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舆情在数据体量、复杂性、产生和传播速度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如何科学监测、分析并正确引导舆情,是中国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议题。以政府舆情管理职能为主题,着重探讨了互联网思维下,舆情管理环境的新常态,并通过实证分析与质化研究,探讨舆情管理的发展方向。确立舆情预测、主动疏导和舆论引导前置的全新管理目标;实行部门联动、职责明确、分工合作、精简流程的管理模式;实现党政机构、各行业、各领域舆情数据的快速汇集、统一存储、规范管理、交流互通和高效利用;树立大数据社会舆情管理的战略思维,进而推动我国政府在互联网时代下舆情管理的正确快速发展。
关键词:舆情管理;互联网思维;政府治理;信息发布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24903
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以及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正在改变着信息流的传播路径,重构信息传播格局。政府单一的“信息发布”功能已无法适应社交舆论环境下官民互动与沟通的需要,社交媒体在提升政务信息传播的效率、推动官民对话和舆论引导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社会舆情在数据体量、复杂性、产生和传播速度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如何科学监测、分析并正确引导舆情,是中国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这样一个舆情管理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议题。
1互联网影响政府舆情管理的现状概述
1.1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改变舆论培植环境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以阿里巴巴、新浪、百度贴吧、腾讯微信等企业产品为代表的互联网社交产品,以广泛的用户群,活跃度,以及自由的传播信息方式,深刻影响着我国的舆论土壤环境。
在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社会快速发展变化,技术更加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政治、社会、经济生活。在这样的支撑下,信息获取更加便捷,意味着无论是信息的广度、波及程度、传播速度等都同以往产生了质的不同。这就更加要求政府,更快速、更广泛、更深刻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形成意见、反应给公众。
数量庞大的网民的表达与参与公共事件、公共问题的发布、评论,使得政府对于管理和控制舆论变得尤为重要。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每个人都有相对平等的表达机会,任何一个事件或者价值判断,无论它正确与否,都有可能被快速的传播、被民众广泛的参与,并最终被放大成为舆论,甚至最终成为公共问题。正是因为这样的表达机制,才让政府管理与引导其走上正轨变得尤为重要。任何人都可以接入网络,发表意见、发布信息。这极大的加大了政府所要面临的网络舆论管理环境复杂度。
同样,互联网让数据的搜集和获取更加便捷了,数据思维同时也是政府处理庞大的网络舆情数据最好的助手。这也让政府对庞大的舆情数据进行舆情监控与管理成为了可能。
互联网思维的五个核心特征:便捷的信息获取、表达、免费、数据思维、用户体验的优越性推动了互联网在整个社会、商业等相关领域快速成长、并成为社会主流。而政府的传统管理模式在社会管理、舆情管理等方面逐渐脱节,要适应这样一种正在变化发展的实际,对舆情进行管理、引导与控制,政府治理也必须使用互联网思维,熟知互联网技术,懂得互联网社交下的规律特征等,才可能将整个国家舆情舆论推向利于国家和人民发展、幸福的轨道上。
1.2舆论环境变化牵动政府治理
信息风暴正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也深刻影响政府治理。载体多元、表达直接、传播迅速、信息海量、话语分散,是现代社会舆情具有的鲜明特点。信息数据无限性和人们关注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加剧了社会舆情的“盲人摸象”效应,而诸多偶发性因素使社会舆情更加复杂多变。传统的舆情监测逻辑和研判方法,因其片面化、单一化和静态化,无法完成日益频繁和繁重的社会舆情管理任务,更谈不上支持社会治理科学决策和准确预判。
1.2.1互联网提供了多元的意见交互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深入应用推广,舆论培植环境出现重大变化。基于互联网思维下诞生的舆论环境,使各地方、各阶层、各职业等等之间沟通与观察更加密切。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更加迫切,社会心理的承受度一再降低。加之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渐趋复杂,价值观更趋多元,政治参与性空前提高。在现实生活中的诸如住房、医疗、失业等压力和不满情绪,不仅在生活中与周边人沟通交流,也开始更多地倾向于通过网络诉诸于表达出来。
1.2.2互联网加大并加快舆情的不稳定因素的生成发展
