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对于相当多的考生而言,是一个难点。其实,在文本阅读上,并没有多大困难,但得分总难以突破。核心素养命题背景下如何突破高考现代文阅读Ⅱ的得分瓶颈,我们需要弄清高考试题命制的逻辑关联,明“道”探“术”,才能真正有的放矢。
“道”即原理、依据,“术”即方法、策略。要提升高考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效率,须明晰试题命制的原理、依据,懂得如何高效复习,如何精准审题,如何规范答题。
一、明“道”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立德树人 自然融入 内容改革持续深化——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中指出:“2021年高考语文命题通过对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考查的科学布局,强化融会贯通,体现对关键能力的评价,引导中学重视对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新高考语文命题鲜明地体现了能力立意、素养导向,强化整合能力、思维能力,真正优化了高考人才选拔功能。
新高考语文命题依据为《中国高考評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和新教材,所以,要读懂其中的特点和具体要求。
高考评价体系 “一核”“四层”“四翼”从宏观层面阐明了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凸显“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理顺教考关系,从而达到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所以,在高考备考中要厘清核心价值、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学科内涵、考查内容,对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在语文试题命制中的呈示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更精准备考。
高中学生语文学业质量标准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的一大亮点。若要更精准地备考高考现代文阅读Ⅱ,就需深入了解文学类阅读的质量标准:
还需要深入理解语文实践活动中能力考查指向: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文字加粗的能力考查指向为高考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阅读的考查指向,作为考生,要谙熟于心。
新高考试题命制与新教材也紧密相连,所以,学习新教材要深入理解“人文主题+学习任务群”双主线的特点,学会群文整合式阅读方法,厘清言语的“理解—迁移—应用”的逻辑理路,提升真实情境下任务解决的能力。
接下来,剖析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Ⅱ试题特点,探究命题规律。
综合分析研究近五年高考文学类阅读,试题命制呈现出如下特点:
1. 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价值选材。近五年高考文学类阅读文本,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文本素材,都鲜明地体现了“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价值。
2. 考查文体倾向明显。从表格统计来看,近五年,高考考查小说11次、散文5次。小说考查为重中之重。
3. 不回避热点大情境。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文学类阅读材料为卞之琳的小说《石门阵》,该小说1938年创作于延安。文本从百姓日常生活的侧面切入,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同仇敌忾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该阅读材料引导我们深入体会中国共产党为民求解放、为民谋幸福的精神。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这一大情境,文本材料精心选择、试题巧妙设计,凸显了深刻的意蕴,启人深思,催人奋进,从而汲取丰富的精神力量。
4. 题型结构稳定。基本由客观题和主观题构成,新高考文学类阅读分值为16分,并且,客观题与主观题考查的角度各有指向。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文学类阅读为例。
两道客观题,分别是从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角度命制的;而两道主观题,分别是从叙事效果和物象内涵来考查的。
5. 教考衔接。2021年新高考Ⅰ卷文学类阅读体现明显。《石头阵》从内容上,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范畴,与部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茹志娟的《百合花》有许多契合之处,从主题而言,都属于军事题材,以小见大,凸显主题思想;从叙述方式上,都是线性贯穿,《石门阵》以“门”贯穿,《百合花》以百合花贯穿;从艺术手法上,都采用了反复和象征手法。在教材使用时,注重教材编写理念的落实和任务群研习的实践,通过任务驱动,提升关键能力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6. 反套路化,选材、设计陌生化。现代文阅读反套路化,主要通过情境设计,淡化答题照搬意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之下,对文本深入思考与探究,提升审美情趣和品味。如:2019年全国Ⅰ卷高考《理水》中第八题: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考生必须深入情境,深入文本,才能答好这道题。
