺术性的摄影照片甚至在全部获奖作品中占据了相当比例。再如,另一位来自中国的摄影师傅拥军创作的《西湖边上的一棵树》,作者以相当轻松写意的方式记录下镜头中西湖的四季变化,每张照片以西湖的四季景色为背景,而树下面的人则特别有意思:有外来打工的人,有早晨锻炼的人,还有情侣等,反映了当下中国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另一组令人印象深刻的获奖作品《北京电视中的奥运会》与《西湖边上的一棵树》相似,作品突出体现的是一种日常、轻松的生活氛围和中国式场景,甚至拍摄的主体也不是人物,而是把镜头对准了北京大街小巷里播放奥运比赛的电视机。“如此生活的作品怎能在纪实摄影的巅峰擂台上战胜群雄夺得大奖呢?”面对争议,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恩璞说:“每次大赛后第二年就会出现很多很多获奖作品的高仿,让那些评委最反感,上来就先淘汰它,高性能相机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模仿,但最重要的还是相机主人的思想和视角。”
  反观以上提到的这些“另辟蹊径”的获奖作品,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观念为先,纪实为辅,这与以往侧重强调纪实性的传统新闻摄影情趣有很大的不同, “新闻摄影的观念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并非发生在今天,而是在互联网技术和数码影像技术普及时出现的。实际上,从2007年常河的《中国动物园》、2008年费茂华的体育照片和2009年李洁军的《复制战争》、傅拥军的《西湖边上的一棵树》获奖,都揭示了新闻摄影正在发生的变化和全新的生存环境”。③近年来,在国内外摄影界中,纪实摄影和观念摄影这两大原本泾渭分明的领域正在经历一场融合演变的趋势。在作品的指向上,纪实摄影更多的是关注外部客观世界、社会现实;而处于纪实与观念摄影之间的这类摄影更多的是“向内转”,他们的作品更多的是强调一种拍摄者内心的自我观照,强调一种强烈的个人感受的影像风格。④
  
  新闻摄影主观化走向的原因
  
  本文分析了三位中国摄影家在2009年荷赛上的获奖作品,由此作为信号,可以折射出近年来新闻摄影领域发展的主观化趋势,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跟以下两方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纪实摄影师的人文思维传统的延续。成功的纪实摄影家“多少都带着学者特征:因为其作品中渗透着的人文气息使他们成为关心社会的人文主义者”⑤。摄影的客观性和观念性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张力关系,纪实摄影也不仅仅是一种独立的摄影形式,还是一种独立的摄影观念,它主要关注社会中的现实,并通过摄影作品来影响社会,从而使大众得到一种对社会文化心理的认同。从《复制战争》、《西湖边上的一棵树》到《北京电视中的奥运会》,无一不体现了摄影师对于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多维度的人文思考,他们所关注的并不是单一的现象本身,而是以观念支配语言,摄影的重心由记录、见证,转移到了表达创作者对于特定问题领域的个人观念。
  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更需要鼓励创新意识。进入数字时代,伴随着数码相机与可拍照手机的普及,似乎人人都可以充当摄影记者,专业摄影记者在突发新闻事件报道方面似乎并不比一般公民有更多的优势。这便是目前摄影记者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因此专业摄影记者更需要转变思路,充分发挥创新精神,探索出新的表达方式,才能适应摄影2.0时代的需要。一味照搬现实,单纯停留在记录层面的影像早已流为陈词滥调,摄影师在现场的当务之急不是记录,而是寻找属于自己的新视角,赋予照片以全新的形式和富于创见的解读。《复制战争》获奖的关键在于“复制”,但这种复制并不是对于现实的复制,而是基于艺术美感的“再现”,是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灵活组合。
  
  结语
  
  综上所述,主观性的渗透在当代新闻摄影发展中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的潮流,但这种主观绝非是对现实刻意的扭曲和伪造,而是一种含有观念性质的表意手段,新闻摄影的主观化表达绝不能触动真实性这一底线,否则,再完美的影像也会失去客观性这一本体特征,新闻摄影也就无从谈起,“正是因为摄影没有它自身的语言,它引用而不翻译现象,人们才会说,镜头不会说谎”⑥。纪实与观念的真正区别,在于客观性与观念性在作品中孰轻孰重的区别。2009年荷赛作为一个风向标,已经朝着观念性的方向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而未来新闻摄影的主观化之路又能走多远?其可操作性究竟有多大?如何把握好主观和客观之间度的平衡,是未来新闻摄影发展的关键。
  
