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整个高中的教学中,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不仅要注意遵循语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规律,运用恰当的方法,也要符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语文美育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仅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谈一谈语文美育的一般过程。
1 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意境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需要受教育者与施教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与认同。现代美育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的情感教育,失去情感的交流,美育的过程就不复存在了。因为美育是绝对拒绝说教与灌输的,它只能够依靠受教育者自身的情感体验与交流才能实现。
2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刘鳃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情是文章的核心、主宰和灵魂。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皆为有情人。因此,语文学科在审美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下的一些做法则有助于发挥其优势:
2.1 发挥语文教师情感的“中介”作用。
从文章作者的情感到学生体验到情感,其间不可缺少的“中介”是语文教师情感的“投入”和“外射”。当然,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直接受到作者情感的感染,但由于知识的贫乏、阅历的短浅、时代的隔膜、年龄的差异、心理的障碍等诸多原因,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很多制约,很难企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微妙之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以自己的真实情感去打动学生。所以,教师讲课必须在课堂中融洽情感,进入文章角色或境地,动之以情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根据不同体裁、不同基调、不同内容,教师讲课的情绪要灵活多变。该激昂时,昂奋动情,令人肃然;该悲壮时,侃侃滔滔,为之动容;该委婉时,细雨霏霏,使人感怀。这样的动情渲染,一词一句牵动着学生情思,一举一动点燃了学生热爱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烈焰,以自己感情的浪花去激起学生情感的巨澜,引导他们由“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
2.2 开发情感信息的资源。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课文是教学中情感信息的主要来源。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必须开发课文中的情感信息。文章情铸成,有的抒发感情如急峡波涛,飞逐奔腾,一泻千里;更多的则是含蓄有致、蕴藉深沉,乍看是淡淡的,缓缓咀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稍加当心,读者就可以从其意象、语调、语势甚至标点符号中品味出一定的情感内涵。教学中,注意到情感信息的丰富性,我们便可以从意象和语言的表达中去捕捉到情感信息。但如果在某个局部不能顾及整体,就可能只见枝节不见主干,就不能把握课文的抒情性质,领略不到课文真正的情感滋味。因此,应当注意到情感信息的整体性。要做到这一点,一般是从把握情感脉络入手,揣摩各个意象和各部分的语言表达在全文的“情路”上处于什么位置、起着什么作用。
2.3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审美体验是审美教育最基本最关键的环节,也是唯一的途径,在美育操作中必须努力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自当首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首先,要为学生多提供直接参与各种情感体验的机会。欣赏者必须亲自去感受、品味对象的美,自然而然地产生审美情感体验。教师切不可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
同时,在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审美活动中,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去亲自感受、亲自体验;另一方面,教师也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教师的责任是做好引导工作,比如给学生营造一定的审美氛围,把审美对象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很快进入审美状态。在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时应多鼓励他们进行审美想象和创造,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述出来,与他人进行交流。在学生参与审美活动前或后,还可以给学生适当讲一些美学与艺术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的审美活动获得一定的理论指导。
3 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在审美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在深入体验的基础上拓展情思、判明情理这个重要环节,审美过程仍旧是不完全的。因此,语文美育必须注重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审美理解有别于科学认识活动中的理解,它始终伴随着形象的感受(审美感知、审美想象),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审美情感),而且不必经过分析、综合和抽象的形式逻辑推理,而更多地依赖审美经验的积累。主体的审美经验越丰富,这种直觉判断越可靠。
4 引导学生学会创造美
人类不仅需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美,尽情地欣赏、玩味美,科学地鉴别美,更需要努力地创造美。语文审美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在感知美、鉴赏美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和发展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进行: 一方面,导之以读。
写作是用文章来表现美、创造美。观察是审美创造的前提。“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灿烂的阳光、和煦的春风是美,苍茫的星空、静谧的黑夜也是美;艳丽的鲜花是美,飘零的落叶也是美;丰硕的果实是美,肥沃的黑土也是美;儿童的天真是美,少年的活泼也是美;青年的果决是美,老人的沉稳也是美。引导学生到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去广泛接触、留心感受、尽力发现、及时捕捉周围的美,才能见人所未见,写成文章才能言人所未言。写文章是美的创造,但文章很难尽善尽美。青年学生在成长中认识不够全面深刻,表达不够严密得体,都在情理之中,我们不可求全责备。对学生作文中表现出的创造精神、创造意向要倍加珍惜、积极鼓励,使学生由敢写想写到会写乐写。倘如此,语文审美教育就能硕果满枝,既创造出一篇篇美的文章——审美客体,又创造出一个个美的学生——审美主体。2000多年前的柏拉图感叹“美是难的”,审美教育也同样是一个较为抽象、较为复杂、需要不断探索的科学领域。但,我们的时代需要美,我们的教学需要美,所以,我们要陶冶美的心灵,酿造美的甘泉,播下美的种子。语文教学如果没有一条美育的清泉,就不能绽开学生心灵美之花、结出全面和谐发展的创造美之果。