因为互联网固有的天然落地性、快捷互动性等等特性,不可避免地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群众情绪短时期内集聚、加热、渲染、放大,在最终形成网络舆论潮。在造成大多网民情绪波动的同时,也对社会情绪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强烈影响,甚至可以演变为影响一方稳定的社会公共危机。如果处理不当,这种情绪必将生发成为具有破坏性的社会行为。
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与多元意见,在互联网信息交互日益发展环境下的政府舆情管理就必然成为各级政府需要应对的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舆论环境的变化要求政府治理的变化,必须在网络环境下的舆情管理,占据舆论主导权,进而实现社会治理。
1.3政府治理使用互联网工具,舆情管理成为重要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党的宣传部门、政府的网络管理与舆论部门以及相关事业单位诸如报社、电视台等开始向互联网领域以不同形式深入发展、开展工作。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在当今社会关系重构的社交媒体时代,要建构我国科学有效的社会舆情管理体系,必须正视舆论生态新变化,树立大数据观念,善用大数据技术预测和引导社会舆论。2013年10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鼓励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利用新媒体,及时发布各类权威政务信息。2014年9月,国家网信办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各地网信部门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积极运用即时通讯工具开展政务信息服务工作。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進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互联网在政府治理以及占据舆论主导权的作用越来越关键。通过网络,不但在实现治理方面提供了机遇,也在管理舆论方面形成了挑战。现阶段,政府提供的舆情管理职能有信息发布、舆情监测、舆情管理、政治传播四个方面。
2现阶段舆情管理与政府系统矛盾的内因分析
2.1内部信息沟通的复杂性与信息发布的时效性的矛盾
由于互联网加速了信息的传播,扩大了信息的覆盖面,因此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变得空前重要。内部信息沟通复杂导致权威信息生成传播缓慢与信息发布的生命——时效性造成的冲突,使问题显现。
2.1.1自媒体的繁荣使权威信息发布更加迫切
网络媒体快速的传播速度会导致信息鱼龙混杂。同时,自媒体的出现使一切公共事件都能在政府决策系统收到信息前被社会公众所知。与此同时,每一个网络信息的接受者又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在数小時内,就可能将突发事件传播、发酵为有着重大舆论影响的事件。因此,政府从公共事件出现到发布权威信息,进而制止舆情事件向恶性发展造成破坏的时间越来越短。
2.1.2政府内部沟通程序复杂,信息部门权力受限
随着通信技术手段的进步提升,来自“第一时间”的压力在不断增大。过去需要几天或几个月传递的信息,现在几分钟就能实现,甚至可以近乎同步直播。
由于政府内部新闻信息发布系统不能擅自发布未经授权的、由自媒体发布的消息,而新闻信息发布系统又必须承担发布权威消息的责任。因此,即使24小时值班待命,没有庞大的执行与领导系统支撑也很难第一时间将信息发布。从执行到领导指挥再到部门协调,再到得出权威信息,授权发布,本身就占用很多事件。新闻信息发布系统如何获得较大授权,如何快速发布准确信息,政府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关乎政府舆情管理的效度。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现有的组织结构和系统设计尚不能完全适应应对突发事件的要求。尽管国家和地方都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在现实操作中,很多人还是按照传统行政组织体系,层层请示汇报,在原地等待中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2.2信息发布人与责任人沟通的矛盾
在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下级部门一般只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而平级之间,需要通过工作协调来掌握具体信息。下级部门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往往只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汇报,没有向信息发布部门通报情况的义务和机制。因此解决其中的行政壁垒,以互联网思维为核心,一切都为信息的快速送达而服务,将对舆情管理有着巨大的帮助。
2.3舆情监控与反馈管理不成熟