在阅读选材上,也逐渐有陌生化趋势,如:2019年全国Ⅰ卷《理水》、全国Ⅱ卷《小步舞》、全国Ⅲ卷《到梨花屯去》都是散文化的小说,情节淡化,结构散化,人物虚化,情绪淡化,这给考生理解文本带来了一些困难。
在试题设计上也渐趋陌生化。如: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海明威《越野滑雪》第9题: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 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引入文学理论,考查考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二、探“术”
张开在《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指出:“文学性阅读是以审美的态度和方式阅读文本,涵养性情,滋润心灵,从而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丰富关于文学和世界的想象与认知,其对象主要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情况来看,基本都是考查小说和散文。要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除了深入厘清高考命题之“道”,还需要科学探“术”,才可能真正达到探囊取物、游刃有余之境地。 以下从复习备考的知识构建、文本阅读、审题意识和答题格式四方面探究高考文学类阅读高效复习之“术”。
(一)必备知识结构化
知识结构化是对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把分散的、孤立的知识建立关联,形成具有内在勾连的完整的逻辑体系。建构知识体系可以通过图表、思维导图等图谱式方法整合,把多而杂的知识形成一个有内在关联的知识体系。
以小说阅读的必备知识为例:
1. 厘清小说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
小说阅读需要把握环境、人物、情节、手法、语言、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主题是小说的内核,环境、人物、情节、手法、语言的终极指向是主题。环境为人物的出场提供背景,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情节中人物塑造更加丰满、个性更加突出,手法、语言塑造鲜活的人物个性等等,厘清了以上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更好地提升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
2. 通过微专题建构必备知识体系
以小说复习备考为例,可以构建“人物微专题”“情节微专题”“结构与叙述微专题”“手法与语言微专题”“开头与结尾微专题”,通过图表或思维导图形式,把必备知识结构化,从而达到融会贯通。
如:“人物微专题”梳理:
“情节微专题”梳理:
“结构与叙述微专题”梳理:
“手法与语言微专题”梳理:
“开头与结尾微专题”梳理:
通过微专题的梳理,必备知识就板块式地整合起来了,知识之间形成了有机勾连,对于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散文复习也可以采用微专题形式,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二)文本阅读整体化
读懂文本是文学类阅读的关键。如何迅速读懂文本,是高考备考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读懂文学类阅读文本,首要的是要了解各类文体的特征,如:散文的文体特征为“形散神聚”,小说的文体特征则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达主旨的。
在掌握文本文体特征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脉才能准确地理解其表达的主题。
以小说为例,通过整体化阅读把握主旨。根据小说的特征,从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入手,通过“3W+1H”策略,整体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3W”,即who、what、why;“1H”,即how。在文本阅读时,先理清谁做了什么事(小说情节),再看文本是怎样表现的(文本细读),最后追问为什么情节会这样或为什么这样表达(主旨表达)。整体化阅读的逻辑推断即可准确地把握小说的主旨。
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文学类阅读《石门阵》为例。
文末“延安,1938年秋”点明了小说的社会背景。“who”为小说故事叙述的核心人物王木匠,“what”他给大家讲石门阵鬼子扫荡的故事。“how”即文本的具体表现。通过细读文本,发现小说的精妙之处。
如:“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如同一个个特写镜头,描写了村民表情神态,从侧面表现王木匠讲故事的高超的技艺。
还采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反复、铺垫、故事套故事、洗练的口语化等写法,绘声绘色,妙趣横生,把残酷的抗日战争描绘成小品一样,凸显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通过“why”的追问,揭示小说的主旨。主要通过对关键语句的理解,挖掘其深层的内蕴。
