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状弹力绷带在改良介入术后桡动脉压迫器固定方法中的应用观察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kly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TERUMO泰尔茂XX*RF06型桡动脉介入穿刺部位止血器固定方法进行改良并总结,降低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桡动脉压迫器失效产生的并发症。方法:将我科2014年1-6月期间行经桡动脉介入患者根据住院单双号随机分成常规桡动脉压迫器固定组(对照组,112例)和网状弹力绷带改良固定组(观察组,125例),比价两组效果,对比桡动脉压迫止血器患者的术后术口不良反应事件进行分析,总结使用方法,分析可行性。结果:改进固定方法后,使用桡动脉压迫器的患者术口不良事件由之前的11.6%降至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术后患者桡动脉压迫器经网状弹力绷带改良固定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术口并发症。
  关键词:网状弹力绷带;桡动脉压迫器;介入术后并发症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指通过球囊加压扩展、机械切割、激光成形、超声空穴等导管手段及在血管内放置金属支架等方式,使狭窄甚至堵塞的血管内径扩大,改善心脏内血液供给,改善患者症状的一系列治疗手段 [1]。这些年来,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s,PCI)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无需长期严格卧床制动,治疗效果好,节省费用等传统经股动脉入路缺少的优点。然而术前,术中,术后大量多联抗血小板粘附聚集药物的联合使用,会增加桡动脉出血的发生率,因此,术后动脉穿刺口固定及压迫止血一直是护理的重点之一。有研究表明[2],在患者因素中,患者术后过度用力造成压迫器移位(35.6%),自行拆除压迫器(26.8%)是造成穿刺口出血的主要原因。临床上,患者因依从性差,桡动脉压迫器压迫未能耐受,烦躁等原因造成了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失效的不良事件。因此,如何使用更能简单有效的护理措施来减少因患者自身因素导致的桡动脉压迫失效不良事件现是我们护理工作的新问题。我科于2014年1月开始对经桡动脉介入后压迫器固定中加用网状弹力绷带及反向固定小夹板进行二次固定的方法,显著减少因患者自身因素导致桡动脉压迫器失效事件概率,效果良好,先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自我科2014年1 -6月期间于我科行经桡动脉介入患者237例,根据住院单双号随机分成常规桡动脉压迫器固定组(对照组,112例)和网状弹力绷带改良固定组(观察组,125例)。其中对照组,男72例,女40例,年龄33-90岁(66.06±11.81)。其中观察组,男81例,女44例,年龄33-90岁(65.86±11.80),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穿刺点压迫止血方法
  患者术后均采用日本TERUMO泰尔茂XX*RF06型桡动脉介入穿刺部位止血器对桡动脉进行压迫止血。患者取平卧位,经桡动脉介入术毕,鞘管拔除前确认压迫器球囊中心加压气囊对准血管穿刺部位,紧扣两端魔法贴搭扣把带子固定在手腕上,一人保持加压气囊从上面往穿刺口按压状态下,在拔除动脉鞘管同时由采用专用注射器通过小管注入空气15-18ml,使气囊膨胀压迫。观察及确认穿刺点及附近皮下无活动性出血,指端无变色,尺动脉血管的搏动仍然存在,并询问患者手无压迫感与麻痹现象及其他特殊不适后即完成操作。该压迫器说明书建议于拔出鞘管后4h开始放气,每次2mL,第2天早晨完全解除压迫。放气时注意右手掌心固定注射器活塞顶端,避免注射器插人气囊时瞬间气囊压力过大放出全部气体,导致切口出血。术后2h内,护士Q15min巡视患者1次,2~12h内Q30in巡视1次,巡视时检查患者术口渗血、血肿、瘀斑、动脉压迫器牢固情况,手掌颜色、温度、感觉等情况。
  1.3 固定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对照组患者从介入室返回后使用小夹板反向固定于术肢手背 [3],小夹板魔术贴分别贴于拇指食指根部及动脉压迫器上方2cm处粘贴固定,保持合适张力。
  1.3.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改良方法,我们采用的是封开县培鑫医用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网状弹力绷带,其长度及宽度能拉伸4倍左右。观察组患者从介入室返回后,先用剪取适当长度网状弹力绷带,剪取范围为桡动脉压迫器宽度加上上下各3cm长度,套入前先用消毒液清洗压迫器附近皮肤,之后予压迫器外部套紧,然后与对照组一致,将小夹板反向固定于术肢手背。
  1.4 研究观察终点
