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数字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各类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如物联网技术、数字创意技术、微电子技术等。为了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信息化专业人才,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设置较为广泛,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信息化人才。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本文给出了一种计算机类人才培养创新實践模式,对信息化人才的创新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给出了创新实践的途径和理念。本文方法对高校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321-01
1 引言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数字技术已与社会的各个方面相融合。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数字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各类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家居的设计与应用;如利用数字创意技术实现增强视觉感受;还如利用微电子技术实现机器人的开发与实践等。为了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信息化专业人才,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设置较为广泛,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信息化人才。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使高校培养出的计算机类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为学生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基础。鉴于此,本文给出了一种计算机类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模式,对信息化人才的创新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给出了创新实践的途径和理念。本文方法对高校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下面给出具体内容。
2 培养门类和方向革新
信息化技术较为广泛,与其对应的计算机专业门类也较多。如电子与通信工程、应用电子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企业信息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据库管理、计算机系统架构等等。本文认为高校应该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并结合社会需求,对计算机类学科培养门类及方向进行细化。如在我国“十二五”规划时期,社会对大数据的研究较为热门,国家也致力于推进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另外,很多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都在用人计划上增加大数据相关研究人员。在上述背景下,很多高校都在计算机类专业的研究方向中增加了大数据研究门类。当前,我国已步入“十三五”规划时期,国家对计算机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强,一大批数字技术应用及科研项目得以资助。如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的研发、国家网络空间数据安全研究、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构建、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和军用机器人等。所以,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应该把握当前的国家政策和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进一步细化培养门类和方向,为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提供创新动力。
3 革新人才培养考核指标
高校计算机类人才的培养是学校计算机类任课教师辛勤教育的直接结果。教师对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都是按照学校相关院系的要求,在规定的范围和考核标准内进行的。所以,本文认为革新人才培养考核指标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对高校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步骤是:第一,在学生科目的考试成绩评价中,加入创意创新的考核指标。如对于数据库管理课程,除了常规的笔试外。对于学生围绕数据库知识进行的实际工程开发、理论拓展创意、数据库应用等成果进行相应加分。对于创意创新成绩较为明显的情况,应增大加分力度,如参加各类数据库创意大赛获奖等。第二,根据不同的科目,对教师的创新创意的引导工作和课题设置进行规定和考核。如任课教师除了讲授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外,还应根据课程知识,给出面向学生的拓展性及创新性课题。如对于Petri网技术,在任课教师教授了Petri网的形式化定义、性质分析方法、相关应用后,可以给出“Petri网技术的发展综述”、“面向图书管理的Petri网建模”等。第三,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定期对任课教师及学生的实际创新创意情况进行摸查,对反馈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计算机类人才培养考核指标的革新,实现对高校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促进。
4 革新实践模式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驱动对社会行为模式的影响日渐强烈。对于大多数高校计算机类人才的培养中,社会实践、实习是必修环节。但因管理制度不健全、实践模式不合理、评估评价机制缺失,使得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实践效果较为有限。本文认为应该基于目前的时代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
(1)创业与实践相结合。2017年高考录取报告已经出炉,高考录取率在80%以上,部分省份的高考录取率在90%以上,如内蒙古、浙江、江苏、河北等。在上述社会背景下,大学就业问题更加突出。鉴于此,本文认为应该把实践、实习与创业向关联。通过在大学期间的创业锻炼,为步入社会提供宝贵经验。如2016年第九届西海岸大学生创业论坛在青岛召开,在历届创业明星中,有的通过网络淘宝平台成功打开了某产品的山东区域市场,有的通过互联网+思维实现了新的营销服务模式,还有的通过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开发了新的硬件实体,并得到了资金支持和应用推广支持。所以,实践与创业相结合是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2)深化创业孵化基地模式。计算机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有较为专业的培育环境。当前,有条件的大学都建立的面向学生的大学生创业园区。提供创业房屋、创业资金等,但创业学生数量与创业孵化基地的实际承载力的比值较为悬殊,只有小部分的创业理念得到有效的支持。更多的创新创业理念不能付诸实际。本文认为应该深化创业孵化基地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源来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提供资金和相关设施支持。如企业中层人员工资较为稳定,具有一定的资金积淀,但坐班时间长,不能进行更广阔的市场活动。而实习期间的大学生创业动力大,时间充裕,热情高涨。通过架起需求双方的沟通“桥梁”,能够提高大学生创业计划的实施比例,为计算机类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5.总结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在新时期,计算机类人才培养创新实践研究成为热点课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机类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对信息化人才的创新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对培养门类和方向革新、革新实践模式、革新人才培养考核指标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讨论。本文方法对高校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敏. 基于“四能力”创新型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无线互联科技,2015(8):47-48.