如:“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关键词“夜不闭户”,表现了王木匠深切渴望打败日寇,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 “手”有深刻的内涵,不仅指王木匠勤劳的手,用于做木匠;更重要的还在于希望能通过双手保家卫国,赶走侵略者。
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这是王木匠的心理活动,有对自己“巧手”的骄傲,但对参战的充满憧憬,同时又对没能参战表示遗憾。
通过“why”的追问,深入领会小说的主题:从小人物的视角,通过王木匠讲述石门阵的故事,表达了对抗战必胜的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文本整体化阅读既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鉴赏和审美的过程。
(三)审题意识精准化
审题精准化是答题精准的核心。高考命题有常规题、变式题、创新题,常规题按部就班审题,变式题、创新题在审题时需要分解,化难为易,明晰方向。
小说通常从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叙述、语意、观察、文本特征、手法等角度考查;散文通常从语词、语句、语言表达、作品内容、表现手法、写作视角、结构手法等方面考查。审题首先要明确考查角度和能力。
下面從两方面探究如何精准审题:
1. 抓关键,明方向
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文学类阅读《石门阵》第9题为例: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梳理分析概括能力和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能力。题干中的关键词为“多次出现”“门”“不同层面”“不同含义”,“多次出现”“门”意味着其方向是先找出文中出现的“门”;“不同层面”“不同含义”直指哪些层面,哪些含义,关键词找准后,明确其内涵后,就理清了答题的方向。
小说中不同层面的“门”共有六处门:木头门、砖头门、石头门、石门阵、大门、二门。按不同层面分类,并指出其不同含义,即可迎刃而解。
参考答案: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 2. 善分解,理思路
以2020年全国Ⅰ卷高考题《越野滑雪》第9题为例: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
此题干属陌生化表达,理解起来有些难度。通过对题干分解进行审题突破。题干的关键词“庄严宏伟”“八分之一”“情节安排”“效果”,接下来,进行问题分解:(1)小说情节安排显示出哪些“庄严宏伟”的内容?(2)什么是小说情节安排的“八分之一”?(3)小说情节运用“冰山原则”有何效果?通过分解,题干的方向就渐趋明朗,答题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
分解后三个问题答案:(1)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2)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3)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问题分解之后,思路的逻辑性就出来了,答题也就得心应手了。
(四)答题格式规范化
答题是建立在精准审题基础上。规范答题要强化如下意识:
1. 文本意识。要深入文本,扎实于文本的语境中,具体分析,不可泛泛而谈。
2. 分点意识。分点清晰表达的体现。通过分点强化答题的要点意识。
3. 定性意识。用结合文本,用专业术语表达,具体分析,精准概括。
4. 逻辑意识。答题是一种微表达,需要注重分点的维度、层次以及逻辑性。
5. 精炼意识。答题不可漫无边际,应聚焦关键词,结合文本精准分析。
以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现代文阅读Ⅱ《秦琼卖马》第8题为例: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理解人物形象的能力。很明显,可以分解成两个问题:一是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唱段?一是为什么唱得壮气不足?
读懂小说文本是答题的根本。第一,当时王超杰卖瓷器以求生计,希望杨成岳能够出手相助。第二,解答此题还需要有一定的古代文化知识积累,知晓秦琼卖马典故的具体内容,以此体会出联系二者共同的人生境遇和内心感受;第三,分析壮气不足的原因,要深入文本,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再联系王超杰当时的处境,就能读懂此话的言外之意。
【参考答案】①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因为王超杰和秦琼都是迫于生计,走投无路而出卖自己心爱之物,同为沦落,遭遇相似;②借唱《秦琼卖马》,委婉暗示杨成岳,能像单雄信买下秦琼的马那样买下自己的瓷器;③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身处困境、生计所迫、英雄气短的心理感受。
本题一共6分,分三点做答,分点、分值意識强;并且,分析时深入文本具体分析,文本意识强;这是一道考查筛选信息和理解人物形象的能力的试题,作答时,能结合情节和人物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分析,使用专业术语,定性意识强;前两点回答了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唱段,第三点回答了为什么唱得壮气不足,逻辑性强,像第一点表述,采用“结论+理由”的方式,也充分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整个答案共三点,紧扣题干和文本,语言干净,精炼意识强。
总之,核心素养背景下高考现代文阅读Ⅱ突破,需要“道”“术”融合,明“道”探“术”,条分缕析,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获得真正的突破。
