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区教育的理念之一是“全员、全程、全面”,做到全员就是让全社会所有成员都有机会接受教育,而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研究和建立是实现全员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综合借鉴国内外社区教育研究的理论,探讨中国地方社区教育理论可能的发展空间,挖掘社区教育的功能和意义,对于社区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尤为重要。探讨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架构理论的可能性,为中国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增加一些理论资料,并在实践中检验社区教育理论,延续前人关于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对城市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的探索,可以提高社会成员文化素质,提高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和谐。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教育;弱势群体;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8-0060-02
一、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的发展状况
人类社区教育一般以1849年创办于北欧的“民众中学”为始端,已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在欧美、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社区教育已成为与正规学校教育并重共存的现代文明的主要传播渠道,并已构成现代社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成功的社区教育一般都伴随着比较完整的社区教育保障机制。如美国类似于社会学院的社区学院,加拿大通称的社区学院和日本的公民馆,三个国家社区教育的共同特点是国家的大力支持。
随着经济危机和社区教育自身发展等一些问题出现,欧美、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为应对新状况做出了一些新的调整:如通过立法继续增强政府对社区教育的影响力,通过政府积极有效的干预保障社区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总之,国外社区教育运行体系不断变化和拓展,充分体现了社区教育实用性、适应性、灵活性等特點和为社区服务的宗旨,在社区教育方面严格注意“全员性”理念的保障,而保障“全员性”的重点和难点也就在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建设方面。
相对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发展,我国的社区教育明显滞后,起步于80年代初期,是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总结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域的实际出发,通过试点逐步发展起来。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已经有一定规模,并呈良好的发展态势,而且成果较多,为进一步社区教育保障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国社区教育保障机制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就,刘奉良等在《关于社区教育保障机制研究》中总结提出建立社区教育保障机制的具体措施:广泛宣传,提高民众对社区教育认识的整体水平;规范管理,发挥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如完善法规、整合资源、资金保障等;建设基地,构筑社区教育平台,如农科教结合、劳动就业培训、“夕阳红”、卫生保健、体育训练等基地;组建队伍,培养社区教育的骨干教师;构建网络,突显社区教育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如开设应用性课程、人文性课程和工具性课程等。
(二)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社区教育保障机制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李平在《国内社区教育研究综述》中提出我国社区教育和社区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理论性研究不够充分,实证性研究不够深入,理论研究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总结而言,我国社区教育和社区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基本可以归结为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两个方面:
1.理论研究方面。相对于国外社区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国内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教育保障机制理论性研究不够充分,对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重视;缺乏将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意识,对国外的社区教育理论,介绍引进较多,吸收转化较少,对如何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情较好地利用国外社区教育理论指导国内改革实践,办出自己的特色,研究较少”。
2.社区教育实践方面。当前社区教育实践中缺乏先进理论指导,基本理论引用方面也较差,很多社区教育面临的问题是社区教育的内容干瘪,教育时间过短、具有临时性等不足,各参与主体要么同时到场,要么集体退场的现象严重。
综上所述,我国的社区教育保障机制在前人学者的艰苦努力下,实现了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远,当前相关研究和实践仍然处于探讨阶段,理论过于空和大,实践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过于零碎。
二、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全员、全程、全面”教育是社区教育的主要理念,也是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宗旨。社区教育没有年龄、性别、职业、身份和层次的区别和限制,对社区内所有居民一视同仁;社区教育更多关注底层群体、弱势群体,满足他们受教育的愿望和需求,并且帮助这些人群提高文化、科学和综合素质。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既有别于一般社区教育,又是社区教育框架内的一部分,保障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是完成我国社区教育目标的关键,是在社区教育基础上需要更进一步努力的部分,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一)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建设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和作用不够明确
构建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需要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在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构建中主要有如下七个主体:政府、学校、社区组织、社区弱势群体学员、媒体、社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弱势群体家庭。
