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是有针对性地培养人的活动。本文根据体育课学生的特点探究如何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并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
【关键词】
因材施教 重要性 方式 总结
因材施教不仅只在语数等科目教学中有用,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也实用。因为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不同的身体素质,所以我们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并得到发展,达到教学目标。
一、因材施教制定学习目标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水平有了一定了解后,就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也就是说,在每节课中,教师要按照教学内容,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教学任务,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这样做才能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体育;也只有这样做才能让那些运动水平较好的学生,不过分地骄傲,让其感到学无止尽,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在跳绳教学中,我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基础相对好的同学,加快绳摆节奏,增加连续跳的次数。对基础相对弱点的同学,降低标准,节奏放慢,次数减少,使之在每次的练习中都能完成任务,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每个班级都是由几十个各具特点的学生组成的,必须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因材施教。一般来说,作好调查研究,分析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构成情况,确定个别教育重点和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照顾到一般学生的情况,又要照顾部分学生的特点。要在一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实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一般要求与区别对待要贯穿在课程的任务、教学内容、组织教法和运动负荷等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一般要求上,对一部分完成一般要求有困难的学生,采取必要的措施,区别对待,使之逐步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对于完成一般要求还不满足的学生,可适当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其充分发挥运动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
此外,在练习的时间、数量、强度、距离、重量,延时的时间和练习的间歇时间等各个方面,都应注意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与一般要求相结合。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与要求。因此,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基础技能学习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
首先,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喜欢上体育课的。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起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技能的信心,这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保证。其次,要做到分层次、分能力的个别差异教学。由于学生个体的先天性素质和后天影响,学生在事实上存在着一定差异,这种差别的结果必然表现为学生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风格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对此,尤其是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师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因人选材,有针对性地完成我们的教学与课余训练工作。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其实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在客观上制约着课堂教学的实施,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根本目的又必须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及综合能力,对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教学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通过因材施教来实现全体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
四、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
人的能力有大小,身体素质又有强弱之分。传统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未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考试和评定体育课成绩模式单一,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体育基础好的、身体素质强的学生,不需要努力,轻易获得好成绩;体育基础差的、身体素质弱的学生,即使刻苦练习,成绩仍然不理想。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在教学中,除采用傳统的考试评分外,还应增加平时“积极练习”评分方法,即我们平时说的“态度分”。这样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不认真练习,就无法获得优秀;身体素质差的,通过刻苦勤奋的练习,既能学会体育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又能获得良好的成绩。这种方法采用后,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好的学生会更精益求精,身体素质弱的学生也不因为自己的身体素质、体育能力差,而对体育课程避之不及。但使用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随时讲评、随时记录,以便期末评分有充分的依据,使评分合理公正。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因材施教方法,能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对应的教学,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解决了“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克服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兴趣的矛盾,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季浏,汪晓赞.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大春.实验新课程:与体育教师谈心【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教育是有针对性地培养人的活动。本文根据体育课学生的特点探究如何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并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
【关键词】
因材施教 重要性 方式 总结
因材施教不仅只在语数等科目教学中有用,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也实用。因为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不同的身体素质,所以我们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并得到发展,达到教学目标。
一、因材施教制定学习目标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水平有了一定了解后,就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也就是说,在每节课中,教师要按照教学内容,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教学任务,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这样做才能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体育;也只有这样做才能让那些运动水平较好的学生,不过分地骄傲,让其感到学无止尽,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在跳绳教学中,我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基础相对好的同学,加快绳摆节奏,增加连续跳的次数。对基础相对弱点的同学,降低标准,节奏放慢,次数减少,使之在每次的练习中都能完成任务,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每个班级都是由几十个各具特点的学生组成的,必须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因材施教。一般来说,作好调查研究,分析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构成情况,确定个别教育重点和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照顾到一般学生的情况,又要照顾部分学生的特点。要在一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实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一般要求与区别对待要贯穿在课程的任务、教学内容、组织教法和运动负荷等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一般要求上,对一部分完成一般要求有困难的学生,采取必要的措施,区别对待,使之逐步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对于完成一般要求还不满足的学生,可适当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其充分发挥运动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
此外,在练习的时间、数量、强度、距离、重量,延时的时间和练习的间歇时间等各个方面,都应注意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与一般要求相结合。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与要求。因此,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基础技能学习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
首先,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喜欢上体育课的。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起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技能的信心,这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保证。其次,要做到分层次、分能力的个别差异教学。由于学生个体的先天性素质和后天影响,学生在事实上存在着一定差异,这种差别的结果必然表现为学生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风格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对此,尤其是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师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因人选材,有针对性地完成我们的教学与课余训练工作。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其实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在客观上制约着课堂教学的实施,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根本目的又必须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及综合能力,对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教学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通过因材施教来实现全体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
四、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
人的能力有大小,身体素质又有强弱之分。传统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未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考试和评定体育课成绩模式单一,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体育基础好的、身体素质强的学生,不需要努力,轻易获得好成绩;体育基础差的、身体素质弱的学生,即使刻苦练习,成绩仍然不理想。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在教学中,除采用傳统的考试评分外,还应增加平时“积极练习”评分方法,即我们平时说的“态度分”。这样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不认真练习,就无法获得优秀;身体素质差的,通过刻苦勤奋的练习,既能学会体育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又能获得良好的成绩。这种方法采用后,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好的学生会更精益求精,身体素质弱的学生也不因为自己的身体素质、体育能力差,而对体育课程避之不及。但使用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随时讲评、随时记录,以便期末评分有充分的依据,使评分合理公正。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因材施教方法,能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对应的教学,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解决了“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克服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兴趣的矛盾,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季浏,汪晓赞.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大春.实验新课程:与体育教师谈心【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