[2] 宋维堂,张鸰.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2):36-37.
[3] 方勇.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 科技展望,2017(13):131-132.
关键词: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321-01
1 引言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数字技术已与社会的各个方面相融合。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数字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各类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家居的设计与应用;如利用数字创意技术实现增强视觉感受;还如利用微电子技术实现机器人的开发与实践等。为了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信息化专业人才,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设置较为广泛,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信息化人才。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使高校培养出的计算机类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为学生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基础。鉴于此,本文给出了一种计算机类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模式,对信息化人才的创新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给出了创新实践的途径和理念。本文方法对高校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下面给出具体内容。
2 培养门类和方向革新
信息化技术较为广泛,与其对应的计算机专业门类也较多。如电子与通信工程、应用电子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企业信息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据库管理、计算机系统架构等等。本文认为高校应该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并结合社会需求,对计算机类学科培养门类及方向进行细化。如在我国“十二五”规划时期,社会对大数据的研究较为热门,国家也致力于推进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另外,很多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都在用人计划上增加大数据相关研究人员。在上述背景下,很多高校都在计算机类专业的研究方向中增加了大数据研究门类。当前,我国已步入“十三五”规划时期,国家对计算机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强,一大批数字技术应用及科研项目得以资助。如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的研发、国家网络空间数据安全研究、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构建、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和军用机器人等。所以,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应该把握当前的国家政策和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进一步细化培养门类和方向,为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提供创新动力。
3 革新人才培养考核指标
高校计算机类人才的培养是学校计算机类任课教师辛勤教育的直接结果。教师对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都是按照学校相关院系的要求,在规定的范围和考核标准内进行的。所以,本文认为革新人才培养考核指标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对高校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步骤是:第一,在学生科目的考试成绩评价中,加入创意创新的考核指标。如对于数据库管理课程,除了常规的笔试外。对于学生围绕数据库知识进行的实际工程开发、理论拓展创意、数据库应用等成果进行相应加分。对于创意创新成绩较为明显的情况,应增大加分力度,如参加各类数据库创意大赛获奖等。第二,根据不同的科目,对教师的创新创意的引导工作和课题设置进行规定和考核。如任课教师除了讲授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外,还应根据课程知识,给出面向学生的拓展性及创新性课题。如对于Petri网技术,在任课教师教授了Petri网的形式化定义、性质分析方法、相关应用后,可以给出“Petri网技术的发展综述”、“面向图书管理的Petri网建模”等。第三,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定期对任课教师及学生的实际创新创意情况进行摸查,对反馈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计算机类人才培养考核指标的革新,实现对高校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促进。
4 革新实践模式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驱动对社会行为模式的影响日渐强烈。对于大多数高校计算机类人才的培养中,社会实践、实习是必修环节。但因管理制度不健全、实践模式不合理、评估评价机制缺失,使得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实践效果较为有限。本文认为应该基于目前的时代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
(1)创业与实践相结合。2017年高考录取报告已经出炉,高考录取率在80%以上,部分省份的高考录取率在90%以上,如内蒙古、浙江、江苏、河北等。在上述社会背景下,大学就业问题更加突出。鉴于此,本文认为应该把实践、实习与创业向关联。通过在大学期间的创业锻炼,为步入社会提供宝贵经验。如2016年第九届西海岸大学生创业论坛在青岛召开,在历届创业明星中,有的通过网络淘宝平台成功打开了某产品的山东区域市场,有的通过互联网+思维实现了新的营销服务模式,还有的通过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开发了新的硬件实体,并得到了资金支持和应用推广支持。所以,实践与创业相结合是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2)深化创业孵化基地模式。计算机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有较为专业的培育环境。当前,有条件的大学都建立的面向学生的大学生创业园区。提供创业房屋、创业资金等,但创业学生数量与创业孵化基地的实际承载力的比值较为悬殊,只有小部分的创业理念得到有效的支持。更多的创新创业理念不能付诸实际。本文认为应该深化创业孵化基地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源来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提供资金和相关设施支持。如企业中层人员工资较为稳定,具有一定的资金积淀,但坐班时间长,不能进行更广阔的市场活动。而实习期间的大学生创业动力大,时间充裕,热情高涨。通过架起需求双方的沟通“桥梁”,能够提高大学生创业计划的实施比例,为计算机类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5.总结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在新时期,计算机类人才培养创新实践研究成为热点课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机类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对信息化人才的创新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对培养门类和方向革新、革新实践模式、革新人才培养考核指标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讨论。本文方法对高校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敏. 基于“四能力”创新型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无线互联科技,2015(8):47-48.
[2] 宋维堂,张鸰.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2):36-37.
[3] 方勇.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 科技展望,2017(13):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