责任编辑 廖宇红
“道”即原理、依据,“术”即方法、策略。要提升高考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效率,须明晰试题命制的原理、依据,懂得如何高效复习,如何精准审题,如何规范答题。
一、明“道”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立德树人 自然融入 内容改革持续深化——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中指出:“2021年高考语文命题通过对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考查的科学布局,强化融会贯通,体现对关键能力的评价,引导中学重视对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新高考语文命题鲜明地体现了能力立意、素养导向,强化整合能力、思维能力,真正优化了高考人才选拔功能。
新高考语文命题依据为《中国高考評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和新教材,所以,要读懂其中的特点和具体要求。
高考评价体系 “一核”“四层”“四翼”从宏观层面阐明了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凸显“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理顺教考关系,从而达到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所以,在高考备考中要厘清核心价值、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学科内涵、考查内容,对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在语文试题命制中的呈示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更精准备考。
高中学生语文学业质量标准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的一大亮点。若要更精准地备考高考现代文阅读Ⅱ,就需深入了解文学类阅读的质量标准:
还需要深入理解语文实践活动中能力考查指向: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文字加粗的能力考查指向为高考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阅读的考查指向,作为考生,要谙熟于心。
新高考试题命制与新教材也紧密相连,所以,学习新教材要深入理解“人文主题+学习任务群”双主线的特点,学会群文整合式阅读方法,厘清言语的“理解—迁移—应用”的逻辑理路,提升真实情境下任务解决的能力。
接下来,剖析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Ⅱ试题特点,探究命题规律。
综合分析研究近五年高考文学类阅读,试题命制呈现出如下特点:
1. 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价值选材。近五年高考文学类阅读文本,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文本素材,都鲜明地体现了“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价值。
2. 考查文体倾向明显。从表格统计来看,近五年,高考考查小说11次、散文5次。小说考查为重中之重。
3. 不回避热点大情境。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文学类阅读材料为卞之琳的小说《石门阵》,该小说1938年创作于延安。文本从百姓日常生活的侧面切入,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同仇敌忾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该阅读材料引导我们深入体会中国共产党为民求解放、为民谋幸福的精神。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这一大情境,文本材料精心选择、试题巧妙设计,凸显了深刻的意蕴,启人深思,催人奋进,从而汲取丰富的精神力量。
4. 题型结构稳定。基本由客观题和主观题构成,新高考文学类阅读分值为16分,并且,客观题与主观题考查的角度各有指向。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文学类阅读为例。
两道客观题,分别是从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角度命制的;而两道主观题,分别是从叙事效果和物象内涵来考查的。
5. 教考衔接。2021年新高考Ⅰ卷文学类阅读体现明显。《石头阵》从内容上,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范畴,与部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茹志娟的《百合花》有许多契合之处,从主题而言,都属于军事题材,以小见大,凸显主题思想;从叙述方式上,都是线性贯穿,《石门阵》以“门”贯穿,《百合花》以百合花贯穿;从艺术手法上,都采用了反复和象征手法。在教材使用时,注重教材编写理念的落实和任务群研习的实践,通过任务驱动,提升关键能力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6. 反套路化,选材、设计陌生化。现代文阅读反套路化,主要通过情境设计,淡化答题照搬意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之下,对文本深入思考与探究,提升审美情趣和品味。如:2019年全国Ⅰ卷高考《理水》中第八题: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考生必须深入情境,深入文本,才能答好这道题。