  注释:
  ①盛希贵:《图像传播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34页。
  ②陈书泉:《新闻摄影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第129页。
  ③方妍:《复制战争:考了荷赛一家伙》,《中国摄影报》,2009年3月,http://www.gdphoto.cn/Html/xingyedongtai/hudongzhuanqu/2009/3/3385459017.html
  ④蔡萌:《纪实与观念》,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⑤阿瑟·罗斯坦:《纪实摄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27页。
  ⑥约翰·伯格:《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7级硕士生)
  编校:施 宇
其他文献
2009年7月22日,人类有史以来覆盖人口最多的日全食光顾中国。打开23日的各家报纸,万里长江大“追日”,阴晴圆缺皆精彩。细细品读这些报纸关于日全食报道的标题,其中有不少神来之笔,妙景天成。  神来之笔,紧紧抓住读者心理  《解放日报》的头条标题是:  申城万众昨冒雨争睹日全食奇观(肩)  叹无拨云力不舍追日情(主)  下次沪上可见日全食将在2039年  这个标题真是神来之笔。一是抓住上海雨中日食
期刊
2009年11月,在全国新闻界喜迎第十个记者节的时候,中国记协召开了纪念范长江百年诞辰座谈会。范长江青少年时代就追求革命、追求进步,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他不辞辛劳,克服困难,历时10个月,深入我国西北部地区考察采访,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采写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经典作品。193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过新华社总编辑、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中央新闻宣传
期刊
对于党报理论宣传来说,版面的意义就在于拥有读者。否则,所有的努力都只能是浪费。所以,作为报纸理论版面的具体操作者,我们的所有努力都应围绕如何让我们的版面更加广泛地走向读者这个主题。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因为理论走向大众是党报理论宣传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境界就是它最大限度的大众化和通俗化, 党报理论宣传的作用,在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人们的思维、开启人们对前沿性问题的理解、指导人们的实践,所以,理
期刊
一篇不足2000字的通讯《邓家兄弟不寻常的求学路——一边读大学一边当“猪倌”》(见《重庆日报》,2007.1.10)见报后,竟得到了时为中共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同志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先后为他们的先进事迹作批示,号召广大大学学子以邓家兄弟为榜样,不畏艰苦,努力学习。一时间,这两个贫困家庭出身的农家兄弟,因艰难求学、自立自强而成为社会中的楷模人物。在2008年的18届中国新闻奖评审中,这篇通讯
期刊
“娱乐”,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娱怀取乐;欢乐”。在作动词时,“娱乐”意为“使人欢乐”;在作名词时,意为“欢乐有趣的活动”。“资讯”是一个新词,可以解释为“资料和信息”的意思。“娱乐资讯节目”可以解释为传达欢乐有趣活动的资料和信息,以达到娱怀取乐目的的节目。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娱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众对娱乐信息的关注也就成为娱乐新闻节目出台的社会心理基
期刊
摘要:在2009年发生的诸多机动车撞人案件中,媒体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为大众设置了议程,影响了社会舆论;另一方面也在影响着公共机关对事件本身的处理。本文以卡宴撞人案等新闻事件为案例,分析了在新的媒介生态下,传统大众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体与公共事件的关系。  关键词:舆论监督 公共事件 新媒介生态 媒介素养    杭州胡斌飙车案余音未了,杭州再次发生机动车撞人事件。从胡斌到魏志刚案再到孙伟
期刊
没有人会否认,传统媒体,特别是传统纸媒,不受到以互联网、手机报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冲击。  有资料显示,最近5年来,中国的网民数量从1.1亿上升到3.38亿,平均日上网时间由不足一小时上升到150分钟;与此相对应,报纸读者的读报时间,却由日均90分钟下降到30分钟。  可怕的不仅仅是数字,更可怕的是报纸读者群的年龄不断地往上提,而网民年龄不断地由青年向上下两头扩散,由男性向女性扩散。精英读者群的萎缩
期刊
“传播者”的概念是主持人在电视观众心目中的典型形象,主持人能否成功地传递信息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应该说,电视节目主持人自产生起就靠个人魅力影响大众,也靠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形成媒介的品牌优势。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说,个性化的娱乐节目主持人更令受众难忘,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大。目前中国老百姓可以耳熟能详的主持人大都来自娱乐节目,而这些主持人毫无例外地在主持风格上体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    电视娱乐
期刊
大部分人在看小部分电视剧,大多数电视剧只有小部分人在看,据说这是现在的电视剧生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级电视台愈來愈重视以“剧目为本”的发展策略,如何更好地宣传自己的剧目资源,推广自己的精品剧目,也随之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议题被提上日程。那么一个优秀电视剧预告片是怎样“炼”成的?    巧妙构思 悬念取胜    这几年中国电视剧预告片制作在逐渐进步,或者说已经开始有意无意地向国外的预告片学习了,片
期刊
“TV is the thing this year”,伴着强烈节奏的爵士乐,做了黑白处理的影片《晚安,好运》把我们带回了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那个广播退位禅让、电视初登大宝的年代。电视成了美国人日常生活的主流媒體,在公众舆论和政治进程中开始显示自己巨大的威力。从“对抗麦卡锡主义”到“曝光水门事件”,美国电视人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影响也许是此后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认识媒介时代史的这段背景,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