政府在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承担着多个角色,比如政策法规制定者、社会资源整合者、倡导者、支持者和监督者等一系列角色,政府作为主体的参与量大小决定着社区教育的成败;学校主要承担着师资力量提供者和支持者的角色;社区组织承担着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除了配合和落实政府政策法规,还要组织和协调社区内资源,协调各主体间关系,承担的角色最多,如协调者、倡导者、组织者、执行者、实际资料的调查者等等;社区弱势群体学员是教育行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也是有受教育渴望的需求者和自身受教育权的争取者;媒体作为社会重要的宣传机构,承担着宣传者的角色,并对提高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具有重要作用;社区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支持者和管理者,对于教育保障有着重要作用,而且还是社区教育学历的授予者;弱势群体家庭是在一般社区教育研究中被忽视的重要支持者,经常决定着弱势群体学员参与教育的机会多寡,也是教育资源的重要提供者。由于个参与主体的目前配合不足,尤其是除政府外的其他主体,没能够对自己的作用明确定位,导致在社区教育中,主体角色混乱、定位不准,从而影响了城市社区弱势群体的教育保障机制的建设。 (二)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的教育资源过于分散
当前造成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育资源过于分散,这种分散将本来就不足的资源浪费或者重复利用了,主要体现在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机构建设中。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机构建设主要包括社区教育实体建设和教育体系建构两个方面。首先,社区教育实体的建设主要包括教育场所、师资以及教学配套设施等,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靠政府介入,包括资金提供、场地划批等,社区组织要充分挖掘社区内可利用资源,两者互相配合才能很好的完成这一建设任务。目前政府提供的一些包括资金等资源由于过于分散而没有起到预想效果。
其次,社区教育教育体系的建构包括社区教育学校内部教育管理网络和外部教育管理网络建立。社区教育学校内部教育管理网络包括行政、教学及教辅等管理网络的建设;社区教育学校外部教育管理网络建设主要考虑建立怎样的层级管理关系最有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比如刘凡在《构建城市社区教育体系》中设想了构建社区教育体系的多种途径,很值得借鉴。但是除政府外的其他社区教育主体也没有在教育体系建设方面群策群力,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导致管理、师资等力量的分散,影响了社区教育保障机制的建设。
另外,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的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手段单一,社区教育文化品位的不高,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投入不足等也造成当前弱势群体社区教育保障机制差。
三、保持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长效性的途径
(一)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建立各主体间配合的长效机制
鉴于国内外社区教育发展的状况,社区教育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政府应继续积极发挥主导者的角色,引导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但是在社区教育保障机制建设方面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积极建立各主体间配合的长效机制。能否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保障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长效性,是衡量我国社区教育开展成败的关键。
1.政府应在维持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机制长效性中起到关键作用,为维持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机制长效性提供充分资金保障和管理保障。
首先,资金保障关乎到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的存亡,因此,建立稳定持续的资金供给是保障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的前提。其次,管理是社区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只有管理得当才能有效运用资金、吸引师资力量和保障学员的数量和质量,是实现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目标的保障。
2.学校、社区组织和媒体等主体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为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争取尽可能多的资源,尤其是社区教育的师资力量。充足的师资力量可以保障学员的教育质量,提高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开发新课程,吸引更多的弱势群体学员参与学习,并能够满足他们受教育的需要,也是实现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目標的保障。
(二)丰富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的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社区教育的有效性
1.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内容的设定是实现社区教育和弱势群体教育目标的重要支撑,这个问题还关乎到弱势群体学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是采取怎样课程设置、教育期的长短等问题。因此,社区教育需采取因人、因时而异灵活设置与弱势群体需求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并合理规划学习期限。
2.采取何种教学方式也是影响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根据社区的实际状况与其他单位或者学校联合办学等形式,同时采取多样化教育方式,根据老人、儿童和残疾人身体健康状况和家庭经济状况等,采取与之相应的教育手段满足弱势群体受教育需求是比较可行的教育方式。比如针对行动不便的弱势群体学员,可以采取家教方式,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录像和网络学习等方式。
(三)充分调动弱势群体参与社区教育的主动性,保障社区教育学员的数量
学员的数量可以显示学员参与度和社会认可度;保证学员的学习质量是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的根本目标,保障学员数量和学习质量是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的重中之重。
弱势群体通常社会地位较低、生存状况较差,经济上存在困难或处于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受到各种条件限制,他们很难有受教育的机会,作为社区教育保障机制的收益者,也是社区教育的主体,弱势群体学员学习愿望和学习需要应充分调动。尤其是弱势群体家庭的支持力度,直接关系到弱势群体参与社区教育的可能性。因而,充分调动弱势群体参与社区教育,重在帮助弱势群体学员和弱势群体学员家庭排除认识上的障碍和实际面临的经济等障碍。
四、结语
我国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状况也存在差异,内地城市的社区教育研究和发展明显落后于沿海一些发达城市,走出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发展地方特色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所在。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研究的难点主要在宏观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一方面国内在社区教育宏观理论研究方面比较薄弱,在基础理论薄弱的情况下研究城市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比较困难。另外城市社区的分布状况稍显复杂,受经济发展、民族文化风俗影响,弱势群体社区教育保障机制的研究具有一定复杂性。
参考文献:
[1]李平.国内社区教育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4,11.