在阅读选材上,也逐渐有陌生化趋势,如:2019年全国Ⅰ卷《理水》、全国Ⅱ卷《小步舞》、全国Ⅲ卷《到梨花屯去》都是散文化的小说,情节淡化,结构散化,人物虚化,情绪淡化,这给考生理解文本带来了一些困难。
在试题设计上也渐趋陌生化。如: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海明威《越野滑雪》第9题: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 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引入文学理论,考查考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二、探“术”
张开在《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指出:“文学性阅读是以审美的态度和方式阅读文本,涵养性情,滋润心灵,从而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丰富关于文学和世界的想象与认知,其对象主要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情况来看,基本都是考查小说和散文。要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除了深入厘清高考命题之“道”,还需要科学探“术”,才可能真正达到探囊取物、游刃有余之境地。 以下从复习备考的知识构建、文本阅读、审题意识和答题格式四方面探究高考文学类阅读高效复习之“术”。
(一)必备知识结构化
知识结构化是对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把分散的、孤立的知识建立关联,形成具有内在勾连的完整的逻辑体系。建构知识体系可以通过图表、思维导图等图谱式方法整合,把多而杂的知识形成一个有内在关联的知识体系。
以小说阅读的必备知识为例:
1. 厘清小说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
小说阅读需要把握环境、人物、情节、手法、语言、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主题是小说的内核,环境、人物、情节、手法、语言的终极指向是主题。环境为人物的出场提供背景,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情节中人物塑造更加丰满、个性更加突出,手法、语言塑造鲜活的人物个性等等,厘清了以上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更好地提升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
2. 通过微专题建构必备知识体系
以小说复习备考为例,可以构建“人物微专题”“情节微专题”“结构与叙述微专题”“手法与语言微专题”“开头与结尾微专题”,通过图表或思维导图形式,把必备知识结构化,从而达到融会贯通。
如:“人物微专题”梳理:
“情节微专题”梳理:
“结构与叙述微专题”梳理:
“手法与语言微专题”梳理:
“开头与结尾微专题”梳理:
通过微专题的梳理,必备知识就板块式地整合起来了,知识之间形成了有机勾连,对于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散文复习也可以采用微专题形式,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二)文本阅读整体化
读懂文本是文学类阅读的关键。如何迅速读懂文本,是高考备考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读懂文学类阅读文本,首要的是要了解各类文体的特征,如:散文的文体特征为“形散神聚”,小说的文体特征则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达主旨的。
在掌握文本文体特征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脉才能准确地理解其表达的主题。
以小说为例,通过整体化阅读把握主旨。根据小说的特征,从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入手,通过“3W+1H”策略,整体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3W”,即who、what、why;“1H”,即how。在文本阅读时,先理清谁做了什么事(小说情节),再看文本是怎样表现的(文本细读),最后追问为什么情节会这样或为什么这样表达(主旨表达)。整体化阅读的逻辑推断即可准确地把握小说的主旨。
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文学类阅读《石门阵》为例。
文末“延安,1938年秋”点明了小说的社会背景。“who”为小说故事叙述的核心人物王木匠,“what”他给大家讲石门阵鬼子扫荡的故事。“how”即文本的具体表现。通过细读文本,发现小说的精妙之处。
如:“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如同一个个特写镜头,描写了村民表情神态,从侧面表现王木匠讲故事的高超的技艺。
还采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反复、铺垫、故事套故事、洗练的口语化等写法,绘声绘色,妙趣横生,把残酷的抗日战争描绘成小品一样,凸显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通过“why”的追问,揭示小说的主旨。主要通过对关键语句的理解,挖掘其深层的内蕴。
如:“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关键词“夜不闭户”,表现了王木匠深切渴望打败日寇,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 “手”有深刻的内涵,不仅指王木匠勤劳的手,用于做木匠;更重要的还在于希望能通过双手保家卫国,赶走侵略者。