我国舆情管理还处于起步期。处于信息时代的政府,快速吸收和反馈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而现阶段政府尚未又一个整合起来的信息系统,信息新闻部门大多处于和其他职能部门同级的地位,或者是事业单位编制,游离与行政核心以外。新闻信息部门在事件中发挥信息统筹作用,往往需要上级部门的授权或者领导指挥,从而降低了效率和速度。此外,新闻信息部门相对比较零散,各级各类部门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是整合情况不佳,难以形成合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矛盾,容易使一些人不能明辨是非。另外,少数社会管理者对于舆论习惯迂回或者堵塞,而互联网又是民意表达最主要、最便捷的平台,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网络舆情还会持续的繁荣,舆情管理任务也是相当艰巨,任重道远。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发布依然跟不上整个社会对权威信息的需求。这样的迟滞是由于很多的阻碍。在具体层面,提出的发展趋势为,整合舆情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发布的独立权限,缩短信息传播距离。
3以互联网思维推进治理,部门联动打造舆情管理新模式
3.1政府舆情管理的高效与高质化推进
提高政府权威信息发布的速度,加快政府舆情监测的效率,改进政府舆情管理的模式,提高政府政治传播的质量,推进政府舆情管理的高效与高质化。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一个“早”体现了舆情管理的发展趋势——更快、更高效、更具有互联网思维。从战略的高度上将舆情工作提上政府一项重要的行政职能来把握,将会扫清众多管理障碍,从而才能实现舆情管理质的飞跃与变化。
基于云计算,“互联网+”模式,树立大数据舆情管理的战略思维,强化技术保障;摸清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以及找寻合适的政府互联网沟通模式,打通权威信息通路,进而推动我国政府在互联网时代下舆情管理的正确快速发展。
3.2舆情管理的深化需要破除政府内部信息壁垒形成部门联动
信息发布工作应当在政府治理中放到一个非常高的地位。对群众而言,“政府正在做什么”和“知道政府正在做什么”都非常重要;在近年来的公共事件中体现中,群众对于权威信息的需求也越发强烈。对政府内部而言,信息发布与舆情管理会促进政府工作得到支持认可,提高社会公信力;与此同时还能排除舆论对公共事件治理过程产生的“次生灾害”。传统的社会舆情管理并未受到政府的重视,工作人员较少、流程冗长、“信息孤岛”问题严重,难以对社会舆情做到准确分析研判和及时应对。
应此,将信息工作在政府治理中的地位提高,打破政府内部信息壁垒,使信息发布部门能够及时收到权威有效的情况信息以及决策信息;强化、拓宽信息通路,使舆情监测能够有效辅助舆情管理与政府治理,保证舆情管理与政府其他决策过程与治理过程的良性互动;破除部门间信息壁垒,贴近决策与决策所需信息之间通路促进舆情管理的发展与深化。
参考文献
[1]汤凌冰.大数据与创新社会舆情管理[N].光明日报,2015-04-01.
[2]李昌祖.论社会舆情的汇集与干预机制[J].社会科学,2007.
[3]毕竟.试论高技术传播时代的舆情预警[J].新闻记者,2006,(4).
[4]张克生.舆情机制是国家决策的根本机制[J].理论与现代化,2004,(4).
[5]杜海霞.网络环境下的政府网络舆情应对[J].前进,2010,(12).
[6]刑立双.我国网络舆情十年发展状况及管理[J].网络传播,2012,(11).
关键词:舆情管理;互联网思维;政府治理;信息发布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24903
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以及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正在改变着信息流的传播路径,重构信息传播格局。政府单一的“信息发布”功能已无法适应社交舆论环境下官民互动与沟通的需要,社交媒体在提升政务信息传播的效率、推动官民对话和舆论引导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社会舆情在数据体量、复杂性、产生和传播速度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如何科学监测、分析并正确引导舆情,是中国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这样一个舆情管理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议题。
1互联网影响政府舆情管理的现状概述
1.1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改变舆论培植环境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以阿里巴巴、新浪、百度贴吧、腾讯微信等企业产品为代表的互联网社交产品,以广泛的用户群,活跃度,以及自由的传播信息方式,深刻影响着我国的舆论土壤环境。
在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社会快速发展变化,技术更加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政治、社会、经济生活。在这样的支撑下,信息获取更加便捷,意味着无论是信息的广度、波及程度、传播速度等都同以往产生了质的不同。这就更加要求政府,更快速、更广泛、更深刻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形成意见、反应给公众。
数量庞大的网民的表达与参与公共事件、公共问题的发布、评论,使得政府对于管理和控制舆论变得尤为重要。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每个人都有相对平等的表达机会,任何一个事件或者价值判断,无论它正确与否,都有可能被快速的传播、被民众广泛的参与,并最终被放大成为舆论,甚至最终成为公共问题。正是因为这样的表达机制,才让政府管理与引导其走上正轨变得尤为重要。任何人都可以接入网络,发表意见、发布信息。这极大的加大了政府所要面临的网络舆论管理环境复杂度。
