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振兴人参产业 做好人参大文章

来源 :吉林农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unhui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参源于中国,主产吉林,吉林人参产量分别占全国和世界人参总产量的85%和70%,素有“世界人参看中国,中国人参看吉林”的美誉,可以说人参是吉林省一张重要名片。近年来,吉林人参产业的发展如沐春风,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将人参产业提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使人参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本刊记者日前就我省的人参产业工作开展情况,采访了吉林省参茸办公室主任张辉。
  首先,张主任介绍了我省人参产业振兴工程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他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振兴人参产业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种植规范化、质量标准化、加工精深化、产业集约化的发展方向,建基地、壮龙头、促研发、育品牌、重监管、塑文化,着力把人参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吉林全面振兴做出新的贡献。按照这一思路,提出了既有前瞻引导性,又富现实操作性的宏伟目标:到2012年,参业产值实现200亿元,参农收入年均增长20%,60%以上的人参产品达到绿色、有机标准,精深加工量占总量比重达到40%以上。到2015年,参业产值实现400亿元,参农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人参产品普遍达到绿色、有机标准,精深加工量占总量比重达到70%以上。到2020年,参业产值实现1000亿元,参农收入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接下来,张主任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近几年来紧紧围绕人参产业振兴开展的一系列工作。
  实施品牌战略,全力打造“长白山人参”品牌 成立了“长白山人参”品牌管理委员会,重点开展了品牌标准制定、企业筛选、品牌产品开发等工作。连续6年在北京、广州、长春、郑州、韩国、日本等地举办“长白山人参”品牌新闻发布会、品牌推介会、参王拍卖会、国际人参大会等宣传推介活动。2010年10月19日在郑州市成功举办了“吉林长白山人参”品牌推介会,现场展示人参系列加工产品110种,签订购销合同金额达1.5亿元。到2011年共有19户企业86种产品成为“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开展了马德里联盟的82个成员国和10个特定国家的“长白山人参”国际商标注册申报工作,加强了品牌保护。
  推进人参进入食品试点,努力实现药食同源 通过与国家相关部委的协调与沟通,人工种植人参进入食品试点工作已经获得国家卫生部批准,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吉林省人工种植人参进入食品试点方案》和《吉林省人工种植人参进入食品试点规程》,制定了人参进入食品地方标准,积极开展人参食品的安全性、功能性评价工作,优先支持“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生产企业及品牌产品进入人参食品试点。全省确定试点企业76家,批准进入食品生产的品种257个。
  全面开展测土栽参工作 根据省农委、省财政厅要求,在前两年测土栽参试点工作基础上,结合产业实际,研究制定了《2011年全省测土栽参实施方案》,在我省人参主产区十五个县(市)全面开展测土栽参工作。于5月27日在长春市举办了全省测土栽参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到场讲授测土栽参技术,并由集安、抚松等试点单位代表交流测土栽参工作经验,进一步落实好2011年全省测土栽参工作任务,保证任务的有效优质落实。
  加快人参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集约化进程 启动建设了抚松、集安新开河、敦化敖东、靖宇健康、延吉紫光、长白等6个人参产业加工园区,大批人参精深加工项目陆续签约落户,入区企业已达27户,完成投资40亿元。按照中药材GAP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在我省人参重点县(市、区)建设了良种繁育、绿色人参、林下参、非林地栽参、绿色西洋参等5种模式的20个人参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基地标准化建设和示范效果明显,鲜参平均单产提高15%以上,优质参率提高40%以上。
  整合科研资源,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及时启动了中国人参基因组计划、人参作用机理、长期食用安全性评价和应用基础性研究等工作。省科技厅在人参基础研究、产品研发等方面设立了人参专项,共投入省级科技研发经费938万元,重点扶持了21项人参产业科技研发项目。争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重大项目资金1600万元,重点用于“人参规范化种植提升、系列产品综合开发及品牌培育研究”,成为单品种支持额度最大的中药材项目。
  加强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实施强有力的市场监管 经努力争取,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全国参茸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将秘书处设在我省。几年来,我省组织全国40多个单位、79名专家开展了人参系列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现已颁布实施了国家标准14项,地方标准8项。在全省标准化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中全面推广“人参安全优质生产技术”、“测土栽参技术”以及国家和省级人参、西洋参标准。加强省农业技术体系——人参绿色规范化(GAP)生产示范基地项目建设,通过示范带动推进全省绿色人参和有机人参生产快速发展。省农委、工商局、质监局结合《吉林省人参管理办法》的出台,组织开展人参市场专项规范整顿行动。
