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曾有人说,特殊儿童是一群折翼的天使。他们需要家庭的呵护,也需要教师的教育引导和培养。因此,为了有效帮助特殊儿童实现认知能力与个人素养的建立和健全,教师则可以使用培智音乐教育的实施努力帮助特殊儿童实现进步和成长,并借助培智音乐教育帮助儿童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在学习与体验中收获幸福和欢愉。
关键词:培智音乐;特殊儿童;教育引导
特殊儿童与普通孩子一样,都是父母的希望、都是社会的未来。因此,每一位特殊儿童都需要接受有效的教育引导和培养。众多教育文献研究表示,培智音乐教育能够显著吸引特殊儿童的注意力,并促使其在音乐艺术的感受和品味过程中逐步实现艺术知识的掌握、艺术展示能力的提升和音乐艺术素养的完善。基于此,教师在执行培智音乐教育时,需要通过音乐欣赏教育的组织与趣味活动相结合,并引导儿童在活动中感受、体会音乐艺术,实现认知能力的提升;教师需要通过情境创设的实施帮助儿童学习音乐知识,并借助熟悉的情境完善儿童的艺术认知与音乐艺术掌握能力;最后,教师还需要通过打击乐的课堂应用帮助儿童建立音乐活动参与积极性,并借此健全特殊儿童的艺术展示自信、帮助他们深刻感受到“我很棒”。
一、音乐欣赏与趣味活动相结合
在培智音乐课堂的教育组织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趣味活动的课堂实施帮助特殊儿童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并通过趣味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使特殊儿童在愉快的活动参与中完成音乐欣赏,并伴随着音乐艺术的感受和体验完成趣味活动的愉快参与和体验。同时,趣味活动的组织需要以特殊儿童的认知能力为基准加以设计,并借此保障每一位儿童都能积极参与、用心体验。
例如,在学习《火车呜呜叫》这部分音乐知识时,笔者为了激发班级中儿童的学习兴趣,就在课堂上借助趣味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将教室最后一排的桌椅挪开,使教室中能够产生一圈较为空旷的“火车道”。然后,笔者拿出事先使用硬纸板制作的火车头、车厢、车轮、车尾等头饰发放给班级中的每一位儿童,然后要求儿童离开自己的座位站在事先准备好的“火车道”上,一个儿童拉着前面同伴的衣服,模仿小火车前进。接着,笔者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作品《火车呜呜叫》。经过趣味活动的组织、实施与培智音乐教育相结合,班级中的儿童不仅感受到了音乐活动的趣味性、建立了音乐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在笔者筹划的趣味活动中积极参与,并在不知不觉之间实现了音乐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感受。
二、音乐教育与情境创设相结合
每一首音乐作品都包含一个特定的情境,如果教师可以将音乐作品中的情境为特殊儿童加以展示,则能借此有效激发儿童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并帮助儿童在情境的体验下主动实现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
例如,在学习《粉刷匠》这首乐曲时,笔者为了帮助班级中特殊儿童实现歌曲的学习和掌握,就借助情境创设的形式在课堂上加以教育实施,并希望借此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深化儿童的音乐课堂学习积极性。笔者使用多媒体设备放映了一张图片,图片中展示的是即将完工的墙壁粉刷现场。然后,笔者头戴报纸制作的粉刷帽、手里拿着一个小桶和滚筒刷进了教室。班级中的儿童一看到笔者,就发出了惊讶和好奇的声音,于是,笔者趁胜追击,为儿童们范唱音乐歌曲《粉刷匠》,并在歌唱完毕后向儿童进行音乐情境创设,并询问大家是否愿意学习这首歌曲,然后与笔者一起粉刷房子?儿童听过情境创之后设纷纷表示愿意参与其中。然后,笔者顺利帮助儿童在生活化的艺术场景中完成了音乐艺术的学習和音乐知识的掌握。可见,音乐教育可以与情境创设相结合,并借此有效提升培智音乐的教育效果、帮助特殊儿童实现音乐艺术能力的提升。
三、音乐活动与器乐应用相结合
当特殊儿童通过培智音乐的参与和学习实现了基础音乐能力的建立和音乐参与兴趣的提升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音乐活动,并邀请特殊儿童使用简单的打击器乐进行参与,进而借助活动的参与和体验完善儿童的自信、使儿童正确认知自己的能力、肯定自己的努力。
例如,笔者在针对特殊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时,发现班级中的儿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升,且对于音乐艺术课堂的参与和体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基于此,笔者在校园范围内组织“歌颂祖国——打击器乐音乐会”,并借助摇铃、响板、三角铁等基础打击乐器的课堂教学帮助特殊儿童逐步展示其对于音乐节奏的理解和把控能力,并希望借助这种音乐合奏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帮助儿童认识到自己身上潜在的音乐艺术能力、完善儿童的个人自信和互相配合的道德品质。最终,特殊儿童将在音乐活动中积极参与、勇于展示,并结合组音乐艺术展现出“最好的自我”。
综上所述,当特殊学校的教师针对儿童进行教育和培养时,可以借助培智音乐课堂的组织和实施帮助儿童在趣味化、多样化的音乐艺术课堂中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体会到音乐艺术的美感,进而帮助特殊儿童实现音乐知识、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的完善。相信在多元培智音乐教育的组织和特殊儿童的积极参与与配合下,定可以有效帮助儿童实现智力水平的提升、认知能力的完善、艺术能力的增强和个人品质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翮翚. 昆明市培智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2]连赟. 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关键词:培智音乐;特殊儿童;教育引导