同样,互联网让数据的搜集和获取更加便捷了,数据思维同时也是政府处理庞大的网络舆情数据最好的助手。这也让政府对庞大的舆情数据进行舆情监控与管理成为了可能。
互联网思维的五个核心特征:便捷的信息获取、表达、免费、数据思维、用户体验的优越性推动了互联网在整个社会、商业等相关领域快速成长、并成为社会主流。而政府的传统管理模式在社会管理、舆情管理等方面逐渐脱节,要适应这样一种正在变化发展的实际,对舆情进行管理、引导与控制,政府治理也必须使用互联网思维,熟知互联网技术,懂得互联网社交下的规律特征等,才可能将整个国家舆情舆论推向利于国家和人民发展、幸福的轨道上。
1.2舆论环境变化牵动政府治理
信息风暴正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也深刻影响政府治理。载体多元、表达直接、传播迅速、信息海量、话语分散,是现代社会舆情具有的鲜明特点。信息数据无限性和人们关注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加剧了社会舆情的“盲人摸象”效应,而诸多偶发性因素使社会舆情更加复杂多变。传统的舆情监测逻辑和研判方法,因其片面化、单一化和静态化,无法完成日益频繁和繁重的社会舆情管理任务,更谈不上支持社会治理科学决策和准确预判。
1.2.1互联网提供了多元的意见交互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深入应用推广,舆论培植环境出现重大变化。基于互联网思维下诞生的舆论环境,使各地方、各阶层、各职业等等之间沟通与观察更加密切。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更加迫切,社会心理的承受度一再降低。加之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渐趋复杂,价值观更趋多元,政治参与性空前提高。在现实生活中的诸如住房、医疗、失业等压力和不满情绪,不仅在生活中与周边人沟通交流,也开始更多地倾向于通过网络诉诸于表达出来。
1.2.2互联网加大并加快舆情的不稳定因素的生成发展
因为互联网固有的天然落地性、快捷互动性等等特性,不可避免地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群众情绪短时期内集聚、加热、渲染、放大,在最终形成网络舆论潮。在造成大多网民情绪波动的同时,也对社会情绪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强烈影响,甚至可以演变为影响一方稳定的社会公共危机。如果处理不当,这种情绪必将生发成为具有破坏性的社会行为。
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与多元意见,在互联网信息交互日益发展环境下的政府舆情管理就必然成为各级政府需要应对的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舆论环境的变化要求政府治理的变化,必须在网络环境下的舆情管理,占据舆论主导权,进而实现社会治理。
1.3政府治理使用互联网工具,舆情管理成为重要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党的宣传部门、政府的网络管理与舆论部门以及相关事业单位诸如报社、电视台等开始向互联网领域以不同形式深入发展、开展工作。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在当今社会关系重构的社交媒体时代,要建构我国科学有效的社会舆情管理体系,必须正视舆论生态新变化,树立大数据观念,善用大数据技术预测和引导社会舆论。2013年10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鼓励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利用新媒体,及时发布各类权威政务信息。2014年9月,国家网信办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各地网信部门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积极运用即时通讯工具开展政务信息服务工作。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進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互联网在政府治理以及占据舆论主导权的作用越来越关键。通过网络,不但在实现治理方面提供了机遇,也在管理舆论方面形成了挑战。现阶段,政府提供的舆情管理职能有信息发布、舆情监测、舆情管理、政治传播四个方面。
2现阶段舆情管理与政府系统矛盾的内因分析
2.1内部信息沟通的复杂性与信息发布的时效性的矛盾
由于互联网加速了信息的传播,扩大了信息的覆盖面,因此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变得空前重要。内部信息沟通复杂导致权威信息生成传播缓慢与信息发布的生命——时效性造成的冲突,使问题显现。
2.1.1自媒体的繁荣使权威信息发布更加迫切
网络媒体快速的传播速度会导致信息鱼龙混杂。同时,自媒体的出现使一切公共事件都能在政府决策系统收到信息前被社会公众所知。与此同时,每一个网络信息的接受者又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在数小時内,就可能将突发事件传播、发酵为有着重大舆论影响的事件。因此,政府从公共事件出现到发布权威信息,进而制止舆情事件向恶性发展造成破坏的时间越来越短。