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这是王木匠的心理活动,有对自己“巧手”的骄傲,但对参战的充满憧憬,同时又对没能参战表示遗憾。
通过“why”的追问,深入领会小说的主题:从小人物的视角,通过王木匠讲述石门阵的故事,表达了对抗战必胜的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文本整体化阅读既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鉴赏和审美的过程。
(三)审题意识精准化
审题精准化是答题精准的核心。高考命题有常规题、变式题、创新题,常规题按部就班审题,变式题、创新题在审题时需要分解,化难为易,明晰方向。
小说通常从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叙述、语意、观察、文本特征、手法等角度考查;散文通常从语词、语句、语言表达、作品内容、表现手法、写作视角、结构手法等方面考查。审题首先要明确考查角度和能力。
下面從两方面探究如何精准审题:
1. 抓关键,明方向
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文学类阅读《石门阵》第9题为例: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梳理分析概括能力和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能力。题干中的关键词为“多次出现”“门”“不同层面”“不同含义”,“多次出现”“门”意味着其方向是先找出文中出现的“门”;“不同层面”“不同含义”直指哪些层面,哪些含义,关键词找准后,明确其内涵后,就理清了答题的方向。
小说中不同层面的“门”共有六处门:木头门、砖头门、石头门、石门阵、大门、二门。按不同层面分类,并指出其不同含义,即可迎刃而解。
参考答案: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 2. 善分解,理思路
以2020年全国Ⅰ卷高考题《越野滑雪》第9题为例: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
此题干属陌生化表达,理解起来有些难度。通过对题干分解进行审题突破。题干的关键词“庄严宏伟”“八分之一”“情节安排”“效果”,接下来,进行问题分解:(1)小说情节安排显示出哪些“庄严宏伟”的内容?(2)什么是小说情节安排的“八分之一”?(3)小说情节运用“冰山原则”有何效果?通过分解,题干的方向就渐趋明朗,答题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
分解后三个问题答案:(1)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2)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3)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问题分解之后,思路的逻辑性就出来了,答题也就得心应手了。
(四)答题格式规范化
答题是建立在精准审题基础上。规范答题要强化如下意识:
1. 文本意识。要深入文本,扎实于文本的语境中,具体分析,不可泛泛而谈。
2. 分点意识。分点清晰表达的体现。通过分点强化答题的要点意识。
3. 定性意识。用结合文本,用专业术语表达,具体分析,精准概括。
4. 逻辑意识。答题是一种微表达,需要注重分点的维度、层次以及逻辑性。
5. 精炼意识。答题不可漫无边际,应聚焦关键词,结合文本精准分析。
以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现代文阅读Ⅱ《秦琼卖马》第8题为例: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理解人物形象的能力。很明显,可以分解成两个问题:一是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唱段?一是为什么唱得壮气不足?
读懂小说文本是答题的根本。第一,当时王超杰卖瓷器以求生计,希望杨成岳能够出手相助。第二,解答此题还需要有一定的古代文化知识积累,知晓秦琼卖马典故的具体内容,以此体会出联系二者共同的人生境遇和内心感受;第三,分析壮气不足的原因,要深入文本,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再联系王超杰当时的处境,就能读懂此话的言外之意。
【参考答案】①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因为王超杰和秦琼都是迫于生计,走投无路而出卖自己心爱之物,同为沦落,遭遇相似;②借唱《秦琼卖马》,委婉暗示杨成岳,能像单雄信买下秦琼的马那样买下自己的瓷器;③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身处困境、生计所迫、英雄气短的心理感受。
本题一共6分,分三点做答,分点、分值意識强;并且,分析时深入文本具体分析,文本意识强;这是一道考查筛选信息和理解人物形象的能力的试题,作答时,能结合情节和人物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分析,使用专业术语,定性意识强;前两点回答了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唱段,第三点回答了为什么唱得壮气不足,逻辑性强,像第一点表述,采用“结论+理由”的方式,也充分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整个答案共三点,紧扣题干和文本,语言干净,精炼意识强。
总之,核心素养背景下高考现代文阅读Ⅱ突破,需要“道”“术”融合,明“道”探“术”,条分缕析,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获得真正的突破。
责任编辑 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