  加大产业宣传力度,普及人参文化和科普知识 组织吉林日报、吉林广播电台、吉林电视台等多家省直媒体,邀请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记者,对我省人参产业政策、人参文化、科普知识及“长白山人参”品牌等方面进行了深度解读,广泛宣传。组织编写和出版了《人参病虫害防治图谱》、《西洋参病虫害防治图谱》、《人参的功效与科学服用》等科普书籍,拍摄了人参科普、人参专题片和人参科教片。省振兴人参产业推进组各成员单位也积极发挥作用,积极创作《长白精灵》、《贝儿参娃》等优秀动漫作品,出版发行了《白山神》系列图书。“长白山采参习俗”已经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野山参采挖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全面开展人参种植业职业技能培训 一是根据省农委统一部署,在抚松县开展了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组织举办了人参职业技能培训班。二是开展人参种植业职业技能培训。完成了培训方案制定,委托培训主体,编制培训资料及考试题库。
  最后,张主任又介绍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坚定不移地抓好标准化生产 抓紧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尽快建立人参种植、加工、品牌、流通、检测,野山参、移山参鉴定,涵盖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和食品等各个领域的系列标准,实现人参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相关标准的配套统一,为全面提升人参产品质量提供依据和遵循。严格按照GAP和绿色、有机食品标准组织生产,加快省政府确定的15个人参主产县(市、区)的20个人参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科学配置参地资源,严格落实参地总量控制政策,每年新批复参地不能超过1000公顷,并重点向标准化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特别是省内重点龙头企业倾斜。
  坚持不懈地发展人参精深加工 用5年左右时间,打造一批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年产值5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着力加强精深加工重大项目谋划和建设,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品牌培育和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开发。加快抚松、集安新开河、敦化敖东、靖宇健康、延吉紫光、长白等6个人参产业加工园区建设。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5年内人参订单面积要达到90%以上。
  毫不放松地推进人参科技创新 整合科研力量,加大科技投入,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在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取得较大突破,拿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力争用2~3年时间在全省选育推广3~5个品质优良、抗逆性强的人参新品种。推进中国人参基因组计划,开展人参作用机理、长期食用安全性评价和应用基础性研究。支持一批以人参为原料的食品、药品、保健品、日化品等产品的研究与科技攻关,利用5年左右时间,新研制10个以上人参创新药物、20个以上人参复方中药产品、百种以上人参系列产品,促进人参产业升级。
  深入扎实地搞好药食同源试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要大力推进人参药食同源试点,为全面推进人参药食同源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抓紧制定人参食品标准,全力支持符合准入标准的企业加快开发、生产人参精深加工食品,扩大人参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提升精深加工增值空间,尽快形成规模,开拓市场。加大对人参进入食品的安全性、功能性的宣传推介,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促进消费者科学食用人参、放心消费人参。
  一以贯之地加强人参市场监管 下大力量、出重拳、下猛药,严格规范人参市场。加快建设全程监测体系,尽快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检测标准。实行人参检测许可证制度,实现产地检测、市场检测、定点检测、企业自控检测的有机统一,保证入市人参产品质量。落实市场准入、退出和责任追溯制度。实行人参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取缔非法生产经营。制定人参加工行业准入规则,组织人参加工企业整改,未达到准入标准的予以取缔。建立种植、加工、流通、检测档案和品牌人参产品电子标签识别认证制度。
  凝神聚力培育人参文化 人参是东北“三宝”之首,是百草之王,拥有很多传奇典故,是长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深入挖掘、培育和弘扬人参文化上大做文章,扩大“长白山人参”知名度、影响力。要提升人参文化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快推进人参文化与商贸、旅游等产业的有机融合。支持龙头企业实现人参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建立人参文化、科普知识、人参产品展示平台。
  我省人参产业已经驶入转型升级的快车道,不仅为人参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而且必将发展成为吉林省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郁郁葱葱的“长白林海”,艳丽的人参之花盛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强力推进、大力扶持下,在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投资热情持续高涨的浓厚氛围下,作为“百草之王”的吉林人参,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崭新姿态,愈加呈现勃勃生机!