  患者自身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于非医护人员操作下的桡动脉压迫器移位,松脱,人为破损,若出现上述情况,则定义为桡动脉压迫器失效事件。
  1.5 统计学分析
  本观察研究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本文资料的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该237例患者中,桡动脉压迫器失效事件失效事件百分比,观察组(11.6%)显著高于对照组(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桡动脉压迫器失效事件原因
  从列表中可以看出,术后桡动脉压迫器移位(64.3%)是失效事件首要原因,其次是压迫器松脱(21.4%)及压迫器人为破损(7.1%)。桡动脉压迫器失效后及时观察到及处理,未造成其他不良后果。
  2.3 患者舒适度
  两组患者舒适度基本一致。
  3 失效事件原因分析
  在图中14例失效事件中,患者睡眠时意识不清(50%)及未能耐受压迫器压力(50%)为桡动脉压迫器主要原因,而患者老年痴呆(21%),烦躁(14%),也一定程度上使患者桡动脉压迫器固定不牢靠。
  3.1 睡眠时意识不清
  因患者在深睡眠状态时潜意识中未能控制自己行为,在睡眠时对桡动脉压迫器进行牵拉撕扯导致压迫失效。
  3.2 未能耐受压迫器压力   因患者对术口压迫不适感忍受能力较差,患者私自调节止血器松紧及位置导致。
  3.3 老年痴呆症
  患者老年痴呆间歇性发病,在发病时忘记自己身处的地方与所患疾病及所做治疗,未能听取医护人员建议进行治疗,同时发现桡动脉术口处不舒适而私自拆除或移位,导致桡动脉压迫失效。
  3.4 烦躁
  患者因疾病不舒适及依从性较差,自行调节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导致压迫失效。
  4 讨论
  4.1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相比于股动脉同路的最大优势在于血管并发症较少,患者术后更舒适从而得到更高的生活质量。而产生此优势的主要原因其能减少发生出血的事件,然而桡动脉入路的术后并发症并不罕见,所以避免发生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关键在于合理选择止血措施及具有相关经验。常规使用球囊压迫器加小夹板反向固定于手背的方法,球囊压迫桡动脉术口为点式压迫,压迫器止血压力来源于压迫器内侧固定一密封小气囊,通过采用专用注射器向气囊注入空气,使其膨胀,由于外侧被压迫器护手环固定,气囊通过膨胀产生压力压迫桡动脉穿刺点而达到止血效果[4]。部分患者依从性较差术后手腕过度活动易导致球囊压迫器着力点移位导致压迫失效,而压迫力度太大则使某些耐受力较差患者自行移动甚至拆除止血器;对于肥胖患者,压迫器存在绷带短及粘合处容易掀开移位及松脱的情况;同时由于压迫器两端搭扣缺乏安全保护,两端搭扣为开放式魔术贴,拆除压迫器时只需要直接撕开即可,这样虽然是可以便于医护人员操作,减轻工作量,但是也存在着魔术贴松脱或者被患者自行解除压迫器的安全隐患。其在于对于睡眠时意识不清患者来说,魔术贴碰到床档或其他质地较硬物品时容易松开移位甚至脱出,而术后患者无体位限制,患者变换体位时可能导致魔术贴碰到床档。另外,患者撕开魔术贴容易,老年痴呆症患者未能清楚了解自己身处环境及所做治疗,未能记起术后注意事项,易有撕脱随身物品的行为发生;而烦躁患者依从性差,不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及治疗,未能耐受压迫器压力患者,意志力薄弱,未能忍受压迫器加压包扎后肿胀等不适感觉,为了增加舒适可能解开搭扣,使压迫器移位松脱,从而导致压迫失效甚至出血。
  4.2 随着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临床上的广泛开展,术后穿刺部位的压迫止血方法越来越引起关注,目前是术后护理工作观察的重点。经桡动脉介入术后临床广泛应用桡动脉压迫止血器作为桡动脉创口止血工具,由于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固定及止血效果较传统方法效果好,牢固且并发症少,容易被医护人员忽略,在临床上患者介入术后因各种原因导致桡动脉压迫器失效的案例时有发生。本研究观察中观察组予球囊止血压迫器加压固定及用小夹板反向固定于术肢手背后,使用网状弹力绷带套于压迫器外,使患者不易于无意识中使压迫器移位或拆除,而且网状弹力绷带表面有众多网状小孔,因此介入术后使用网状弹力绷带行二次固定并不影响肉眼对患者术口出血及瘀斑肿胀等情况的观察。同时,网状弹力绷带的低张力特性使患者术口及附近的压迫力度不受影响,不会影响压迫器压迫效果,不降低患者舒适度,另外医务人员拆除止血器时只需先移走网状弹力绷带即可,方便可行。本研究观察表明,网状弹力绷带于经桡动脉介入术后的使用能降低桡动脉压迫失效事件发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使患者更好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林小丽,陈笑银,陈娟,等.心脏介入治疗后切口渗血16例原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8):105-106.