特殊儿童与普通孩子一样,都是父母的希望、都是社会的未来。因此,每一位特殊儿童都需要接受有效的教育引导和培养。众多教育文献研究表示,培智音乐教育能够显著吸引特殊儿童的注意力,并促使其在音乐艺术的感受和品味过程中逐步实现艺术知识的掌握、艺术展示能力的提升和音乐艺术素养的完善。基于此,教师在执行培智音乐教育时,需要通过音乐欣赏教育的组织与趣味活动相结合,并引导儿童在活动中感受、体会音乐艺术,实现认知能力的提升;教师需要通过情境创设的实施帮助儿童学习音乐知识,并借助熟悉的情境完善儿童的艺术认知与音乐艺术掌握能力;最后,教师还需要通过打击乐的课堂应用帮助儿童建立音乐活动参与积极性,并借此健全特殊儿童的艺术展示自信、帮助他们深刻感受到“我很棒”。
一、音乐欣赏与趣味活动相结合
在培智音乐课堂的教育组织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趣味活动的课堂实施帮助特殊儿童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并通过趣味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使特殊儿童在愉快的活动参与中完成音乐欣赏,并伴随着音乐艺术的感受和体验完成趣味活动的愉快参与和体验。同时,趣味活动的组织需要以特殊儿童的认知能力为基准加以设计,并借此保障每一位儿童都能积极参与、用心体验。
例如,在学习《火车呜呜叫》这部分音乐知识时,笔者为了激发班级中儿童的学习兴趣,就在课堂上借助趣味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将教室最后一排的桌椅挪开,使教室中能够产生一圈较为空旷的“火车道”。然后,笔者拿出事先使用硬纸板制作的火车头、车厢、车轮、车尾等头饰发放给班级中的每一位儿童,然后要求儿童离开自己的座位站在事先准备好的“火车道”上,一个儿童拉着前面同伴的衣服,模仿小火车前进。接着,笔者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作品《火车呜呜叫》。经过趣味活动的组织、实施与培智音乐教育相结合,班级中的儿童不仅感受到了音乐活动的趣味性、建立了音乐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在笔者筹划的趣味活动中积极参与,并在不知不觉之间实现了音乐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感受。
二、音乐教育与情境创设相结合
每一首音乐作品都包含一个特定的情境,如果教师可以将音乐作品中的情境为特殊儿童加以展示,则能借此有效激发儿童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并帮助儿童在情境的体验下主动实现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
例如,在学习《粉刷匠》这首乐曲时,笔者为了帮助班级中特殊儿童实现歌曲的学习和掌握,就借助情境创设的形式在课堂上加以教育实施,并希望借此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深化儿童的音乐课堂学习积极性。笔者使用多媒体设备放映了一张图片,图片中展示的是即将完工的墙壁粉刷现场。然后,笔者头戴报纸制作的粉刷帽、手里拿着一个小桶和滚筒刷进了教室。班级中的儿童一看到笔者,就发出了惊讶和好奇的声音,于是,笔者趁胜追击,为儿童们范唱音乐歌曲《粉刷匠》,并在歌唱完毕后向儿童进行音乐情境创设,并询问大家是否愿意学习这首歌曲,然后与笔者一起粉刷房子?儿童听过情境创之后设纷纷表示愿意参与其中。然后,笔者顺利帮助儿童在生活化的艺术场景中完成了音乐艺术的学習和音乐知识的掌握。可见,音乐教育可以与情境创设相结合,并借此有效提升培智音乐的教育效果、帮助特殊儿童实现音乐艺术能力的提升。
三、音乐活动与器乐应用相结合
当特殊儿童通过培智音乐的参与和学习实现了基础音乐能力的建立和音乐参与兴趣的提升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音乐活动,并邀请特殊儿童使用简单的打击器乐进行参与,进而借助活动的参与和体验完善儿童的自信、使儿童正确认知自己的能力、肯定自己的努力。
例如,笔者在针对特殊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时,发现班级中的儿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升,且对于音乐艺术课堂的参与和体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基于此,笔者在校园范围内组织“歌颂祖国——打击器乐音乐会”,并借助摇铃、响板、三角铁等基础打击乐器的课堂教学帮助特殊儿童逐步展示其对于音乐节奏的理解和把控能力,并希望借助这种音乐合奏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帮助儿童认识到自己身上潜在的音乐艺术能力、完善儿童的个人自信和互相配合的道德品质。最终,特殊儿童将在音乐活动中积极参与、勇于展示,并结合组音乐艺术展现出“最好的自我”。
综上所述,当特殊学校的教师针对儿童进行教育和培养时,可以借助培智音乐课堂的组织和实施帮助儿童在趣味化、多样化的音乐艺术课堂中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体会到音乐艺术的美感,进而帮助特殊儿童实现音乐知识、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的完善。相信在多元培智音乐教育的组织和特殊儿童的积极参与与配合下,定可以有效帮助儿童实现智力水平的提升、认知能力的完善、艺术能力的增强和个人品质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翮翚. 昆明市培智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2]连赟. 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