其他文献
10月12日~13日,长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新农村建设推进会。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精神,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时安排部署城乡双向一体化试点工作和当前农业农村的各项工作。   会议采取参观典型、专家辅导、集中开会、经验交流的方式进行。10月12日,在郑文芝副书记、陈巳副市长的带领下,利用一天的时间,全体参会人员参观了双阳、莲花山、九台、德惠、农安和绿园6个
期刊
珲春市农业局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积极争取了13个省级推进村,申请省级补助资金234万元,项目涉及休闲广场、道路建设、垃圾处理场等,目前项目建设已基本结束。从整体上提高了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市委、市政府还联合下发了《珲春市“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珲春市农业
期刊
一是破难题,推进特色村建设。根据通化县农村环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许多干部群众产生满足心里,工作难于深入的状况,通化县引领干部群众,增强开拓进取意识,破解工作发展难题,把重点及时转移到推进特色村建设上,及时制定方案,要求标兵村建设特色化,先进村建设多样化,不断开创新村建设新局面,从而取得了工作的主动权,指导全县工作,走上新层次,再上新水平。   二是抓重点,打造农村新亮点。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依据
期刊
近年来,柳河县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开发培育、组织引导,不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作用,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统筹谋划,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成致富带头人   充分利用“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将全县2386名有一定文化和技术基础的农村青年进行分类排队,推进人才队伍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整体提升。目前,233名“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学员
期刊
各市(州)农委、长白山管委会环资局,各县(市、区)农业局,机关处室和直属事业单位:   加强政行风建设,是各级农业部门廉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正确履行职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2010年以来,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对政风行风建设比较重视,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1.基本情况  2010年,全省各级农业部门政风行风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又有
期刊
为加快转变机关作风,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水平,长春市农委从今年3月15日开始,集中3个月时间,组织开展“百名干部进千村万户服务”活动,直接为基层和农民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受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主动适应新形势,实行工作重心下移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特别是实施统筹城乡方略,农村进入体制和机制创新的重要阶段,农业农村形势、农民服务需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农业部门工作和服务也提出新的要
期刊
2010年以来,洮北区农业局为了加强对农业专项资金的监管,规范资金使用,防止挤占挪用,将政府投资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通过全程监控预警系统全面及时公开,实施阳光政务,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取得了实效。   政策公开,阳光操作 把有关强农惠农政策、农业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通过预警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平台为政府相关监督部门、项目主管部门、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单位提供了一个互联网络系统,简称预警平台。20
期刊
年初以来,吉林市农委认真组织各级农业部门,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工作方针,坚持把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测报以及综合防治放在首位,预测预报及时准确,综合防治全面有效,全面完成了水稻稻瘟病、玉米螟、大豆食心虫等主要病虫害的测报防治任务,有效防止了蝗虫、草地螟等迁飞性害虫的发生,圆满完成了全年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为全市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突破100亿斤提供
期刊
2006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东丰县委、县政府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努力实践、大胆探索,制定了走平坦路、住安全房、饮合格水、用卫生厕、用清洁能源的发展目标,采取了县乡联动、部门帮扶、主抓在县、行动在乡、落实在村、农民主体、实惠到户的工作思路,使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06年11月,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暨“东丰实践”高层理论研讨会在东丰县召开,
期刊
农业行政执法是农业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才能有效推进农业法制建设。近年来,在各级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安市农业局在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加强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全市农业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农资打假工作不断深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秩序明显好转。   建立健全了执法机构   大安市于今年3月经市编制部门批准成立了农业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