[2]梁艳萍,黄大乾.发达国家社区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3]陈永华.试论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07,2.
[4]朱小明.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的研究[J].黑河学刊,2010.12.
[作者简介]李荣峰(1980.12-),男,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吉林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在读博士;陈前,男,汉族,长春建筑学院。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教育;弱势群体;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8-0060-02
一、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的发展状况
人类社区教育一般以1849年创办于北欧的“民众中学”为始端,已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在欧美、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社区教育已成为与正规学校教育并重共存的现代文明的主要传播渠道,并已构成现代社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成功的社区教育一般都伴随着比较完整的社区教育保障机制。如美国类似于社会学院的社区学院,加拿大通称的社区学院和日本的公民馆,三个国家社区教育的共同特点是国家的大力支持。
随着经济危机和社区教育自身发展等一些问题出现,欧美、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为应对新状况做出了一些新的调整:如通过立法继续增强政府对社区教育的影响力,通过政府积极有效的干预保障社区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总之,国外社区教育运行体系不断变化和拓展,充分体现了社区教育实用性、适应性、灵活性等特點和为社区服务的宗旨,在社区教育方面严格注意“全员性”理念的保障,而保障“全员性”的重点和难点也就在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建设方面。
相对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发展,我国的社区教育明显滞后,起步于80年代初期,是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总结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域的实际出发,通过试点逐步发展起来。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已经有一定规模,并呈良好的发展态势,而且成果较多,为进一步社区教育保障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国社区教育保障机制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就,刘奉良等在《关于社区教育保障机制研究》中总结提出建立社区教育保障机制的具体措施:广泛宣传,提高民众对社区教育认识的整体水平;规范管理,发挥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如完善法规、整合资源、资金保障等;建设基地,构筑社区教育平台,如农科教结合、劳动就业培训、“夕阳红”、卫生保健、体育训练等基地;组建队伍,培养社区教育的骨干教师;构建网络,突显社区教育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如开设应用性课程、人文性课程和工具性课程等。
(二)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社区教育保障机制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李平在《国内社区教育研究综述》中提出我国社区教育和社区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理论性研究不够充分,实证性研究不够深入,理论研究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总结而言,我国社区教育和社区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基本可以归结为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两个方面:
1.理论研究方面。相对于国外社区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国内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教育保障机制理论性研究不够充分,对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重视;缺乏将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意识,对国外的社区教育理论,介绍引进较多,吸收转化较少,对如何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情较好地利用国外社区教育理论指导国内改革实践,办出自己的特色,研究较少”。
2.社区教育实践方面。当前社区教育实践中缺乏先进理论指导,基本理论引用方面也较差,很多社区教育面临的问题是社区教育的内容干瘪,教育时间过短、具有临时性等不足,各参与主体要么同时到场,要么集体退场的现象严重。
综上所述,我国的社区教育保障机制在前人学者的艰苦努力下,实现了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远,当前相关研究和实践仍然处于探讨阶段,理论过于空和大,实践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过于零碎。
二、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全员、全程、全面”教育是社区教育的主要理念,也是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宗旨。社区教育没有年龄、性别、职业、身份和层次的区别和限制,对社区内所有居民一视同仁;社区教育更多关注底层群体、弱势群体,满足他们受教育的愿望和需求,并且帮助这些人群提高文化、科学和综合素质。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既有别于一般社区教育,又是社区教育框架内的一部分,保障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是完成我国社区教育目标的关键,是在社区教育基础上需要更进一步努力的部分,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一)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建设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和作用不够明确
构建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需要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在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构建中主要有如下七个主体:政府、学校、社区组织、社区弱势群体学员、媒体、社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弱势群体家庭。
政府在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承担着多个角色,比如政策法规制定者、社会资源整合者、倡导者、支持者和监督者等一系列角色,政府作为主体的参与量大小决定着社区教育的成败;学校主要承担着师资力量提供者和支持者的角色;社区组织承担着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除了配合和落实政府政策法规,还要组织和协调社区内资源,协调各主体间关系,承担的角色最多,如协调者、倡导者、组织者、执行者、实际资料的调查者等等;社区弱势群体学员是教育行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也是有受教育渴望的需求者和自身受教育权的争取者;媒体作为社会重要的宣传机构,承担着宣传者的角色,并对提高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具有重要作用;社区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支持者和管理者,对于教育保障有着重要作用,而且还是社区教育学历的授予者;弱势群体家庭是在一般社区教育研究中被忽视的重要支持者,经常决定着弱势群体学员参与教育的机会多寡,也是教育资源的重要提供者。由于个参与主体的目前配合不足,尤其是除政府外的其他主体,没能够对自己的作用明确定位,导致在社区教育中,主体角色混乱、定位不准,从而影响了城市社区弱势群体的教育保障机制的建设。 (二)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的教育资源过于分散