2.1.2政府内部沟通程序复杂,信息部门权力受限
随着通信技术手段的进步提升,来自“第一时间”的压力在不断增大。过去需要几天或几个月传递的信息,现在几分钟就能实现,甚至可以近乎同步直播。
由于政府内部新闻信息发布系统不能擅自发布未经授权的、由自媒体发布的消息,而新闻信息发布系统又必须承担发布权威消息的责任。因此,即使24小时值班待命,没有庞大的执行与领导系统支撑也很难第一时间将信息发布。从执行到领导指挥再到部门协调,再到得出权威信息,授权发布,本身就占用很多事件。新闻信息发布系统如何获得较大授权,如何快速发布准确信息,政府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关乎政府舆情管理的效度。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现有的组织结构和系统设计尚不能完全适应应对突发事件的要求。尽管国家和地方都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在现实操作中,很多人还是按照传统行政组织体系,层层请示汇报,在原地等待中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2.2信息发布人与责任人沟通的矛盾
在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下级部门一般只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而平级之间,需要通过工作协调来掌握具体信息。下级部门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往往只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汇报,没有向信息发布部门通报情况的义务和机制。因此解决其中的行政壁垒,以互联网思维为核心,一切都为信息的快速送达而服务,将对舆情管理有着巨大的帮助。
2.3舆情监控与反馈管理不成熟
我国舆情管理还处于起步期。处于信息时代的政府,快速吸收和反馈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而现阶段政府尚未又一个整合起来的信息系统,信息新闻部门大多处于和其他职能部门同级的地位,或者是事业单位编制,游离与行政核心以外。新闻信息部门在事件中发挥信息统筹作用,往往需要上级部门的授权或者领导指挥,从而降低了效率和速度。此外,新闻信息部门相对比较零散,各级各类部门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是整合情况不佳,难以形成合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矛盾,容易使一些人不能明辨是非。另外,少数社会管理者对于舆论习惯迂回或者堵塞,而互联网又是民意表达最主要、最便捷的平台,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网络舆情还会持续的繁荣,舆情管理任务也是相当艰巨,任重道远。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发布依然跟不上整个社会对权威信息的需求。这样的迟滞是由于很多的阻碍。在具体层面,提出的发展趋势为,整合舆情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发布的独立权限,缩短信息传播距离。
3以互联网思维推进治理,部门联动打造舆情管理新模式
3.1政府舆情管理的高效与高质化推进
提高政府权威信息发布的速度,加快政府舆情监测的效率,改进政府舆情管理的模式,提高政府政治传播的质量,推进政府舆情管理的高效与高质化。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一个“早”体现了舆情管理的发展趋势——更快、更高效、更具有互联网思维。从战略的高度上将舆情工作提上政府一项重要的行政职能来把握,将会扫清众多管理障碍,从而才能实现舆情管理质的飞跃与变化。
基于云计算,“互联网+”模式,树立大数据舆情管理的战略思维,强化技术保障;摸清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以及找寻合适的政府互联网沟通模式,打通权威信息通路,进而推动我国政府在互联网时代下舆情管理的正确快速发展。
3.2舆情管理的深化需要破除政府内部信息壁垒形成部门联动
信息发布工作应当在政府治理中放到一个非常高的地位。对群众而言,“政府正在做什么”和“知道政府正在做什么”都非常重要;在近年来的公共事件中体现中,群众对于权威信息的需求也越发强烈。对政府内部而言,信息发布与舆情管理会促进政府工作得到支持认可,提高社会公信力;与此同时还能排除舆论对公共事件治理过程产生的“次生灾害”。传统的社会舆情管理并未受到政府的重视,工作人员较少、流程冗长、“信息孤岛”问题严重,难以对社会舆情做到准确分析研判和及时应对。
应此,将信息工作在政府治理中的地位提高,打破政府内部信息壁垒,使信息发布部门能够及时收到权威有效的情况信息以及决策信息;强化、拓宽信息通路,使舆情监测能够有效辅助舆情管理与政府治理,保证舆情管理与政府其他决策过程与治理过程的良性互动;破除部门间信息壁垒,贴近决策与决策所需信息之间通路促进舆情管理的发展与深化。
参考文献
[1]汤凌冰.大数据与创新社会舆情管理[N].光明日报,2015-04-01.
[2]李昌祖.论社会舆情的汇集与干预机制[J].社会科学,2007.
[3]毕竟.试论高技术传播时代的舆情预警[J].新闻记者,2006,(4).
[4]张克生.舆情机制是国家决策的根本机制[J].理论与现代化,2004,(4).
[5]杜海霞.网络环境下的政府网络舆情应对[J].前进,2010,(12).
[6]刑立双.我国网络舆情十年发展状况及管理[J].网络传播,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