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gaoy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北京师范大学的李保初教授畅谈教育,获益匪浅。
  他的独子在美国首屈一指的麻省理工学院修读博士学位,成熟、稳重、孝顺、勤劳;他坦白地指出,这是他们夫妇刻意以完善的家庭教育配合严谨的学校教育培育出来的美好成果。
  他含笑忆述,孩子八岁时,有一天,对着老师分配的作业“看图作文”发脾气,嘟嘟囔囔地说:“一张图画,哪能写上八百个字!谁能写,谁便去写!”牢骚发了千百回,笔杆却不曾动一动。李教授不动声色地取过了纸和笔,一挥而就;之后,把那篇作文放到孩子面前。孩子看到他居然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完成使命,不甘示弱,也提起笔来,奋笔疾书,结果呢,足足写了九百个字,得意洋洋地拿来给他看,同时还以平时耳濡目染吸收而得的文学理论进行分析,说道:“爸爸,您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来写,但是,我选择了细笔描绘的方式,所以您只能写八百个字,我却能比您多写一百个字!”李教授因此慎重地向我表示,言教不如身教,如果当时他大声叱骂孩子,孩子在涕泪滂沱中完成作业,也许从此便会把作文视为畏途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李教授曾经两次责打他。那一年,孩子念小一,发成绩册那天,李教授正卧病在床,一看到语文仅仅只有八十分,气便往脑门子冲,翻身坐起,掴他耳光,妻子虽然心有不舍,但与他同声谴责。后来,孩子走开了,妻子才狠狠批评他,说他因病心情欠佳,把气出在孩子身上。他自我反省,自认无理,从此不再重犯。李教授指出,夫妻俩纵有千百种不同的意见,也万万不能在孩子面前显露出来,免得孩子因此而丧失对其中一方的尊重。
  另外一次打孩子,是因为他原本答应白天把作业做好,但是,自恃艺高胆子大,临上床时才匆匆赶做。李教授一检查,发现错误处处,忍不住出手教训。这一回,打得有理,母子二人都无话可说;甚至多年之后,旧事重提,孩子依然认为爸爸“打得好”。正是由于“打得少”而又“打得好”,孩子才會终生铭记!
  一般父母,都偏重于感性的爱而忽略了理性的教诲,实际上,唯有双管齐下,才能成功地把孩子教养成材。这个道理很简单,可惜“知行合一”的人不多。
其他文献
我念过文科,也念过理科。在课堂上听老师提到艺术这个词,还是理科的老师次数更多:化学老师说,做实验有实验艺术;计算机老师说,编程序有编程艺术。  老师们说,怎么做对是科学,怎么做好则是艺术;前者有判断真伪的法则,后者没有;艺术的真谛就是要叫人感到好,甚至是完美无缺;传授科学知识就是告诉你这些法则,而艺术的修养是无法传授的,只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些都是理科老师教给我的。  没有科学知识的人比有科学知
她见过许多地方的雪。离开了落后的村庄,她背着行囊,四处谋生。  她见过松散的朔方的雪。在那个雪天,被无数家公司拒绝后,她拎着冰凉的公文包走在雪花飘洒的街道上。听到肚子咕咕的鸣声,她才意识到,早已过饭点。她找到一家饺子店,店里腾腾的热气暂时融化了她的烦心事。老板娘热心地冲着刚进门的她说:“这雪下得真有劲,冻坏了吧?”她笑着应了一句。看着老板娘麻利地包饺子、煮饺子,正如门外的雪一样有干劲。  她也见过
张庆和,共和国同龄人,原籍山东肥城,定居北京。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有多篇诗文作品入选数百种图书,或被译成英、法文字出版发行国外,或入选中考、高考“语文试卷”。已出版散文集、诗集《记忆不敢褪色》《哄哄自己》《灵笛》《山野风》《写作没有技巧》《该说不该说》《娃娃成长歌谣》等十余部。  正如苦苦地追寻诗神缪斯而难得一见却又痴心不改,至今我依然顽固地认为:分行排列的文字不等