1 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意境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需要受教育者与施教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与认同。现代美育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的情感教育,失去情感的交流,美育的过程就不复存在了。因为美育是绝对拒绝说教与灌输的,它只能够依靠受教育者自身的情感体验与交流才能实现。
2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刘鳃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情是文章的核心、主宰和灵魂。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皆为有情人。因此,语文学科在审美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下的一些做法则有助于发挥其优势:
2.1 发挥语文教师情感的“中介”作用。
从文章作者的情感到学生体验到情感,其间不可缺少的“中介”是语文教师情感的“投入”和“外射”。当然,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直接受到作者情感的感染,但由于知识的贫乏、阅历的短浅、时代的隔膜、年龄的差异、心理的障碍等诸多原因,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很多制约,很难企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微妙之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以自己的真实情感去打动学生。所以,教师讲课必须在课堂中融洽情感,进入文章角色或境地,动之以情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根据不同体裁、不同基调、不同内容,教师讲课的情绪要灵活多变。该激昂时,昂奋动情,令人肃然;该悲壮时,侃侃滔滔,为之动容;该委婉时,细雨霏霏,使人感怀。这样的动情渲染,一词一句牵动着学生情思,一举一动点燃了学生热爱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烈焰,以自己感情的浪花去激起学生情感的巨澜,引导他们由“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
2.2 开发情感信息的资源。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课文是教学中情感信息的主要来源。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必须开发课文中的情感信息。文章情铸成,有的抒发感情如急峡波涛,飞逐奔腾,一泻千里;更多的则是含蓄有致、蕴藉深沉,乍看是淡淡的,缓缓咀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稍加当心,读者就可以从其意象、语调、语势甚至标点符号中品味出一定的情感内涵。教学中,注意到情感信息的丰富性,我们便可以从意象和语言的表达中去捕捉到情感信息。但如果在某个局部不能顾及整体,就可能只见枝节不见主干,就不能把握课文的抒情性质,领略不到课文真正的情感滋味。因此,应当注意到情感信息的整体性。要做到这一点,一般是从把握情感脉络入手,揣摩各个意象和各部分的语言表达在全文的“情路”上处于什么位置、起着什么作用。
2.3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审美体验是审美教育最基本最关键的环节,也是唯一的途径,在美育操作中必须努力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自当首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首先,要为学生多提供直接参与各种情感体验的机会。欣赏者必须亲自去感受、品味对象的美,自然而然地产生审美情感体验。教师切不可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
同时,在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审美活动中,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去亲自感受、亲自体验;另一方面,教师也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教师的责任是做好引导工作,比如给学生营造一定的审美氛围,把审美对象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很快进入审美状态。在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时应多鼓励他们进行审美想象和创造,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述出来,与他人进行交流。在学生参与审美活动前或后,还可以给学生适当讲一些美学与艺术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的审美活动获得一定的理论指导。
3 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在审美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在深入体验的基础上拓展情思、判明情理这个重要环节,审美过程仍旧是不完全的。因此,语文美育必须注重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审美理解有别于科学认识活动中的理解,它始终伴随着形象的感受(审美感知、审美想象),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审美情感),而且不必经过分析、综合和抽象的形式逻辑推理,而更多地依赖审美经验的积累。主体的审美经验越丰富,这种直觉判断越可靠。
4 引导学生学会创造美
人类不仅需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美,尽情地欣赏、玩味美,科学地鉴别美,更需要努力地创造美。语文审美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在感知美、鉴赏美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和发展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进行: 一方面,导之以读。
写作是用文章来表现美、创造美。观察是审美创造的前提。“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灿烂的阳光、和煦的春风是美,苍茫的星空、静谧的黑夜也是美;艳丽的鲜花是美,飘零的落叶也是美;丰硕的果实是美,肥沃的黑土也是美;儿童的天真是美,少年的活泼也是美;青年的果决是美,老人的沉稳也是美。引导学生到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去广泛接触、留心感受、尽力发现、及时捕捉周围的美,才能见人所未见,写成文章才能言人所未言。写文章是美的创造,但文章很难尽善尽美。青年学生在成长中认识不够全面深刻,表达不够严密得体,都在情理之中,我们不可求全责备。对学生作文中表现出的创造精神、创造意向要倍加珍惜、积极鼓励,使学生由敢写想写到会写乐写。倘如此,语文审美教育就能硕果满枝,既创造出一篇篇美的文章——审美客体,又创造出一个个美的学生——审美主体。2000多年前的柏拉图感叹“美是难的”,审美教育也同样是一个较为抽象、较为复杂、需要不断探索的科学领域。但,我们的时代需要美,我们的教学需要美,所以,我们要陶冶美的心灵,酿造美的甘泉,播下美的种子。语文教学如果没有一条美育的清泉,就不能绽开学生心灵美之花、结出全面和谐发展的创造美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