当前造成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育资源过于分散,这种分散将本来就不足的资源浪费或者重复利用了,主要体现在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机构建设中。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机构建设主要包括社区教育实体建设和教育体系建构两个方面。首先,社区教育实体的建设主要包括教育场所、师资以及教学配套设施等,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靠政府介入,包括资金提供、场地划批等,社区组织要充分挖掘社区内可利用资源,两者互相配合才能很好的完成这一建设任务。目前政府提供的一些包括资金等资源由于过于分散而没有起到预想效果。
其次,社区教育教育体系的建构包括社区教育学校内部教育管理网络和外部教育管理网络建立。社区教育学校内部教育管理网络包括行政、教学及教辅等管理网络的建设;社区教育学校外部教育管理网络建设主要考虑建立怎样的层级管理关系最有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比如刘凡在《构建城市社区教育体系》中设想了构建社区教育体系的多种途径,很值得借鉴。但是除政府外的其他社区教育主体也没有在教育体系建设方面群策群力,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导致管理、师资等力量的分散,影响了社区教育保障机制的建设。
另外,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的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手段单一,社区教育文化品位的不高,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投入不足等也造成当前弱势群体社区教育保障机制差。
三、保持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长效性的途径
(一)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建立各主体间配合的长效机制
鉴于国内外社区教育发展的状况,社区教育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政府应继续积极发挥主导者的角色,引导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但是在社区教育保障机制建设方面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积极建立各主体间配合的长效机制。能否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保障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长效性,是衡量我国社区教育开展成败的关键。
1.政府应在维持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机制长效性中起到关键作用,为维持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机制长效性提供充分资金保障和管理保障。
首先,资金保障关乎到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的存亡,因此,建立稳定持续的资金供给是保障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的前提。其次,管理是社区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只有管理得当才能有效运用资金、吸引师资力量和保障学员的数量和质量,是实现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目标的保障。
2.学校、社区组织和媒体等主体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为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争取尽可能多的资源,尤其是社区教育的师资力量。充足的师资力量可以保障学员的教育质量,提高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开发新课程,吸引更多的弱势群体学员参与学习,并能够满足他们受教育的需要,也是实现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目標的保障。
(二)丰富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的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社区教育的有效性
1.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内容的设定是实现社区教育和弱势群体教育目标的重要支撑,这个问题还关乎到弱势群体学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是采取怎样课程设置、教育期的长短等问题。因此,社区教育需采取因人、因时而异灵活设置与弱势群体需求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并合理规划学习期限。
2.采取何种教学方式也是影响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根据社区的实际状况与其他单位或者学校联合办学等形式,同时采取多样化教育方式,根据老人、儿童和残疾人身体健康状况和家庭经济状况等,采取与之相应的教育手段满足弱势群体受教育需求是比较可行的教育方式。比如针对行动不便的弱势群体学员,可以采取家教方式,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录像和网络学习等方式。
(三)充分调动弱势群体参与社区教育的主动性,保障社区教育学员的数量
学员的数量可以显示学员参与度和社会认可度;保证学员的学习质量是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的根本目标,保障学员数量和学习质量是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的重中之重。
弱势群体通常社会地位较低、生存状况较差,经济上存在困难或处于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受到各种条件限制,他们很难有受教育的机会,作为社区教育保障机制的收益者,也是社区教育的主体,弱势群体学员学习愿望和学习需要应充分调动。尤其是弱势群体家庭的支持力度,直接关系到弱势群体参与社区教育的可能性。因而,充分调动弱势群体参与社区教育,重在帮助弱势群体学员和弱势群体学员家庭排除认识上的障碍和实际面临的经济等障碍。
四、结语
我国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状况也存在差异,内地城市的社区教育研究和发展明显落后于沿海一些发达城市,走出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发展地方特色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所在。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研究的难点主要在宏观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一方面国内在社区教育宏观理论研究方面比较薄弱,在基础理论薄弱的情况下研究城市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比较困难。另外城市社区的分布状况稍显复杂,受经济发展、民族文化风俗影响,弱势群体社区教育保障机制的研究具有一定复杂性。
参考文献:
[1]李平.国内社区教育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4,11.
[2]梁艳萍,黄大乾.发达国家社区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3]陈永华.试论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07,2.
[4]朱小明.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的研究[J].黑河学刊,2010.12.
[作者简介]李荣峰(1980.12-),男,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吉林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在读博士;陈前,男,汉族,长春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