我有过很奇特的等风经历。  秋天,大批的庄稼运到场院,垛得到处都是。女人们在切谷穗,男人们在碾场。  父亲就是个碾场的人。他站在场院的中心,牲口拉着碌碡,绕着父亲转。沉重的石碌碡碾压过谷穗,饱满的谷粒就从细长的穗体脱离出来。  如何把谷粒從一堆杂合体中彻底地分离出来呢?答案是:扬场。  扬场需要风。用木锨把碾压后的所有高高扬到空中,谷粒会留下来,而那些轻盈的杂物就会随风飘远。  把牲口喂好,父亲便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关于元宵节的一首作品。诗人听说都城正月十五夜张灯,他想象着那里月光如水、花灯如山,装饰华丽、散发着香气的马车堵塞了宽敞的大道,这样的盛况自己竟无缘目睹,而只能跟着乡民参加赛紫姑的活动,不由内心充满了羞惭与遗憾。   原来唐都长安的元宵节,不仅为当代的我们所向往,它也是大唐人自己的梦想与渴望。  唐代以前的“
作为当代文坛多面手,邱华栋在诗歌、散文、小说等领域均有建树。他的读书生活也是十分丰富而宽广的,这就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给养和趣味,《马可·波罗的启程》即为小小的明证。  在本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马可·波罗游记》、古中国天文学和导航术,以及泉州刺桐港历史沿革的谙熟,使得文章内涵大为丰满,同时释放出很强的思维张力。就写作技艺来说,也达到了散文应有的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标题传达的信息,是要写马
从小到大,总有一些食物在我们的生命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们并非是山珍海味,可即便是最普通的食物,在某个独特的瞬间出现,它们的味道也能让我们不能忘怀。因为有些味道,一生只出现过一次,难忘的食物总伴随着难忘的故事。@考拉  小时候爷爷带着我去菜市场买菜,天很热,爷爷说给我买雪糕。我说,咱们回家吃吧,或者我喝凉白开就行。爷爷让我再跟他逛一会儿菜市场,一逛就来到了雪糕摊前。爷爷问摊主哪种雪糕最贵,摊主
2011年,即将升空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曾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征集实验搭载方案。其中,上海市几位高中生提交的“搭载濒临灭绝植物种子”的方案被采纳,四种濒临灭绝的植物种子与“天宫一号”一起,飞向了神秘的太空。  生长在中国的“地球独子”  如果要选一种植物上太空,你会选择哪一种?是一到秋天便将世界染成金黄的银杏?还是世界三大主粮之一的水稻?是花中之王牡丹?还是能够治愈疟疾的黄花蒿?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
有些画,你第一眼看的时候,觉得还可以。放下之后,你在脑海里反复再想起那幅画,愈想愈觉得不能接受,那幅画愈想愈丑。  又有一些画,初看的时候,你觉得没什么特别。回去之后,你愈想愈觉得那幅画很漂亮,巴不得立即拥有。  当你跑到画廊,对不起,那幅画已经给人买了。画廊职员的表情好像在说:“谁叫你当天不识货?”并不是你不识货。喜欢一样东西,难道不需要用思念去强化吗?  第一眼看到一幅画的时候,你的确不觉得美
现在的孩子应该很难想象,在我儿时,拍照是一件多么隆重的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出现一个能打家具的木匠,同时也会冒出一个自学成才的摄影师。  在我们家里,这个角色一直是由姨父担任的——所以,至少十八岁之前,每逢家族聚会,表妹总是能把头抬得比我更高一些。他们家的墙上挂着表妹五六岁时拍的肖像,她满头硬邦邦的鬈发是阿姨买回来的冷烫精的杰作,她的表情动作则是直接拷贝印在饼干听上的女孩——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