  [2]罗思妮,冯艮娇,刘新荣,等.QC活动在降低CAG术后出血并发症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2):283-286.
  [3]马保新,李银福,史雷忠.等.经桡动脉介入术后弹力绷带小夹板反向固定止血临床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4,23(1):56-59.
  [4]田芳,孙红梅,陈海君,陈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TRBand止血器压迫止血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5):1265-1267.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对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中心所辖分站急诊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院前急救措施,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院前急救措施的基础上进行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开始接受专业治疗的时间、呼救与院前急救的间隔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究药物治疗健康教育联合饮食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我院的30名高血压患者实施护理,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健康教育护理和饮食护理两个部分。结果 :通过实施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增强了患者的保健意识,提高了患者的健康水平。结论: 药物治疗健康教育联合饮食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效果显著,能够帮助患者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对性护理对胃癌化疗患者焦虑情绪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90例胃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针对性护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音乐疗法和行为认知疗法。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均存在轻度焦虑,二者之间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实施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二者之间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优质护理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接收的100例骨科人工关节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护理A组与护理B组,其中护理A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护理B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结果: 与护理A组相比,护理B组患者治疗费用明显减少,住院时间缩短,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而且患者护理满意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相比P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神经外科意识障碍病人的具体临床表现症状,探讨对神经外科意识障碍患者科学合理有效的护理方式。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期间接收给与治疗护理的意识障碍患者100例,进行重症监护室临床症状表现和生命体征观察(使用多种临床检测仪器),均进行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主要观察指标为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另外从外表上观察患者面部神情和瞳孔的状况。结果:治疗护理半年
期刊
摘要:目的:对肠梗阻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分析。方法:在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实施手术治疗的肠梗阻患者中选取46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围术期分别给予实施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69.57%、95.65%,其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治疗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为今后临床护理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心脏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心功能复常时间及住院时间都比对照组时间短
期刊
摘 要: 通过优化胎生期的内外环境,可使遗传基因潜在优势得到发挥,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其基本的思想方法来源于传统中医理论,但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仍被普遍应用,对现代的优生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养胎 胎生期 环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学的发展,如何养胎以及胎生期母体内外环境对胎儿发育的影响得到广泛重视。孕期保健、优化胎生期生存环境可使人类遗传基因的潜在优势得到最好的发挥,从而达到减少出生缺陷
期刊
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将一根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并使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右心房入口处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术,常用于需长期输液或需输注刺激性、高渗透性及黏稠药物的患者。随着PICC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各个科室。PICC维护的好,一般可以使用长达1年以上,这就给我们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常规护理  置管之后进行X线摄片,确定在上腔静脉后,能抽出回血即可使用。  置管后4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预防性护理干预对缓解早孕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于本院收治的孕妇60例,按照完全抽样法1:1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产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预防性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早孕反应评分及焦虑评分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早孕反应评分显著减低,且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
期刊